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2-17 21: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兰渝铁路本寨岭隧道右线小导洞贯通
中国中铁隧道集团历经七年艰苦奋战,兰渝铁路极高风险隧道——木寨岭隧道右线小导洞于2015年12月15日20:08时贯通,标志着兰渝铁路建设攻克了世界级工程难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也为兰渝铁路早日全线建成通车奠定了基础。木寨岭隧道是兰渝铁路采用钻爆法施工的第一长隧,为极高风险隧道,也是兰渝铁路关键控制性工程。隧道全长19.06公里,位于甘肃省岷县与漳县之间,海拔2850米,为双洞单线特长隧道。隧道最大埋深715米,高地应力世界罕见,被称为全国铁路高风险隧道之最,复杂的地质条件使其施工极为艰难,全隧采用动态设计。
为解决木寨岭隧道的技术难题,七年间,由原铁道部、设计院、中铁隧道集团联合成立的科技攻关小组将控制变形和防止坍塌作为主要攻关课题,项目先后组织十余次专家会进行专题论证,为寻找有效可行的施工方案,现场试验了双层支护、双层支护+长锚杆、双层支护+临时仰拱、单层支护施工后拆换为双层支护、超前应力释放小导洞+扩挖支护双层+锚索、岭脊段应力释放小导洞等六种施工方案,最终采取岭脊段应力释放小导洞的方案实现了隧道贯通。但木寨岭隧道这世界性难题,存在着太多的未知,隐藏了太多的危险,面对位于地下近700米的大断层,实验了一次又一次,挖了塌,塌了挖,双层钢拱架支护撑不住,打好的钢筋混凝土被挤压开裂,按照常规的开挖方式平均每天掘进不超过1米,每月进尺不超过20米。
2009年2月开工以来,参建人员克服了环境艰苦、资源匮乏、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等诸多困难,面对高地应力软岩地质条件,遵循“以抗为主,抗放结合”的大变形控制原则,把握好“抗”与“放”的平衡,战胜了突水突泥、围岩变形、瓦斯等不良地质灾害,安全穿越数百多个溶洞,历经七年的日夜艰苦奋战,确保了木寨岭隧道胜利贯通,为隧道全断面扩挖等后续工程创造了有利条件。离实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工地提出“你们是用艰辛和努力为西部贫困人口打开致富大门”的愿望更近一步。
兰渝铁路途经甘、陕、川、渝三省一市22个县(区),为国铁Ⅰ级双线电气化客货共线快速铁路,建筑总长度1171公里(正线全长855公里,其中甘肃省境内正线全长438公里,另新建货运北环线及兰州北编组站)。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不良地质密布,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特别是甘肃省境内穿越两大地震带,长大隧道多,高风险隧道集中,建设难度为“世界难题,国内罕见”,施工安全风险极高。
兰渝铁路是以完善路网布局和西部开发性新线,是渝新欧国际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中国西南、西北之间最便捷、快递的通道;兰渝铁路与现有的渝黔铁路相连接,形成兰州至广州的南北铁路大干线,将成为与京广线、京沪线并列的三条南北铁路大动脉之一,也将成为西部地区连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重要通道。对加快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全力助推西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