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我们的家园天蓝水净地绿山青
——采访全市优化生态环境专题培训班引发的思考
在我市首个“生态日”前夕,市委组织部、市环保局联合举办的全市优化生态环境专题培训班在市委党校进行了三天的学习培训研讨。进一步增强推进“两个环境”建设的责任意识和能力素质,大力开展生态工程建设,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质环境,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切实把生态文明的观念融入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血液里,全力打造天更蓝、地更绿、气更爽、水更清的幸福省会等,成为与会各级干部探讨的热点。记者采访各位领导、学员、老师后深深地感到: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是事关我市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建设幸福石家庄的重大战略问题。
生态环境出现“跨越式”的明显改善,优良天数逐年递增,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惬意地仰望蓝天白云,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幸福
行走在石家庄各地,城镇草木葱茏,山野满目苍翠,河流碧水清清……各种各样的生态文化载体,让更多的人置身其中,陶冶性情。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太平河景观、滹沱河景观植物园、环城水系……成为承载生态文化的重要平台;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体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成为传播生态文化的重要场所。绿色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家庭,在全市织成一张巨大的“绿色网络”。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生态试点县4个、国家级生态试点区4个、省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7个,24个国家级生态村通过验收。
今年年初,省政协将《关于改善和提高省会大气环境质量的建议》定为1号提案,石家庄市打响了生态环境治理攻坚战,承诺要给石家庄人民蓝天碧水、繁星点点。从今年开始,用2—3年的时间,大力开展省会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强力实施“蓝天碧水”工程,举全市之力打造“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景更美”的生态宜居环境,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百姓充分享受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截至9月12日,今年我市的一级天数量已达49个,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3个。但能源结构性污染,烟粉尘、扬尘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城市精细化管理不够到位等问题,仍然影响着我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
青山绿水的背后,是我市一轮又一轮的污染整治风暴和多措并举切实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建设、不断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的一系列努力。实施“三年大变样”以来,我市坚持突出重点,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洗城净天、清源净流等环保工程建设,省会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李建军、张蕾等同志说得好,正因为我市咬定“生态”不放松,减排的“紧箍咒”丝毫不松,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强,注重生态修复,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通过采取的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使整体环境质量有了实质性改善,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也大大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
优化生态环境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跨越赶超的迫切需要,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管理水平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繁荣将难以为继,社会文明将黯然失色,人与自然的和谐将难以实现。闫卫民、李宪英等同志认为,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优化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让全市人民享受到更多的蓝天白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活得更舒适、更健康、更幸福,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
当前,我市正处在加快实现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建设幸福石家庄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只有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更好地造福于民;只有走生态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双赢”,才能为建设幸福石家庄奠定坚实的基础。生态环境关系着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而且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优化生态环境要方向明确、路径清晰、举措有力。重点抓好“蓝天碧水”工程,下大力治理环境污染,强力推进市区分散燃煤锅炉能源置换改造,加快西北部建材治理工作进度,加强重点水库及城市水源地的保护工作,让我市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气更爽。要大力实施生态恢复工程,着力推进省会建设上水平,坚决打好市容市貌综合整治攻坚战,强力推进县城建设。
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让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在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效益才是最大效益。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区域竞争态势下,必须“好”字当头,提高发展质量;“快”字给力,加快发展速度;“又好又快”地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良好生态环境的支撑。共享蓝天碧水,共建生态家园,是发展的主题。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是解决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深层次问题的根本举措,也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客观需要。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立足产业优势,一手抓传统产业提档升级,一手抓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建设,引导企业拉长加宽产业链条,形成“产业互补、效益攀升、特色明显”的大循环型工业产业新格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结构优化升级。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房景新、韦东等同志认为,将环境容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重。
要坚持把节能减排摆到突出位置来抓。大力实施管理减排,集中开展环保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种污染环境的非法行为,铲除非法排污场点,对屡打屡犯的单位和个人,采取行政的、法律的手段予以重拳打击,有效遏制非法排污行为。大力实施结构减排,严把项目准入关,运用环保杠杆,否决“三高一低”项目;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关停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和落后生产线,以项目结构的优化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要认真行使环评第一审批权和环保一票否决权,把环保达标作为企业生存的必备条件,抬高项目准入门槛,坚决将高耗能、高污染、高风险的项目拒之门外。梁国发、王红等同志认为,生态市和环保模范城创建是改善我市整体环境质量、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措施,要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抓手,大力度推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