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3-17 10: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海航“钱紧”】
2018年2月1日,股市频现“闪崩”,A股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分别下跌了0.98%和2.65%,两市逾230只股票跌停,近40%的个股跌幅达到5%。
其中,海航集团旗下两只未停牌的上市公司海航创新(600555.SH)与海越股价(600387.SH),在前期宣布业绩预增和股东增持等多重利好消息之下,依然分别下跌9.88%和6.69%。相比2015年牛市顶峰时的股价,已下跌超过60%。
此前,海航旗下A股上市的七家子公司陆续宣布停牌,加之上市公司质押股权被短暂冻结、债券价格持续下跌以及高息融资等消息,令市场神经高度紧绷。
海航钱紧,源于其过去数年中狂飙突进的全球并购。
在全球范围内,海航集团以超过400亿美元的大手笔展开一系列跨国并购,成为包括德意志银行和希尔顿全球在内的多家跨国企业最大股东。在国内,2015年百亿级别的“年度十大并购案”中,就有三桩是由海航系主导。集团旗下目前累计控制着9家A股上市公司、7家港股上市公司及1家A+H上市公司。
海航集团内部隐含的高负债率风险,最终被一笔高息融资所“引爆”。据媒体披露,2017年11月3日,海航集团发行了一笔期限为363天期的美元债,发行利率达8.875%,利息水平较三年前高出近三个百分点。
这被视为海航集团“资金短缺的最新迹象”。紧接着,26天后,国际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宣布,将海航的信用评级从B+降至B级,并表示担心这家公司“即将有大量债务到期且借贷成本上升”。
就在评级下调前两天,海航集团公布了其核心财务数据,其中一个数据格外醒目——2017年1-11月末预计借款余额6375亿元。与之相比,集团注册所在地海南省2017年GDP只有4462.54亿元。
集团旗下的天海投资、渤海金控等多家子公司随即陷入长达数周的股价下滑。就在集团公布财务数据后第二天,海航集团旗下子公司供销大集(000564.SZ)宣布停牌,成为“海航系”第一家宣布停牌的上市子公司。
此后近两个月时间里,从股价指数走势中可以看出,身为实际控制人的海航集团使尽混身解数为旗下上市子公司股价“护盘”,但到了2018年1月下旬,终于“无力回天”的海航集团不得不连续申请旗下子公司停牌,以避免股价连续大跌引发的质押股权“爆仓”风险。
据《等深线》记者统计发现,海航集团通过直接和间接质押旗下公司(非上市公司)股权融资金额超过1000亿元,而已停牌的7家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比重普遍高于未停牌的上市公司,其中质押比重最高的前三家停牌上市公司:渤海金控、凯撒旅游和海航基础的质押比重分别为60.43%、58.28%、57.32%。
媒体报道显示,近期举行的债权人会议上,海航集团表示一季度或许会出现15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缺口,并已加快资产处置步伐,准备在上半年出售约1000亿元人民币资产。海航对债权人表示,若资产处置实施顺利,集团的流动性问题将在二季度得到缓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