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查看: 31244|回复: 130

上海发展最大的瓶颈在于始终无法跨越黄浦江和自缚手脚把人口限制在2500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7 13: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海发展最大的瓶颈在于始终无法跨越黄浦江和自缚手脚把人口限制在2500万
上海的发展一直以来是沿着黄浦江往西发展,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没有走向滨海的国际大都市,虽然早在1990年就提出了开发浦东的战略,但是缺乏大刀阔斧和突破性开拓举措。事实上,现在上海浦东等还是大片土地储存,完全可以说相当于一个上海主城区面积。你驱车走一圈上海内环和中环就可以得到明确的对比,东南部区域明显的存在不开发的状态!上海过于集中发展范围在浦西,至今也没跨越式发展突破黄浦江往东,即使是浦东新区开发20多年了,也局限于陆家嘴区域,再加上现在的世博等区域,然而这些区域还是浦西经济,是外滩的辐射,仅仅是在黄浦江东部沿岸建设而已,根本谈不上浦东大开发,更谈不上上海发展的突破。
上海现在缺乏一个副城中心,导致主城区对周边新城等的人口虹吸作用,也就是为什么上海说了这么多年要缓解城区人口密度和交通压力,反而这些年来越来越堵。这就是主城区对周边新城等虹吸作用导致。要解决这个矛盾,上海必须集中精力打造一个体量,规格与主城区旗鼓相当,甚至还要高于主城区的副城,这样就形成双城均衡杠铃发展模式,而不是中心城区圆心虹吸模式,这样往主城区集中的人口就会向副城聚集扩散,促进人口的均衡流动与分布,不仅有效缓解主城区压力,也大大提升上海整个城市规格,大大激发了上海东南部广大真空地区的发展。。世界级城市PK 最终比的还是综合开发程度。这也是东京为什么能跻身世界顶级城市的秘密。

上海作为人口素质,基础建设,公共设施等都走在全国前列,放弃上海市大量土地不开发,而去开发边远小城镇,根本无法达到人口密集要素等经济规模效应,这是很大的资源浪费,也是非常不经济的开发方式。上海作为一个直辖市,完全没有保留大量农业用地,不是一个独立国家,不存在需要耕地保有量来保证安全,新加坡作为独立国家也没有这个做法,东京开发程度更加远远超过上海。

上海现在发展模式有点精致主义,局限于核心中心城区与陆家嘴黄浦江沿岸精致化开发,没有真正的走向全面大开发。最近一篇文章《上海无法与深圳比,浦东也无法与前海比》虽然观点偏颇,但也反映出上海经济过分画地为牢,局限于黄浦江狭窄区域视野范围内,而没有进行大刀阔斧的突破式,跨越式往上海东部,沿海发展,导致东部片区荒芜一片,也是寸金寸土的上海极大土地资源浪费,也是为什么上海人口规模无法突破2500万症结所在。上海近几年开发趋势有点商人跑马圈地味道,精致的利益主义者,哪里人多,哪里利益能快速兑现就开发哪里,也导致上海经济发展无法摆脱主城区,无法脱离黄浦江经济带的原因所在,画地为牢,把上海城市能级限制在既有的主城区辐射范围内,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2035规划人口规模2500万。作为顶层设计的上海市政府,应该突破这种思维,从更加宏观的局面,全局开发上海,极大的利用上海寸土寸金在全国范围,世界范内的高效开发利用。上海总面积6340平方公里,非建筑用地超过3800平方公里,也就是说上海一半以上面积不是用来城市开发,反而去开发小城镇,这完全没有发挥上海作为全国龙头城市资源要素聚集效应的作用,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可以想象,一个开发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的上海,将会对长三角,中国,世界经济的贡献,其爆发的能量是怎样的一种震撼。
上海东部,沿海地区区域优势非常明显,位处上海东南沿海的东海之滨,临港新城面积315平方公里,北临浦东国际机场,南接洋山港-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口,还有即将开工建设的上海东站-浦东国际机场世界级交通枢纽,海陆空交通得天独厚,上海东部沿海黄金滨海角。
上海周边新城有松江,嘉定,青浦,临港四大新城。其中松江,嘉定,青浦新城都是上海西南面靠近内陆,如果这些新城再造一个与中心城区体量相当的新城,会导致严重同质化,资源紊乱配置等大量问题,所以不可能打造一个与市区同等级的城区,无法解决市区虹吸困境,只会对市区造成更大的压力,这样2035人口规划真的就只能2500万了,上海2035规划,人口规模到2040年2500万,建设用地负增长,这两点是严重违背经济规律,对超级都市圈经济潜力开发的巨大浪费,各种人才的聚集,就是各种经济要素优化配置,高效运转,衍生大量创新,合理规划不仅不会导致大城市病,交通瘫痪,而是更加激活城市潜力,孕育出伟大的创业创新人才和企业。东京,香港,新加坡地势崎岖,上海地势更加平坦,按照东京,香港,新加坡人口密度,上海完全可以承载500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世界超级大都市,长三角更是世界顶级都市圈。然而在上海东南沿海的临港新城,远离市中心75公里,市区与临港之间,以及杭州湾奉贤,金山等大量真空地带,其潜能远没激发,人口承载规模可以说再造一个上海。依托洋山港,浦东国际机场完全可以打造一个类似香港,新加坡的全球化自贸区,科技创新,航运新城。自由贸易,科技创新一定是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趋势,谁抓住了机遇谁就勇立潮头,不被历史抛弃,这一点上海市,中央决策层要心里有数,城市的规划发展不是商人跑马圈地,利益至上短视模式,而是从顶层设计,实现上海的均衡发展,真正破解中心城区虹吸模式。中心城区-沿江(黄浦江)而治短期内会让商人,企业见效快,但真是一把双刃剑,束缚上海经济突破,画地为牢,永远局限在黄浦江沿线非常局限的空间。打造临港新城一极,以他为突破点,实现上海中心城区-陆家嘴与临港新城的均衡发展,资源,人口的均衡配置。带动中心城区与临港新城之间广袤的浦东新区腹地飞跃开发,可以说再造一个上海-打造上海双城模式并驾齐驱。
从前那个在绚丽的霓虹灯下照耀的东方明珠,希望它还能继续繁荣下去。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7 15:5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什么全球城市世界眼光,东京都市圈都快3800万人,洛杉矶都市圈纽约都市圈建成区方圆上百公里都没出任何问题照样繁荣,然而上海三分之一是耕地,这样的规划确实作茧自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7 16: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让某些管事的放开束缚再说,那些京巴子把着权上海就永无出头之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7 16: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可不是作茧自缚,是别人作茧缚上海。某些天赋远不如上海的城市怕极了上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7 16:5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过了地理红利年代了,靠江靠海的优势逐渐弱化。城市集群才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上海作为长三角外围城市,自然是要向大陆内侧发展。而且..2500万人已经很多了,北京才规划了2400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7 16: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沿海迟早是要开发的,但是滨江那些旧城改造和空地,明显现阶段收益更大。5年以后就差不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7 17: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先带头定居到临港新城再说吧

上海从来都是希望远郊发展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7 18:06: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类比意义不大,上海本质上是长三角的化身,上一个上海是扬州,后来漕运衰弱上海接棒,但是本质来说上海靠长三角吃饭不是靠海吃饭,这是过去和现状,以后产业升级会更明显。上海有现成的密集城市群,个人感觉没必要和单打独斗的城市学习,东京倒是有相似之处可以借鉴,个人想法,有局限性,请轻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7 18: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楼主观点
上海这几年确实越来越不行了
必须掀起新一轮浦东大开发
砸几千亿先把自贸区的基础设施搞起来
全面放开本科以上的海归落户自贸区
比搞什么负面清单来的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7 18: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很正确,没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7 18:3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龙腾盛世mwz 发表于 2018-7-7 16:31
先让某些管事的放开束缚再说,那些京巴子把着权上海就永无出头之日

你是真正懂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7 18:35:16 | 显示全部楼层
TYRONCHEN 发表于 2018-7-7 16:40
上海可不是作茧自缚,是别人作茧缚上海。某些天赋远不如上海的城市怕极了上海。

正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7 18:36:44 | 显示全部楼层
ajrm669 发表于 2018-7-7 18:28
同意楼主观点
上海这几年确实越来越不行了
必须掀起新一轮浦东大开发

要这么多没什么贡献的来干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7 18: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本质上就一内河城市吧,一直是全国人口最多,也没见得怎样优化配置高效运转衍生大量创新,与其想着硬上扩大规模,不如静心专注修炼内功,到时更舒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7-7 19: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至少2500这个不是上海自己规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2-28 11:24 , Processed in 0.089288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