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6431|回复: 28

[鸠兹古韵] 转帖:黄钺与儒林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7 14: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钺与儒林街
  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八月十五日,儒林街十分热闹,毗邻雅集楼旁的一座府第正举行乔迁仪式。76岁的黄钺,刚从光禄大夫、户部尚书高位上致仕(退休),前几天回到芜湖故宅,便忙着从后家巷“古桑书屋”搬出,迁至这座新宅来。诸事料理完毕,早有地方官吏、亲朋故旧前来贺喜。他们走进这座宽敞、多进的大宅,就见前厅粉墙上悬挂着道光皇帝钦赐的“世泽堂”金匾,两旁一色的红木座椅,这是黄钺会客的场所。通过镶有花窗的隔墙,可见中进、后进的厢房。中进厢房的左侧,有曲折木梯通往楼上,整洁雅致的书房置于其上,壁间悬挂祖上留下的“绾春楼”匾额,右墙悬一幅《离京书饯图》,是黄钺离京前所作的一幅画,上有跋云:“昔者,我为主,书为客;今者,书为主,我为客矣。如谚所言,有书不读及不瞎而不读书者,引以为戒。”这幅画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读书。
   原先他住的后家巷老宅,院中有株百年古桑,故题名曰“古桑书屋”。与此楼相仿佛,他也在楼上置书房,窗临后院,几株高大的栀子树枝叶繁茂,几乎遮住了窗外的阳光。黄钺伸手将肥大的叶子摘去几片,好让阳光照进室内,故称此楼为“半栀阁”。在他四十岁中进士之前,一直住在这里,并完成了许多重要著作,如论述萧云从及其画友的《画友录》和阐述绘画理论的《二十四画品》。
  在他致仕前,先让长子将他在京购置和钦赐的字画珍宝、书籍等先行运回芜湖。其中有不少物件是当今皇上所赐,所以他将这些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根据《壹斋集》书中的清单,得知其中有5397卷赐书,全为线装本,一些还是宫中大内的善本书;名人书画7轴,中有宋徽宗真迹《白头双栖图》、唐寅《桐阴高士图》、王维《捕鱼图》和董其昌行书轴;名砚9方以及各种宫中古玩16件。这些价值连城的国宝,都被藏于他的书房中。
  黄钺擅长绘画,精通鉴赏古字画,深得嘉庆、道光两帝的欢心。因他数十年间一直在宫中鉴宝,又亲自将宫中国宝依序编入国家珍宝挡案《古渠宝籍》一书中。他还将芜湖著名画家萧云从的山水画和其《离骚图》介绍给道光帝,使道光不无感叹地说:“恨朕不能与其同时代”。由于黄钺的大力推荐,萧云从的名声从此鹊起。黄钺虽未在政治上声名显赫,但他的诗名和画名,在清代还是+分著名的。他曾先后跟随两帝出游,留下许多歌颂帝王游猎出游的画图,如1817(嘉庆22年)的《猎食观围图》,1821年(道光元年)的《长城岭图》等,现藏故宫博物院。
  同时,他也是著名的诗人。他一生作诗三千余首,收在《壹斋集》中。这些诗质朴自然、不事雕琢。他将每天的生活都用诗写出来,而且每首都有小序,查找十分方便。他的诗贴近人民、贴近生活,关心民生疾苦。如他退休回芜的17年间,曾多次捐赠银两给受灾群众。仅道光十一年(1831),82岁的黄钺首捐千金助赈。他还联合芜湖士绅创办丰义仓12座,储粮以备民饥。他还亲自去灾区调查,并将结果反馈给地方官吏,这样的退休官员,的确少见。
  道光九年(1829),黄钺己经退休四年,以届八十大寿,道光亲自赐“引年颐志”匾额和一付对联:“玉澜图绘依光近,绿野襟怀养福长”。这天,儒林街又响起惊天动地的鞭炮声,前来祝寿的人群,将整条街都挤满了,不管市民抑或官员,都想瞻仰这位德高望众的老人。但他早有规定,所有来者不许携带礼品,钱帛更不准带进院内。这天中午,光酒宴就摆了两百多席,连乞丐都有赏钱。晚上还搭起戏楼,请来当地演戏班子唱起了堂会,这天他家象过年似的,一直闹到深夜方歇。第二天又有省城官员和远地亲友前来祝寿,龙灯、狮子灯、划旱船、踩高跷等队伍,使得本来并不宽的儒林街被围得水泄不通……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7 16: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儒林街建设一定要参阅古制,打造为精品街区,未来还可成为影视拍摄基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7 16: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左田、张安国、萧尺木、于湖、姑孰画派跟隔壁扯不尽的瓜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7 20: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俺仔
今后都是一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7 21: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天晨

打心眼里排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7 22: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俺仔
没必要,隔壁四分之一原籍都是芜湖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7 22: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天晨
芜湖人是有,比例远不会这么高,隔壁其实外省人居多,江淮都称不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8 08:5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俺仔


    这是你的误解,我的许多亲戚都在那里,我弟弟在那里干公安,专管户籍的,我说的原籍芜湖包括四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8 10: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天晨

四县,无为算上了?无为现在都140多万户籍,这一百多年来,迁入芜马铜地区都多,一入隔壁便已成隔壁人了。另外我三楼讲的扯不清,是隔壁争夺文化资源故意弄出来的,实际上是能扯的“丝丝分明”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8 11: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左田、张安国、萧尺木、于湖、姑孰画派跟隔壁扯不尽的瓜皮
俺仔 发表于 2012-6-17 16:52


没什么好扯的瓜皮。芜湖的这些姑孰籍名人都是上几代就迁来芜湖了,地地道道的芜湖人。古代讲究宗籍观念不忘本,这才有的姑孰画派的名字,其实地地道道的是芜湖画派。

同时从这些名人家族迁芜的历史来看,更是明明白白地证实了芜湖在明清之前就已经是中心城市的地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8 11: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什么好扯的瓜皮。芜湖的这些姑孰籍名人都是上几代就迁来芜湖了,地地道道的芜湖人。古代讲究宗籍观念 ...
江南道巡抚大使 发表于 2012-6-18 11:27


而且正是由于芜湖的中心城市地位,所以皖南各地包括沿江江北才有那么多富贾大户迁芜定居,其实又何止黄钺一个太子太保,还有某太子少保、山东山西巡抚、漕运总督等等,有无为的、有泾县、有池州的,徽州的更是批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8 12: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江南道巡抚大使
请看9楼,于湖就是隔壁侵占芜湖文化资源的突破口,隔壁争于湖决不真是为了这么个地名,而是她背后蕴藏的文化资源,张孝祥、萧云从、姑孰画派都能被扯过去,今天还有芜湖人讲于湖是不能继续用做芜湖的别称(不点名了,他在市民心声、半亩园都发过反对用文章),隔壁人那还不睡觉都能笑醒了。关于“于湖”,太平府志、隔壁县志都讲过于湖地为两县共有,而且以于湖指代芜湖,早就约定俗成,隔壁今天再来鬼扯,真吐得了。萧云从我是没看到神马证据祖籍隔壁,更别说是隔壁人,压根是隔壁自己弄出来的。黄钺倒是祖籍隔壁,祖上清顺治朝迁过来的,到黄钺这辈都几及百年了。芜湖有清一朝,有了自己的画派、自己的地方戏(根植于市民文化),大城雏形也已经显现,可恨长毛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8 14: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2-6-18 14:24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9 12: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江南道巡抚大使 于 2012-6-20 13:43 编辑
回复  江南道巡抚大使
请看9楼,于湖就是隔壁侵占芜湖文化资源的突破口,隔壁争于湖决不真是为了这么 ...
俺仔 发表于 2012-6-18 12:19


黄钺貌似祖上明代就已经迁居芜湖了。

先祖七世自当涂迁居芜湖,黄钺为1750年生人,其先祖七世前应该是明末时期,所以黄钺家族从明代就已经迁入芜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9 19: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江南道巡抚大使[

七世祖貌似是第七代啊(一世祖第一代),另外萧云从祖籍隔壁,我没看到什么可靠的资料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1-14 04:04 , Processed in 0.054049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