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3226|回复: 34

全港第一座玻璃幕墙大楼重建(中环德成大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13 08: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khuhu 于 2020-9-7 14:37 编辑

1959落成,位于中环的德成大厦是全港第一座玻璃幕墙大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13 19:4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这种大厦应该保护一下,要不然集体回忆都消除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14 22:55:05 | 显示全部楼层
shbian 发表于 2020-4-13 19:49
感觉这种大厦应该保护一下,要不然集体回忆都消除了

中环那么核心的位置,抵不住发展啊,早期受包豪斯影响的经典现代建筑渐渐消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14 23:05: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大厦长什么样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14 23:5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周文化:【消失中的現代主義建築】德成大廈的前世今生

于1930年民国时期,不少中国建筑师从英、美、法、日等地学成归国,于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成立事务所,与外国建筑师分庭抗礼。他们亦成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始祖。1949年间,不少这些民国时期的建筑「明星」,逃到香港继续他们的事业。其中之一,就是曾主理不少国民**重点工程,及1958年嘉顿中心的「基泰工程司」(Kwun, Chu & Yang)建筑师朱彬。

可惜的是,对于他们在香港的活动的历史研究,工作才刚开始。例如1958年朱彬设计的嘉顿中心,正是一个近期的新发现。而1959年落成的香港中环德成大厦,就是朱彬在中环最后仅存的商业大楼作品。其余两座─陆海通大厦(1961)和万宜大厦(1956),已经先后在2011年和1995年重建。

朱彬是第一代中国建筑师,二十世纪初用「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入读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UPenn)建筑系。二十年代,朱彬回流上海,和建筑师关颂声和杨廷宝成立「基泰工程司」。事务所和国民**关系千丝万缕,朱与宋子文和宋美龄是世交,设计南京**的公共项目之余,亦有不少私人项目如上海四大百货之一大新公司等,设计遍及天津、沈阳、北京、上海、重庆、台湾和香港。朱彬亦有份创立中国建筑师学会,大力推动将中华传统建筑艺术推向现代化的事业。

全港首座玻璃幕墙的建筑
今日回看德成大厦,或许会觉得老套,比不上旁边高楼大厦的新颖。然而,德成大厦其实是全香港首个采用玻璃幕墙的建筑。另一座朱彬的作品万宜大厦,则是全港首个采用自动行人电梯的建筑。当时甚至有人特意请假,带齐一家大细去观摩。

德成大厦的业主为德成置业有限公司(Tak Shing Investment Company Limited),德成大厦的顶楼,在原本的设计中,就是公司的总部办公室。德成置业有限公司的创办人高可宁先生,在港澳等地经营多间典当铺,有「典当业大王之称」。现已拆卸的湾仔同德押,亦是他的产业。自1937年开始,高可宁亦和傅老榕在澳门经营赌业。

1955年高可宁病逝,其后人接手经营公司。德成大厦的工程于1957年展开,瑞泰公司承建。由于玻璃幕墙在当时算是非常崭新的技术,幕墙的铝金属构件和大片幅的玻璃,都是由英国进口。德成大厦的玻璃幕墙,采用了英国Williams and Williams Ltd.的”Wallspan”系统,而且突显了垂直的线条。

玻璃幕墙的设计受到了Mies van der Rohe于五十年代,一系列在美国设计的玻璃幕墙大厦影响。例如位于纽约的Seagram Building,在比例和分割的方法,和德成大厦十分相似。大片幅的玻璃由Plyglass Ltd.供应。由于香港的气候影响,玻璃用了中空夹层的设计,中间加入一块特制的”Vitroslab”金属薄片,阻挡猛烈的阳光。这个设计亦加强了玻璃的强度,以应付台风来袭时的烈风。

由于当年法例规定,建筑物高度需求限制在街道阔度的一定比例之内。因此建筑物的高度只有十七层高。尤其是建筑的后方,从10楼开始就要往后退。逐层后退的建筑体量,形成一个个的户外平台。

建筑中的摩登生活想象
从地面观看,可能从来不会发现,德成大厦各层其实各有特色。从原本的图则看来,8楼其实设有一个小小的咖啡室,名为”Rainbow”,方便办公室的大班和白领。而大厦的顶楼,甚至设有俱乐部。这个设计和民国时期上海的摩登华厦,可谓同出一脉。酒吧的吧枱面向户外平台,似乎是一个可以举办大型酒会和派对的空间。天台亦有两个较小的”Card Room”。朱彬对于这些功能需求的掌握,相信一定和他在上海交际场的体验有关。

面对德辅道中的一面,有一个一直延续至旁边行人道的檐篷。德成大厦旁边原来的建筑,是带有骑楼的欧式古典建筑。德成大厦则以笔直的悬臂式设计,省去立柱,形成开阔明亮,线条轻快的檐下空间。檐下大厦入口,带有一点古典味道,以高级的花岗岩铺砌。檐以上则改为以「上海批荡」铺面。并不是单纯的洋化,而是朱彬一代的上海建筑师,从三十年代就已经掌握的的拿手好戏。时至今日,仍然可见花岗岩的切割十分精美,铺工一流。当时德成大厦的施工水平十分之高。

这些五十年代的摩登建筑,和当时盘踞中环的欧式古典建筑,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德成大厦清拆重建势在必行。这篇文章亦非要说服任何人去保育德成大厦建筑。朱彬和其他49年移民香港的民国建筑师,背后的是整个中国现代建筑史,在香港的延续和继承。这样的背景,足以立刻令建筑师的作品取得应有的保育地位。既然他们留下的建筑作品愈来愈少,至少我们也应该承认它们的价值,在重建前给予机会好好拍照记录,方便我们了解和研究这些民国建筑师的思想和手法。




明周文化   何桂婵,梁浩挥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 %ba%e7%af%89-121695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14 23: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15 00: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15 18: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块面积在纽约现在是上300米的节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15 18: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shbian 发表于 2020-4-15 18:11
这块面积在纽约现在是上300米的节奏

香港限高太过头,能上150M就不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15 20: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touch 发表于 2020-4-15 18:32
香港限高太过头,能上150M就不错了!

我翻了翻论坛的旧贴,有帖子提到这个是200+,下窄上宽类似与驻港***大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15 20: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Canton 发表于 2020-4-15 20:10
我翻了翻论坛的旧贴,有帖子提到这个是200+,下窄上宽类似与驻港***大厦

我觉得现在香港的项目,印象中没有插缝的200+,这个上200+有点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17 16: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chuenglaps 发表于 2020-4-15 20:53
我觉得现在香港的项目,印象中没有插缝的200+,这个上200+有点难,

我也觉得,毕竟前几天才批重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17 18:01: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座大厦每层面积多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17 18: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這麼小的地塊重建一般都是25-30層左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17 19: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yayaow 发表于 2020-4-17 18:50
這麼小的地塊重建一般都是25-30層左右了

原帖找到了,是25层,但207米我觉得有点悬香港德成大厦重建项目|207米|25层|规划
http://gaoloumi.cc/forum.php?mod ... &fromuid=780508
(出处: 高楼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1-18 19:35 , Processed in 0.079277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