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6-10 12: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条充满徽文化韵味的古街。别看她如今蓬头垢面、容颜不整,可当初却是花容月貌、光彩照人。前清时代的锣鼓声、鞭炮声,夹杂充满阳刚之气的报喜声,夜半三更就从这儿的学宫发出,像潮水般地涌向县城各个角落的客栈,那些朝思梦想的举子,一夜无眠地在此倾听这改变一生命运的消息。那些立在街头巷尾的高门大户,也点燃对对玲珑的宫灯,好沾上一点吉祥的喜庆。
儒林街虽然十分逼仄,但鹅卵石铺就的路面光滑如镜,特别是阳春三月,刚刚中举的青年,身著崭新的长衫,骑在戴花的白马上,随着一帮吹鼓手,欢天喜地的在这条街上缓步漫游,引得家家门前人头攒动,鞭炮振天,欢呼声、鼓乐声此起彼落,真比过年还要热闹。
既是文化街,当然是沾上夫子庙的光。从街头高高的大成坊,走过雕花的石拱桥,沿着清清流水的泮池,便到了巍峨壮丽的大成殿。千百年来,有着农耕思想的弟子,从娃娃学步开始,熟读儒学经典,在这不过百米的途中,也步也趋,走走停停,有的要走数十年,有的穷经皓首,一辈子也没走进敞开的大成殿。
夫子庙俗称文庙,每年除祭祀孔子之外,历史上众多文化名人曾漫步在这条热闹的街上。宋代“四大书法家”都曾从这里走过,那高门大户的拴马石上,还留着苏轼手拴马缰的印记;那高耸的大成坊上还隐约残留着黄庭坚书写的刻痕;那闪动智慧灵光的大殿内,至今还保留着米芾撰写的《太平州芜湖县新学记碑》……
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晚年曾在这条街的“雅积楼”歌吟弹唱,写出许多吟咏芜湖风光的动人诗篇,已成了江城妇孺皆知的故事;就连清代小说家吴敬梓也曾在这条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街上流连忘返,并将他熟悉的芜湖乡土人物陶镛、朱卉、诸葛祚,作为范进、牛布衣和郭铁笔的原型,写进《儒林外史》中,为这条文化街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清代道光五年(1825)八月的一天,儒林街上十分热闹,毗邻雅集楼旁的一座尚书府正举行乔迁典礼。76岁的黄钺,刚从光禄大夫、户部尚书的高位致仕(退休),前日刚回到故乡芜湖,便忙着从后家巷“古桑书屋”搬过来。诸事方才料理完毕,便有地方官吏、本地士绅前来祝贺。他们走进这宽敞明亮的豪宅,穿过花木扶疏的天井,只见前厅悬挂着道光帝赏赐的“世泽堂”金匾,两旁一色楠木座椅。这是黄钺会客的厅堂。通过镶有花窗的隔墙,可见中进、后进的厢房。厢房之旁有木梯通向二楼,整洁雅致的书房置于其间。壁上悬挂祖上留传的“绾春楼”横匾,右墙悬一幅《书饯图》,是黄钺离京前所作的画,上有跋云:“昔者我为主,书为客;今者书为主,我为客矣。如谚所言,有书不读及不瞎而不读书者,引以为戒。”这幅画是提醒自己不要因事而忘了读书。
原先他住在后家巷老宅,院中有株百年古桑,故题名为“古桑书屋。”与此楼相似,他在老宅楼上置一书房,窗临后院,几株高大的栀子树枝叶繁茂,几乎遮住了窗外的阳光。黄钺伸手将肥大的叶子摘下几片,好让阳光照进屋内,故称此楼为“半栀阁”。在他四十岁中进士之前,几乎都住在这里,并完成了许多重要著作。其中有阐述绘画理论的《二十四画品》,还有叙述清初以来在芜湖的一些重要画家如萧云从、汤燕生,外籍画家巴慰祖、马千之等人轶事的《画友录》。
在他未致仕前,先让其子将他在京的书籍、字画、古玩事先运回芜湖。这些都是道光的赏赐,他看这些赏赐品比自己生命还重要。根据清单,中有5397卷赐书,许多是价值连城的善本书;还有名画七幅,如宋徽宗真迹《白头双栖图》、唐伯虎《桐阴高士图》、王维《捕鱼图》和董其昌行书轴等名贵字画,其它文房四宝和宫中珍宝十六件,都存放在新居楼上的书房内。
他也擅常书画,精通鉴赏古字画的技艺,因此深得嘉庆、道光的欢心。因他常年在宫中鉴宝,又曾亲自将宫中字画编入当时挡次最高的国家出版物《石渠宝籍》一书中。他还将芜湖画家萧云从的《离骚图》介绍给道光帝,使道光大为感慨地说:“恨朕不能与其同时代!”萧云从因此名声鹊起。由于黄钺善于丹青,曾前后跟随嘉庆、道光两帝出外巡视,留下许多胜迹图,如嘉庆二十二年(1817)的《猎食观围图》和道光元年(1821)的《长城岭图》。
道光九年(1829),在黄钺致仕后四年,也是他八十大寿之时,道光亲自赐他匾额和楹联,匾曰“引年颐志”,寿联曰“玉澜图绘依光近,绿野襟怀养福长。”阴历八月五日这一天,儒林街上又响起惊天动地的炮竹声,前来祝寿的人群和车马,将整条街挤满了。不管是官员抑或市民,都来瞻仰这俭德高望重的老寿星。黄钺早有规定,来者不许携带礼物,带礼者概不接待。这天从早到晚,开流水席两百多席,连一些乞丐、流民都有赏赐。晚上在后院搭起彩楼,请芜湖著名的戏班前来演戏,街上挂满红灯,象过年似的,人来人往,异常热闹,一直闹到子夜,黄钺才将客人送走。
雅积楼位于儒林街18号,该楼始建于明代,原是李永府第,李永,字怀永,号恒斋,原籍江西吉水。其祖父李泰生早年至芜湖开馆教授学生,李永随之来芜并定居于此。李永学识渊博,任过浙江诸暨县学训导,喜读书,时建雅积楼,占地面积约一亩有余,藏书万卷,楼阁悬挂“雅积”匾额,故名“雅积楼”。他的两个儿子李赞、李贡在明代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都考中进士,百姓遂在雅积楼附近的凤仪门建了一座“双进士”石牌坊以记其事。之后李赞官至浙江右布政使,李贡担任过顺天巡抚、兵部右侍郎。受其父影响,他俩也酷爱藏书,退休后便在其父基础上继续藏书。
此楼直至清嘉庆年间尚存。经过李氏四代人的不断收集,传至李承宪(孙辈),藏书约十万卷,这在皖南一带首屈一指。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军与清兵激战,雅积楼毀于战火之中。
儒林街48号,原是清代洋务大臣李鸿章的产业。后因其六弟李昭庆之女出嫁,他将其屋作为陪嫁之物赠给这个姪女。这座公馆似的建筑,是标准的三开三进之清代式样,进门是宽阔的回廊与天井,廊柱上雕着吉祥图案,前后廂房无不点缀着四季常青的植物。整体房屋全为砖木结构,朱红漆柱,粉墙黛瓦,一派徽式建筑风格。民国之后,国民党39军军长刘和鼎买下这幢房屋,改为个人私宅。解放后先后成为芜湖卫校、芜湖师范学校幼儿园、环城南路幼儿园,发挥着教书育人的作用。 (原文载自《中安在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