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18-12-3 16:34:22
|
显示全部楼层
2、竞争性的奥港澳大湾区中的协调与分工
我们可以从与长三角有竞争的奥港澳大湾区,看所谓都市圈或者城市群的真正含义,以及城市在城市群中应该如何寻找自己的定位。
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肇庆、江门、惠州等九市组成的城市群。总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其实这样的面积也足够大,但进一步看,澳门几乎忽略不计,香港占地1100平方公里,开发面积不超过300平方公里;深圳2000平方公里,开发面积约800平方公里,三个最重要的经济体中的两个加起来地域面积没有上海的一半,开发面积远少于上海。即便外加广州,区域总面积10000平方公里左右,开发面积不到3500平方公里。因此区域内无论产业创新传播抑或是关联融合,都有最合理的基础条件。
11座城市,从创新与经济视角看,可大略的分为三个一线(广州、香港、深圳) ,三个二线 (佛山、珠海、东莞),其它为三线和澳门。在大湾区中,各自的定位与大分工又有不同,因此很能看出来湾区经济或者城市群经济的特点。
一线城市,整体强化创新与参与全球竞争;相互间强调竞争性融合
即便奥港澳湾区有11个城市,但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11月1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直言,国家发改委将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为主轴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创新极。澳门比较特别,暂先不论。说明,即便是奥港澳这样5.6万平方公里范围,但湾区的终极发展,需要进一步政策聚焦与创新集聚。这既是经济正确,也是政治正确。
香港、深圳、广州,区域面积和发展程度,决定了既是竞争又可以有部分融合,是谁也无法取代谁的一线城市。
香港没有产业土地,这似乎天然的减少了一线城市间的高端工业产业竞争;但其独特的国际化现实,是吸引高端人才最好的地方。作为仅700万人口,1000平方公里的城市,专注金融、贸易、服务、旅游购物,以及足够吸引富豪居住的环境和科教文卫,在大湾区融合中除了金融产业外,会天然的增强其它部分产业。
而深圳已经逐渐成为创新之都,技术创新已经是深圳在大湾区的立身之本,并逐步处于核心位置,但它地理位置和开发面积限制,将越来越多的出现产业甚至是高端产业的转移,这并不是影响而恰恰是聚焦了深圳的核心竞争力。尽管金融方面与香港有竞争,但现在国家层面已经越来越注重联通与融合,这方面其实是真正值得期待的,一体化的金融是真正成为纽伦港(深),参与全球金融创新与服务的最大资本。
广州,似乎在大湾区中处于并不明显的位置,这可能恰恰是由于广州的历史轨迹和需要承担的责任来看的,但作为广东省的科教文卫高地、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之一),且现在广州将开发程度最低的南沙作为真正参与湾区融合的桥头堡,很值得期待。
二线城市,注重差异化与产业分工竞争以及承接高端产业的部分转移是城市的主体定位。
不必说广佛是国内的两个城市间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并且几十年发展,产生了佛山的民营资本与多样化的广州经济体的分工融合;而东莞,也从过往的一个性都,越来越变为深圳广州等城市高端转移的主营地,而且多是研发与高端制造的转移;相比而言珠海的发展较为独立,这恰是由珠海的地理位置决定的,说明交通等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某种作用,港澳珠大桥的通车被如此的重视,并且连着大湾区概念重新进一步讨论,可以想见珠海会更多的参与珠江湾的发展,并有极大的协同。
三线城市,接受转移支付,提高基本生活水平与就业环境。
以上并非单纯的划分,而是想说明所谓城市群,城市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即便在城市定位中既有主体功能,又有部分重合。城市不只是经济一方面,还有社会、城建、基本服务、环境宜居等多方面需求。这也是纽约湾区百年来会有四次规划的原因,尤其最近的规划强调产业放置于卫星城。注重宜居、环境、绿化与交通,而非仅仅是中心集聚;这也是东京湾区的典型特征。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无论是一家独大的都市圈,还是多家领先,定位层次分明的城市群和湾区经济。在技术与创新传播允许范围内,领袖城市高度集约式发展或持高度开放式产业转移态度,以及各城市历经不同产业和市场发展的历史轨迹, 是实现都市圈融合的根本。领先城市高度集约使得产业转移充分;各城市有不同产业与市场发展轨迹,则更容易实现专业化分工与竞争性融合。
以此论,上海,全产业链,服务、金融、政治、交通、科教文卫全部典型领先于都市圈内其它城市一到两个层次;却有6000多平方公里面积,超过2000平方公里的开发面积,已经很难说集约,并因为相比较而言很难说是开放式的态度,使得自身在高端甚至部分中端工业上面都更多是虹吸,因此除了基本的交通以外,如何能开放自身作为都市圈的共享基础呢,更何况科教文卫。
而苏州,如果说十年前还更多是接受上海的辐射,现在主城区已经更多是与上海有产业竞争了。而苏州也是全产业链,并且没有的部分如互联网等也是一直艳羡和追求的目标。既不能像湖州、嘉兴一样可以如奥港澳湾区的中山、惠州一样接受理所当然的转移,但大部分产业都低上海1-2个层次,如何给自己定位并有竞争性融合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