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winddance 于 2017-11-2 12:12 编辑
城市之间的竞争从未像现在这样动辄占据新闻头条。10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与联合国人居署联手对全球上千座城市排座次,共同发布《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7-2018》(简称《报告》),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在内的我国21座城市进入全球百强。在全球1035座城市中,南京可持续竞争力指数排名第79位,在国内二线城市排名首位。虽然排名只是个别机构的研究成果,但此次城市排名强烈传递出两大信息:国内城市进入全球竞争,原有城市体系开始松动变化;体量和规模对城市实力的决定作用趋弱,科技和创新越来越成为城市崛起的首要动力。
作为省会的南京,在国家版图上是东部重要中心城市;在省内功能区中,是扬子江城市群的龙头城市。进入发展“新赛季”,其作为和地位尤受关注。
经历“阵痛”,走向“质”变
在《报告》发布的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榜单中,南京排名第44位。《报告》撰稿人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博士后王海波介绍,在当地需求、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人力资源、产业体系、金融服务等多个方面,南京排名均在全球领先,与美国的丹佛、德国的科隆名次接近。
在南京市发改委主任沈剑荣看来,南京的产业、社会和人口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南京多年连续关停并转上百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钢铁、建材和石化产业占比大幅下降,从根本上改变了南京的工业结构和能耗结构。同时南京聚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其工业占比达到40%,今年增幅超过13%,势头喜人。
扭转固有的发展惯性并非易事,南京工业投资连续40多个月负增长,今年5月开始由负转正,此后呈稳步回升态势。在二产提质增效的同时,南京今年三产占比有望达到60%,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在这份榜单上的排名要落后于苏州,苏州进入全球30强,排名第28位。王海波认为,从表面上看,是苏州的经济总量等经济指标强于南京,导致两市拉开差距。细究各解释性指标的排序发现,大多数指标维度,两城难分伯仲,但科技创新这一项,苏州明显优于南京。他介绍,科技创新主要由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专利申请数的历史总和以及2015年的申请数构成。苏州历年总数为2592个,2015年为363个,而南京分别为1785个、221个。
王海波解释,国际专利数反映的是城市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而非单纯的科教资源。《报告》有一个主要判断,即科技中心城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科技创新指数越高的城市,其人均GDP也就越高,经济竞争力也越强。比如中国的深圳、美国的圣何塞,经济竞争力分别为全球第六、第八,超过诸多老牌的金融中心和国际枢纽型城市。
“账面”资源加速转化,每年留下20万毕业生
除了经济竞争力,报告还发布了全球1035座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排名。中国9城进百强,依次为北京、香港、上海、深圳、广州、台北、南京、天津和厦门。
王海波介绍,经济竞争力考察的是城市的产出,而可持续竞争力考察的是城市的投入与要素环境状况。测度可持续竞争力,着重选取了经济活力、科技创新、全球联系、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潜力、营商环境、社会包容、生态环境这八方面的数据,南京各项指标在二线城市中都比较靠前,说明南京基础扎实,功能全面,发展潜力巨大。
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全球城市体系面临重塑。未来5-10年,正是国内城市发展的攻关期,南京能不能保持稳健态势,展其所长,成为“有实力”“有底蕴”的“带头大哥”?这关键取决于高校院所、院士博士这些“账面”上的科教资源能在多大程度上“变现”。
从建设科教中心到321人才计划,南京一直在探索推动科研成果转化。2016年,南京共推动建设校企联盟1274个(包含校企合作项目),18所主要在宁高校就地转化应用技术成果1864项,今年有望超过2000项。南京的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获省级支持的数量,连续3年居全省第一。
“南京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正处于加速期。”沈剑荣介绍,最近南京市委提出“两落地一融合”战略,大力推动南京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在南京落地,新兴研发机构在南京落地,推动高校和城市融合发展。未来南京要重视高校人才和城市的全面融合。“南京有80万在校大学生,加上高校教师,有超过100万人的群体,他们接受了良好教育,最具活力,这是城市巨大的资源。”
记者从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今年1-9月,在南京新增缴纳社保的人员中,有17.6万人是首次就业的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预计今年这一群体会超过20万人。沈剑荣认为,未来几年,每年选择在南京就业创业的学生数量至少会有20万人。
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看来,南京要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还要“圈重点”,“出兴奋点”。“南京制造业有台积电这样带动性极强的重大项目,但在科研上,南京老牌科研重镇的地位不断被挑战。”她建议南京大力申请国家综合科学中心,或着力深入到个别领域,组建国家实验室,集合全市科研资源,跨校所、跨学科,集中攻关重大课题,形成事实上的南京科研中心。
“给大家好处,才能做老大”
摆在南京面前的另一道考题,就是如何全方位提升城市宜居度。
《报告》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如果一个城市的生活环境与其自身发展水平和地位相背离,则必然限制城市经济竞争力,反之则会成为提升竞争力的有力杠杆。
成为特大城市的南京,会变得不那么宜居吗?就在今年,南京开建大批商业配套。地铁建设如期推进,现有通车里程全国第五,“十三五”末通车里程将接近500公里。
陈雯认为,城市的宜居离不开城市功能布局、大型公共配套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也不能忽视事关百姓日常生活的小配套、城市管理、社区服务等细节提升。“散步方便吗、深夜有无便利店、对陌生人微笑吗,这些都体现着城市的友善,友善最具吸引力。”陈雯说。
十九大报告指出了未来城市体系的发展方向,即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在长三角城市群和扬子江城市群的发展中,南京地位举足轻重。
“首当其冲就是大力推动宁镇扬一体化。”沈剑荣透露,宁句跨市城际地铁半年内要开工建设,电话区号一体化正在推进中。此外,在扬子江城市群中,南京正谋划成为绿色发展示范中心、国际交往中心。“能给大家带来好处,大家才会认你做老大。”沈剑荣说。
记者了解到,进入发展“新赛季”,南京也在对标找差距,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对标深圳;社会治理创新、加大惠民力度,对标上海;提升国际化程度,对标广州;城市精细管理,增强城市影响力,对标杭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