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7-10 07:18 编辑
“穿越”二坝
目录
一、探寻芜湖北站支线及火车轮渡遗址
二、船舶工业园
三、华谊化工集团
四、二坝镇随拍
二坝镇与芜湖城区隔江相望,两地联系非常紧密。之前,二坝镇尽管隶属巢湖市,但二坝人对芜湖的经济依赖还是文化的认同远甚于巢湖。2000年以前,芜湖人去江北,多数都是到芜湖的“八号码头”购买联票,然后乘渡轮过江。二坝也一直是芜湖的“菜篮子”。
2011年二坝跟随无为一道融入到新芜湖,在这个新的家族中二坝将再次迎来“幸福的春天”。在此,本刊向读者讲述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二坝。
曹操无意“成就”二坝
二坝因地处长江边沿驻堤垒坝抵御洪水,在镇南约一公里小港河通江出口处又有一道历史上的挡水坝,故名“二坝”。相传,二坝在三国时曾是长江冲积成的一片沙滩地,当时河道纵横芦苇杂草丛生,巢湖与长江不能直接通航。魏武帝曹操心生兵下江南统一中国之念,见交通有碍运送军粮,遂下令部队挖通巢湖与天河(裕溪河)的通道。
河道打通后将多余泥土围堤筑坝,尔后虽历经沧桑,坝址却移位不大。到了明嘉靖45年(1522年)天河已直通长江,各种木船往来于合肥、和、含、庐、枞阳等县。这期间有人围坝挡江水,开垦沙滩造良田,随着时间推移坝址朝北方位的河道被泥沙淤塞渐窄,而地面却不断增宽,船到这里不能航行。因此,人们便在这里另造一坝,称离江口近的为第一坝或头坝,新造之坝为“二坝”。
“蛟矶烟浪”在二坝
蛟矶庙在二坝的蛟矶乡,临长江而建。《芜湖县志》记载:“蛟矶山高十丈,周九亩七分,每遇阴雨,烟波无际。‘蛟矶烟浪’是芜湖古八景之一。”
据蛟矶庙石碑记载,蛟矶庙原名“灵泽庙”,清嘉庆《无为州志》记载:“(灵泽庙)在大江中蛟矶山,祀汉昭烈孙夫人(孙尚香),世传还省母,居鸠江,闻昭烈(刘备)崩,哀痛殒绝,今之庙藏棺所也,宋赐额曰,灵泽,舟人阻风必祭之。”宋代许多诗人纷纷来此祭拜“孙夫人”,使得她名声大振。绍圣元年(1094年)黄庭坚出知宣州,在芜停留期间曾游览蛟矶胜景,大书“蛟矶”二字刻于石碑,立在矶上;宋徽宗于政和年间(1117年)敕建灵泽夫人祠,赐金匾,题名“宁渊观”。又在城西北岸兴建“宁渊下观”,(即今中二街宁渊观巷)。南宋张孝祥有《宁渊观》五律一首纪事;与其同时代的大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也曾提起蛟矶庙。
清同治五年(1866年)长江水师、安徽巡抚捐款,知县李绍光刻“江心第一镜”;清光绪年间,长江水师总督彭玉麟重修蛟矶孙夫人庙,后毁于抗日期间。今残存庙基石、石狮和“江心第一镜”汉白玉石匾,是人文、宗教、旅游景观。2008年,无为县人民政府宣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庆龄在二坝捐钱铺路
在淮南铁路和各地相关公路未建之前,往返芜、巢、合、含、庐、枞阳等县以及无为大部分地区的农副产品(稻米、烟叶、蚕丝和棉花等)都要从天河由木帆船源源不断地由水路运到河南街(雍南),再由内河小船运到二坝埠头,转用肩挑或独轮车拉到江边上船去芜湖卖。当时,有些农产品至晚上才到,夜晚过江不便,须就地投宿。随之旅舍、布店、茶馆、肉案子、豆腐坊、面坊、铁匠铺、赌坊、烟馆便应运而生,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不息的货物形成了繁华热闹的一条街。二坝埠头成了热闹的街市。
不过,之前的泥巴土路很不方便,“雨天泥巴晴天尘”,一下雨便泥泞不堪,大大小小的泥坑遍布路面,车辆一过行人湿身;天晴,道路黄泥成块,泥土随风飘扬,行人吃尽苦头。1928年,宋庆龄女士由合肥乘船经巢湖来芜湖弋矶山看其住院的妹妹,途径二坝镇,看到这揪心的路况,她便慷慨捐资,将大石板一直铺到大江堤边。宋庆龄的善举成为当地一段佳话。
二坝在芜湖这带水乡史上曾有过辉煌的一页,1912年前,二坝老街店铺林立,人来人往非常热闹繁华。之后,由于受两次洪水的重创,加之长江大桥公铁路线转向等众多客观因素,使崛起的二坝也减弱了精神,一度有些黯淡了。
1954年7月的大水,不但冲毁了无为大堤,洪水吞没了无、巢、合、和、含、庐等市县的大片土地,更冲毁了日益兴起的二坝街,昔日房舍店铺不见了。随着淮南铁路限于相关公路通往裕溪口,江中木船换成轮船,人与货由裕溪码头上轮船安全地直接到芜湖市区;加之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把宋庆龄同志捐赠的石头路上的石条挖去造水闸或他用,老街的痕迹没了,取代它的是水稻田和二坝桥头村。
尽管被农田中庄家覆盖下的二坝老街已荡然无存,但桥头村下田干活的人们,还能从田中挖出大批残砖碎瓦;孩子们时而去河边钓鱼,偶尔会拾回铜钞、铜钱。这些历史标记足以证明二坝桥头村,曾是有过昔日辉煌的水上商埠。
按旅游部门的远景规划,明天的二坝将和近处惠生堤畔渡江纪念碑、蛟矶庙、茶庵庙等十余处旅游景点与对岸滨江公园、广济寺、中江塔连成一片、建成芜湖二坝游览区、那时候人们在游览二坝风景后,就可乘车去黄山、九华山、苏州、杭州……水陆交通十分方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