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7476|回复: 6

『图片上海』搬不走的提篮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12 12: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搬不走的提篮桥


《看客》第263期  2013-08-15 07:31




从来不曾停止的城市建设,已经让提篮桥监狱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从这座有110年历史,曾经规模最大、关押囚犯最多的监狱已不再让人侧目,眼前北外滩高楼组成的天际线,才更像这个城市的经典剪影。周平浪/CFP 编辑/翁倩



2013年7月22日,俯瞰提篮桥监狱。不久前,外媒一则提篮桥监狱即将关闭的消息,让沉寂了很久的“东方恶魔岛”再次走向了风口浪尖。这幢在上海矗立了110年的英式建筑,被传即将为上海的城市发展让步,走完其作为国家机器的最后一段路。由于各方意见不统一,何时关闭、作何用途等现在还不得而知。 摄影/雍和



上海市提篮桥监狱,原名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德路监狱。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始称“上海市人民法院监狱”,1951年8月改名为“上海市监狱”,1995年5月最终改为上海市提篮桥监狱。图为2013年7月11日,上海提篮桥监狱。东方IC



上海市提篮桥监狱,原名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德路监狱。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始称“上海市人民法院监狱”,1951年8月改名为“上海市监狱”,1995年5月最终改为上海市提篮桥监狱。图为2013年7月11日,上海提篮桥监狱。东方IC



1935年,英式风格的提篮桥监狱占地面积扩建至60.4亩,共有各类监室3700余间,因装备精良、规模宏大,硬件水平高于同时期的印度孟买监狱和日本巢鸭监狱,号称“远东第一监狱”。2013年7月11日,俯拍提篮桥监狱内景。东方IC



1945年12月,上海虹口区,提篮桥监狱。这座监狱最早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由英国驻新加坡工程处设计中标,当年年底动工兴建,启用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5月。摄影/艾伦·拉森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汪伪政权也宣告解散。在提篮桥收监的汪伪汉奸中,“夫人”陈璧君无疑是其中最难对付、最不易归顺的一块“硬骨头”。从1949年转押到提篮桥到1959年去世,陈璧君在那儿度过了10年。图为1946年,汪精卫之妻陈璧君(中着旗袍者)在苏州法庭受审。



任弼时、江上青、袁也烈等人,都和提篮桥监狱有着一段难解之“缘”。前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部长张爱萍也曾在1929年被以“扰乱交通秩序”为名,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天,关在提篮桥监狱。 CFP



2004年6月26日,“上海首富”周正毅被转押至提篮桥,剩余的刑期为一年零11个月。犯人们早晨五点半的出操他可以不参加,吃饭时别人都要排队打饭菜,他则由劳役犯人代劳,甚至还独享一间囚室。 CFP



2013年5月3日,国务院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其中“提篮桥监狱早期建筑”为1943处不可移动文物之一。摄影/陈海汶



提篮桥监狱初建时,主要有两幢4层楼的监楼,囚室480间,以及炊场、办公楼、医务所等占地10亩左右。1916年起,陆续向北面和东西进行扩建,30年代初又拆除了部分初建时的建筑,进行了重建,直到1935年时基本定型(现存建筑物均为1917~1935年间所建造)。摄影/陈海汶



二战结束后,提篮桥监狱是抗战胜利后最早审判日本战犯的地方,也是对战犯执行绞刑的地方。其中,日本侵略军最高指挥官安藤利吉、冈部直三郎等人此生再未踏出这堵高墙。摄影/陈海汶



上海提篮桥监狱内景。摄影/陈海汶



上海提篮桥监狱内景。摄影/陈海汶



上海提篮桥监狱内景。摄影/陈海汶



上海提篮桥监狱内景。 摄影/陈海汶



在监狱陈列馆的三楼,参观者可以看到一间18平方米大小的房间,三面都是钢骨水泥,一面开有气窗,地板中间有一个1.8平方米的方孔,方孔两侧有两块活动地板。活动地板合上可任人跳动,扳动手闸,活动地板就会向两侧分开,二楼也有同样的装置,可以直通一楼的停尸房。活动地板的顶上装有一根绞刑架,并配有绞索。这里是陈列馆最引人注目的场地之一。摄影/陈海汶



上海提篮桥监狱内景。摄影/陈海汶



租界监狱时期,服刑人员唯一可企盼的自由就是去楼顶平台放风,另外每三个月可以写一封信,或接受探视。图为如今提篮桥监狱内服刑人员正在练习书法。摄影/陈海汶



服刑人员在狱中开展诗歌创作、书画工艺美术等活动。摄影/陈海汶



20世纪30年代,提篮桥最多同时收押过8000多名犯人,是当时世界上收押犯人最多的监狱。那时的监狱生活枯燥、乏味,还有随时染上疾病、发生斗殴、甚至遭遇看守私刑的隐忧。图为如今提篮桥监狱内正在听音乐的服刑人员。 摄影/陈海汶



据《上海地方志》记载,1930年年底,监狱的华籍看守仅76名,印度籍占到了65.5%。10年后,华籍看守的比例一跃至61%,印籍看守却下降为26.8 %。租界监狱时期,招考华籍看守对文化没什么要求,只要年纪轻,身体壮,北方人尤佳。其中,山东人就格外“受宠”,又以来自泰安和威海两地的人被录取的最多。图为现在的提篮桥监狱,警员正在整理警容。摄影/陈海汶



正在读报的服刑人员。摄影/陈海汶



2006年3月16日,上海提篮桥监狱里成立了第一个由服刑人员组成的“新岸围棋社”,同时上海围棋棋院第一次给提篮桥监狱的服刑人员评定段位。图为正在下棋的服刑人员。摄影/雍和



由服刑人员组成的“新岸艺术团”正在排练。摄影/陈海汶



2004年4月10日,提篮桥监狱在监服刑人员参加全国高等自学考试,监考警官在高墙里的考场内巡视在监服刑人员自考者答题。张栋/CFP



初建时,提篮桥监狱主要关押对象是上海公共租界内判处徒刑的中国籍犯人。开始只收押男犯,从1904年起兼收女犯,1906年停止,1943年8月恢复收押女犯。近年女犯已迁移别处。摄影/雍和



2005年4月28日,上海提篮桥监狱女子分监区的部分女子服刑人员被允许同母亲见面。东方IC



2004年12月1日下午,上海提篮桥监狱内,服刑人员观看艾滋病宣传展览。杨磊/CFP



狱警们正在训练。摄影/雍和



狱警们正在训练。摄影/陈海汶



为逃避纳粹屠杀,二战期间,数万名犹太人聚居在虹口一隅的提篮桥避难。近年常有犹太人来寻根。摄影/雍和



提篮桥监狱一墙之隔便是老百姓的生活区。摄影/雍和



2013年7月8日,上海,提篮桥监狱外墙上挂满了市民晾晒的衣物。永远无法停止的城市建设的脚步,让70多年前上海规模最大、关押囚犯最多的监狱,已经融进了城市的日常生活当中。从提篮桥监狱大门前的长阳路走过,路人不再会留意两侧暗淡无光的砖墙矮楼,眼前北外滩成排高楼的轮郭,才是上海的经典剪影。周平浪/CFP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2 12: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搬不走的提篮桥

《看客》第263期  2013-08-15 07:31



从来不曾停止的城市建设,已经让提篮桥监狱融 ...
destined 发表于 2013-11-12 12:24



   倒数第二张的哥们儿亮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2 12: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座监狱做保护性开发是迟早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2 13: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啊,希望能保护好,其实也不需要开发,变成市中心临时拘留所,还可以用100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2 16:4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hlbb


    这个想法是换汤不换药啊。监狱功能性置换的目的就在于配合北外的进一步开发,使之不管是在形态上还是业态上都能和北外整体的形象相符合。不过,我赞成兄弟你的前半句话,提篮桥监狱不需要开发,只要好好地保护好就是对历史最好的馈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2 21: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就住在附近。。。,快开发吧,只要不造高楼其他都可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12 23: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本精装版的书我已买了,花了458元,带编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2-6 06:51 , Processed in 0.047508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