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3543|回复: 13

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35全文发布:承接海洋强国战略 建设国家经略海洋实践先行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13 13: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逸雪霁蓝 于 2024-12-13 13:30 编辑

       12月11日,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布已经国 务院批复的《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全文内容。宁波的城市性质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现代海洋城市。总归提出,唱好杭甬“双城记”,提升宁波城市核心能级,共同集聚高端要素,参与全球竞争;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主动承接海洋强国战略,建设国家经略海洋实践先行区;加快打造甬舟高质量发展共同体,强化宁波、舟山作为长江经济带龙头龙眼的作用。

       《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全文重点

       第一章总则

       第 1 条 规划目的:肩负起锻造“硬核”力量、唱好杭甬“双城记”、当好浙江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模范生、“两个先行”示范引领的国家使命,合理保护与利用全市国土空间资源,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等,制定本规划。

       第 2 条 总体要求: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全国航运物流中心和“一带一路”港航合作重要节点城市等功能,加快“港产城文”融合发展,勇当浙江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模范生,为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构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底盘,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

       第二章 现状特征和风险挑战

       第 6 条 现状特征:落实区域协同战略,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区域层面上,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落实浙江省大湾区战略,不断提升宁波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舟山、台州、绍兴等地的联系。加快建设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承接上海功能溢出。市域层面,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余姚、慈溪和前湾新区为北翼,宁海和象山为南翼,卫星城和中心镇为支点的市域空间格局。中心城区层面,坚持组团式发展,形成了三江片、北仑片、镇海片、奉化片等城市组团,避免城市建设“摊大饼”。

       第 7 条 主要问题: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有待强化,与国内外主要城市通达性有待提升。空港能级较低,国际航线航点数量较少,2020年全年旅客吞吐量全国排名仅33位。铁路链接能力较弱,宁波高铁班次数量仅居全国第21位,规划国家级陆路通道数量也落后于长三角其他中心城市。与上海联系有待加强,在通勤关联度、客流联系度方面明显存在不足。优质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突出。高等教育方面,高等院校数量少、规模较小,缺少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影响了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医疗方面,三甲医院数量少,疑难复杂疾病诊疗能力仍需提升。文体设施方面,缺少标志性的市级文化和体育设施。公园绿地方面,综合公园、专类公园数量较少,公园布局均等性有待提升。

       第 8 条 机遇挑战

       国家战略的宁波使命。宁波作为长江经济带龙头龙眼和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支点,要坚决扛起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深刻把握全球化趋势,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宁波舟山港和制造产业集群优势,保障国家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

       区域一体的协同要求。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全面推动省际省内空间协同,宁波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面对当前宁波都市圈能级、一体化程度等方面的短板,应在错位发展中把握自身优势,推动与其他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保障形成更加紧密、更具竞争力的宁波都市圈空间发展格局。

       创新引领的动能变革。以技术创新、数字引领、绿色驱动为核心,全面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城市动能变革。宁波作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应聚焦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和资源要素配置,保障重点实验室和科研院校建设,加快构建产业创新体系,推动发展绿色生产力,践行数字引领产业变革,丰富数字化产业以及应用场景。

       陆海统筹的战略要求。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背景下,浙江提出建设国家经略海洋实践先行区,并对宁波提出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新要求。宁波要主动应对海岸带综合保护利用待统筹、海域海岛空间保护要求及功能布局不清晰、陆海功能协同不足等挑战,以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为抓手,统筹海陆两侧空间资源要素,科学构建海洋空间发展新格局。

       第三章 城市性质和目标战略

       第 9 条 落实国家重大战略: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锻造宁波舟山港“硬核”力量,强化开放优势,提升对外经贸合作水平,建好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强化大宗能源资源中转运输、国际商品集散、大宗商品储运交易能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面融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打造区域增长极,积极推进区域产业创新协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高水平协同开放。强化与杭州协同错位发展,唱好杭甬“双城记”。

       第 10 条 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宁波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海洋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全国航运物流中心,“一带一路”港航合作重要节点城市。

       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制造业“大优强、绿新高”发展。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迭代升级传统优势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扩量,抢先布局人工智能、柔性电子、清洁能源、深海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国领先,成为更具引领性、竞争性、代表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深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建成以甬江科创区为引领的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设极端环境服役材料多因素强耦合综合研究装置、材料与微纳器件制备平台、工业智能信息中心等科学装置。加快构建新型实验室体系,高起点建设甬江实验室。壮大创新型企业梯队,强化产业创新转型,加快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新格局,创新高端科技人才支持政策,营造一流创业创新生态,践行和示范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全国航运物流中心。建设世界一流强港,进一步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和海铁联运网络,提升港口集疏运能力,发展航运贸易服务产业,强化港航服务能力。打造空铁一体门户枢纽,强化全球快货物流能力和贸易控制力,培育现代物流、会展商务、贸易服务等生产性服务功能。海港、空港联动,建设国际商品集散中心、国家重要的初级产品配置中心和大宗商品储运交易基地,全力保障国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

       “一带一路”港航合作重要节点城市。立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基于港航合作,全面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宁波片区为核心,培育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系统构建对外开放政策体系,持续打造商品进口、双向投资合作、人文交流首选之地。

       第 11 条 目标愿景:2025年,着力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城市、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全域美丽宜居品质城市、市域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民生幸福标杆城市,成为浙江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模范生。2035年,基本建成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全国航运物流中心、“一带一路”港航合作重要节点城市。创新引领力、枢纽辐射力、贸易驱动力、文化影响力、供应链保障力、现代化治理能力全面增强,成为城市与自然生态和谐相融、海洋特色全面彰显的现代化滨海大都市。2050年,成为经济发达、创新活力、生态永续、安全韧性、文化自强、文明典范、共同富裕的魅力家园,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国际风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滨海大都市

       第 12 条 空间战略

       开放协同,提升双循环枢纽地位。建设世界一流强港,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唱好杭甬“双城记”,提高国际和区域链接能力,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建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开放枢纽,使宁波成为资源配置高地,保障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创新驱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支持原创性关键性科技攻关,全面保障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空间,引导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科技金融、产业基金、专业咨询等机构集聚,培育研发设计、工业软件、供应链管理等与制造业紧密关联的服务行业,实现制造创新和生产服务双轮驱动。

       弹性适应,应对发展不确定性。应对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不确定性,预留发展弹性,为重大事件、重大项目预留空间,为重大基础设施预控通道。提升城乡功能布局的弹性与混合度,适应多元化、复合化功能发展诉求。

       第 13 条 人口规模:到2035年,预计常住人口1150万人,城镇化率88%,按照1350万服务人口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保障。提高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和空间绩效。引导人口优先向市域北部地区集聚,构建千万人口都市集聚区。引导市域南部地区人口向县城集聚,提升城镇化水平。

       第四章  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第一节 三条控制线划定与管控

       第 15 条 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到203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401.2平方千米(210.18万亩)。在纳入耕地保护目标的可长期稳定利用耕地上按照“应划尽划”的要求从严、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到2035年,全市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不低于1243.6平方千米(186.54万亩)。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和余慈城区的平原区,以及象山港两侧、三门湾北岸等区域。

       第 16 条 生态保护红线:全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4428.50平方千米,其中陆域生态红线面积1511.88平方千米;海洋生态红线面积2916.62平方千米。生态保护红线主要分布在四明山、天台山、东部海域等区域。

       第 17 条 城镇开发边界:城镇开发边界应避让地质灾害极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等不适宜城镇建设区域,确实无法避让的应当充分论证并说明理由,明确减缓不良影响的措施。划定城镇开发边界1681.25平方千米。鼓励在城镇开发边界内实施战略留白,将功能尚不明确的战略留白区纳入城镇开发边界,按照规划建设用地管理。城镇开发边界内的林地、园地等绿色开敞空间,根据实际功能归类梳理,对于达到城市公园功能要求的,可按公园绿地管理。

       第三节 全域国土空间格局

       第 21 条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以生态基底为约束,以重要的交通廊道为骨架,以城镇组团促进城乡统筹,有机疏朗、集约紧凑,形成“一体两翼多组团、三江三湾大花园”的全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一体”是指市域一体化的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强化资源整合、空间协同、品质全面提升。“两翼”是指三江平原和三北平原组团联动的北翼都市集聚发展区、山海蓝湾交相辉映的南翼都市特色发展区。“多组团”是指全域多中心网络化、高效集约的城镇组团,包括重点镇、一般镇。“三江”是指姚江、甬江、奉化江串联的三江走廊。聚焦三江资源本底与文化特色,打造甬江创新走廊、姚江文化走廊、奉化江魅力走廊。“三湾”是指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组成的海陆两侧地区,形成综合生态带、产业带、人文带的都市滨海复合发展带。“大花园”是指以翠屏山、东钱湖、象山港为都市绿心,以四明、天台山脉为生态屏障区,以“连山-串城-通海”的生态廊道为骨架的全域美丽生态大花园。

       第六章 生态空间

       第二节 打造都市生态绿心

       第 37 条 打造象山港生态海湾公园:践行“外港做强、中港做美、内港做优”的保护发展原则,实现绿色生态、文化休闲、港航贸易、海洋经济等功能不断迭代升级,建设成为宁波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滨海客厅”,浙江省的海洋创新高地,长三角滨海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五节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第 46 条 推动能源节约利用:着力推进多元供给、综合利用和技术创新的能源供应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清洁能源、油气储运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拓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强化能源系统的多元互济和集成优化。推动煤炭等传统能源与风、光、气等清洁能源融合发展,努力提升能源综合保障供应能力,把宁波打造成为东部沿海能源安全战略枢纽。

       第七章 城镇空间第一节 城镇空间格局

       第 49 条 城镇空间结构:构建“中心城区-余慈城区-县域城区-重点镇(新市镇)-一般镇”的五级市域城镇体系。1.中心城区:包括三江核心片、镇海片、北仑片、奉化片和东部滨海片,承载宁波都市核心功能,面积约800平方千米,预计常住人口规模约520万人,是全市的政 治、文化、旅游、金融、商贸、航运和科创中心。

       2.余慈城区:包括余姚片、慈溪片、前湾新区片,面积约430平方千米,预计常住人口规模约250万人,强化区域统筹、功能互补、有机融合,与中心城区共同承载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城市功能,共同建设长三角区域的新兴智造产业高地、“接沪联杭”的跨界合作引领区。引导城市功能向轨道交通枢纽周边集聚,推动城市组团发展。加快市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提升城市能级。

       余姚片强化杭绍甬节点地位,推动历史人文资源保护与彰显,合理布局都市型产业与生态居住空间,优化发展文化旅游,大力扶持科技创新,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保障居民生活品质。慈溪片强化沪甬门户节点地位,加快城市扩容提质,推动北部沪浙合作创新区产业服务和城市公共服务能级提升,有序推进南部老城有机更新,全面打造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前湾新区片聚焦沪浙合作,加快产城融合,建设高品质城区,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承载区、沪浙高水平合作引领区和产城融合发展未来之城。

       3.县域城区:宁海城区、象山城区预计常住人口规模20-50万人。宁海城区发挥宁波南向辐射桥头堡作用,聚焦新兴产业、绿色发展、“两山”实践,推动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建设,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美丽发展示范区。有序推进老城更新,切实提升辐射能力和环境品质,建设浙东山海魅力城市。象山城区做强海洋经济示范区,打造海上“两山”实践地,进一步引导主城更新、滨海融合、田园留白与山海交接,聚焦新兴产业发展和休闲旅游功能提升,强化人口集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现代化滨海花园城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3 13: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逸雪霁蓝 于 2024-12-13 19:47 编辑

       http://zgj.ningbo.gov.cn/art/202 ... 269355_4572295.html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第八章    中心城区第一节 中心城区空间布局

       第 66 条 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一核四片”的组团式总体格局。“一核”为三江核心片。以姚江、奉化江、甬江为轴带,提升三江口、东部新城、南部新城,建设三江活动区,聚焦高端金融、商贸服务、文化体验等功能,打造彰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形象、展现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都市客厅。东部地区强化东部新城与宁波国家高新区、东钱湖等地区联动和融合发展,西部地区围绕宁波枢纽打造面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城市门户,提升镇海新城对北部地区的服务辐射能力。

       “四片”为镇海片、北仑片、奉化片、东部滨海片。镇海片重点结合甬江科创区形成科创策源、总部商务、高端配套、临港产业为主的功能,推动创新能力提升和制造转型升级。其中,滨江生活片强化甬江两岸联动,打造高品质城区。滨海产业片由宁波(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浙江镇海经济开发区、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组成,构建生态防护走廊,保障滨江生活片区的居住、生活安全。

       北仑片着重支撑世界一流强港建设,推动临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强化港航贸易和制造创新功能集聚。以泰山路城市发展带、临港智造带、太河路山城海联动带为发展轴带,优化集卡车停车场、集装箱堆场“两场”空间布局,推进港城适度分离,保障城市安全。

       奉化片着重发展创新型产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严控生态廊道,强化组团式布局,承接三江核心片功能辐射,联动溪口与东钱湖两个风景名胜区。东部滨海片建设产学联动的海洋智造高地,沿梅山湾、大嵩江形成沿湾公共发展轴,强化梅山岛的国际港航服务和国家大宗物资储运交易基地职能。

       第 67 条 发展规模:到2035年,中心城区预计常住人口规模520万人左右,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规模673平方千米左右,人均城镇用地约为130平方米,人口密度约为0.65万人/平方千米。

       第 68 条 规划分区:商业商务区:进一步提升传统商圈业态,提升商圈品质,完善配套功能。重点培育科技信息、金融服务、总部经济、航运服务、文旅创意等高端服务业,提升商业商务区辐射带动水平。工业发展区:重点在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浙江镇海经济开发区、宁波鄞州工业园区、宁波望春工业园区、浙江奉化经济开发区等划定工业发展区。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都市型产业的发展空间。物流仓储区:完善现有仓储用地布局,临近空港、海港、陆港布局物流仓储区,强化物流空间保障。交通枢纽区:以机场、港口、铁路客货运站等大型交通设施为主导功能,重点保障重要交通通道和场站的空间用地需求,满足交通设施衔接和交通组织需要。战略预留区:应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预留部分功能留白片区,未来根据发展需要,布局适宜的功能。

       第 69 条 空间布局和用地结构优化

       居住用地:优化居住用地布局,完善社区公共配套,新增居住用地优先在轨道站点周边选址;推进老旧小区改造,采用有机更新或用地兼容方式,提升居住品质;引导保障性住房优先布局在交通和就业便利地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衔接中心体系,在三江活动区、甬江科创区、姚江两岸、奉化江两岸、宁波枢纽、东钱湖等片区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引导公共服务设施混合布局。商业服务业用地:引导商业服务业用地在三江活动区、城市副中心集中布局,结合15分钟生活圈完善商业服务业设施。

       工矿用地:以镇海、北仑临港产业带和绕城周边都市产业带为载体,引导工业用地向工业区块控制线集中,线外适度保留现状发展基础较好,符合未来产业发展导向的工业用地。加快工业区块控制线外工业用地向公共服务设施、公园绿地、科研用地等转型。仓储用地:结合机场、港口、铁路客货运站、主要交通线等布置仓储用地,引导仓储用地向物流园区集中,包括陆港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霞浦物流园区、后海塘仓储物流园区、宁南物流园区等。交通运输用地:合理增加交通运输用地,优化调整对外交通设施用地,提高次支路网密度。公用设施用地:优化市政设施布局,合理引导市政设施用地复合利用。


       第九章    历史文化保护和风貌塑造 第一节 保护历史文化

       第 85 条 历史城区保护

       推动罗城复兴。保护宁波府城“子罗双城”格局,深度挖掘罗城传统政 治文化经济中心、中国大运河和海丝之路转换港、内外贸易发源地、浙东学术文化中心等历史文化内涵,将罗城打造为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独具魅力的城市之“心”和承载宁波市民记忆的精神家园。坚持“以留为主、改建结合”的更新方式,疏解办公功能,植入文化地标,完善公共配套,彰显文化魅力,提升功能活力,改善人居环境。强化整体风貌管控,加强历史街区整合,传承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文化基因,打造新时代的文化高地。

       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和历史建筑保护。明确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面积及高度等空间管控要求。坚持保护遗产本体与周边环境真实性、完整性和生活延续性的原则,重点保护街区肌理、空间格局、街巷尺度、保护类建筑等传统环境要素和历史信息,突出历史保护与有机更新的结合,注重基础设施改善和社区活力提升。依法严格保护历史建筑,定期普查具有保护价值的建(构)筑物,制定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编制历史建筑保护图则,改扩建应保持原有外形和风貌。

       推动历史建筑合理利用。在保护历史价值和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创新合理利用路径,发挥历史建筑使用价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开设创意空间、咖啡馆、特色餐饮和民宿等利用方式,探索历史建筑功能合理与可持续利用模式及路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3 14: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逸雪霁蓝 于 2024-12-13 22:40 编辑

       第十章    综合交通 第一节 综合交通发展目标

       第 93 条 融入区域多层次综合交通网络:到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强港、提升航空枢纽能级、融入国家高铁运输网络、构建多向多通道的高速公路网络、完善内河航运体系,实现都市圈1小时通达,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航空3小时、高铁5小时通达的“全国1235出行交通圈”和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的“全球123快货物流圈”。

       第二节 对外交通

       第 96 条 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航运枢纽:提升宁波舟山港国际枢纽港地位,完善国际近、远洋航线,积极开展港口合作,聚力打造国际商品集散中心、大宗商品储运交易基地、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积极吸引金融保险、海事仲裁等要素聚集,与上海港分工合作,共建国际航运中心,提升长三角区域港口群的国际竞争能力。到2035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年吞吐量达到18亿吨,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6000万标箱。

       优化宁波港域港口功能布局。推动东部港区发展,扩建穿山港区与梅山港区,强化与舟山港域六横港区的合作;提升镇海港区、北仑港区、大榭港区等西部港区运作效率;开辟杭州湾港区,改造提升象山港港区、石浦港区,增加货源收集能力、服务腹地产业发展;适应城市发展,转变甬江港区职能,以服务城市生产生活功能为主。完善港口集疏运网络,建立公铁水互联、江海河贯通的沿海集疏运体系。提升宁波舟山港大宗能源资源和大宗货物中转运输功能。重点保障北仑和梅山等重要港区进港铁路廊道建设条件。完善西向、北向公路疏港主通道,形成“北货北走,南货南走”客货分离的公路疏港网络;完善西北向、南向海铁联运专用线,构建港区后方“中心站+港前站”组合枢纽与货运支线网络,打造外联内畅的海铁联运疏港网络。规划杭甬运河宁波段二通道(杭州湾复线),提升河海联运服务能力。市域范围内统筹布局集装箱堆场、集卡车停车场与海关监管仓,提升保障服务能力。

       第 97 条 打造长三角南翼区域航空枢纽:构建以栎社机场为核心、其他通用机场为辅助的多层次航空服务体系。优化航线航点网络,增加国际航线航点,与沪杭错位提升对外航线网络,打造精品出行服务体验,增强机场竞争力与吸引力;强化空港货运能力建设,引育货运基地航司和头部航空货代企业,打造国际航空物流枢纽;完善机场集疏运网络,引入高铁、城际、市域(郊)铁路(市域轨道)、城市轨道等多种轨道交通方式,拓展机场腹地,预留铁路宁波西站和栎社机场协同建设条件,打造空铁一体枢纽。完善通用机场布局,在前湾、宁海等地建设一类、二类通用机场,并根据需求布局三类通用机场。推动低空空域便利化、商业化运营,探索长三角城际航班与低空无人机配送等应用场景。

       第 98 条 打造融入区域的铁路枢纽:加强干线铁路网建设。打造五向复合对外铁路通道,形成连接全国、融入长三角的铁路枢纽。其中,沿海大通道北向由通苏嘉甬高铁、沪甬(跨杭州湾)高铁组成;沿海大通道南向由甬台温铁路、甬台温高铁组成;杭甬通道由萧甬铁路、杭甬客专、杭州湾货运铁路组成;甬金通道为甬金铁路;甬舟通道为甬舟铁路。货运方面,形成以杭州湾货运铁路、萧甬铁路、甬金铁路等为主通道的货运铁路。构建高铁客运枢纽群。中心城区由宁波西站、宁波东站、宁波站、庄桥站共同构成中心城区枢纽群;余慈城区由慈溪站与余姚北站、余姚站构成余慈城区枢纽群;在两个枢纽群基础上,还有象山站、北仑西站、宁海站、奉化站、溪口站,扩展高铁客运服务覆盖范围。铁路主枢纽为宁波站和宁波西站。

       第 99 条 打造外联内畅的公路枢纽:构建以宁波为中心“五向十径、连湾疏港”的高速公路网络。其中沪苏方向由沪甬跨湾通道、杭州湾跨海大桥及南接线组成;杭绍方向由杭甬高速和杭甬高速复线组成;金义方向由甬金高速和甬金衢上高速组成;台温方向由甬台温高速和甬莞高速组成;舟山方向由甬舟高速和甬舟高速复线等组成,高速公路总里程约1000千米。优化国省道网络,完善农村干线公路网,构建级配合理、衔接有序、覆盖广泛的公路网络。顺应需求变化,中心城区和余慈城区各设置两处公路客运枢纽,宁海和象山各设置1处公路客运枢纽。

       第 100 条 打造通江达海的内河运输网络:构建以杭甬运河为主通道,其他内河航道为辅助的河海联运网络。规划新增杭甬运河宁波段二通道(杭州湾复线)为河海联运主通道,其他内河航道为姚江航道、奉化江航道、甬江航道。

       第 101 条 打造产业协同的物流系统:积极推进宁波市空港型、海港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空港型和海港型物流枢纽方面,规划空港物流园区及镇海、北仑峙南、梅山、鄞州滨海等港口型物流园区。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方面,规划余姚滨海、前湾、慈东等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构建与居民生活需求相协调的绿色物流网络。规划陆港、宁南等商贸配送型物流园区;规划余姚物流园区,利用前湾物流园区提供商贸配送服务;在宁海、象山各规划1个商贸配送型物流园区。完善城市配送网点建设,推动城郊大仓基地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等设施布局建设,强化仓储配送网络、消费终端网点以及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第三节 城市交通

       第 102 条 打造绿色高效的公共交通网络

       构建由市域(郊)铁路(市域轨道)、中心城区城市轨道交通、余慈城区城市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等共同组成的高标准、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支撑市域各组团快速通达。市域(郊)铁路(市域轨道)网络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形成放射状、快联快通、全域覆盖的线网格局,通过枢纽与区域铁路网络换乘衔接,穿越城区与城市轨道多站换乘。市域快速轨道交通按照城市轨道交通快线A标准规划建设。

       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网在现状8条线路基础上,预留连接各组团、穿越三江活动区的城市快线,按照城市轨道交通快线B标准规划建设,形成环线加放射线的网络格局。余慈城区内轨道交通网络以市域(郊)铁路线路(市域轨道)为骨架,预留城区轨道交通走廊,加强各组团直连直通、快速联系。围绕轨道站点完善接驳设施,推动轨道站点周边区域TOD开发,提高站点周边人口岗位覆盖率。

       第十三章 陆海统筹

       第一节 海洋发展目标和空间格局

       第 122 条 发展目标:加强滨海湿地和自然海岸线保护,保障世界一流强港和沿海重大产业项目用海用岛,努力建设国家经略海洋实践先行区,构建“一岛一功能”海岛特色发展体系和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形成陆海统筹、布局合理、利用高效、人海和谐、风景秀美的海洋保护与利用新格局,推进美丽海湾建设。

       第 123 条 空间格局:构建“一核一带三湾多岛群”的海洋高质量发展总体格局。“一核”是指宁波舟山港。以镇海、北仑区域为核心,促进宁波舟山一体化发展,深水深用,节约集约利用港口岸线,支撑世界一流强港建设。“一带”是指美丽生态海岸带。强化自然岸线保护、人工岸线生态建设、海岸带综合整治提升、海岸建筑退岸管控,建设陆海绿色通廊和沿海生态廊道。“三湾”是指杭州湾、象山港和三门湾及其毗邻海域。加强杭州湾南岸滨海湿地保护利用,推进象山港海湾公园建设,打造三门湾北岸新能源经济区。“多岛群”是指以空间分区和主导功能划分的多个岛群。加强渔山列岛、韭山列岛等重要岛群生态保护,促进大榭岛、梅山岛、南田岛等有居民海岛建设,鼓励象山港、三门湾和象山东部近岸无居民海岛适度发展,严格保护未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

       第二节 海洋资源保护利用与修复:规划将海洋发展区细分为交通运输用海区、渔业用海区、工矿通信用海区、游憩用海区、特殊用海区和海洋预留区等6个二级规划分区。交通运输用海区主要分布在镇海和北仑海域、象山港大桥以东海域、石浦港海域,重点保障世界一流强港和交通设施建设用海,节约集约利用海域。渔业用海区主要分布在慈溪东部海域、象山港港底、象山东部海域和三门湾区域,主要保障渔港码头、渔船锚地和渔业生产用海。工矿通信用海区主要分布在镇海和象山东部南部海域,主要用于陆岛海底电缆管道建设、海上光伏、海上风电建设用海。游憩用海区主要分布在象山港区域和象山东部沿海。严格保护、有序开发旅游资源,保持海洋重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整性和原生性,完善滨海和海洋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海岛大花园和滨海旅游带。特殊用海区主要分布在甬江口海域和象山东部海域。海洋预留区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象山港港口区域和三门湾部分海域。

       第 126 条 分类保护与管控海岛:合理利用有居民海岛。规划将有居民海岛按整岛主导功能分为综合利用岛、港口物流岛、临港工业岛、清洁能源岛、滨海旅游岛、现代渔业岛、海洋生态岛等7类,结合相关功能导向,进行适度发展。严格管控无居民海岛。在保护无居民海岛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规划将无居民海岛分为生态保护类、生态控制类和海洋发展类3类。其中,海洋发展类无居民海岛,按整岛主导功能分为农林牧渔用岛、工矿通信用岛、交通运输用岛、游憩用岛、特殊用岛和其他海岛6类。严格控制海岛建筑物、设施的建设总量、高度以及与海岸线的距离,使其与周围植被和景观相协调。

       第三节 现代海洋城市建设

       第 129 条 推进海岸带区域协同发展:推进沪甬和甬舟、甬台、甬绍协同发展,重点就港口分工合作、跨海通道建设、沿海产业布局和近岸生态治理等领域加强对接,主动承接海洋强国战略。统筹陆海功能与利用,编制涉海相关规划应当落实陆海统筹和空间用途管制要求。加强交通运输用海、工矿通信用海、游憩用海、渔业用海等用海区与毗邻陆域的功能衔接和统筹规划利用。

       第 130 条 促进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协同工业集聚区和海洋功能分区,布局绿色石化产业、临港汽车制造、海洋高端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渔业养殖、海洋文化旅游等海洋特色功能片区。利用港口资源及临港空间优势,一体推动镇海、北仑、大榭等石化产业片区协同发展;利用围填海资源及区域交通优势,推动前湾新区与沿湾毗邻地区协同布局智能制造产业;利用围填海资源和港口资源,在鄞州大嵩片和象山贤庠片发展风电装备等海洋高端装备产业;统筹南翼海洋清洁能源资源,整体布局核电、海上风电、储能材料、氢能等项目,保障海洋新能源产业发展;依托现状海洋渔业资源,发展三门湾海洋养殖,建设渔山列岛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统筹前湾、象山港和象山东部沿海游憩用海布局,发展滨海旅游。

       第 131 条 增强海洋科技创新发展动能:加快打造海洋科创平台,协调用地用海资源,支持涉海科研机构建设。引导涉海企业利用存量资源建立海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支持海洋领域科技领军企业联合上下游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通“产学研用”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第 132 条 培育海洋特色文化品牌:高水平建设天一阁博物馆南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河海博物馆等标志性工程。高起点规划建设翠屏山中 央公园,联通东钱湖、象山港,打造“中华海洋文明起源地”主要承载空间。推动杭州湾旅游度假区、松兰山旅游度假区、石浦渔港古城品质提升,打造港湾风情、文化独特、生态宜人的现代海洋旅游目的地。依托梅山湾游艇基地、象山亚帆中心等水上运动场馆设施,引进高水平国际海洋体育赛事,延伸发展水上运动用品制造业。推动生态海岸带五大先行段建设,高标准构建海塘安澜防御体系,打造“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

       第十四章  区域协同发展

       第 133 条 全面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加快打造甬舟高质量发展共同体,强化宁波、舟山作为长江经济带龙头龙眼的作用,扛起宁波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使命担当。协同推进长江沿线及入海口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建设“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高标准深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深入实施世界一流强港建设行动,着力拓展港口腹地,优化完善多式联运体系,把长江黄金水道的功能与港口“硬核”力量全面贯通起来。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创新协同、产业协同、开放协同,加强与沿江城市的协作,当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着力构建“大优强、绿新高”的产业体系。实施碳达峰行动,协同推进减污减排降碳,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第 134 条 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强化宁波在长江三角洲中的中心地位,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融入区域开放贸易网,共建世界级开放枢纽群。加强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中国(浙江舟山)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港的功能联动,共同打造世界级港口群、打造国际油气资源配置中心、临空新型贸易物流中心。融入长三角轨道网,提升区域节点直连直通能力。接沪联杭,加快推进通苏嘉甬高铁、甬舟铁路建设,新增甬台温高铁、沪甬高铁、杭州湾货运铁路,研究沪舟甬通道。融入长三角创新网,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强化沪甬、杭甬等创新走廊建设,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引进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地创新要素。宁波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沪甬人才合作先锋区建设区域智造协同发展桥头堡。

       第 135 条 强化省域联动协同,打造省域双核:强化东西联动,唱好杭甬“双城记”,打造环杭州湾都市连绵区。提升宁波城市核心能级,夯实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共同推动全省发展的增长极作用。加强与杭州的功能协同和错位发展,提升宁波对舟山、台州、绍兴的发展带动,发挥宁波港航贸易和智造创新优势,共同集聚高端要素,参与全球竞争。强化南北拓展,构建义甬舟、甬台温辐射带动廊道。强化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全面提升宁波、金义两大都市圈枢纽功能,高标准推动贸易物流功能一体化整合。全力拓展甬台温滨海产业带,建立错位发展、协同创新的区域产业合作机制,提升宁波对滨海产业发展的创新引领与服务带动作用。

       第 136 条 提升宁波都市圈能级,协同建设临界地区:建设具有全球和区域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推进甬舟全面一体发展,推进甬绍、甬台协同创新发展,共建海湾创新城镇群。

       推动临界地区协同发展。梅山与六横、佛渡及周边海域强化港口物流、港航贸易、海洋科技等功能一体化发展;溪口-东钱湖-普陀山地区打造甬舟黄金旅游带;宁波前湾新区-绍兴滨海新区强化高端产业协作,提升应用创新、高端制造等功能水平;加强宁海、象山与台州协作,探索海洋资源有序开发与高效利用;推动余姚-上虞、奉化-新昌-天台-仙居等区域文化、旅游等绿色经济功能协同。

       推动宁波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利用萧甬铁路、甬舟铁路、甬台温铁路、甬金铁路开通至绍兴、舟山、台州、温州、金华、义乌等城市的城际铁路,构建1小时城际铁路网络。新建杭甬高速复线、六横梅山疏港高速、甬舟高速复线,构建都市圈高速公路网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3 19: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逸雪霁蓝 于 2024-12-13 19:56 编辑

       宁波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http://zgj.ningbo.gov.cn/art/2024/12/11/art_1229269355_4572295.html

       第 50 条 城市中心体系:构建“城市主中心-城市副中心-片区中心”三级中心体系。

       1.城市主中心:城市主中心是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功能的核心承载地,集聚高能级生产性服务功能、市级公共服务设施等,服务宁波都市圈。包括三江活动区和余慈中心区。三江活动区由三江口、东部新城、南部新城组成,是宁波大都市行政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文化中心、创新中心。余慈中心区由余姚片中心区、慈溪片中心区、前湾新区片中心区组成。增设市级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

       2.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6个综合性城市副中心、7个专业型城市副中心,作为面向片区的综合服务中心,兼具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专业中心职能。综合性城市副中心是面向所在区域的公共活动中心。综合性城市副中心布局区级以上文化、教育、体育、医疗等设施各1处,并有1处以上市级公共服务设施。专业性副中心承担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专业中心职能,并具备面向片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包括甬江两岸、宁波枢纽、东钱湖、东部滨海组团、慈溪高铁新城、余姚城北-高铁新城、中意生态园等。专业性副中心布局1处以上满足专业职能需要的市级设施。

       3.片区中心:结合地区人口规模与发展需求,设置40个片区中心,推动公共服务设施与就业岗位均衡化布局。

       第三节 公共服务空间

       第 53 条 文化设施:以打造港城文化样板、新时代文化高地为目标,高水平建设天一阁博物院南馆、河姆渡博物院、河海博物馆、宁波博物院主馆、宁波市文化馆新馆、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宁波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宁波市新音乐厅、宁波演艺中心、王阳明纪念馆等十大文化设施项目。

       按照“市有五馆一院一厅两宫两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大剧院、音乐厅、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县有四馆一院两宫两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大剧院、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区有三馆两宫两中心(图书馆、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街道(镇乡)有综合文化站或文体活动中心、社区有文化活动站、500人以上行政村有农村文化礼堂”的要求,构建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市域“城乡一体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全覆盖。

       第 54 条 教育设施:以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打造特色教育高地为目标,建立健全高水平、优质均衡的现代化教育服务体系。加快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高质量推进宁波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持宁波诺丁汉大学打造中外合作大学成功范例,加快建设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等新型研究型大学。在东钱湖、象山港、宁象、余慈等地区预留高等教育用地

       第 55 条 体育设施

       以建设滨海运动为特色的现代化体育强市为目标,完善各类各级体育设施,提升承办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和国际重大单项体育赛事能力,满足全民健身、体育训练、体育产业的多样需求。全市统筹布局宁波市奥体中心(含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宁波体育公园、宁波市全民健身中心等市级大型公共体育设施,做好空间保障。充分考虑大型体育设施(场馆)赛后利用,提前布局全民健身功能。

       各区(县、市)围绕“5+1”发展目标完善体育设施配置,“5”是指五项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包括不少于10000座的体育场、3000座以上的体育馆、500座以上的游泳馆、建筑面积不小于5000平方米的全民健身中心、占地面积不小于10公顷的体育公园等5项;“1”是指围绕一项特色运动项目完善特色化体育设施建设。加强基层15分钟公共体育设施布局,包括全民健身中心、文体活动中心、大型多功能运动场地、大型体育公园等。倡导体育设施用地节约集约利用,鼓励与文化设施、公共绿地等邻近或综合设置、复合利用。统筹规划城乡体育设施用地,充分考虑农村体育设施用地需求。到2035年,市域人均体育用地达到0.6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5平方米以上,15分钟生活圈内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80%以上。新建社区和行政村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公共体育设施和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达到100%。

       第 56 条 医疗卫生设施:围绕建设浙江省区域医学中心、更高水平的健康城市为目标,逐步构建覆盖城乡、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功能互补、高效智治、富有韧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资源提质增量和均衡布局。到2035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千人床位数达到7.5张。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能级提升、有效扩容、精准下沉和均衡布局。在奉化方桥建设集医疗救治、科研教育等于一体的区域综合医疗中心,新增三级医院4所以上,实现每个区(县、市)辖区内至少1所三级医院。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构建15分钟健康服务圈。到2035年,健康服务圈覆盖率达到90%。

       第四节 产业发展空间

       第 61 条 科技创新空间布局

       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推进“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三大科创高地建设,打造区域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支点城市。形成以甬江科创区为科创空间核,科技创新集聚区、企业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中心联动的多元创新空间格局。加快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吸引和培育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完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布局,加快超算中心、检测中心、孵化基地、中试基地等建设。

       建设甬江科创区,重点夯实新材料、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三大基础创新优势,重点谋划海洋经济、空天经济和生命健康三个未来发展方向,构建完整的科创产业链条,形成高能级、大规模的应用创新集群,打造立足宁波、服务区域、面向未来的一流科创策源中心。

       第 62 条 先进制造业布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超常规发展数字经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建设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

       优化制造业空间布局,推进工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全市形成“两带多园”的空间格局。两带为沿海产业带和沿路产业带,其中沿海产业带分为北部沿湾、东部临港、南部滨海3个产业区段。多园为战略产业园和优势产业社区,聚焦发展20个左右战略产业园,融合发展一批优势产业社区。

       保障集约高效的工业集聚空间,规划工业用地总规模490平方千米。结合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约650平方千米的工业用地控制线(工业区块控制线),严格保护工业区块控制线内工业用地。原则上在划定的工业区块控制线外不再新增工业用地,建立正负面清单,鼓励和支持工业区块控制线外的优质企业搬迁到工业区块控制线内。工业区块控制线外允许保留一部分零星工业用地,原则上以存量保留和转型提升为主,总量不超过规划期末工业用地总规模的20%。以产业升级和产城融合发展为导向,预留产业创新型、产业服务型等产业用地50平方千米。

       聚力打造前湾新区,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承载区,加强与绍兴滨海新区、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沿海产业平台协同发展。重点保障前湾新区先进制造业新增用地供给,合理利用存量用地和历史围填海空间。

       第 63 条 现代服务业布局:推动多层次服务业集聚发展。构建“一核引领、三片协同、多点支撑”的现代服务业格局。“一核”为宁波现代服务业发展极核,包括三江口、东部新城等片区,优化布局科技信息、金融服务、总部经济、航运服务、文旅创意等高端服务业,辐射带动周边发展。“三片”分别为北部智造服务片、东部港航物流片和南部滨海文旅片,支撑全域服务业错位发展。“多点”为一批业态高端、特色鲜明、配套完善、集聚集约的服务业产业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2-14 22:58: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预留铁路宁波西站和栎社机场协同建设条件”听这意思怎么感觉西站和T3要无限延期PPT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2-16 08: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财政已经无法支撑某些项目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6 13:45:31 | 显示全部楼层
nbyzh 发表于 2024-12-16 08:32
财政已经无法支撑某些项目了

批复规划第二章第 7 条主要问题,最首要是交通枢纽地位和高端高校。资源有限时优先确保核心和首要。具体项目的资源首要保障高端高校引进的需要,规划甚至都都具体到东钱湖、象山港、宁象、余慈等地区预留高等教育用地。

交通枢纽主要问题中明确说重点强化与上海联系,杭州湾跨海通道是首要核心。当然涉及区域协同,所以大上海都市圈规划尽快正式完成获批极为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2-16 15: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越有钱越忙 发表于 2024-12-14 22:58
“ 预留铁路宁波西站和栎社机场协同建设条件”听这意思怎么感觉西站和T3要无限延期PPT了

这个文件规划的截止时间是2035年。不是无限期。应该是十年后的2035年有机会批复宁波西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2-16 17:24: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ercules2019 发表于 2024-12-16 15:48
这个文件规划的截止时间是2035年。不是无限期。应该是十年后的2035年有机会批复宁波西站

如果是35批复等建完都得40年了,就算今年出生的小孩那时候都快成年了,已经可以算是有生之年了。规划既然提及要提升交通枢纽度,那就不应该会这么晚批复西站和T3,但给出的西站机场换乘说辞又含糊不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16 18:37:01 | 显示全部楼层
越有钱越忙 发表于 2024-12-16 17:24
如果是35批复等建完都得40年了,就算今年出生的小孩那时候都快成年了,已经可以算是有生之年了。规划既然 ...

等大上海都市圈规划批复。现这阶段涉及大上海圈核心城市之间区域协同重大项目的更具体规划会在大上海都市圈规划正式完全上报批复里重点体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2-16 20:49:02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年是改开四十年来首次出现财政收入负增长,这就是传说中的经济危机,教科书早就讲过,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负作用,所以这些规划恐怕实施起来会比这前慢很多了,本人预测未来五到十年是宏观经济下行周期,财政收入负增长的情况起码会有五年以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2-17 09: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越有钱越忙 发表于 2024-12-16 17:24
如果是35批复等建完都得40年了,就算今年出生的小孩那时候都快成年了,已经可以算是有生之年了。规划既然 ...

说白了其实就是宁波上面没人。成都重庆,哪个项目不是信手拈来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4 11: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际航行船舶“加气”业务拓展至穿山港区 宁波剑指国际保税燃料加注中心

       浙江自贸试验区在保税LNG加注领域又取得了重大突破!12月23日晚,在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集装箱码头,全国首艘江海全域LNG加注船“海洋石油302”轮通过软管为双燃料集装箱船“地中海法蒂玛”轮加注保税LNG燃料。这是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首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LNG加注业务,标志着宁波舟山港穿山、梅山两座“千万箱级”单体集装箱码头均具备了国际船舶液化天然气加注服务能力

       据悉,受注船“地中海法蒂玛”是地中海航运公司新型双燃料动力船舶,船长366米,载重16万吨。而参与此次作业的加注船“海洋石油302”采用的加注模式是“港内反输,港内加注”全流程保税LNG加注作业。即先通过位于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的浙江LNG码头,以“储罐到船”方式为“海洋石油302”提供反输作业,再转港至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由“海洋石油302”通过“船到船”方式为国际船舶“地中海法蒂玛”轮进行加注。

       相较于跨关区转运加注,该模式灵活性更大、保障性更强。不仅能与靠港船舶的装卸作业同步进行,还能进一步提高海上加注的效率

       近年来,LNG在能源领域越来越受欢迎,与传统船用燃油相比,LNG可实现硫氧化物零排放,氮氧化物减排90%,二氧化碳减排25%,每年燃料成本可降低30%左右,兼具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可以有效推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方向转变,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稳定。

       “我们制定了‘一站式’服务方案,优化LNG出仓监管、余量报关、货物核销、海关担保等业务流程,支持企业开展’船—船’加注和’罐—船’加注,推动宁波舟山港LNG加注业务实现’从无到有’、从’试点’到’常态化’的突破。”宁波海关所属大榭海关物流监管一科副科长夏熵说。业务开展以来,已累计开展国际船舶LNG加注业务10艘次,共计2.4万吨。

       同时,宁波海关还探索创新监管模式,支持LNG加注采用同步作业模式,即在加注过程中,受注船能开展正常装卸作业,最大程度缩短船舶在港周期,助力宁波舟山港提升特色航运服务能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2-24 11: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hercules2019 发表于 2024-12-17 09:44
说白了其实就是宁波上面没人。成都重庆,哪个项目不是信手拈来啊

这跟城市等级关联不是过家家。温州上面有人了,你看到有什么变化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1-26 18:03 , Processed in 0.058761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