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6021|回复: 6

說明丨香港常見承建技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9 02: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khuhu 于 2021-7-30 23:47 编辑

以下抽选了香港承建商近年来常用或新引入的技术

自动化机械设备
如「ROBY 850」鑽孔机械人,用作安装机电设备及隧道内牆面板的锚栓。透过使用ROBY 850鑽孔机械人,工程团队可减省定位、鑽孔及装置锚栓的重複工序,大大提高职安健的成效及工作效率。

环保的非疏浚方法填海
将採用深层水泥拌合法、钢筒填海法等建造地基,并在填海范围内建造排水系统、插入排水管,加速淤泥排水沉降,从而缩短土地供应时间。这将使用相对较少填充材料,更有助于保护周边地区的水质和海洋生态,也减少在该地点周围的挖泥船的流量。

矩形鑽挖机
土木工程拓展署总工程师简汉成称,建造隧道的成本为每米90万元,造价较传统方式多约3成,但他强调新技术能将工程效率提升一倍,同时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因他们无须进入隧道施工,只须于入口处工作。此外,新技术可减少地下水的压力,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避免造成沉降问题。

建筑信息模型 (BIM)﹕
BIM对于管理大量数据非常有用。BIM应用于项目资产的设计,建造到营运,充份利用其可靠实用的数据。

无人机测量
无人机可用于制作工地的3D模型,监视工程进度,以及量度改善等。过往传统的测量方法难以勘测绘图的区域,现在可采用无人机进行详细的竣工勘测记录。香港多个项目上已应用无人机技术以减低安全风险。

「组装合成」建筑法(MiC)第四阶段技术—DfMA﹕
DfMA技术發展逾10年,实施场外预製,先于厂房完成大部分工序,现时已有逾7、8成工序毋须于地盘展开。将军澳数中心2期工程正是典型例子,中心有庞大数据中心,需提供大型冷水储能系统,确保系统故障时,冷冻水的供应不受影响,当中的冷水储能系统正运用了DfMA。团队设计了4个175立方米的储能缸,每个重50吨,直径7米,高度为9米,形容是全最重量级的DfMA冷水储能系统。以传统技术而言,需40名工人,花8个月于地盘内工作,包括每日多项吊运、搭棚或不同高空工作;但在DfMA下,只需花5个月于工厂内完成围栏、爬梯、挡板等工作,之后以驳船运送到工地,工人再花4天就可安装完成,大大减少地盘内的高空工作或高温作业,减低工业意外的机会。

高端遥控车移植树木﹕
在西沙路,两棵的细叶榕(一株重170吨)合併成的年过50岁连理树需迁至新建的公共运输交汇处,让树木继续成长。是次迁树是全港首次採用两组高端遥控车搬迁树木,事先已详细规划起重设备及运输路线,然后配合航拍及3D扫瞄技术等,确保树木可安全移植。他又称,为免树木枯萎,亦以不同程式、仪器,监察树木健康状况。

双模式土压平衡队道鑽挖机
香园围龙山隧道(NCE隧道工程奖)于複杂的软土层中兴建,需起用本地最大型双模式土压平衡队道鑽挖机。本项目更被视为同步以隧道鑽挖机、鑽挖及爆破方式施工的典范。

明挖回填隧道毛虫形地下连续牆
「毛虫形地下连续牆」是其中一项业内首创的建筑模式。总共15环组成的「毛虫形地下连续牆」,令位处于南面出入口之複杂地质中进行的鑽挖工程, 能够安全及具高成本效益地进行。

等等...
...................................................................................
TBM Variable Density
VR Modelling
starwheel pre-stressed TBM launnching structure
STRUT-FREE deep shaf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8-15 11: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khuhu 于 2021-8-15 11:36 编辑

克服环境困难 创新技术建桥

香港房屋委员会(房委会)最近以崭新的建筑技术,克服了环境的局限和工程的难度,成功接合横跨深水埗海盈邨及海达邨之间的行人天桥。工程得以顺利完成,亦有赖相关**部门的紧密合作,发挥了团队精神。

该行人天桥全长 145米,横跨西九龙公路的三号干线及连翔道,直接连接海达邨及海盈邨,加强两个屋邨及邻近公营房屋项目的畅达性,亦方便居民前往长沙湾海滨一带。天桥两侧设置升降机,让居民更舒适和直接地到达两个屋邨内的各项社区和交通设施,包括体育馆、公共图书馆、街市和公共交通交汇处等。

早年当房委会在规划及设计该两个屋邨时,曾举办社区工作坊及透过深水埗区议会,谘询市民对发展项目的意见,不少意见要求兴建行人天桥连接该两个屋邨。 为满足居民需要,房委会于是就兴建此跨度行人天桥进行可行性研究。
要兴建此条长跨度行人天桥甚具挑战性,因为须横跨交通非常繁忙的西九龙公路及连翔道(包括16条行车线)和港铁东涌线、机场快线和西铁线等三条铁路,若採用传统施工方法需要在跨度中间位置架设临时支撑架,然后逐步安装桥身,过程可能涉及一定风险,而工程期间亦需要多次封闭不同路段。

为了克服以上技术困难和尽量减低对交通的影响,房委会联同承建商(有利建筑)及专业设计团队,详细审视工程的技术可行性及安全性,决定採用崭新的安装方案,从临时支撑铁塔吊放桥身接驳,于海盈邨及海达邨两旁分别组装桥身部分,然后同步放下接驳安装,此方法一方面有助减少临时封闭西九龙公路及连翔道的时间,另一方面加强了施工上的安全性。

此创新建造方法须横跨重要的交通枢纽,我们特别邀请在建造桥樑及交通管理有丰富经验的相关部门提供专业意见,当中包括土木工程拓展署、路政署、运输署、警务处及相关地区的民政事务处。参考各部门就桥樑的设计与建造及紧急事故风险管理的建议后,房委会特别委聘具有相关建造经验的海外专家,独立检视承建商的建造工程方案及于现场协助监察天桥接合,务求令工程符合一切设计和标准。为使监测工序更为严谨,承建商于每个施工阶段均採用了建筑信息模型(BIM)和三维激光扫描(3D Laser Scanning)技术。

接合工程于2019年12月29日凌晨进行,凭着相关**部门的协作和努力,行人天桥的接合工程在翌日早上便顺利完成。工程进行期间,连翔道及西九龙公路的相关路段全线临时封闭。房屋署、运输署及警务处等相关**部门一直全程监察,房屋署工地**控制室与运输署紧急交通协调中心亦保持紧密连繫,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及对交通影响减至最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4 12: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long time ago...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30 14: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港房屋委員會近年竭力增加建屋量,堅守專業原則秉持質量兼備。由規劃、興建,以至品質監控都引入最新技術,由興建時採用預製組件、組裝合成建築法;到採用建築信息模擬技術,以至科學化的驗收樓宇程序,每一步都是為了建造可負擔的優質房屋,讓居民在良好居住環境下,住得安心。

率先引入建築信息模擬技術

我在去年跟大家介紹過房委會利用組裝合成建築法,提升建築效率,減少天氣、建築工人短缺等對建造過程的影響。今次重點向大家介紹房委會另一項引以為榮的技術---建築信息模擬技術(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簡稱BIM)。BIM是一套可以在建築設計、施工及整個建築生命周期提供並管理建築資訊的技術。房委會早於2005年已率先引入當時仍是新興技術的BIM,之後更不斷推陳出新,自家研發更多適用於公營房屋的BIM技術,套用在整個建造周期。在規劃、設計階段,建築師可以透過BIM,輔以微氣候研究、空氣流通評估等,選擇通風、採光及景觀的最佳位置和座向,選定樓宇及公共設施的位置與座向。

基於土地資源有限,公屋發展用地亦較以往複雜,房委會近年將標準大廈設計改為因地制宜模式。房屋署利用BIM建立構件式單位設計(Modular Flats Design)的資料庫,讓建築團隊選取不同模型,配合電子化的地盤環境及自然環境的電腦模擬,處理選址上的限制,方便統一建築標準,加快設計效率。與建造相關的其他專業,BIM 同樣幫到手。房屋署負責土力工程的同事Anson更父子兵上陣,為大家拍攝了短片,介紹在土地勘測、地盤平整及斜坡鞏固三大土力工程範疇,BIM的立體模型如何可以協助他們視像化地了解地質狀況、適當設置泥釘及計算填挖量。

房屋署亦自家研發支援BIM的系統化地基工程設計方式 (BIM-SAFD),以三維影像顯示地質狀況,讓結構工程師可更精準地計算樁柱位置,有助製作法定工程圖則和樁柱明細表。工料測量師亦更易取得所需工料數據,編制標書。BIM同時能協助建造專業人員預演整個施工程序,細微至每天應完成的步驟都能在BIM製作的立體虛擬施工模型中視像化看到,減少工程不明確因素,避免錯誤,令施工更安全。房屋署人員及承建商亦能更有效地監控施工程序,令建造工程依時完成。

機器人施工

為應對人手不足和工人老化的問題,房委會最近亦鼓勵承建商在建造公營房屋過程中應用機器人技術,當中包括利用機器人進行外牆油漆、室內油漆及地磚鋪砌等重複性工作,並主動提供其他可利用機器人施工的方案。

提升檢查紀錄系統 嚴謹的驗收制度和程序

對建築工程來說,妥善保存檢查紀錄是極其重要。2014年起,房屋署開發流動通訊技術「發展及建築工地流動系統」,替代傳統以紙張儲存紀錄的方式。只要一部手機在手,有齊多個由房屋署研發的工地監管流動應用程式,便可記錄大部分工地監管工作,方便駐工地人員與承建商之間的通訊,精簡工作流程,亦方便追溯紀錄,確保工程質素。

樓宇建成後,驗收的程序亦非常嚴謹,對樓宇的每個細節都應用科學方法詳細檢查,如容易漏水、滲水的玻璃窗;浴室與廚房地磚鋪有防水膜的牆腳位置;廚房的渑枧c浴室洗臉盆等,房屋署都會進行不同類型的防水效能測試。

瓷磚方面,用來鋪砌瓷磚的黏合劑「瓦仔膠沙」,亦必須檢測合格後才可使用。坊間會以敲擊瓷磚表面的聲響,推斷會否有空心磚,但瓷磚底部物料不同,響聲亦有分別。房屋署會在不同樓層不同位置,包括電梯大堂、住宅單位內如廚房、浴室等,以儀器隨機對瓷磚進行拉力測試,確保瓷磚鋪設穩固。如測試結果未達標準,承建商必須拆除該部分瓷磚,重新鋪砌,直到合格為止。工程監督亦會檢查瓷磚有否鬆脫、崩裂、凹凸不平,是否排列整齊、闊度均一等。

住戶在收樓當日起計七天內發現單位內有瑕疵,而單位的裝修工程尚未展開,可以向房屋署的入伙收樓大使遞交損壞情況報告表,房屋署工程人員將會跟進檢查,如發現瑕疵,會敦促承建商免費修繕,在保養期內亦會持續跟進。住戶入住約一年後,房屋署會進行住戶調查,了解居民對新屋邨各項設施的意見及滿意程度。根據過往意見調查數字,居民對新屋邨的整體滿意程度均超過90%,我們會繼續努力,為有需要家庭構建優質家園。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30 23: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起楼流程

第一步:打桩
多数起楼第一件事就係打桩,但係都唔一定每幢楼都会打桩,两三层高的楼好多时都唔使打桩因为屋底的泥土受力都足够承受成幢楼。高楼大厦就一定要打桩吗?都唔一定﹗试过有层几十层嘅楼因为石层比地库低高可以直接坐喺石度,所以基本上都唔使打桩(有机会因为风力要打抗拉桩)。打桩对起楼嘅成本有好大嘅影响,因为如果石层喺深处嘅地方可能一幢楼要用几亿,但係石层浅就可能好平好快搞得掂。

机械工程师:铁甲奇侠的基本功

消防工程师──前线以外的另一群消防精英

第二步:起地库(如有)
其实香港好多楼都唔兴起地库,因为一来地库嘅通风採光都係做得唔好,之后做维护都比较麻烦﹔二来起地库係好贵同用好多工期,例如起三层地库:开挖加结构比起上面20层楼嘅时间同钱都可能仲要多,所以除非係用尽地积比或要同地铁相连等等理由之外,好少会有人想起地库。

第三步:楼宇结构
香港多数嘅楼都係高楼大厦,但係唔似外国多数高楼大厦都係钢结构,香港多数都係钢筋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較钢结构便宜。不过起钢筋混凝土结构有个好先决嘅条件喺越发达嘅国家越就难得到嘅,就係要有足够嘅钉板佬扎铁佬,钉板扎铁实在太辛苦,所以越发达嘅国家越少人会入行。

第四步:装修阶段
係幢楼起完结构后大约要用1至2年时间装修。

基本上每幢楼嘅成本最大嘅差距就係呢度啦。我试过同时间起二个地盘面积同楼高都係差唔多嘅楼盘,不过建筑费就差左几倍,纯粹係因为一个係豪装另外一个係基本公屋装修。

最后等ZF部门验收(验消防,出入伙纸等)之后就可以入住。

Credit to 地盘佬日誌——楼係点起?

..........................................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築較钢结构便宜(哈哈,剛剛正好在回應網友有關混凝土,我發現我用的繁轉簡會把混字譯錯)﹕

所有建材都有壽命,所以就要想cradle to grave的問題。以下找了一些資料給你參考﹕

首先了解一下石屎(混凝土)

混凝土造价低廉,生产材料简单,兼且拥有坚固和耐用的特性,是混凝被广泛使用的原因。但是,即使拥有无数优点,其为人类带来的问题可能更多更棘手。

「卫报」引述数据指出,在过去 60 年,人类所生产的塑胶製品共计达 80 亿吨。数字虽然惊人,但事实上,如今全球的溷凝土出产量,几乎每两年就超过 80 亿吨。目前,地球上的溷凝土或已超过了这个星球所有森林树木的总重量。「但跟大自然世界不同,它(溷凝土)并不会天然生长。相反地,它最卓越的品质就是坚硬,而且分解得非常缓慢。」

首先,混凝土不但佔去了全球工业用水量的 10 分之 1,在生产过程中因加热而释放的二氧化碳量亦相当惊人,佔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 4 至 8%,每年排放量高达 28 亿吨,是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以外最大的温室气体源头。如果将全球所有溷凝土工厂集合起来,总碳排放量已足够以跟中国和美国相提并论。

然而,混凝土影响得最为深远的,是它破坏了地球生态系统中各种天然功能,例如施肥、防洪、製造氧气和水源淨化,而且无法弥补。「卫报」以 2005 年飓风卡特里娜吹袭美国新奥尔良并酿成水灾为例,指洪水之所以一发不可收拾,部分原因就是城市和郊区的街道都以溷凝土建造,无法吸收洪水,亦表明了人工排水设施不足以应对极端风暴。


然後了解现在所說的木材

常识告诉我们,木材是一种生火燃料,历史上也不乏因木材着火而引起的大规模城市火灾。惟今时不同往日,新兴木造建筑多採用「工程木(engineered wood)」,譬如主要用作地板和牆板的「交叉层压木材」(cross-laminated timber,CLT),以及主要用作柱、樑及斜撑结构的「胶合层压木材」(glue-laminated timber或简写glulam),特性之一正是耐火性能比钢材为佳(当然,黏合剂都是无毒和环保的)。

对比钢材会被烧熔,导致整个建筑倒塌带来的严重伤亡与破坏,这些木材则不会持续燃烧,当外层烧至焦黑,更会反过来成为内层的保护膜—有工程师便打趣说:「任谁都不会拿粗木头生火!」美国维珍尼亚州一所国家级实验室就曾对一间由「工程木」建造的两房单位作焚烧测试,结果单位内的傢俬全部化为灰烬,惟木造结构却仍保持完整,仅稍稍烧焦,火焰还在最后「烧无可烧」之下自行熄灭。

好了,解答过安全忧虑之后,是时候进入木造建筑的核心优势—环保。

有人或会质疑:斩树建屋,何言环保?其实,树木是地球的「肺」,除了呼出氧气,同时间亦会将二氧化碳封存于体内—使用木材建屋,等于将大量的碳锁死在建筑结构里,充当地球的「碳储存库」。

当愈来愈多的树木用作建屋,即意味愈来愈多的碳被封存在城市的建筑物里;在新的树木栽种的同时,又有更多的二氧化碳被锁在树木内。而当木造建筑物拆卸后,木材又可循环再用,用于兴建新的房屋或其他用途。一个新的「碳循环」就此形成—于此循环中,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将愈来愈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7-30 23: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TH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8-14 14: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1-18 20:05 , Processed in 0.063668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