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转自:中安在线。感谢全体合肥地铁人的付出!
一大早,在1号线珠江路车辆段值班大楼,地铁驾驶员孟骜正在司机日志上作记录。面前的写字板上,密密麻麻地写着今日调试任务及注意事项。作为合肥首批33名电客车司机之一,这已成为他每日的必行程序——出勤之前,做到“心中有数,牢记安全。”
中安在线讯 合肥人的地铁梦,一梦多少年?
地铁,以风一样的速度及充沛的运力,串联城市交通各重要节点,被视为一座城市建设成就的图腾。
伴随着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正式运营日益临近的脚步,这个即将被地铁改变的城市,一个风驰电掣的时代正如约前来。
此时,在城市的地下血脉里,一群“地下人”正不间断地运营、调试、掘进、维护……这些默默无闻的筑梦者,托起城市载梦飞驰的身影。
带着几分好奇与期盼,我们走近珠江路车辆段地铁驾驶员与葛大店地铁站地铁工人们,亲历他们的“筑梦之路”。
安全帽、荧光衣、手持台、手电筒、主控钥匙、方孔钥匙及司机日志,这是孟骜出勤的装备。L型的方孔钥匙用以打开驾驶室门,主控钥匙则可发动列车。
孟骜一丝不苟地整理自己的“行头”。这个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的90后小伙,2014年招考成为合肥地铁司机,经过一年多的专业培训后,投入到地铁建设中。“目前主要是参与车辆调试工作。”在正式运营前,车辆需进行严格的反复测试,以确保绝对安全。
上午,第9辆新车抵达珠江路车辆段。6节列车车厢被依次吊起,随后由内燃机车牵引,进行编组连挂。孟骜仔细确认连挂条件是否符合要求,“这可马虎不得。”
接完新车,孟骜来到车辆运用库,对停在库中蓄势待发的列车进行调试。“门好,锁孔位正确。”口中说着,手里做着相应的动作。这叫“手指口呼”,是地铁司机独特的工作规范。
开车前,孟骜对列车进行整备作业。凡跑车,必检查,“大到制动设备,小到开关按钮,每一个细节都要注意。”
这个不足5平米的地铁驾驶室,被驾驶台占去一半,是孟骜主要的活动空间。调试阶段,驾驶员需根据工程师的指令,反复进行频繁而细致的操作,为列车进行最精密的“体检”。
“请求动车。”伴随指令,孟骜迅速推动主控手柄至牵引位。一进入驾驶状态,这位年轻小伙俨然化身“机械人”,准确控制着钢铁巨物的“一举一动”。
列车徐徐启动,渐渐加速。这段进行调试的轨道,全长近1400米。“一天要进行多少次这样的操作?”孟骜挠了挠头,“实在记不清了。”
“在整个调试过程中,必须保证头脑绝对清醒。”全程需精神高度集中,目视前方,警惕四周,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几无松弛的间隙。紧张是因为肩负责任,“保障行车安全,是我们的使命。”孟骜说出心声。
正式运营后,每趟车将配备一名司机,在隧道中穿行的旅程将成为孟骜的生活基调。“在合肥地铁大建设时期,能够参与其中,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孟骜说,家门口的地铁早日开动起来,大家伙出行方便了,他期盼着。
若说地铁驾驶员牵引着地铁梦不断驶入现实,那一线的工人们则是这个梦想最坚实可靠的依托者。在葛大店地铁站,我们见到工人汪成汉及他的工友。在这里,他们承担着车站设备安装及设备区装修工作。
位于马鞍山路及南二环路交口的葛大店地铁站,目前已进入装修收尾阶段——载满乘客的列车在此停靠,繁忙的脚步由这里走向城市各处,人声鼎沸、灯光辉映的画面似乎不再遥远。
老汪领着我们穿过公共区及设备区施工现场。工人正忙着焊接与调试,溅起火花与烟尘,直呛鼻。“现在的环境算好得多了。”交叉施工时,不大的施工区域摆满机器,机声隆隆,说话要靠扯着嗓子喊。灰尘更不必说,“在这头望不见那头。”
途经设备区,工人正检查管道。“这根管子约有两三百斤。”由于地下不便引入大型机械,这些管道的铺设均由人力完成,每一根、每一块都由肩膀扛起,装到离地4、5米高的铁架上。
从大厅沿梯下到隧道入口处,工人正安装运行线路图。
进到隧道,跟光线一道暗下来的,似乎还有气压,这里显然比地面上压抑。铁建电化局项目总工吴君正仔细地检查着区间消防管道。
“每个螺丝都不敢放过。”吴君说。列车呼啸而过时,强劲的风力与剧烈的震动为地下设施带来挑战。螺丝紧不紧、管道标高是否合乎标准、卡突连接处支架是否稳固,需要一路谨慎查看。
隧道内漆黑如墨,工人的头灯扫过管道,按规范进行操作。此时隧道内的工程大部分已完工,远离地面二三十米的空间里,显得空旷安静。
“抢工期的时候可是另一番场面。”汪师傅说。夏天,隧道里通风换气不通畅,水蒸气直往脸上扑,再加上灰尘和机器轰鸣声,“挺考验人的。”
常人似乎很难想像在蜿蜒潮湿的地下隧道里,一切工作是如何行进的。这里的每一根螺丝,都需要打孔深至十几厘米,两侧的工作面强度极高,每一项工序都是“力气活”,也是“巧活”。
歇工了,工人师傅们便席地而坐,略作休憩。对于“地下人”而言,一天中的大部分光阴在地底度过。抢工期时,工人们需加班加点完成任务。“最多时在地底呆了十几个小时,连太阳啥时候落山的都不知道。”地铁里没有通讯信号,工作时几乎是与世隔绝的状态。
下工了,工人们从隧道中走出。“项目结束了,就回家看看娃。”他们中的大部分来自外地,一年间约有两三次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不见阳光、没有信号、远离家人,这个毫不起眼的岗位,却意味着沉甸甸的付出。
老汪说,伴着地铁站一天天建好,心里倍儿有成就感。
“若干年后,当儿子问起来,我就跟他说,这地铁里有你爹一份功劳!”汪成汉和他的工友们,笑呵呵地同记者告别。
走上地面,回到烈日晴空、车水马龙的街道,想象列车在都市腹地穿行的宏大场景。地铁梦已近破茧而出,而这追梦之旅,是由每一位最平凡的建设者铺就。在地铁时代如约而至之时,记住这些筑梦的人。(中安新闻客户端记者 唐勉/文 刘晓龙/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