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5-12 18: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帝即位是件大事,登基大礼不能随便在什么地方穷凑合。前面不远就是中京真定城,于是赶奔中京而来。
此时,在中京迎接这位即将荣登皇位的耶律阮的,也不完全是三呼万岁,潜伏着的杀机凶险,正等着他。
耶律德光任命的中京留守赵延寿,本来是要作汉帝的,却只得了个留守、大丞相,心怀不满,记恨契丹主负约。这时,见耶律阮和辽南院王、北院王各自带着本部人马相继来到中京真定城下,本来想将他们拒之城外,但看看城内兵员不足以抗拒辽军,只得勉强打开城门。
契丹诸将已密议奉耶律阮为主,入城后,耶律阮登鼓角楼,接受叔、兄等拜见。而赵延寿并不知道这些,还堂而皇之地宣称自己受辽太宗遗诏,权知南朝军国事,仍然向各道布告,而对耶律阮的供给也和其他将领一样。
有人对赵延寿说:“契丹诸位大人几天来一直聚在一起密谋,必定有什么变故。现今我们统领的汉兵不下万人,不如早动手解决了他们。”赵延寿犹豫不决,接着又下令,以来月朔日,在待贤馆接受文武百官对他权知南朝军国事的恭贺。有人竭力劝阻,才作罢。
这一天,耶律阮在馆舍,请赵延寿等人饮宴。耶律阮的妻子向来将赵延寿当兄长奉侍,这时,耶律阮从容地对赵延寿说:“你妹子从上国来了,不想见一面吗?”赵延寿欣然答应,与耶律阮一同入内。许久,耶律阮才出来,对其他人宣布:“燕王赵延寿谋反,刚才已把他锁起来了。”接着又说:“先帝在汴梁时,已命我管理南朝军国。最近驾崩,没有别的遗诏。而燕王赵延寿擅自管理南朝军国,这是什么道理!”于是下令:“赵延寿的亲近朋党,都释放不问。”
过了几天,召集藩汉之臣于府署,宣布契丹主遗制,耶律阮正式即位,是为辽世宗。
府路城治
随着朝代更迭,真定(正定)城相继成为真定路、成德军大都督府、北都首廓,真定府(正定府)首府,保定(直隶)巡抚首府,其地位不断增强,成为河北中南部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真定府的建置最早始于五代。公元923年四月,成德军节度使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国号大唐(史称后唐),以魏州为兴唐府,建东京,在太原府建西京,以镇州为真定府,建北都。同年十二月,又废北都真定府,复为镇州。后汉一度改为真定府。
进入宋代,北宋初年,分全国为十三道。宋太祖乾德年间,在各道设置转运使,其辖区称为路。之后,逐步强化转运使的权利,路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当时,今石家庄市所辖区域,属于河北路。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分河北为东西两路,真定成为河北西路的首府,从此确立了真定在河北西部政治中心的地位。庆历八年(1048年)升镇州为真定府,府城真定(今正定)。
进入金代,真定城仍为河北西路和真定府的治所。元朝在中书省下设立路,由路来管辖府、州、县。太宗七年(1235年)改真定府为真定路,路城真定,意在进一步强化真定城在这一地区的政治、军事、地位。地处河北中部的真定,成为大都(北京)以南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真定路领9县、1府、5州。
明朝,真定的地位达到了历史最高点。真定路改为真定府,形成了以真定城为中心城市,统辖5座州城和11座县城及若干关城构成的城市体系。尤其是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以后,真定的地位更为显赫。明成祖朱棣夺取皇位之后,为了培植根据地的实力,频繁向河北地区调兵,在真定城建立神武右卫指挥使司,作为真定、保定府及周围诸州包括衡水在内驻军的最高指挥机构。这时的真定城,与同样拱卫京师的天津卫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城市规模和建筑规模、历史文化积淀等,都远远超过天津卫,也比元代才开始兴盛的保定城地位高得多。真定城这种特殊的军事地位,使之成为河北中南部具有重要战略作用的中心城市,直隶于京师,成为拱卫京师的重镇,控制燕晋咽喉、沟通京师与西北、西南的交通中心。
清朝入关之初,行政体制基本沿袭明朝旧制,直隶真定府仍辖领5州13县。由于清政权还在巩固阶段,为了控制各省局势,还是把真定列为军事重镇之一。所以,顺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设真定、蓟州、通州、天津、山海关、宣府六镇总兵。真定镇总兵官(正二品)驻真定府,除镇守真定府各军事要地外,还辖制大名协营军事。顺治十三年(1656年)在北京之外的直隶地区,设立保定巡抚,驻真定。顺治十六年(1659年),改保定巡抚为直隶巡抚,从真定徙治保定。
雍正元年(1723年),因为避讳世宗皇帝胤禛名讳,改真定为正定,真定府和真定县从此改称正定府、正定县。雍正二年(1724年)开始调整政区体系,将原来由各府管辖的州,升为直隶于省的直隶州,缩小了府一级政区的范围,事实上也削弱了府的行政权力,同时提高了州作为二级政区的政治地位。正定府辖领正定、获鹿、井陉、平山、藁城、行唐、灵寿、元氏、赞皇、无极、栾城、新乐、晋州等13州县。
民国二年(1913年),直隶省除顺天府外,其他府州皆废,由省辖县,正定府的历史终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