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WinHi+ 于 2017-1-10 19:57 编辑
铁瓮城
铁瓮城是三国东吴的杰作,是“三重城”中最里的一重。根据南朝顾野王《舆地志》记载:此城为“吴大帝孙权所筑,周回六百三十步,开南、西二门,内外皆以砖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铁瓮城考古工作,目前已经探明了铁瓮城城垣平面近椭圆形,南北长约480米,东西宽处约300米,形似瓮状,整个城池利用北固山南峰加筑而成,内夯土外加护砖墙形成城墙。
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真是无穷的,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优势,实在是筑城有道啊!
唐宋罗城
晚唐时润州筑有罗城,即外郭城。《资治通鉴》载,光启三年(887年)“(镇海节度周宝)筑罗城二十余里”。宋《嘉定镇江志》对唐代罗城亦有具体表述。
唐代罗城沿用至北宋后,虽然志书未见修城的记载,但事实上罗城并没有被废弃。至南宋时,唐代罗城已经年久失修、积废弗治。嘉定七年(1214年),太守史弥坚奉旨主持了罗城的修缮和改造,对部分城段的走向加以调整,并对城门有所增减或改造,城垣大都因循唐代罗城旧址。
镇江唐宋罗城因其“因山为垒,缘江为境”的特点,在全国古代城池史上有着特殊的位置。
明清府城
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在攻占集庆(今南京)之后,派徐达攻下镇江,朱元璋亲自来到镇江“谒孔子庙,遣儒士告谕父老,劝农桑”。次年,他正式采纳儒生朱升的建国方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元末明初镇江城的修筑就是在这“高筑墙”的战略指导下予以规划实施的,前后分两个阶段,并由两位将军分别主持。
第一次是耿再成,他是朱元璋的老部下。考虑到当时江南战事的急迫,加之耿再成守润的时间不长,因此推算这次筑城时间大约是在至正十六年(1356年)至十七年(1357年)之间。
第二次是宋礼。修城事迹亦见之于史料:《明正德丹徒县治》:“洪武元年(1368年)镇江卫指挥宋礼请于朝,甃以砖石。”《江南通志》亦载:“明初元帅耿再成守润因遗址重建,指挥宋礼奉敕甃以砖石”。
此城平面近似方形,另加上东北、西北有两处伸出的角状部分,其东为府治(即铁瓮城),为北水关。城周9里13步,高2丈6尺,有4座主要城门:东曰朝阳,西曰金银,南曰虎踞,北曰定波。
你还别说,名字都挺霸气的。
明初镇江府城建成以后,万历十二年(1584年)因防倭寇,“知府吴拻谦于府后附城筑垣,与城齐,以卫府治。二十一年(1593年)周回城垣复加高三尺,迤北附垣,增建虚台与北固山相对”。所谓虚台,俗称十三门,实际上是封闭的门洞,亦即藏兵洞,其位置在今烈士陵园广场地下。
清代重修府城。康熙元年(1662年)镇海将军刘之源修缮府城;雍正元年(1723年)镇海将军王釴重修,有《重修府城记》。
就在最近,
北固山连廊考古取得重大进展!
新年伊始,北固山连廊考古项目的工作人员就开始整理探孔土样。目前,考古人员已在北固山东侧沿龙埂打探孔100多个,为复建跨鳌门,将北固山景区和铁瓮城遗址串联做前期勘探准备。
从取出的土样看,考古人员已发现了太平天国新城和唐宋罗城的夯土。具体的结构将有待进一步发掘。
太平天国新城
太平军初入镇江时,就开始建造新城,以弥补明清府城之不足。“乃北依江边,两傍运河而东南,环筑新城,仍与内城毗连,瓦子、北固二山,围筑其中,长六里有奇,建炮台六座,俨然以山为城,长江、运河为池。南则屏蔽大城,北则俯瞰击敌水师,最得形势。
铁瓮城作为“三重城”中最里的一重,自建立起来之后,历经晋唐,至明清一直都是江南地区的行政中心,这座埋藏在地下的“千古衙城”,堪称镇江城市文化之根。
据考证,北固山与铁瓮城在历史上本为一体,铁瓮城是三国时期东吴京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它的全部,京城应包括北固山的全部,即前、中、后三峰。
因为,北固三峰是天然的整体,峰峰之间有山埂相连。前峰是黄土山,地势稍低,经过加筑改造形成牢固的城池;中、后峰是石头山,险峻临江,有一道天然的屏障。
如今,铁瓮城烈士陵园所在区域为北固山的前峰,甘露寺所在区域为后峰,气象台所在区域为北固山中峰。北固山蜿蜒曲折,前峰、中峰、后峰高低错落,形似巨龙。
为再现北固山历史空间意向,优化景区交通组织流畅性、可达性,规划将北固山山体连通,连通位置位于北固山与铁瓮城遗址之间,地处东吴路、第一楼街、滨水路交叉路口。
修建城门景观,将使前峰与中、后峰连成一体,将位于前峰的铁瓮城与北固山相融合,让历史的三国文化与传说的三国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