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8-13 12: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内文选读
01
改造陆家嘴:一次兼具反思和开拓的旅行
自2010年开始,同济大学建筑系、规划系和景观学系陆续有一些课程设计和国际联合设计营将陆家嘴改造作为选题,这些选题往往采用一些如绿色城市、参数化设计和步行城市的独特视角,或者聚焦一些如世纪大道改造等特定对象。
这显示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作为教育和研究机构的责任心,也反映了一些教师在专业上的敏感度。与此同时,现实中随着陆家嘴的一些城市问题逐渐暴露并引起热议,一些局部的改造措施也已经提上讨论和建设日程,部分已经实施。例如,世纪大道南侧从“明珠环”到金茂大厦的步行天桥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这个区域的环境质量;作为该措施的后续规划,一些设计公司也提出将小陆家嘴的大部分塔楼用二层步行系统全部连接起来的想法。这些大胆的提案引发学术圈的热烈讨论。
陆家嘴的更新改造必须是结构性的:在不大拆的情况下实现系统优化或改变。反之,那些从具体存在的现实问题出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尝试,也许是现实当中最可行的,却绝对不可能导向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反而会成为代价最大、效果最差的努力方向。抱着这样的想法,从2017年至2019年,同济大学建筑系连续三届毕业设计将小陆家嘴的改造作为选题,课题由蔡永洁教授和许凯副教授带领共39名学生完成。
课题的特点就是“真题假做”,主动屏蔽一些现实的因素(有时甚至不顾一些既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只从城市发展更长的时间周期、更广泛的公众利益出发,寻找一个让陆家嘴取得长期发展的空间方案。按照下面三个主题,分三年完成:
主题一,建立城市细胞。以最广泛存在的,独立塔楼组成的低密度、高强度城市街块为对象,以“城市细胞”的相关理念着手改造,让它们成为具有共性的且“城市性”强的空间结构单元。
主题二,建立空间结构。以“城市细胞”为素材,改变“空心化”的结构现状,建立以圈层为主要特点的,拥有产城融合、活力集中的“城市之芯”。
主题三,建立核心空间。“世纪大道”在这里成为研究改造的设计对象,难点是在保持交通主干性的基础上,让“世纪大道”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主干,一个伟大的场所。
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这三个年度的教学过程都无异于一场“冒险”。从外部条件来看,尝试在一个已经基本建成的城区上进行系统性改造,纵观历史,这样的城市设计几乎是没有先例的。也许只有19世纪中叶奥斯曼(haussmann)的巴黎改造曾经如此“胆大妄为”吧!
从内部条件来看,大学教育的氛围总体还是相对宽松的。我们一直怀有这样的想法,大学教育不是为设计院培养合格的“螺丝钉”,而是应该把每个学生当作“将军”来培养。带领学生触碰城市发展的真实问题,同时有意地给予其宽松的环境,选择性地规避一些现实问题和技术问题,鼓励学生带着批判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迸发出的创造力,让教师觉得震惊,也无比欣喜。“冒险”的价值由此显现,我们从中得到的显然不是完善的方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些方案也不太具有可行性,技术上和规范上都不见得站得住脚;但这是一种犀利的观点,一种对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未来的某些愿景。也许有一天,这些想法,会成为进步的一颗种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