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15483|回复: 29

[中江新闻] 金庭柏回顾芜湖改革开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11 20: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庭柏回顾芜湖改革开放(一)
      我是1983年来到芜湖的,先当市委副书记,后当书记,共计有十个年头。1992年离开领导岗位后,每年还有一半左右时间住在芜湖,算起来有三十多年了。所以芜湖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是这三十多年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保存这段历史,我也有一份责任。下面,我就分几个方面来讲一讲芜湖改革开放的历史。

    (一)改革开放带来的芜湖巨变

     近三十年,是我们国家大变革大发展的三十年,是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阔步前进的三十年。在这个三十年里,芜湖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感受最深的有这么几方面:

      第一,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5平方公里扩展到了165平方公里。大江两岸,高楼林立,道路畅通,湖泊园林山丘,星罗棋布,保存着半城山半城水的特色。90年代初期,整个芜湖市只有两座高楼,物资大厦和农行大楼。一次我和一位同事在对岸二坝望芜湖,我说,只有两座高楼,太单调了;要是能有三十座高楼,就能把这座城市撑起来了。现在,何止三十座,三百座也不止,可能有上千座甚至更多。加上精心布局的绿化、亮化和美化工程,使芜湖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秀美江城。航拍芜湖全景,真是美不胜收。继芜湖长江公铁两用大桥通车之后,高速与高铁四面贯穿,作为皖南交通枢纽的芜湖,可谓四通八达。不仅保证了华东第二通道的畅通,而且也加速了芜湖市的跨江发展。市内鸠兹广场和中山路步行街、滨江公园和雕塑公园这些民生工程,可以说是芜湖历史性的精致工程,受到众口一辞的赞誉。大阳垾、保兴垾等的整治,绿化覆盖率的提高和污染治理的强化,芜湖市区的空气质量显著改善,城市更加宜居。今年长江水仅次于1954年,防洪墙经受了考验,安然无恙;那么大的雨量,市区基本上没有受淹,排涝工程发挥了作用。这些都足以说明,城市功能有了显著提升。市区常住人口60万人发展到150万人,新增人口多数已融入市民行列,城镇化率已达60%以上。城市的基础设施正在向农村延伸,所有行政村都通了水泥路,90%以上的农村人口用上了自来水。美丽乡村建设正在改变农村的面貌。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目前芜湖市正在打造“智慧城市”,也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这将是城市管理革命性的变化,也会给市民生活带来极大地方便。

      第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芜湖原来的主要产业是南烟北铜中纺织,香烟税收占到财政收入的70%,烟厂打喷嚏,全城都感冒。八十年代出了个傻子瓜子,不起眼的小产品发展成大规模,瓜子畅销全国,获得了瓜子城之称。但瓜子规模再大,也改变不了小生产的性质。九十年代出了小汽车,创建了民族自主品牌,又获得了汽车城的美誉。从瓜子到汽车,使芜湖经济实现了从小作坊工业到现代化工业的历史转变。新世纪以来,芜湖人着力推进以奇瑞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海螺水泥及新型材料、电子电器和电线电缆四大支柱产业,迅速壮大了以制造业为主体的芜湖经济。在扩大开放的条件下,建设外向型经济取得了重大进展。199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折合人民币)436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17.7%,这个比重1995年为8.27%,1985只有3%。经济外向度的提高还是相当快的。一些大型企业,加快了走出国门的步伐,到海外投资办厂。奇瑞汽车出口量始终占据全国汽车出口的首位。十八大以来,按照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着眼于经济的转型升级,芜湖人正努力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军。目前,已有机器人产业园,现代化农业机械产业园,通用航空产业园及3D打印机产业园,等等,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群发展。还有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园,这是属于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完全不同,它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理念而发展起来的新的业态,是服务功能的换代,服务模式的创新。现代服务业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人们提供高文化品位、高技术含量的,比传统服务更健康、更便捷、更廉价的服务。比如电商的发展使网购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消费方式,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称心的商品。而作为这个产业的一些网点,看似不起眼,却有大作为。芜湖的“三只松鼠”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过去,我们一家百货公司,一天卖几万元几十万元就了不得,一家超市,一天卖几百万几千万元也就了不起了。“三只松鼠”这样一个小企业,只卖坚果这一种产品,凭借互联网,在购物节那天,就卖了2.6亿元,这在过去简直是不可思议。而且“三只松鼠”已经成了全国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在新兴产业中,文化产业正在兴起,2015年, 文化产业的经济总量达到63个亿,占全市经济总量的2.5%,这是一个可喜的开端。总而言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使芜湖市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第三,人民生活明显提高。1985年,芜湖市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45元,2015年达到29766元,增长了46倍;1985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8元,2015年增加到15964元,提高了43倍。人民生活的提高,不能光看收入,还要看消费,看消费结构。从城市来看,1985年人均消费640元,用于基本生活费的费用达601.08元(其中食品消费356元,占到56%),就没有什么钱投入其他消费了。2015年,人均消费17743元,比1985年增长了27倍多,其中用于购买食品的消费只占35%,用于教育文化娱乐的消费达到8.5%。城乡居住条件都大为改善,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5.79平方米提高到34.6平方米,农村更宽一点,由4.79平方米提高到41平方米。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接近100%,移动电话324万户,城市农村几乎人手一机。互联网用户达72万户。城市公共交通也大变样了。1985年公交车只有131辆,而且破烂不堪,现在公交车有2000多辆,市区出租车有5000多辆,还有12000辆公共自行车。所以市民出行相当便捷。随着公共事业的发展,市民基本生活的保障度大大提高。30年前,市民供水供电供气都相当紧张,当时老百姓批评我们赵市长是“赵三停”,实际上也是对我这个市委书记的批评。那时供气,“河南”就靠芜钢炼焦的副产品,“河北”只靠一个煤气包,市区气化率只有25%,还经常断气。现在天然气年供应量达3亿2千多万立方米,还有一万多吨液化气做补充,市区气化率达100%。在今年这样连续出现的暴雨、洪水、高温等恶劣天气条件下,没有发生断水断电断气现象。社会治安也有很大进步,人民过着和平安定的日子,幸福感自然就增加。除了基本生活,人们有了财产性收入,所以能够买房子、买车子。市区私人小汽车拥有量达32万辆,按城乡人口加起来平均,每10个人就拥有一辆小汽车。人民的购买力在购房方面表现更明显。

      第四,思想观念大有转变。总的看,同三十年前相比,芜湖人视野变宽了,气概变大了,境界变高了,思想解放了。八十年代人们对于傻子年广久雇工经营,发财致富,看作是大逆不道,投以不屑和鄙夷的眼光。他开始只不过是个万元户,后来也不过百万富翁,许多人眼红,妒忌,尽管小平同志讲了话,还是要找个罪名把人家抓起来。现在人们对年广久的看法大大改变了,把他看做改革初期冲锋陷阵的排头兵。年家人建了个傻子瓜子博物馆,许多人主动前去参观,并表示赞赏。现在芜湖的首富不是百万富翁而是百亿富翁。本来,芜湖人很满足于工业的小而全,认为“船小好掉头”;经过了改革的大潮,才懂得船小难抵风和浪,主张把企业做大做强。在国企改制过程中,一些企业破产兼并,许多国企厂长都很不理解,有人甚至认为自己当了社会主义的败家子,从而痛哭流涕;通过破产转让,进行企业重组,实现资本优化后,一些企业起死回生,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人们才逐步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同时也激发了芜湖人的改革创新意识。创新,成了芜湖人的新的追求。市委将这种创新意识,综合提升为“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新文化,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创新热情,使芜湖成为安徽省首批创新型城市,被认定为创新型企业有119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型企业4家),占全省的三分之一。2013年芜湖市还被列为《福布斯》创新能力最强城市榜的第十七位,是安徽省唯一的入选城市。市民的文明素质也有明显提高。公交车上主动让座的人多了,上车插队的人少了。爱护公共环境卫生的人多了,乱堆乱放乱扔乱吐的人少了。献爱心乐意助人的多了,老人路倒不敢扶的情况少了。对城市脏乱差的现象,三十年前还要靠门前三包,如今基本上靠自觉行动了。所以2015年芜湖市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这是三十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去年《芜湖日报》登载了一个故事,一位外地人到芜湖搭出租车,上车说了一句过去芜湖脏乱的话。司机说,那是过去,现在大不同了,客人表示怀疑,司机不愿意了,跟客人打赌,你要到哪里,你要走哪条路随你。只要你发现一处脏乱现象,车钱我一文不收。这位“的哥”,把客人从“河北”拉到“河南”,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客人表示信服。当然,这并不能说明,芜湖就没有一点脏乱差了;但这位“的哥”的举动,说明他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认可,说明他对政府工作满意度的提高,说明他作为一个芜湖市民的自尊自信和自豪。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芜湖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是难能可贵的。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11 20:3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庭柏回顾芜湖改革开放(二)


(二)探索芜湖改革发展之路

       建国前,芜湖就是安徽重要的工业城市,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在明代,浆染业与上海纺织业齐名:“织造尚淞江,浆染尚芜湖。”清代是中国四大米市之首。1876年,芜湖是英帝国眼中的一块膏腴之地,被辟为通商口岸。建国后,芜湖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不仅有长江的黄金水道,而且是华东第二通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民用为主的制造业,有几十个门类,一百多家企业,一千多个品种。商业贸易也随之发展,是皖南地区的交易中心。经济总量每年都有一定的增长,财政收入在全省名列前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的头几年,芜湖还是在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条件下,过着比较安稳的小日子。可是,从1985年开始,问题接踵而来。当时面临的困难主要是:

       第一,财政困难。1984年还是芜湖市财政小康之年,那一年,全市财政收入3.8亿元,除上交省财政外,地方可支配收入还有2亿元,所以那时花钱比较放手。为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动用上百万元为市民放了一场焰火,这也是芜湖唯一的一次。那时省里财政非常困难,视芜湖为富裕户。1985年3月全省财政工作会议决定,在十六个地市中,对芜湖采取特殊政策,让芜湖额外上交财政收入1亿多元,并以此定为财政上交的基数。尽管我们对这种鞭打快牛的做法提出反对,但反对无效。以后几年,由于企业不景气,利税锐减,导致财政收入下降。1990年,全省财政收入中,地、市净上交12亿元,其中芜湖市净上交4.1亿元,占全省三分之一还多。这一年,芜湖市财政总收入为5亿元,除去上交4.1亿元,地方可用资金只有9654万元。这样一来,芜湖的财政状况每况愈下,连续两年发生赤字,年终发不出工资,不得不向省财政借款。

       第二,通货膨胀。高增速带来过高的货币发行量,导致物价飞涨,物价指数年上升10%以上。从而引发了抢购风潮,不仅抢购粮油肉,就连食盐、肥皂、火柴甚至卫生纸也被抢购一空。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国家采取了紧缩措施,压缩投资,减少货币发行量。当时民间出现顺口溜“书记本姓金,银行里面无资金”。“市长本姓赵,家家空有煤气灶”。为了稳定局势,帮助银行的资金周转,市委决定采取紧急措施,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缓发20%,一年后归还,按储蓄付息。我们芜湖的干部真是顾全大局。当我在会上讲明国家困难,宣布这个决定之后,大家都表示理解,竟然没有一点反对之声。

       第三,企业纷纷停产。改革大潮汹涌澎湃,势不可挡。芜湖人原来引以为荣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纷纷败下阵来。众多自恃“船小好掉头”的小企业,不堪一击,根本没有来得及掉头,就被打蒙了,产品滞销,仓库积压,银行无钱贷款,工厂发不了工资,纷纷停产,有些企业连工人吃饭都成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市委又采取了一些临时措施,拯救特困企业。成立了拯救特困企业领导小组,抽调一批有企业管理经验的干部,到那些停产或濒临停产的企业进行诊断,帮助“生产自救”;对无力自救的企业,帮他们向一些形势尚好的企业求援,或向银行少量抵押贷款,以解决职工的基本生活,维持社会的稳定。

       这些现象,预示着“山雨欲来风满楼”。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一些企业多年积累的问题,诸如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设备落后、产品档次不高、管理水平低下等等,统统都暴露出来了。这些都还是表面现象,根本问题在于经济体制、企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残酷的现实,使我们认识到,解救银行也好,拯救企业也好,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改革。

       当时中央对改革的要求是,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行动上要摸着石头过河。同时要求,要把改革、发展、稳定三者认真结合起来。

       根据这一方针,我们在农村,在巩固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着重抓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开始改变农村单纯发展种植业的习惯;在种植业中,逐步改变单纯种植水稻的习惯,扩大苗木、蔬菜和水果的面积。而在水稻种植中,又逐步增加品质较好的单季晚稻面积,减少双季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变“高产穷县”的状况。这在当时是有争论的,结果证明是必要的。

       在城市,我们着重对企业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从放权让利到承包经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通过工资计件、工资和效益挂钩,提高奖金,实行上不封顶,下不保底,打破大锅饭,拉开工资的差距,以调动职工积极性等等,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改革措施,仍然是权宜之计。真正要使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必须实施产权制度的改革,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让那些无力进行市场竞争的企业破产倒闭,让那些在竞争中有生命力的企业浴火重生,这才是根本的出路。但是在当时,即使是那些权宜之计的改革措施,推行起来也有相当的阻力。为了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市委提出了一个“砸三铁”(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方案,我和傅祖浩同志一道到微型电机厂进行试点,《人民日报》作了报道,在北京却掀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理论界和媒体的争论。

       但是发展才是硬道理。在改革的年代,芜湖经济如何发展,走什么路子,是我们不断摸索的另一个问题。作为工业城市,芜湖最大的短板就是没有大型企业。从沿江来看,安庆有“石化”,铜陵有“有色”,马鞍山有“马钢”,我们没有。开始,我们也试图自己培养大型企业,就是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对一些在市场有竞争力的产业加大投入,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份额,来壮大企业规模,这叫存量调整。这种调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从哪来呢,银行贷不了款,财政更无力投资,所以,这只能是一个空想。这期间,我们也做过汽车梦。因为我市当时就有几十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我们想在这个基础上造整车,为此我们曾经组织访问团去长春,到一汽去参观考察。一汽集团董事长耿昭杰是巢湖人,想借助他的力量帮我们造汽车,耿昭杰也表示支持。我们回来后,也曾与包括飞机大修厂在内的一些企业商量联合造汽车,因条件不成熟无果而终。这个汽车梦,在九十年代末期,在詹夏来同志主持下圆满地实现了。再就是增量调整,新建大企业,哪怕能新建一两个也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大企业控制在国务院,在国家经委和计委。一旦国家发布信息,要上某个大企业,地方就一窝蜂地上,去要,去争。安徽人老实,跑得少。我当四年书记,除了跑开发区,跑大桥,还跑过两个大项目。事实证明,此路不通!我们还尝试过自己成长一个大企业,以电子管厂为中心,将晶体管厂、电视机厂等电子企业联合成一个电子工业公司,统一核算,扩大生产规模,占领市场。结果闹腾了半天,协议也签了,爆竹也放了,还是以失败告终。捆绑终究不能成夫妻。

      芜湖发展的出路在哪里?经过几番探索,几番挫折,我终于悟出了一点想法,并且在我们的领导班子里面也形成了共识:芜湖的出路在开放。这就是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大格局中,利用芜湖的区位优势和工业基础,进一步营造投资环境,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大胆地吸引国外和国内的资金和技术及人才,来改善我们的资本结构、产业结构,改进我们的生产技术,促进我们的产品转型升级。有了这样的共识,我们工作的基本点和着力点就比较明确了,那就是要以开放为主线,把开放放在第一位,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开发;以开放,求发展。形成了四句话作我们的战略思想:全方位开放,综合性改革,突破式推进,超常规发展。

       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放到改善投资环境上来。第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思想解放运动。特别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增强开放意识,摒弃旧观念,换掉旧脑筋。并且提出不换脑筋就换人。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奋力争取合芜高速和长江大桥的建设放在首位,尽快实现华东第二通道的通畅。同时全面改善市内交通,加快芜南路的建设,拓宽长江路,开辟延安路,将中山路改造为现代化的步行商业街。第三,加快朱家桥外贸码头和裕溪口煤运码头的建设,充分运用长江的黄金水道,争取尽快实现对外籍轮的开放。第四,认真学习和宣传国家对外开放的法律法规,充分掌握对外商的优惠政策。同时制订我市对外商投资的优惠措施,制订对引进外资的奖励办法,鼓励华侨家属及有海外亲友关系的人士积极参与招商引资。第五,成立招商局。这是内地的第一个招商局,负责招商引资的宣传组织和外商接待工作,协助外商办理申报登记等手续。第六,要力争创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接受外商集中投资的平台和载体。

      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宣布上海浦东开放。这是一条震惊世界的新闻,对芜湖自然有很大的震动。浦东开放,这是全国最大的开放地区,是离芜湖最近而又有黄金水道相通的开放地区。浦东开放对芜湖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自然是我们应该十分关切的。事隔几天,我找了几位同志开了一次小型座谈会,专门研讨这个问题。经过分析认为,浦东开放后,将会有大批外国企业和产品涌入,冲击长江三角洲及附近地区,芜湖也不例外。这是一次很大的挑战;但是,随着浦东开放,外商投资的视野将由沿海转向沿江,在沿江的投资目的地中,芜湖具有一定的优势,即使是作为上海的拾遗补缺,也是必不可少的。外商进入上海后,也必将促进江浙地区产品的梯次转移,有选择地接受这些转移,对芜湖的结构调整也是有利的。所以浦东开放,对我们又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机遇总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只要主动应对,机遇大于挑战。对此,我们商定了十六字战略:“抓住机遇,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当时省委书记卢荣景同志正巧在芜湖,我专门向他汇报了这些想法,他表示完全赞同。

       一个多月后,约在7月初,省委召开了一次常委扩大会,省里五大机关及有关部门领导60余人参加,从安庆到马鞍山,对沿江各市开放的条件和现状,进行现场调研比较,最后到芜湖总结。这次会议提出了“开发皖江”的发展战略,口号是“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同时确定,以芜湖市为皖江开发的重点和突破口,从而拉开了皖江开发的序幕。根据芜湖市的要求,决定了以下事项:创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由省财政投资公司贷款9000万元给芜湖市,作为建设开发区的铺底资金。加紧完成芜南路的修建,后期经费由交通厅安排。这次会议坚定了我们开放的信心,我们也加快了开放步伐。

       历史事实证明,以开放为主线的方针,是符合芜湖实际的。随着国家改革的深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证明芜湖市实施以开放为主线的方针的必要性。2014年芜湖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92亿元,其中招商引资占90.9%,其他年份也大体差不多。芜湖现有的几个企业巨人,如整体迁入的海螺,从引进设备开始的奇瑞,还有美的空调、华强方特,无一不是开放的产物。所以,全方位开放,始终是芜湖历届党委和政府抓住不放的主线,而且是一茬接着一茬干,这是外界公认的芜湖经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11 20: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庭柏回顾芜湖改革开放(三)


(三)推动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


       所谓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旧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一致,这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改革开放的前提。

       芜湖是古老商埠,又是曾经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思想应该是比较解放的。像年广久这样的典型首先在芜湖出现,不是偶然的。当然这是时代的产物,但是与芜湖的开放意识也是分不开的。不过芜湖也有保守的一面,芜湖人有一个包袱,就是认为工业基础好,门类齐全,品种繁多,因此许多人对这种“小而全”感到很满足。长期的比较稳定的小城镇生活,也使得一部分人安于现状,求稳怕变。表现就是小得即满,小富即安,多求安稳少求财,小小锅巴有得铲。这些思想,概括起来可以叫“小市民意识”,是小农经济的思想在城市的反映,对改革开放是极为不利的。市委认为,思想解放,必须把破除小市民意识作为重点,从自身抓起,从领导抓起,然后普及群众。为此,先后采取了如下措施:

       第一,请进来讲。1990年,市委先后举办了四期县处级以上干部学习班,市委常委和四大班子领导全部参加,从广东、江苏、北京等地,请来专家学者讲课,讲全国的开放形势,讲国家的开放政策,讲招商引资,讲开发区。许多同志听过宣讲以后,深感自己的思想跟不上形势。那些从开放前沿带来的许多新观点、新事物,我们的干部闻所未闻,感到顿开茅塞。这些讲座和报告,不仅领导干部思想受到了很大冲击,经过传达与转述,在群众中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二,派出去学。就是组织相关领导到先进地区去参观学习,同时,派干部到沿海地区挂职锻炼。以改革开放为目标的学习,我自己带队或参加的就有:广东的深圳和东莞,上海的浦东和崇明,山东的烟台和青岛,浙江的杭嘉湖,江苏的苏锡常和昆山等等。每次参观都有触动,触动最大的是东莞和昆山。东莞原来是个普通的农业县,改革开放后,充分运用华侨和侨眷的关系,一下子就办了1000多家“三来一补”的工厂,村村都做出口产品,“暴发户”成千上万地冒出来,还为国家创造大批的外汇,成为全国首富县。如果说它有侨乡的优势,那么昆山呢,昆山也是一个县,他们自办开发区,靠引进外迁的三线工厂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起家,几年时间,使这座普通的农业县城变成了新兴的城市。到2003年,这个不过六平方公里的开发区,一天创造GDP一个亿,财政收入1500万元。眼界宽了,思路也就广了,多模多样的开放形式告诉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方式,只要换脑筋、动脑筋,引进外资的机遇多的是,建设外向型经济大有可为。

       第三,广泛动员。在着力对干部队伍转变观念的同时,也展开了对群众的宣传动员工作。大会小会,逢会必讲改革开放,把破除小市民意识当作一个重要课题。我在芜湖几所大学都去作了报告,安师大党委书记顾家山同志最近告诉我,二十五年前他在安师大听我的报告,印象最深的就是对小市民意识的剖析和批判,可见,这一点是深入人心的。与此同时,在《芜湖日报》上开展了一次《怎样做一个改革开放的芜湖人》的大讨论,从大学教授到在校学生,机关干部到普通市民,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实际上是一次改革开放的全民自我教育活动。1990年,在省委作出开发皖江的决策之后,市委又开了一次改革开放动员大会,除了主会场外,还在各县区设了分会场,同时在有电视和广播的地方组织收看和收听,一竿子到底。我在代表市委作的动员报告中,除了讲全国和芜湖改革开放的形势,提出市委对改革开放的目标和要求以外,还特别表明了市委的决心,表示为了实现改革开放的目标,不论前头有多少艰难险阻,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从发动群众的角度来说,这次是最广泛的一次。

       第四,典型引导。改革开放初期,芜湖乃至全国出现的一个典型人物就是“傻子”年广久。1983年我到芜湖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雇工几十人、家私上百万的小富翁了。年广久的事,民间众说纷纭,媒体采访不断。我和市委同志都是一律表示肯定和赞赏,这对年广久,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支持,在社会就是一种榜样。这是因为,肯定他带头冲破旧体制,参与市场竞争的闯劲,就可以鼓励人们敢于改革,敢于创新;肯定他创造傻子瓜子积累财富的业绩,就可以鼓励更多的人自主创业,发家致富。事实完全证明了典型的力量。对于年广久,人们从“瞧不起、看不惯”渐渐变成了“学着做,跟着干”了。在年广久影响下,瓜子专业户从几家十几家发展到几十家,工商个体户从800家激增到9000多家。最后,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都表示愿意与傻子联合经营,并且可以接受年广久当总经理,在芜湖从观念上来说,不能说不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四)傻子瓜子和年广久

       1979年是一个春天。“春江水暖鸭先知”。被芜湖人称为“傻子”的年广久,就是这样一只“鸭子”,他熟悉“春江”的气候、环境和水性,所以他对春天的感知比一般人来得早,于是他就提前下水了。我们说,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的先驱者,那么,年广久就是改革的先行者,是一个冲锋陷阵的排头兵。这个曾经因“投机倒把”而两度蹲班房的小贩,得知“投机倒把”罪名如今不存在,他就决然地脱下上衣,重操旧业,光着膀子炒瓜子、卖瓜子,而且本着他的“经济学”,按照“以质取胜”“以廉取胜”的生意经,将瓜子炒得粒粒饱满,又香又脆,一嗑三开。价格由市场每斤2.4元降到1.76元,很快占领了芜湖市场,引起了芜湖市委市政府的关注。这样一个小产品,既活跃了市场,满足了群众需要,又增加了税收,当然是好事。分管财经的副市长赵文波亲自到他作坊探望,鼓励他好好干。这下年广久劲头更足了,生意也越做越大了,推动了国营和私营炒货业的发展,全市瓜子由几十万斤发展到几百万斤、几千万斤,占领了全国大部分市场。说实话,我一接触他的故事,就很佩服这个小贩的勇气和智慧。赞赏他提质降价的经营之道。媒体的舆论,也并非都站在年广久一边。有一个大型文学期刊的记者,写了一个关于年广久的长篇报道,叫《创世纪的荒诞》,把年广久说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说他“性格中的变态因素恶性膨胀,给社会带来很大危害”。并且把矛头指向芜湖市领导。说“有人为他单独建立了一套价值系统,使他成了天马行空的超人”。这位记者就曾公开质问我,对年广久乱搞女人为什么不处理?我说,只要有人举报,有证据,司法机关当然会处理,道听途说不行。那天全国有十几个记者在芜湖,晚上我请他们吃饭。这位记者后来在报道里说,市委书记竟然出面请记者吃饭,他显然是为了摸底,说我在席间言语支吾,态度暧昧。好像我与傻子之间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我在包庇年广久。所有这些压力我们都顶住了。1987年,我在中央党校的毕业论文,写的就是《从傻子瓜子看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中央党校在《理论月刊》上全文发表了。回来以后,经我建议,《芜湖日报》和《中等城市经济》月刊都进行了转载,同时,以市委的名义转发到县区。我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起到了统一思想认识,促进思想解放的作用。

       当然,真正有力量的不是我的文章,而是小平同志的讲话。小平同志三次讲到年广久,中心都是说看一看,不要动他,也就是不要干预他的发展。小平同志是从政策的高度、全局的高度来考虑保护年广久的。可是,结果呢,年广久仍然是被抓起来坐了三年牢。事情的由来是:作为个体户似乎已发展到顶峰的年广久,自己有些害怕,寻找新的发展路子,他需要一种既能保持发展又能受到保护的体制,于是他就提出要与国营企业联合,走股份制的道路。新芜区和清水镇各有一个集体企业愿意出资与他联合,他以傻子瓜子的品牌入股,并担任总经理。年广久一坐上这个总经理的宝座,他的软肋一下子就暴露出来了。由于他对公司管理是一窍不通,公司财务极端混乱,他本人的商务出差,公务购置,只支钱,不记账,不报账,结果被当成经济犯罪,锒铛入狱。本来,为了保护企业领导,保护企业的合法经营,我对市检察长打过招呼,对于人民来信,不能一来就信,要认真核实。凡是需要开警车着警服到企业办的公务,事先要向市委打招呼,防止因小事而搅乱大局,扰乱人心。可这次是区检察院办的案,我是在报纸上看到消息才知道的。既然已经进入司法程序,我就不好直接干预了。

       1992年是又一年春天。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还没有形成文件下发时,有朋友提前传给了我,其中,小平同志第三次讲到傻子瓜子,还是说不能动,其实芜湖早已动了他,我感到不得不出面干预了。我从法院调出年广久的案卷一看,经济犯罪证据显然不足,我又找几个同志按定罪依据逐一查证,结果证明经济犯罪不能成立,我让法院尽快放人,小平同志讲话的文件一到我们就被动了。但是,法院还是以流氓罪判了他三年徒刑,缓期执行。出狱以后,市委常委决定集体接见他一次,以示对他改革精神的肯定。但见面如何称呼讲些什么,颇费思量。叫年先生吧,太正式;叫年广久吧,不够礼貌;叫年老板吧,有点生。后来决定叫老年,第一句话:“老年,你受苦了!”这表明,市委没有把他当成罪犯。见面后,他也没有说一句埋怨的话。那时,企业改制已经开始,傻子瓜子品牌还很响亮,瓜子市场也还旺盛。我们打算利用傻子的品牌,把瓜子产业进一步做大。提出三种方案与傻子合作。第一方案,让市里几家大的瓜子公司与傻子公司联合,组成股份公司,傻子以品牌入股,作为投资的股东,他本人不参与经营,他不同意。第二方案,他参与经营,担任技术总监,他也不同意,要当总经理。第三方案,让他把傻子品牌买断,他说可以考虑,市里嫌他要价太高,没有谈成,从而失去了最佳的市场机遇。此时,小刘瓜子、恰恰瓜子先后以新的品质占领市场,芜湖瓜子市场渐渐走向边缘。随后他家父子的品牌之争,对生产经营也造成不小的干扰。傻子的品牌效应逐渐衰减。只有他的次子年强,因为受过高等教育,比年氏家族其他成员懂管理、善经营,为适应市场变化,在炒货业的基础上扩大经营范围,从而保持了傻子的品牌,但与当年的市场份额,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总而言之,年广久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在他身上,既具备了劳动人民纯朴的品质,又掺杂了一些低俗的习气;他对改革中一些新事物很能敏锐感知和应变,可是他身上存在的某些旧思想旧习惯却顽固不化;在事业发展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表现得很坚强有力,在涉及一些经济纠纷和法律纠纷面前则表现得软弱。在商品经营中他显出了敏锐和应变的才能,在企业管理上则表现得无知和拙劣。所以我说他是一个精明的个体户、蹩脚的企业家。他的精明,来源于他的智慧和商海沉浮的经验;他的蹩脚,则是因为他文化缺失,他是文盲加法盲。这是历史造成的,不能怪年广久。不管怎样,他在改革初期打头阵,他创造的傻子瓜子,对推动芜湖的改革开放,促进芜湖的经济发展,提高芜湖这个城市的知名度,都是功不可没的。芜湖的历史将会记上他这光辉的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11 21: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庭柏回顾芜湖改革开放(三)
(三)推动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

       所谓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旧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一致,这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改革开放的前提。

       芜湖是古老商埠,又是曾经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思想应该是比较解放的。像年广久这样的典型首先在芜湖出现,不是偶然的。当然这是时代的产物,但是与芜湖的开放意识也是分不开的。不过芜湖也有保守的一面,芜湖人有一个包袱,就是认为工业基础好,门类齐全,品种繁多,因此许多人对这种“小而全”感到很满足。长期的比较稳定的小城镇生活,也使得一部分人安于现状,求稳怕变。表现就是小得即满,小富即安,多求安稳少求财,小小锅巴有得铲。这些思想,概括起来可以叫“小市民意识”,是小农经济的思想在城市的反映,对改革开放是极为不利的。市委认为,思想解放,必须把破除小市民意识作为重点,从自身抓起,从领导抓起,然后普及群众。为此,先后采取了如下措施:

       第一,请进来讲。1990年,市委先后举办了四期县处级以上干部学习班,市委常委和四大班子领导全部参加,从广东、江苏、北京等地,请来专家学者讲课,讲全国的开放形势,讲国家的开放政策,讲招商引资,讲开发区。许多同志听过宣讲以后,深感自己的思想跟不上形势。那些从开放前沿带来的许多新观点、新事物,我们的干部闻所未闻,感到顿开茅塞。这些讲座和报告,不仅领导干部思想受到了很大冲击,经过传达与转述,在群众中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二,派出去学。就是组织相关领导到先进地区去参观学习,同时,派干部到沿海地区挂职锻炼。以改革开放为目标的学习,我自己带队或参加的就有:广东的深圳和东莞,上海的浦东和崇明,山东的烟台和青岛,浙江的杭嘉湖,江苏的苏锡常和昆山等等。每次参观都有触动,触动最大的是东莞和昆山。东莞原来是个普通的农业县,改革开放后,充分运用华侨和侨眷的关系,一下子就办了1000多家“三来一补”的工厂,村村都做出口产品,“暴发户”成千上万地冒出来,还为国家创造大批的外汇,成为全国首富县。如果说它有侨乡的优势,那么昆山呢,昆山也是一个县,他们自办开发区,靠引进外迁的三线工厂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起家,几年时间,使这座普通的农业县城变成了新兴的城市。到2003年,这个不过六平方公里的开发区,一天创造GDP一个亿,财政收入1500万元。眼界宽了,思路也就广了,多模多样的开放形式告诉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方式,只要换脑筋、动脑筋,引进外资的机遇多的是,建设外向型经济大有可为。

       第三,广泛动员。在着力对干部队伍转变观念的同时,也展开了对群众的宣传动员工作。大会小会,逢会必讲改革开放,把破除小市民意识当作一个重要课题。我在芜湖几所大学都去作了报告,安师大党委书记顾家山同志最近告诉我,二十五年前他在安师大听我的报告,印象最深的就是对小市民意识的剖析和批判,可见,这一点是深入人心的。与此同时,在《芜湖日报》上开展了一次《怎样做一个改革开放的芜湖人》的大讨论,从大学教授到在校学生,机关干部到普通市民,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实际上是一次改革开放的全民自我教育活动。1990年,在省委作出开发皖江的决策之后,市委又开了一次改革开放动员大会,除了主会场外,还在各县区设了分会场,同时在有电视和广播的地方组织收看和收听,一竿子到底。我在代表市委作的动员报告中,除了讲全国和芜湖改革开放的形势,提出市委对改革开放的目标和要求以外,还特别表明了市委的决心,表示为了实现改革开放的目标,不论前头有多少艰难险阻,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从发动群众的角度来说,这次是最广泛的一次。

       第四,典型引导。改革开放初期,芜湖乃至全国出现的一个典型人物就是“傻子”年广久。1983年我到芜湖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雇工几十人、家私上百万的小富翁了。年广久的事,民间众说纷纭,媒体采访不断。我和市委同志都是一律表示肯定和赞赏,这对年广久,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支持,在社会就是一种榜样。这是因为,肯定他带头冲破旧体制,参与市场竞争的闯劲,就可以鼓励人们敢于改革,敢于创新;肯定他创造傻子瓜子积累财富的业绩,就可以鼓励更多的人自主创业,发家致富。事实完全证明了典型的力量。对于年广久,人们从“瞧不起、看不惯”渐渐变成了“学着做,跟着干”了。在年广久影响下,瓜子专业户从几家十几家发展到几十家,工商个体户从800家激增到9000多家。最后,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都表示愿意与傻子联合经营,并且可以接受年广久当总经理,在芜湖从观念上来说,不能说不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四)傻子瓜子和年广久

       1979年是一个春天。“春江水暖鸭先知”。被芜湖人称为“傻子”的年广久,就是这样一只“鸭子”,他熟悉“春江”的气候、环境和水性,所以他对春天的感知比一般人来得早,于是他就提前下水了。我们说,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的先驱者,那么,年广久就是改革的先行者,是一个冲锋陷阵的排头兵。这个曾经因“投机倒把”而两度蹲班房的小贩,得知“投机倒把”罪名如今不存在,他就决然地脱下上衣,重操旧业,光着膀子炒瓜子、卖瓜子,而且本着他的“经济学”,按照“以质取胜”“以廉取胜”的生意经,将瓜子炒得粒粒饱满,又香又脆,一嗑三开。价格由市场每斤2.4元降到1.76元,很快占领了芜湖市场,引起了芜湖市委市政府的关注。这样一个小产品,既活跃了市场,满足了群众需要,又增加了税收,当然是好事。分管财经的副市长赵文波亲自到他作坊探望,鼓励他好好干。这下年广久劲头更足了,生意也越做越大了,推动了国营和私营炒货业的发展,全市瓜子由几十万斤发展到几百万斤、几千万斤,占领了全国大部分市场。说实话,我一接触他的故事,就很佩服这个小贩的勇气和智慧。赞赏他提质降价的经营之道。媒体的舆论,也并非都站在年广久一边。有一个大型文学期刊的记者,写了一个关于年广久的长篇报道,叫《创世纪的荒诞》,把年广久说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说他“性格中的变态因素恶性膨胀,给社会带来很大危害”。并且把矛头指向芜湖市领导。说“有人为他单独建立了一套价值系统,使他成了天马行空的超人”。这位记者就曾公开质问我,对年广久乱搞女人为什么不处理?我说,只要有人举报,有证据,司法机关当然会处理,道听途说不行。那天全国有十几个记者在芜湖,晚上我请他们吃饭。这位记者后来在报道里说,市委书记竟然出面请记者吃饭,他显然是为了摸底,说我在席间言语支吾,态度暧昧。好像我与傻子之间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我在包庇年广久。所有这些压力我们都顶住了。1987年,我在中央党校的毕业论文,写的就是《从傻子瓜子看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中央党校在《理论月刊》上全文发表了。回来以后,经我建议,《芜湖日报》和《中等城市经济》月刊都进行了转载,同时,以市委的名义转发到县区。我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起到了统一思想认识,促进思想解放的作用。

       当然,真正有力量的不是我的文章,而是小平同志的讲话。小平同志三次讲到年广久,中心都是说看一看,不要动他,也就是不要干预他的发展。小平同志是从政策的高度、全局的高度来考虑保护年广久的。可是,结果呢,年广久仍然是被抓起来坐了三年牢。事情的由来是:作为个体户似乎已发展到顶峰的年广久,自己有些害怕,寻找新的发展路子,他需要一种既能保持发展又能受到保护的体制,于是他就提出要与国营企业联合,走股份制的道路。新芜区和清水镇各有一个集体企业愿意出资与他联合,他以傻子瓜子的品牌入股,并担任总经理。年广久一坐上这个总经理的宝座,他的软肋一下子就暴露出来了。由于他对公司管理是一窍不通,公司财务极端混乱,他本人的商务出差,公务购置,只支钱,不记账,不报账,结果被当成经济犯罪,锒铛入狱。本来,为了保护企业领导,保护企业的合法经营,我对市检察长打过招呼,对于人民来信,不能一来就信,要认真核实。凡是需要开警车着警服到企业办的公务,事先要向市委打招呼,防止因小事而搅乱大局,扰乱人心。可这次是区检察院办的案,我是在报纸上看到消息才知道的。既然已经进入司法程序,我就不好直接干预了。

       1992年是又一年春天。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还没有形成文件下发时,有朋友提前传给了我,其中,小平同志第三次讲到傻子瓜子,还是说不能动,其实芜湖早已动了他,我感到不得不出面干预了。我从法院调出年广久的案卷一看,经济犯罪证据显然不足,我又找几个同志按定罪依据逐一查证,结果证明经济犯罪不能成立,我让法院尽快放人,小平同志讲话的文件一到我们就被动了。但是,法院还是以流氓罪判了他三年徒刑,缓期执行。出狱以后,市委常委决定集体接见他一次,以示对他改革精神的肯定。但见面如何称呼讲些什么,颇费思量。叫年先生吧,太正式;叫年广久吧,不够礼貌;叫年老板吧,有点生。后来决定叫老年,第一句话:“老年,你受苦了!”这表明,市委没有把他当成罪犯。见面后,他也没有说一句埋怨的话。那时,企业改制已经开始,傻子瓜子品牌还很响亮,瓜子市场也还旺盛。我们打算利用傻子的品牌,把瓜子产业进一步做大。提出三种方案与傻子合作。第一方案,让市里几家大的瓜子公司与傻子公司联合,组成股份公司,傻子以品牌入股,作为投资的股东,他本人不参与经营,他不同意。第二方案,他参与经营,担任技术总监,他也不同意,要当总经理。第三方案,让他把傻子品牌买断,他说可以考虑,市里嫌他要价太高,没有谈成,从而失去了最佳的市场机遇。此时,小刘瓜子、恰恰瓜子先后以新的品质占领市场,芜湖瓜子市场渐渐走向边缘。随后他家父子的品牌之争,对生产经营也造成不小的干扰。傻子的品牌效应逐渐衰减。只有他的次子年强,因为受过高等教育,比年氏家族其他成员懂管理、善经营,为适应市场变化,在炒货业的基础上扩大经营范围,从而保持了傻子的品牌,但与当年的市场份额,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总而言之,年广久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在他身上,既具备了劳动人民纯朴的品质,又掺杂了一些低俗的习气;他对改革中一些新事物很能敏锐感知和应变,可是他身上存在的某些旧思想旧习惯却顽固不化;在事业发展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表现得很坚强有力,在涉及一些经济纠纷和法律纠纷面前则表现得软弱。在商品经营中他显出了敏锐和应变的才能,在企业管理上则表现得无知和拙劣。所以我说他是一个精明的个体户、蹩脚的企业家。他的精明,来源于他的智慧和商海沉浮的经验;他的蹩脚,则是因为他文化缺失,他是文盲加法盲。这是历史造成的,不能怪年广久。不管怎样,他在改革初期打头阵,他创造的傻子瓜子,对推动芜湖的改革开放,促进芜湖的经济发展,提高芜湖这个城市的知名度,都是功不可没的。芜湖的历史将会记上他这光辉的一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1 21:15: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金老是芜湖改革开放奠基人开拓者,向金老致敬!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1 21: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看出老书记的分析管理水平还是很可以的啊,比大多数记者写的通告要有理有据,思维缜密程度也是远远超出常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1 21:18: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老文章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11 21: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庭柏回顾芜湖改革开放(四)


(五)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选址在前马场。也许这里在多少年前曾经是一个养马或驯马的地方,以缓坡丘陵为主,中间有一个小村庄和少量稻田。这块空地,在市区城南和城北之间,离长江江岸只有百米之遥,是前任老市长刘健农在规划时特意留下的,他说,也许未来建设中会派上用场,如今果然是派上大用场了。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外贸集装箱码头、拟作为军民两用的飞机场以及规划中的长江大桥,都在五公里范围之内,交通极为便捷,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理想之地。

       在省委皖江开发会议之前,这个开发区还是纸上谈兵,停留在一张规划图上。那次会议是夏天,时间也紧,当时规定所到的视察现场,只在汽车上听汇报。因为我们对这次会议的主要希望集中在争取“开发区”,所以提前要求,经过批准,安排在“开发区”路边下车停留一次。为了便于与会人员听取汇报,我们连夜赶制了一块特大的木牌竖在路旁,将开发区规划图复制在上,对四面环境标得清清楚楚。但对于与开发区相关的视察点,就只能在车上汇报了。与会人员共乘坐四辆中巴汽车,我们准备了四部录放机,将汇报内容统一录制在上面,要求汇报内容与经过的视察点同步。引导车是我们派的,车速可以控制,为使录放机转速与车速相对应,每辆车上,有专人掌握时间,准时开启录放机。为了力求准确,我和秘书长田唯谦来回测试好几趟。人民日报记者张振国对这些情景都看在眼里,他说:“为了争取这个开发区,你们真可谓用心良苦!”苍天不负苦心人,开发区终于取得了省委皖江开发会议的认可。可是一经启动,困难就接踵而来。

       首先是芜湖应该不应该建立开发区?在干部群众当中,多数人持肯定态度,但感到芜湖和省里的财力都有限,担心难以实现。也有一部分人不赞成,有的说,芜湖把现有工业搞好就不错了,还搞什么开发区?也有人说这是追浪头,赶时髦。当然,这些思想问题通过宣传教育,是可以解决的。更大的压力来自国家当时的政策。那个时候正值国家治理整顿时期,中央规定,禁止地方未经批准擅自建立开发区。中央对浙江省奉化市擅自搞开发区的事件,在全国通报批评,并坚决予以制止。当时市税务局局长张元信专门拿了一份文件送给我看,是国家税务总局转发国务院规定,任何地方随意搞开发区,将严惩不贷。张元信在这些重点语句下面划了粗粗的黑杠,这是好心劝我不要触雷,不要撞高压线。外界对芜湖搞开发区也有非议。我们从上海请来了一批老同志,为芜湖的发展出谋划策。他们对芜湖搞开发区也不赞成,说上海有了浦东那么大的开发区,南京也有开发区,芜湖再搞开发区没有必要,弄不好开发区就会晒太阳。

       开发区到底搞不搞?形势迫使我们必须认真思考而且要做出抉择。

       我们经过分析认为,中央和国务院是从全局出发的。不顾条件乱搞开发区当然应该制止,但是不能一律化。三中全会不是强调实事求是吗,芜湖有芜湖的实际情况,芜湖要发展,不扩大开放,出路在哪里?浦东开放,皖江开发,多么难得的机会!如果层层上报,等待中央批准再去建开发区,要等到哪一天?即使国家批准了,那时大家都来搞开发区,还有什么先行的优势?想来想去,这个机会不能错过。再说,我们是自办开发区,不要国家投一分钱。而且,芜湖的老城区非常拥挤,建好了开发区,即使一时引进不了外商,作为老城区的扩展,也不会让它晒太阳。以上这些,使我们领导班子达成共识,下定了决心:开发区非建不可。

       经过多方筹备,开发区要开工了。我们正式报告省委,请省里领导来参加开发区开工典礼。迎来的是省委的电话通知,概括起来叫“四不”:不登报,不广播,不上电视,省里不来人。这使我们有点失望,有点彷徨。我们正在开常委会,讨论开工问题,常委们让我再找省领导争取来人的事。我给省里主要领导打了电话,要求来一位副秘书长也好,就这也没有得到同意,就这样,我们常委仍然决定,按时开工。

       既然省里不来人,我们就按照我们的意愿来办。第一,典礼名称叫“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工典礼”;第二,《芜湖日报》头版头条大字标题报道。同时发表了一篇社论《走昆山之路》。这篇社论,一方面表明我们是自办开发区,另一方面,是为了规避“擅自”的责任。不仅芜湖电视台,而且邀请了安徽电视台派记者来参加,安徽电视台非常支持,派来了女主播胥午梅(后调中央电视台)前来采访,第二天就播发了。

       1990年9月2日,开发区开工建设。本来应该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可那天却是阴云密布,大雨倾盆。我心想,今天的典礼场面一定很惨淡,没想到机关干部和群众的热情很高,有1000多人冒雨来参加。那天风特别大,把典礼的横幅也吹断了,我穿着雨衣,帽子被风吹到脑后,头发被吹得站了起来,雨水满面,一副狼狈相。我作了简短讲话,然后和市长赵衡蘧两人各铲了一锹土,实际是铲了一泥浆,糊在纪念碑石上,就算开工了。胥午梅和摄影记者站在泥泞里来采访我,叫我谈感想,我只说了一句话:“我们的开发区在风雨中诞生,必然在风雨中成长壮大!”

       其次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开发区?

       作为建设项目,必须首先经过省经委和计委批准立项。我市的开发区第一次规划面积为10平方公里,起步区为0.5平方公里,这是按照深圳的模式来的。报批立项,就是报0.5平方公里的起步区。省计委和经委不同意以“开发区”的名义立项,因为全国内地市一级都还没有开发区,他们要求改名“经济小区”。那就“经济小区”吧,只要允许开工就行。

       不管批文叫什么名字,我们要建设的是经济技术开发区,目标是国家级,所以必须坚持按照沿海开发区的样板,高标准高质量地进行建设。为此,我们成立了开发区建设指挥部,由市长任指挥长,需要选一名精明强干的人来具体负责。经过遴选,确定了王名轸同志。这个同志工作热情、踏实、责任心强,勇于拼搏,人称“拼命三郎”,由他担任副指挥长,坐镇指挥,并且派他到深圳等地的开发区观摩学习后,确定以深圳开发区七通一平(通路、通电、通讯、通给水、通排水、通燃气、通热力和土地平整)的标准进行建设。在八十年代,沿海建开发区,每平方公里需要投入一亿元,到九十年代,就需要1.5亿元了。起步区虽只0.5平方公里,但所有设备和管线都要考虑到对规划的10平方公里扩展的需要,这样,起步区资金投入至少需要七八千万元。省委确定省财政投资公司贷款九千万元,结果只应承七千万元,最后到位只有五千万元。芜湖市那时已是两年赤字,仍然挤出了两千万元资金,才勉强满足了需要,没有要国家投资一分钱,是名副其实的自办开发区。

       对起步区工期的要求是8个月,即到1991年5月完工。当时我给王名轸下了死命令,如果不能按时完工或者质量达不到要求,就要撤他的职。施工条件相当艰苦。指挥部是借用当地村委一间房子,里面摆了一张台球桌和一张条桌,几条长板凳,加上几张图纸,就是办公室的全部家当。王名轸果然不辱使命,他日夜都战斗在工地上,就连他母亲病重在床,他自己高烧40度,都没有离开工地。因此,不但按期完成了任务,而且,经过验收,质量完全合格。在施工的八个月中,前三个月主要是修通和拓宽周围的道路,开发区施工实际只用了五个月。当然,这与全市人民对开发区建设的热情支援也是分不开的。只要是开发区的事,所有部门和单位都开绿灯。尤其是开发区所在的鸠江区委和区政府,顾全大局,真心实意地为开发区的建设服务。区委书记章传几亲自出面,挨家挨户地做拆迁户的工作。一次因拆迁资金未及时发放,部分人聚众起哄,章传几挨了打,还挺身而出为市里承担责任。

       最后就是如何寻求国家的支持,争取成为国家级的开发区?按照程序,要争取国家级开发区,首先要成为国家级的开放城市,与之匹配的还要有国家级的开放口岸,能够对外籍轮船开放。

       开放口岸是首先争到的。朱家桥码头的提前建成是基础。我们向国务院申报后,国家交通部等有关部门组织了专家评估团来芜湖实地考察。我在汇报时,讲到芜湖人好做梦,梦长江大桥,梦对外开放,包括对外籍轮船开放。专家听了很感兴趣,经过评估,条件合格。在总结会上,专家团的负责人笑着对我说,你的外轮开放梦,今天就可以实现了。

       争取国家开放城市,是国务院特区办给我们通的信息。我们芜湖是内地与特区办结识较早的城市,芜湖的开放和争取国家级开发区,都是与特区办的支持分不开的。我们第一个开放学习班,就是请的特区办的综合司毛司长来作的报告。这位毛司长对芜湖人盼求开放的迫切心情,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也为特区办了解芜湖打下了基础。

       特区办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国务院的新建机构。我跑了无数趟国务院,不知特区办门朝哪开。正因为是新机构,有一种新作风。他们的办公条件很简陋,但接待基层的态度很热情。由于国务院已明令禁止地方建开发区,我是抱着挨批的态度来到特区办的。特区办副主任赵云栋同志接待我,想不到他对芜湖自办开发区却表示赞赏,说芜湖开放条件很好,自力更生办开发区决心很大,精神可嘉。他说,我们特区办也有这个设想,在内地有条件的地方设一个国家级的开发区。同时,他还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国家正在考虑开放沿江城市,让我们争取第一批拿到这个帽子。他说,有了这个帽子,再报开发区就顺理成章了。特区办领导的态度使我们喜出望外,也大大增强了我们开放的信心。回来以后,我们立即要求省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我们为沿江开放城市。1992年5月16日,国务院就正式批准了,同时批准的还有重庆、岳阳、武汉和九江。

       当我们带着这些新的进展再次来到特区办,申报国家级开发区时,是国务院副秘书长兼特区办主任何春霖接待我们的,他对芜湖开发区的建设表示充分肯定,同时要求我们要继续抓紧地面配套设施的建设,包括建一些标准厂房和必要的生活设施,迎接客商的到来。同时还得到一个信息,1992年5月,特区办将在内地选择一个地点召开有关开发区的工作会议,我建议在芜湖召开,他们表示赞成。后来省里怕我们接待条件不行,移到合肥去开了。会后我们邀请与会的领导同志到芜湖实地考察。特区办几位主任和部分司长都来了,不仅考察了开发区及其周边环境,对于埋在地下的设施还审查了录像,大家都表示满意和赞赏。

       1993年4月,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那天,开发区举行挂牌仪式,国家、省领导都到场了。那天,芜湖市万里晴空,艳阳高照,红旗招展,锣鼓喧天。这个场面,跟开发区风雨奠基的惨淡景象,成了鲜明的对比。那天,我在安庆家中看电视,看到这个场面,心情无比激动,芜湖人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芜湖的发展将掀开新的一页。

       国家级开发区,不仅是名声响亮,更重要的是政策优惠。外商投资企业经营十年以上的可以享受从获利年度起,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由于我的后任用足用活国家的政策,大力招商引资,提高服务质量,使得开发区成了一片投资的热土,大批客商纷至沓来,到1995年,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90%集中在开发区,开发区的GDP已经占到芜湖市的半壁江山。现在,开发区已经发展到120多平方公里,经开区的经济总量已经将近1000亿。这是二十多年来,芜湖历届领导对开发区苦心经营的成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11 21: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庭柏回顾芜湖改革开放(五)


       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就为芜湖规划了长江大桥。建国后,毛主席在50年代初提出要在芜湖建长江大桥。安徽省和芜湖市在1958年开始筹建,成立了大桥建设指挥部,省委书记曾希圣亲自担任指挥长,市委书记杨明担任副指挥长,选定了桥址并且进行勘察。由于灾荒和文革的耽搁,未能正式上马,但大桥建设指挥部的牌子和大桥选址的界桩仍然保留着。改革开放后,南来北往的火车、汽车和行人的流量显著增加。高峰时,一天的人流量达35000人。长江天堑,严重阻塞了作为华东第二通道的交通,严重阻碍了芜湖乃至安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每天江上直行船只有2000多航次,横渡的船只有290多航次,全部在江面平交,随时都有碰撞的危险,落水伤人事故经常发生,也严重威胁着出行人的安全。因此,建设芜湖长江大桥日趋迫切。1983年,芜湖市成立了长江大桥筹建办公室,重新开始了筹建工作。从那时起,每年都有几次向省、国务院的报告,每年对全国人大和省人大都有提案,大桥办主任丁庆龙及市里有关领导同志也早已开始了“跑大桥”的长途跋涉。跑了四五年,办公室的文档汗牛充栋,但项目毫无进展,而且在关键时刻总是阻力重重。具体表现为两大争论,一是公路桥和铁路桥是合建还是分建,二是芜湖桥和铜陵桥谁先谁后。

       关于合建和分建问题。铁道部主张合建,交通部主张分建,国家计委倾向合建。芜湖“跑大桥”者在交通部和铁道部两大机关之间来回汇报,年复一年。铁道部认为,凡是通铁路的地方修长江大桥,都必须是公铁合建,节省材料节省工期。交通部认为不节省,不但不节省,两桥合一,还影响桥的牢固性和使用年限……1989年交通部长到安徽来,名义视察芜湖、铜陵两座大桥,实际上是应铜陵邀请看大桥的。那时,铜陵连个过江道路也没有;但铜陵要建的是单一的公路桥,如果建成,则是交通部在长江上单独建设的第一座大桥。

……

       1991年,铜陵大桥一帆风顺地动工了,芜湖人才又重新开始了“跑大桥”的艰难跋涉。1991年下半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得最多。所有领导人来,我们都提大桥。李鹏总理听了详细汇报后说,芜湖的位置很重要,芜湖建长江大桥是必要的。当场交代国家计委主任叶青予以关注。江泽民总书记是从江北过来的。在过江轮渡上他感叹长江之汹涌澎湃,我乘机说,总书记呀,万里长江少一桥啊!回到合肥他记住了这句话。在听汇报时得知分建合建之争时,他批评这种现象是“躲进小楼成一统”。听说总理表态支持,他说我和总理是保持一致的。最后到来的是邹家华副总理。那是1992年的1月份,正是寒冷的冬天。邹副总理是分管国家计委的,我们商定,这次接待视察的重点是主攻大桥,而且着重从安全意义上汇报。视察长江时,不坐车,专门开一条小船,从八号码头下水,顺流直下四褐山。这一路上他看到火车、汽车和行人的轮渡有6道,特别是看到火车轮渡一次只能渡两节车厢,战战兢兢过江的场面,他说这太艰难了。我趁势向他汇报了七十年代安庆轮渡与驳船相撞,一次死亡100多人的特大惨痛事故,使他更加深了印象。

       邹副总理决定第二天过江到合肥,那天早晨大雾。本来决定八点过江,九点雾还没散。一夜之间,有几百辆汽车被阻,排队长达两公里,一直排到团结路。到九点四十分,在两辆摩托艇护航下,邹副总理才得以乘轮渡过江。长江两岸交通阻塞的状况,使他印象更深刻。我在干部大会上描绘这段情景,然后说了一句:“天助我也!”说得大家都乐了起来。

       这是春节前的事。过了春节,我就年满六十岁,该从一线退下来了。我对争取大桥立项,有一种特别的紧迫感。同时,我也预感到,邹副总理视察之后是一个最好时机。3月,我和市计委主任钱阳葆等人,又踏上了进京之旅。一到国家计委,交通司司长李端绅就传给喜讯,说邹家华副总理从芜湖回来,就在国家计委说过,“芜湖长江大桥非建不可,而且迫在眉睫。”李司长说,现在就等铁道部和交通部的态度了。他劝我们赶紧做两部的工作。那天清早,我们就来到交通部。现在的交通部长是黄镇东,因为前两天已经把报告送到了综合司,今天是来催他们签署意见。综合司的人络绎不绝。我们在门口等了半天,不让进。我气不过,大喊了一声:请你们司长出来!我一个市委书记到国家机关办事,就好比一个生产队长进城,你们竟然连门也不让进,什么道理?我这一喊,旁边的人也跟着叫起来,闹成一片。办公厅主任闻讯赶来调解,把我们让到他的办公室,然后安排了一位余副部长接见。余副部长正在跟江西副省长带的一帮人交谈。我在等候期间,跑到走廊透透气。正好黄部长出来送客。我一听是部长,就迎上前去说:“黄部长,我是安徽芜湖市委书记到交通部来汇报的,在这里等了几天了,你能不能给我半个小时,听听我的汇报?”他说:“怎么不能!一个小时也行。”

       听了汇报,他很明确地说,芜湖长江大桥很重要,我支持芜湖建长江大桥。安徽有人说我不支持芜湖长江大桥,我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分建还是合建,最后由国家计委协调。如果是公路桥单建,我还要帮你们建成芜湖一景呢。部长的这个态度使我们喜出望外。当场就将他的讲话整理复印出来,报送国务院和国家计委,同时也发给了黄部长本人。   
这时,交通司司长李端绅又给我们出了个主意。他说,既然邹副总理认为芜湖大桥很紧迫,交通部也表了态,你们动作就要更紧迫一点。最好让安徽省委省政府写一份请求建设芜湖长江大桥的紧急报告,可能会引起国务院的进一步重视。我觉得有道理。我自己动笔,连夜以省委省政府名义起草了一份紧急报告,传到省委。省委办公厅综合处处长詹夏来亲自为我们打印后,通过机要报到了国务院。可能就是这份报告最后起了作用。

       1992年4月6日一大早,我们接到国家计委主任叶青的电话,让我们上午到他的办公室。我们一行五人像排队一样,坐在他的对面。他郑重其事地宣布:国务院正式批准你们建设芜湖长江大桥。先立项,其他问题再协调。文件随后就到。他要我们回去以后,抓紧时间,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做好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几个人激动得半晌说不出话来,我看到大桥办主任丁庆龙热泪盈眶。

       对于一座特大桥梁的建设来说,立项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尽管芜湖这一步花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据了解,立项后又经过了许多艰难曲折,所以直到1997年才动工,2000年建成通车;而铜陵长江大桥通车时间是1995年,我们的大桥整整推迟了五年,让我不幸而言中了。

       迟到的芜湖长江大桥,承担着更加繁重的任务。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大桥的负荷很快就超过了设计的流量。值得庆幸的是,芜湖长江二桥,在没有任何阻力的情况下即将顺利建成,商合杭高铁芜湖大桥和城南隧道也已开工兴建。这些新的桥梁和通道,将会助推芜湖走上更加宽广的快车道,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8-11 21: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芜湖老师 发表于 2018-8-11 21:15
金老是芜湖改革开放奠基人开拓者,向金老致敬!

金老已于去年9月29日在芜湖辞世,享年八十有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2 16: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向为芜湖建设过程中作出贡献的前辈们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2 19: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迟到的芜湖长江大桥是不重视芜湖造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3 07:46: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zb7451f 发表于 2018-8-12 19:35
迟到的芜湖长江大桥是不重视芜湖造成的

人家铜陵三桥都快了,谁不知道芜湖没铜陵地位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3 09: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转载这么好的文章,基本涵盖了芜湖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感谢以金老,詹夏来为代表的老一辈为芜湖发展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导,有这样父母官是芜湖之幸,曾多次听闻安徽兄弟城市羡慕芜湖人始终有种敢为人先的精神,这与地方领导的开放奋斗精神是分不开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8-13 09:15: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回忆录芜湖日报连载,认真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2-29 04:19 , Processed in 0.089345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