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8-11 20: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庭柏回顾芜湖改革开放(三)
(三)推动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
所谓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旧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一致,这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改革开放的前提。
芜湖是古老商埠,又是曾经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思想应该是比较解放的。像年广久这样的典型首先在芜湖出现,不是偶然的。当然这是时代的产物,但是与芜湖的开放意识也是分不开的。不过芜湖也有保守的一面,芜湖人有一个包袱,就是认为工业基础好,门类齐全,品种繁多,因此许多人对这种“小而全”感到很满足。长期的比较稳定的小城镇生活,也使得一部分人安于现状,求稳怕变。表现就是小得即满,小富即安,多求安稳少求财,小小锅巴有得铲。这些思想,概括起来可以叫“小市民意识”,是小农经济的思想在城市的反映,对改革开放是极为不利的。市委认为,思想解放,必须把破除小市民意识作为重点,从自身抓起,从领导抓起,然后普及群众。为此,先后采取了如下措施:
第一,请进来讲。1990年,市委先后举办了四期县处级以上干部学习班,市委常委和四大班子领导全部参加,从广东、江苏、北京等地,请来专家学者讲课,讲全国的开放形势,讲国家的开放政策,讲招商引资,讲开发区。许多同志听过宣讲以后,深感自己的思想跟不上形势。那些从开放前沿带来的许多新观点、新事物,我们的干部闻所未闻,感到顿开茅塞。这些讲座和报告,不仅领导干部思想受到了很大冲击,经过传达与转述,在群众中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二,派出去学。就是组织相关领导到先进地区去参观学习,同时,派干部到沿海地区挂职锻炼。以改革开放为目标的学习,我自己带队或参加的就有:广东的深圳和东莞,上海的浦东和崇明,山东的烟台和青岛,浙江的杭嘉湖,江苏的苏锡常和昆山等等。每次参观都有触动,触动最大的是东莞和昆山。东莞原来是个普通的农业县,改革开放后,充分运用华侨和侨眷的关系,一下子就办了1000多家“三来一补”的工厂,村村都做出口产品,“暴发户”成千上万地冒出来,还为国家创造大批的外汇,成为全国首富县。如果说它有侨乡的优势,那么昆山呢,昆山也是一个县,他们自办开发区,靠引进外迁的三线工厂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起家,几年时间,使这座普通的农业县城变成了新兴的城市。到2003年,这个不过六平方公里的开发区,一天创造GDP一个亿,财政收入1500万元。眼界宽了,思路也就广了,多模多样的开放形式告诉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方式,只要换脑筋、动脑筋,引进外资的机遇多的是,建设外向型经济大有可为。
第三,广泛动员。在着力对干部队伍转变观念的同时,也展开了对群众的宣传动员工作。大会小会,逢会必讲改革开放,把破除小市民意识当作一个重要课题。我在芜湖几所大学都去作了报告,安师大党委书记顾家山同志最近告诉我,二十五年前他在安师大听我的报告,印象最深的就是对小市民意识的剖析和批判,可见,这一点是深入人心的。与此同时,在《芜湖日报》上开展了一次《怎样做一个改革开放的芜湖人》的大讨论,从大学教授到在校学生,机关干部到普通市民,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实际上是一次改革开放的全民自我教育活动。1990年,在省委作出开发皖江的决策之后,市委又开了一次改革开放动员大会,除了主会场外,还在各县区设了分会场,同时在有电视和广播的地方组织收看和收听,一竿子到底。我在代表市委作的动员报告中,除了讲全国和芜湖改革开放的形势,提出市委对改革开放的目标和要求以外,还特别表明了市委的决心,表示为了实现改革开放的目标,不论前头有多少艰难险阻,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从发动群众的角度来说,这次是最广泛的一次。
第四,典型引导。改革开放初期,芜湖乃至全国出现的一个典型人物就是“傻子”年广久。1983年我到芜湖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雇工几十人、家私上百万的小富翁了。年广久的事,民间众说纷纭,媒体采访不断。我和市委同志都是一律表示肯定和赞赏,这对年广久,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支持,在社会就是一种榜样。这是因为,肯定他带头冲破旧体制,参与市场竞争的闯劲,就可以鼓励人们敢于改革,敢于创新;肯定他创造傻子瓜子积累财富的业绩,就可以鼓励更多的人自主创业,发家致富。事实完全证明了典型的力量。对于年广久,人们从“瞧不起、看不惯”渐渐变成了“学着做,跟着干”了。在年广久影响下,瓜子专业户从几家十几家发展到几十家,工商个体户从800家激增到9000多家。最后,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都表示愿意与傻子联合经营,并且可以接受年广久当总经理,在芜湖从观念上来说,不能说不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四)傻子瓜子和年广久
1979年是一个春天。“春江水暖鸭先知”。被芜湖人称为“傻子”的年广久,就是这样一只“鸭子”,他熟悉“春江”的气候、环境和水性,所以他对春天的感知比一般人来得早,于是他就提前下水了。我们说,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的先驱者,那么,年广久就是改革的先行者,是一个冲锋陷阵的排头兵。这个曾经因“投机倒把”而两度蹲班房的小贩,得知“投机倒把”罪名如今不存在,他就决然地脱下上衣,重操旧业,光着膀子炒瓜子、卖瓜子,而且本着他的“经济学”,按照“以质取胜”“以廉取胜”的生意经,将瓜子炒得粒粒饱满,又香又脆,一嗑三开。价格由市场每斤2.4元降到1.76元,很快占领了芜湖市场,引起了芜湖市委市政府的关注。这样一个小产品,既活跃了市场,满足了群众需要,又增加了税收,当然是好事。分管财经的副市长赵文波亲自到他作坊探望,鼓励他好好干。这下年广久劲头更足了,生意也越做越大了,推动了国营和私营炒货业的发展,全市瓜子由几十万斤发展到几百万斤、几千万斤,占领了全国大部分市场。说实话,我一接触他的故事,就很佩服这个小贩的勇气和智慧。赞赏他提质降价的经营之道。媒体的舆论,也并非都站在年广久一边。有一个大型文学期刊的记者,写了一个关于年广久的长篇报道,叫《创世纪的荒诞》,把年广久说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说他“性格中的变态因素恶性膨胀,给社会带来很大危害”。并且把矛头指向芜湖市领导。说“有人为他单独建立了一套价值系统,使他成了天马行空的超人”。这位记者就曾公开质问我,对年广久乱搞女人为什么不处理?我说,只要有人举报,有证据,司法机关当然会处理,道听途说不行。那天全国有十几个记者在芜湖,晚上我请他们吃饭。这位记者后来在报道里说,市委书记竟然出面请记者吃饭,他显然是为了摸底,说我在席间言语支吾,态度暧昧。好像我与傻子之间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我在包庇年广久。所有这些压力我们都顶住了。1987年,我在中央党校的毕业论文,写的就是《从傻子瓜子看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中央党校在《理论月刊》上全文发表了。回来以后,经我建议,《芜湖日报》和《中等城市经济》月刊都进行了转载,同时,以市委的名义转发到县区。我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起到了统一思想认识,促进思想解放的作用。
当然,真正有力量的不是我的文章,而是小平同志的讲话。小平同志三次讲到年广久,中心都是说看一看,不要动他,也就是不要干预他的发展。小平同志是从政策的高度、全局的高度来考虑保护年广久的。可是,结果呢,年广久仍然是被抓起来坐了三年牢。事情的由来是:作为个体户似乎已发展到顶峰的年广久,自己有些害怕,寻找新的发展路子,他需要一种既能保持发展又能受到保护的体制,于是他就提出要与国营企业联合,走股份制的道路。新芜区和清水镇各有一个集体企业愿意出资与他联合,他以傻子瓜子的品牌入股,并担任总经理。年广久一坐上这个总经理的宝座,他的软肋一下子就暴露出来了。由于他对公司管理是一窍不通,公司财务极端混乱,他本人的商务出差,公务购置,只支钱,不记账,不报账,结果被当成经济犯罪,锒铛入狱。本来,为了保护企业领导,保护企业的合法经营,我对市检察长打过招呼,对于人民来信,不能一来就信,要认真核实。凡是需要开警车着警服到企业办的公务,事先要向市委打招呼,防止因小事而搅乱大局,扰乱人心。可这次是区检察院办的案,我是在报纸上看到消息才知道的。既然已经进入司法程序,我就不好直接干预了。
1992年是又一年春天。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还没有形成文件下发时,有朋友提前传给了我,其中,小平同志第三次讲到傻子瓜子,还是说不能动,其实芜湖早已动了他,我感到不得不出面干预了。我从法院调出年广久的案卷一看,经济犯罪证据显然不足,我又找几个同志按定罪依据逐一查证,结果证明经济犯罪不能成立,我让法院尽快放人,小平同志讲话的文件一到我们就被动了。但是,法院还是以流氓罪判了他三年徒刑,缓期执行。出狱以后,市委常委决定集体接见他一次,以示对他改革精神的肯定。但见面如何称呼讲些什么,颇费思量。叫年先生吧,太正式;叫年广久吧,不够礼貌;叫年老板吧,有点生。后来决定叫老年,第一句话:“老年,你受苦了!”这表明,市委没有把他当成罪犯。见面后,他也没有说一句埋怨的话。那时,企业改制已经开始,傻子瓜子品牌还很响亮,瓜子市场也还旺盛。我们打算利用傻子的品牌,把瓜子产业进一步做大。提出三种方案与傻子合作。第一方案,让市里几家大的瓜子公司与傻子公司联合,组成股份公司,傻子以品牌入股,作为投资的股东,他本人不参与经营,他不同意。第二方案,他参与经营,担任技术总监,他也不同意,要当总经理。第三方案,让他把傻子品牌买断,他说可以考虑,市里嫌他要价太高,没有谈成,从而失去了最佳的市场机遇。此时,小刘瓜子、恰恰瓜子先后以新的品质占领市场,芜湖瓜子市场渐渐走向边缘。随后他家父子的品牌之争,对生产经营也造成不小的干扰。傻子的品牌效应逐渐衰减。只有他的次子年强,因为受过高等教育,比年氏家族其他成员懂管理、善经营,为适应市场变化,在炒货业的基础上扩大经营范围,从而保持了傻子的品牌,但与当年的市场份额,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总而言之,年广久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在他身上,既具备了劳动人民纯朴的品质,又掺杂了一些低俗的习气;他对改革中一些新事物很能敏锐感知和应变,可是他身上存在的某些旧思想旧习惯却顽固不化;在事业发展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表现得很坚强有力,在涉及一些经济纠纷和法律纠纷面前则表现得软弱。在商品经营中他显出了敏锐和应变的才能,在企业管理上则表现得无知和拙劣。所以我说他是一个精明的个体户、蹩脚的企业家。他的精明,来源于他的智慧和商海沉浮的经验;他的蹩脚,则是因为他文化缺失,他是文盲加法盲。这是历史造成的,不能怪年广久。不管怎样,他在改革初期打头阵,他创造的傻子瓜子,对推动芜湖的改革开放,促进芜湖的经济发展,提高芜湖这个城市的知名度,都是功不可没的。芜湖的历史将会记上他这光辉的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