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7-16 08:3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铁站边将建2500个地下换乘车位(图)
早上在此停车换乘地铁上班,晚上再乘地铁来取车;老城区电线杆将逐步消失
2013年07月16日 02:20 稿源: 中安在线-新安晚报
根据《合肥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2013-2020)》,未来,合肥市将通过新增地下车站、地下人行通道等,让地下交通变得更发达,同时将新建一批地下停车场,进一步缓解停车难。值得一提的是,合肥还将在地铁沿线布局6个换乘停车场,市民早上开车到这样的停车场,然后换乘地铁到单位上班;晚上下班后,再坐地铁回到停车场取车回家。这样,既缓解了交通压力,省了油钱,也方便市民避开早晚高峰的拥堵。
>>>地铁站点
周边六百米广布商业区
根据规划,到2020年,合肥将建设完成4条轨道交通线路,轨道线路总长132.52千米,其中地下线路全长120.72千米,共设车站103座,其中地下车站94座。主城区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量的比例为22.3%。同时开工建设轨道5号线、6号线。
围绕这些站点,周边600米圈层的地下空间开发将与城市行政、商业、文化体育中心结合。尽可能配套商业或活动中心核心区,保证车站与邻近商业、办公建筑及公交设施的互动发展。
>>>地下停车
二环内将有58个停车场
如今,老城区的停车难现象深受市民关注。未来,建设更多的地下停车场将是一个方向。在此次规划中,设计单位也专门就地下停车问题做了规划。
规划中提到,面向社会开放的地下公共停车场,在二环内的停车比例不低于建设总量的90%,二环外不低于70%,外围产业功能组团不低于20%。预计到2020年,主城区范围内共设立地下公共停车场85个,其中二环以内共58个。
外围区的停车场主要是衔接地铁站的P+R(换乘)停车场,分别设在振兴路站、方兴大道站、天水路站、相城路站、钟油坊路站和云谷公园,每个站可停靠车辆300~500辆不等,共有2500个车位。一方面是截流机动车,减轻中心城区交通压力,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换乘,为市民省油钱,并避开出行高峰期的拥堵。
另外,规划中还提到,房地产开发项目配建的地下停车场,以商务办公、商业、居住、行政办公用地为主,地下停车配建比例标准为90%~100% 。二环内非重点地区内的重要公共建筑及居民住宅项目地下停车配建比例标准为80%~100% ;二环外非重点地区,如高科技产业基地、物流基地、公共服务设施的地下停车配建比例标准为70%~80% ;城市外围地区地下停车配建比例标准为60%~70%。
>>>地下路网
新建地下车行通道45座
未来的地下交通除了地铁外,还将有更多的道路系统。根据规划,地下道路功能主要是完善城市快速路系统,解决城市断头路问题,穿越山体、湖泊、大型单位等特殊区域,沟通地面交通。
根据规划,到2020年,主城区范围内将新建地下车行通道45座,包括地下隧道和地下立交等。远景设想建设地下机动车道路系统,成为轨道交通系统之外,方便机动车出行的方式之一。
>>>地下人行道
将添42个地下人行通道
未来,所有轨道站点建设必须同步建设地下人行过街通道。根据规划,未来合肥地下步行系统将分为独立的过街通道、以轨道(换乘)站为节点的地下步行系统,到2020年,合肥主城区范围内将新建独立地下人行通道42个,主要位于人流密集的行人过街点、城市快速路与主干路交叉口、大学以及教育园区、大型商业设施、综合交通枢纽等地方。
在城市中心区商业繁华地带,鼓励地下步行通道与地铁站、人防、商业开发充分结合,形成完善的地下步行系统。
>>>电线杆
老城区电线将逐步入地
目前在主城区经常可见到一些立在路上的电线杆,不仅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通行,也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未来,合肥老城区架空线将逐步改造入地。规划6座轨道交通专用变电站采用地下化建设,主城区内110KV变电站将采用地下化或与地面建筑相结合的方式建设。
>>>雨水调蓄池
城市内涝有望大大缓解
如今,经开区已建成了合肥市首座雨水调蓄池,未来这种“人工大池塘”在合肥将会越来越多,其对于防治城市的内涝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据介绍,地下雨水贮留设施是一种利用地下空间建设的、用以在多雨季节暂时贮存城市中无法排除的雨水的地下构筑物。依据合肥雨水、排水、治涝专项规划,结合城市绿地及服务区域共规划10处公共地下雨水贮留设施,作为合肥市雨水综合利用的试点。
以往大家在国际大片中见到的宽阔的地下管廊未来也可能出现在合肥。按照规划,综合管沟一般沿道路建设,在合肥老城区和已建区道路下管线错综复杂,道路开挖对区域交通影响较大,所以综合管沟宜在新建区建设。
根据规划,将在合肥滨湖新区核心区、合肥高铁站商务区、中科智城、新站核心区等区域建设综合管沟。(伍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