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4386|回复: 27

[原创] 图说老合肥:赤阑桥畔寻姜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3 15: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老的庐州城城南,有条小巷子,名南油坊巷。巷子的南头有座小桥,赤阑桥。
八百多年前,一个叫姜夔的南宋布衣诗人在此桥边,因一段邂逅的情缘,使这座平常的小桥变得美丽起来。
姜夔
百度:姜夔(jiāng kuí 1154—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与姜石帚并非一人。汉族,饶州鄱阳人。南宋词人。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早有文名,颇受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人推赏,以清客身份与张镃等名公臣卿往来。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工诗词、精音律、善书法、对词的造诣尤深。有诗词、诗论、乐书、字书、杂录等多种著作。
幼年随父宦居,青年时代曾北游淮楚,南历潇湘,后客居合肥、湖州和杭州,是个浪迹江湖、寄食诸侯的游士。他一生清贫自守,耿介清高,终生布衣。
今天的赤阑桥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3 15: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赤阑桥横跨南北
    是合肥人多情,还是桐城路上的确就有情缘的种子。在桐城路采访,我听好几个人说到了浪漫的爱情,有善于舞文弄墨的还把它写进了文章里。王青是蚌埠一家医院的医生,她在合肥读的大学,星期天逛街的时候,桐城路是目标之一,因为宋词中屡屡提到的赤阑桥就在那里,这让她想起八百多年前,那个叫姜夔的南宋诗人因一段邂逅的情缘,从而使这座平常的桥变得美丽起来。
    她特别钟情桥畔开得如醉如痴的木芙蓉,粉色的花瓣展露着妩媚的笑容,娇艳得完全不像是秋天的花朵,一派不谙炎凉的天真烂漫,就像在奔赴一场不计后果的爱情,让路过的她怦然心动。”——转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3 15: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姜夔一生孤苦,到30多岁时,才由千岩老人萧德藻的欣赏,将自己的侄女嫁与姜夔。不过夫妻间仿佛非常淡漠,姜之词中未有留下关于妻子的一言半语,却在大量的诗词中将情感倾诉给了一个他眷恋一生的女人,在与这个合肥女人分别之后的日子里,姜夔的梦里几乎都萦绕着她的影子,在姜夔现存的80多首词中,据考证,有25首都是写给或因思念合肥女子而作。
    关于他所思念的合肥女子,大部分说法是一位红楼歌伎。当时的姜夔住在城南赤阑桥边,爱上了桥边那位弹琵琶的歌女,琵琶女还有一个弹古筝的妹妹。”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3 15: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曾住赤阑桥
“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这是姜夔在送别邻居范仲讷时所作。客居合肥赤阑桥的日子,邻里之间的来往,让一颗漂泊的心不再寂寞。
姜夔还在诗中寄语:如果你再见到她,请替我转告,我一定会再回合肥的——在姜夔漂泊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在合肥认识了让他思念一生的女子。
和女子分别时正值梅花盛开时节,合肥街巷又多种柳树,所以在姜夔的词中,多是柳树与梅花。”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3 15: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无法具体知道是什么原因,让姜夔与爱人无缘在一起,只能知道姜夔为了这一段缘分,付出了一生的情感。这段感情,让男人外表下一颗脆弱的心暴露无遗,任何和往事有关的情景,一触就悲,一碰就痛。
1187年,姜夔从汉阳去湖州,途经南京时泛舟秦淮河。他在秦淮河上望着合肥的方向,看到渡口分别的对对情侣,不胜感慨,和爱人分别的情景又恍如眼前。 时间倒退20年,从1176年开始,之后的十年中,姜夔踪迹不详,很有可能,在合肥发生的一段情遇就在此十年间,并且让他在此后的十几、二十几年中都深受折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3 15: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1190年,约36岁的姜夔再次来到合肥。清晨,空旷的合肥城里响起了号角,随风吹入了垂柳的小巷。穿着单衣的姜夔有些寒冷,强打着精神,拎着酒,回到赤阑桥边的住宅。再次客居赤阑桥,见到的合肥没有了似江南的繁华,街道的凄凉让姜夔萌发惜春之情。
1191年正月二十四,寻找爱人不得的姜夔离开合肥。看着流向远方的河流曲折迂回,不知道要把点点帆船带到哪里去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3 15: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过多久,还是这一年,姜夔又一次来到合肥。当时南宋与金以淮水为界,合肥成为边境城市,也是战争的前沿阵地, 自然萧条。虽然已经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但金人多次背盟南下,战争在合肥留下的伤痕仍然随处可见。“合肥巷陌皆种柳,秋风夕起骚骚然。”姜夔客居合肥,闭门不出,时而听到马嘶声,出门环望,满眼尽是荒烟野草。转眼到了七夕,小雨之后,天气放晴。姜夔又开始思念故人。想起了自己的感情波折,便与朋友月下饮酒。谁能够理会到牛郎织女离别的痛苦呢?”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3 15:4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年中,姜夔两次赶赴合肥,对欢聚的期待换来的却是情人远去的无奈。秋后,姜夔再次离开合肥。“淮南好,甚时重到,陌上生春草。”
合肥,何时还能再回到这里呢?
1196年冬,此时的姜夔约有42岁,距离上一次别离合肥已有5个年头。他还想着再回到合肥,可此时滞留在无锡,想要去合肥的愿望不能实现。再没有人为自己弹奏古筝,也没有鸿雁可以传递书信。只能想象着曾经游乐的街巷,现在怕只剩下老树与残阳了,曾经相约泛舟的旧约也化为了空谈。“飘零客,泪满衣。”匆匆几年过去了,而自己依然只身漂泊,归途无期,这种悲苦无依的愁情深埋于心底,有谁能够知道呢?
1197年,正月十一,离正月十五元宵节越来越近了。姜夔与合肥女子的分别之日正是元宵节前后,所以这一天,姜夔无法克制地思及合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3 15: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面花灯满街,姜夔独自感慨:年少的一段情事等到年老时再来折磨孤独的心!
正月十五夜,街市热闹非凡,姜夔没有出门赏花灯,而是闭门家中,让自己陷入了思念的深渊。“肥水东流无尽期”——对合肥女子的思念就像肥水一样,滚滚东流永不停歇。
正月十六夜,外面歌舞升平,姜夔依然留守家中,思念远处的爱人。
从第一首为怀念故人而作的词算起,至此时已经整整十年过去了,距离认识合肥女子,也走过了二十年。二十年的相思、十年的忆恋深深折磨着姜夔,这种感情折磨了他一生,也成就了他的一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3 15:4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姜夔与合肥有关,却是结缘于两位歌伎姐妹。姜夔怡情山水,热爱自然,据考证,中青年时期的游历中他至少三次来过合肥,均居城南赤阑桥畔。他第一次来时,便爱上了赤阑桥边那位弹琵琶的歌女。姜夔词中的她体态“燕燕轻盈”,言语“莺莺娇软”,可谓千般妩媚,万种风情。她对姜夔“别时针线”,“别后书辞”,温柔体贴,经久难忘。而且,弹琵琶的歌女还有一个弹古筝的妹妹。姐妹俩陪姜夔游巢湖、登姥山,又常泛舟环城河中,弹唱演绎“姜词”如锦上添花,令懂音律、善谱曲的姜夔心旷神怡,即便暂时别离,他在梦中也时常与这对姐妹相会。姜夔的笔下,有“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这样怅然若失、缠绵难解的词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3 15:4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姜夔有时为“儿女情长”所累,甚至被合肥姐妹俩所批评。相传有一次合肥城被金兀术所破,姜夔当时正在江西家中。他毅然赶来合肥,到赤阑桥畔探望两姐妹。孰料却遭到姐姐的白眼。琵琶女认为,山河破碎,大敌当前,你姜夔堂堂七尺男儿,应投军精忠报国,跑来看我们俩做啥?她在素笺上疾书:“酒磨壮志,花消英气。国家有难,岂能熟视?”姜夔读罢,羞愧难当,遂暂别赤阑桥,投奔一位抗金名将。这位名将在柘皋大败金兵后又收复合肥。姜夔回到赤阑桥,眼见桥毁楼空,两姐妹亦不知所终。经多方打听,只知道姐姐不甘屈辱,在杀死一个金兵小头目后,跳河自杀。姜夔大哭一场,以后写下了许多充满情愫的怀念诗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3 15: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3 15:5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3 15:5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3 15: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明:带引号的文字为转载,不带水印的图片为借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2-4 01:03 , Processed in 0.041536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