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8-19 00:0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合肥打响新世纪生态“淝水之战”
让城湖共生共荣
本报记者 刘 杰 何 聪 叶 琦
《 人民日报 》( 2013年08月18日 02 版) 去年以来,合肥重点开工的两大系列项目备受关注: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全面展开,7月23日,环巢湖所有乡镇兴建污水处理厂等159个二期项目宣布开工;与此同时,以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新型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如火如荼。
“‘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发展战略,就是让城湖共生共荣,和谐发展。巢湖的治理,决定合肥的发展,湖清城美是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说。
河湖共治:全面打响生态“淝水之战”
走进合肥西一环边的南淝河,河道的淤泥正被环卫人员吸附上岸边堆场进行处理。“河清才能湖清。”合肥市重点工程管理局人员介绍:“通过底泥的清除,减少河道的内源污染。同时在入湖口等处建设湿地系统,在原湿地中,通过增加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提升湿地净化功能,改善水质。”投资129亿元,合肥市重点对南淝河等13条入巢湖河流实施截污、清淤、防洪、排涝、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开始新时代的生态“淝水之战”。
“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包河区区长耿延强如今又多了一个新职务——境内南淝河“河长”。今年3月以来,合肥市18条重点河流全面实行“河长制”,要求 “河长”们负责本辖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一面开展沿河截污,一面开展清沟清渠,生态修复,美化城市河流、环湖环境。“全市实行月通报、季调度、年考核制度。对未完成水质改善目标的,实行‘一票否决’”。
“今年巢湖的水华不到去年的一半,蓝藻暴发的面积不到去年的1/3。”合肥市环保部门分析,这是因为水环境治理削减了入湖污染负荷,湖区总氮、总磷浓度降低,反映出巢湖水环境改善走出了第一步。
合肥市委常委、副市长江洪介绍,以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巢湖治理已经有了时刻表:
一期项目要求今年年内主体工程完成,二期项目明年完成80%的投资量,三期项目以加快长江、巢湖生态调水引流和流域面源控制为主,年内适时启动。这些工程涵盖了水环境治理、农业结构调整、道路交通、绿化造林等七大类,实施后,将实现流域境内河道治理全覆盖,流域境内城区、园区及乡镇污水集中处理全覆盖,推动环巢湖生态环境的综合改善和提升。
将于明年全线贯通的长154公里的环巢湖旅游大道,宛如一条“心形项链”。“明年无论是自驾,还是骑行,围着巢湖转一圈都将是件惬意的事。”宣传部副部长魏玉萍自豪地说。
发展转型:瞄准新兴都市产业
一湖清水加上一个经济繁荣、活力四射的现代化城市成为合肥的追求。
大湖名城当是生态之城,需要绿色经济来支撑。合肥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今年上半年,合肥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均超过或接近2010年全年水平。其中,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工业比重提高7个百分点,达到54.8%,占GDP比重近1/4,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达到27.4%。
当年面对京东方有技术、缺资金的窘境,合肥毅然拿出30亿元购买股份,并帮助企业在资本市场募集60亿元资金,仅用18个月的时间完成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建设,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去年盈利1亿多元。合肥京东方公司副总经理张羽介绍说:“8.5代生产线今年底投产,届时合肥将成为全国最大的面板生产基地!”
“只要是合肥真正需要的高科技产业,有风险也要上。”合肥市决策层形成共识,创造性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扶持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并力促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如今,合肥重点培育出平板显示、光伏及新能源等10大新兴产业,并迅速形成产业集群,推动合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615户,工业产值从2008年2093亿元攀升到去年的6600亿元。
去年3月,合肥印发《加快中心城区工业优化布局转型发展的意见》,引导城区、县域、开发区产业布局合理,要求中心城区通过“腾笼换鸟”,建成新型都市产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主导区、传承历史文化的核心区和高品质的宜居生态区。庐阳、蜀山、瑶海、包河4个老城区分别瞄准以LED蓝宝石为核心的晶体产业集群、电子商务、电子信息、物联网产业园等都市新兴产业。滨湖新区,则重点打造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已有14家金融企业入驻,将提供就业岗位7.5万个。
创新驱动:铸造大湖名城之魂
参观联想合肥基地17万平方米的业界单体最大厂房,我们走了半个多小时。“今年前5月实现产值48.89亿元,全年将生产1000万台笔记本电脑,明年将生产2000万台。”这里不仅成为联想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同时建成18个业界先进的研发实验室,计划组建一个2000人的研发团队。
“我们发展产业,反对单纯的生产基地,要求企业匹配创新能力,不仅制造,更要智造。唯有创新,才是 ‘湖清城美’的永恒动力。”合肥市市长张庆军说。
致力建设“大湖名城”的合肥,把自主创新当作城市的灵魂培育,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建设集研发、转化、交易、服务为一体,功能集合、联通共享的区域创新平台,合肥市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服务体系,创新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激发了全社会的协同创新潜能。去年来,合肥又重点谋划了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等新型研发平台建设项目。
今年,合肥计划新增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等100家。合肥科技局局长朱策介绍,到“十二五”末,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超过3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2020年,合肥将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城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