|
本帖最后由 sangguo 于 2014-12-24 09:15 编辑
近日,合肥智慧城市创新产业联盟在合肥高新区成立。这是合肥高新区自2013年8月入选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以来,推动智慧园区建设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合肥高新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兵表示,合肥高新区不断深化“智慧高新”建设,积极开展智慧城市顶层规划设计工作,努力打造成为示范安徽省、辐射全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科智城、江淮硅谷”;同时,结合实际,整合现有资源,以“立足产业、发展应用,基础优先、创新引领,重点突破、示范带动,开放合作、汇聚智慧”建设原则,重点推进“1352”工程建设。重点实施“智慧语音示范工程、智慧环保监测、智慧社区等”在内的14个智慧应用项目,构建具有合肥高新区特色的智慧城市发展体系。
推进“1352”工程
自2013年8月入选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以来,合肥高新区以智慧城市创建为契机,紧紧围绕园区“十二五规划”,重点推进实施“1352”工程,实施多个智慧应用项目,形成具有合肥高新区特色的智慧城市发展基本框架,向“产业高新、美丽高新、智慧高新、幸福高新”迈进。
“1”是一个智慧基础,是指一个整体的智慧网络架构,包含基础通信网、双向数字电视网、物联网所组成的基础设施层,同时还包含城市数据库、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及信息交换共享平台;“3”是三大智慧应用,即民生应用、政务应用和产业应用;“5”是五大保障体系,是指制度保障、政策保障、资金保障、运营保障、人才保障;“2”是两大支撑,即安全保障支撑和标准体系支撑。
合肥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力争到2020年,中科智城初成规模,进入国家自主创新的战略布局,形成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届时合肥高新区将成为创新能力强劲的科技之城、高端产业发达的实力之城、人才资源集聚的智慧之城、创新文化浓郁的创业之城、环境优美和谐美好的幸福之城和对外开放的国际之城,建设成为支撑创新、服务安徽省、辐射全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枢。
做好顶层规划
智慧城市要想在创建周期内取得创建效果,必须要高度认识,共同参与,统筹兼顾,一方面做好组织和人才保障,另一方面还要做好政策和制度保障,不仅要有思想和模式的创新,还要有建设和运营模式的创新。据了解,合肥高新区结合前期工作情况,近期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
首先是注重现状调研,谋划发展路径。合肥高新区的智慧城市顶层规划,不仅需要与国家智慧城市发展战略一致,与安徽省、合肥市及园区发展战略目标匹配,满足园区未来可持续发展需求和管理服务需求;还需要在技术、投融资、建设管理、运维服务有良好的系统性。
其次是招才引智,成立“智慧高新”发展研究智囊机构。据了解,作为“智慧高新”发展研究智囊机构,合肥高新区将于2015年成立合肥高新区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该中心一方面发挥国家智库、知名高校、省市区及国内外优势企业的资源整合优势,另一方面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参与对合肥智慧高新的发展方向、城市定位、产业布局、发展方式等宏观内容给予明确指导和具体论证。
第三,创新融资模式,吸引多元化资金建设“智慧高新”。合肥高新区将通过对投融资现状和政策的研究,创新投融资模式,招商引资,成立智慧城市混合所有制融资平台(PUV)。一方面,依托强大的资源、资本优势,参与制定智慧城市投融资规划和策略,打造一个基金、证券、银行、信托和产业投资“五位一体”的投融资平台,为智慧城市及城镇化建设筹措资金;另一方面,创新使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交通先行。合肥高新区以“规划科学、管理精细、服务人性化”的原则,全力推进智能交通项目。合肥高新区推出的智慧交通设计了“一个中心,一个平台,六大系统”体系,即合肥高新区交通指挥控制中心(含有智能交通综合管控平台)、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交通信息发布系统、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智能公交优先通行系统、交通安全监管系统和智能交通网络通信系统。届时将实现合肥高新区整体路网交通状态感知及动态交通诱导,交通信息采集点位覆盖率达到75%以上。
第五,智慧社区建设将提升合肥高新区的精细化管理与服务水平。合肥高新区以信息化引领社区治理服务现代化,整合区域内人、地、物、情、事、组织和房屋等信息,统筹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等资源,形成以居民生命树为基础的人口综合数据库,通过对传统管理流程进行优化重组,各职能部门所有与居民相关的审批和办事项整合到统一的服务平台,提升管理服务能力。
构建智慧产业体系
经过多年的培育、集聚和发展,合肥高新区立足现有产业技术和基础优势,形成了以智能信息、公共安全为主,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共同发展的智慧产业布局。
因地制宜,发展智能信息产业。合肥高新区以科大讯飞、工大高科、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三所、维天运通等为代表企业,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和量子通信方面具有领先的技术优势。重点发展智能信息产业,包括语音、图像、量子通信、传感器、软件、嵌入式系统和信息化解决方案等,并推动智能技术和产品在智能家电、汽车电子、智能交通和智能电网等传统产业的应用。
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做大做强公共安全产业。合肥高新区依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四创电子、美亚光电等骨干企业,汇聚了反恐安全、信息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防灾减灾、环境安全等领域140余家公共安全企业,从业人员数约7万人,成为园区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形成爆发性增长。
依托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企业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合肥高新区依托安科生物、荃银高科等企业重点发展新型疫苗、创新中药、重组蛋白质药物等生物技术产业;依托阳光电源、晶澳等企业重点发展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光伏电源、风能变流器等新能源产业;依托国桢环保、东方美捷、瑞煌光电等企业重点发展水污染治理设备、大气及环境污染检测设备等节能环保产业。
打造创新平台,为智慧产业的发展集聚动力。合肥高新区集中精力建设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示范核心区,围绕新兴智慧产业建设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和专业园。目前,合肥创新平台一期55万平方米建成投用,二期项目也已启动建设。204余家企业和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安徽省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微电子测试平台等一批公共技术平台相继入驻。
加强产学研合作,做大智慧城市创新产业联盟。合肥高新区依托本地丰富的科教资源和现有智慧产业优势,面向智慧产业发展方向,加强产学研合作,重点建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智慧创城市新产业联盟。重点开展应急信息技术、精确定位技术、环境安全技术等研究。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