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1-11 11: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逸雪霁蓝 于 2024-1-11 11:31 编辑
小古城城内面积约25万平方米。这是什么概念?做个对比的话,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是小古城的25倍多;北京故宫有72万平方米,是小古城的约3倍。那么,小古城的外围呢?根据目前考古发掘,在小古城外围存在多个集聚点,可能是城址外的生产区,也可能是平民的集聚区,与城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可能有集中的水稻种植区、瓷器生产区等。目前还是推测,还要进一步的考古发掘来求证。而在距离更远的湖州毘山、余杭跳头、德清原始瓷窑址群等相关遗址,经过考古研究,发现与小古城遗址属于同一考古学文化的势力范围,它们应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可能正是商时期控制浙北越地的古国。如此,小古城正是这一势力统治下的一个中心据点。
走在小古城遗址的发掘点内,我们不断拾起历史的碎片,仿佛看到了3000年前浙江先民在这座城里生活的模样。那时候的小古城,周边河网密布,以沼泽为主,当时的人们以舟船作为交通工具,犹如一个“水中王国”。
小古城遗址北城墙的一处水门遗迹。这处水门遗迹保存较好,宽2米至3米,还有丰富的木构件遗物,这是国内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同类型遗存。目前推测小古城有4个城门,都是水门,南边2个、东边和北边各1个,目前已发现2个。水门也是城墙的一部分,它管着水,也管着人。站在水门遗迹旁,我们也仿佛看到了3000年前,小古城人撑着小船、划着木浆、载着货物往来城内外的情景。进入城内,他们把船上的稻米、瓷器、铜器等物品装卸在码头上。
在小古城内地势最高的庙山山顶上,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座占地超1800平方米、相对高度达8-12米的人工堆筑台体。站在山顶看去,气势恢宏。它很神秘。它的堆筑方式非常考究。小古城人先是用土堆筑了一个土芯,然后在土芯外围自上而下、用版筑的形式包裹了土层外壳,远观呈现出条带清晰、颜色分明的纹路,独具匠心。
小古城遗址庙山发掘区的人工堆筑台体,可以看到自上而下的版筑土层。不仅如此,在台体的“台顶”和“台脚”都有建筑遗迹。尤其是台顶的建筑,占地只有100多平方米,但进深分明、东西对称,明显具有特殊的功能性意义。这个神秘的人工堆筑台体是做什么用的?参加研讨会的专家们推出,或为具有礼仪祭祀、天文观测等功能的特殊建筑。换句话说,3000年前的小古城人,可能喜爱“仰望星空”。
3000年前的高台建筑,主要出现在北方地区。近几年,湖州毘山遗址、余杭小古城遗址陆续有发现。小古城遗址的高台建筑是同时期中国南方地区发现的最大的一座。接下来,他们会对小古城的人工堆筑台体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明确不同阶段的建筑形式与建筑方式。
考古还发现,3000年前的小古城人与中原文明也有着交流。在小古城遗址发掘中发现了一把双銎铜刀,在北城墙水门发掘中发现了一把筑造水门的铜斧,从铸造工艺来看很可能就是受了北方或者江淮地区的影响。这说明当时商朝的影响范围是很大的,已经跨过长江到了太湖流域。中原文明与南方本地文明之间有着不少的交流。
每一次发现,都将是我们无限接近真相的一小步。期待小古城遗址的后续考古,能带领我们看见3000多年前中华文明的更多细节、更多精彩,也能为拼接起长江中下游良渚文明到东周越国之间近两千年的空白带来更多新的惊喜。以小古城为代表的浙北地区,在商晚期迎来一次文明的小高峰,它带着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基因,与来自夏商王朝的中原文明产生碰撞,最终交融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小古城遗址文化展示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