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anson908

[经济论道] 2024年武汉产业经济城建新闻综合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7 09: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7 09: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slovedu 发表于 2024-1-17 00:32
这盈利也太恐怖了

要看金额,不能单纯看幅度。基数小的话,增长率可能非常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7 09: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billdoor 发表于 2024-1-17 08:35
江岸永安建材是不是地铁苗栗路后面?

是的 位置比现在的华润中寰润府好些  华润正对6医院大门了 居家风水大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7 09: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mingrong 发表于 2024-1-17 09:31
要看金额,不能单纯看幅度。基数小的话,增长率可能非常大

肯定都要看啊。不要以为基数小,增长率就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7 09: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hzg_7890 发表于 2024-1-17 09:32
是的 位置比现在的华润中寰润府好些  华润正对6医院大门了 居家风水大忌

拆迁没两三年搞不完,原规划还有条路连接香港路和高雄路,住宅只能建在地铁站后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7 09:54:49 | 显示全部楼层
ddmao 发表于 2024-1-16 19:59
经济危机实际上2007年4月开始出现的,当时已经有美国机构因为160亿美元债务到期无法偿还而申请破产,到了20 ...

感觉被当年那个所谓的“XXX经济学”洗脑了,其实4万亿还真不算高。他那一届后来的M2比Y帝时期更高。他唯一的亮点就是2019年的调整还不错,可惜20年XG大爆发,导致供给侧的调整刚出点成效就被打断。

光谷的产业更多与内生经济紧密相连,而且很多属于成长阶段,爆发期还是要等后面几年宏观经济转型的收获期。

和武汉市内的城区经济比毫无意义,因为光谷主要是科技产业驱动,与老城区靠发掘升级现代服务业不同,那个属于存量盘活和升级。到时转移科技成果预备新城区的新型制造业关联大,所以新城区和光谷增速高于中心城区是必然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7 09: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机场楚天情微博数据

2024年1月17日


计划进港架次      307


计划出港架次      308

合计:                 615

————————————————————————


1月16日(周二),武汉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客运量(含换乘)为369.27万乘次,其中客流前五名依次为:2号线汉口火车站、2号线江汉路站、2号线中山公园站、4号线楚河汉街站、2号线街道口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7 10: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2023年新注册企业总数首超40万 同比增长25%2024-01-16 18:26·九派新闻
企业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企查查数据显示,2023年武汉累计新注册成立企业42.7万家,同比2022年数量增长了25%。这也是武汉首次单年新注册企业规模突破40万,创历史新高。
除了数量上的突破,武汉去年新注册企业,在“软实力”与“硬实力”上,均有不俗的表现。

【1】武汉软件开发类企业单年注册数首次破万

在科技硬实力上,武汉软件产业在去年登上新的台阶。

数据显示,2023年武汉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新注册企业达3.5万家,同比2022年增长73.9%,增速远超武汉新注册企业的整体增速。尤其是软件开发类企业,表现十分亮眼:武汉2023年累计注册1.24万家,同比2022年增长105%,这也是武汉首次全年新注册的软件开发企业数超过1万家。

软件行业的发展,是武汉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有效抓手。根据湖北省经信厅的数据显示,去年1-10月份武汉市实现软件业务收入2303.43亿元,同比增长15%,高于全行业增速1.3个百分点,占全省软件业务收入比重的99.2%。

湖北软件看武汉,武汉软件则要看光谷。企查查数据显示,光谷所在的洪山区,2023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新注册企业达8999家,数量居武汉第一,占全市整体的25.3%。

其中,于2023年6月注册成立的湖北数据集团有限公司是注册资本最大的一家企业。企查查数据显示,这家企业注册资本高达50亿人民币。其作为全国领先的数据交易机构和数据流通交易基础设施服务商,将为助推湖北成为全国数据资源汇集地奠定基础。

【2】武汉去年娱乐业企业注册数同比增长149%

在文化软实力上,武汉文娱企业也在去年实现了快速增长。

数据显示,武汉2023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累计注册1.39万家,同比2022年增长66%。这也是武汉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单年新注册企业数首次超过1万家。 其中,娱乐业企业累计新增注册数高达6232家,同比2022年增长149%,娱乐业也成武汉2023年新注册文娱企业的“主力军”。

武汉娱乐企业的迅猛增长,背后是武汉演出市场的全面回暖。根据中国光谷的数据统计,2023年1-11月,光谷共开展了营业性演出活动482场。其中,光谷国际网球中心体育馆举办演唱会14场,Vox livehouse开展音乐演出183场,开饭喜剧开展脱口秀演出90场。

从文娱企业的区域注册数据看,“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洪山区同样表现不俗。数据显示,洪山区2023年新注册的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达3347家,数量居武汉第一,同比2022年增长了67%。

江夏区则成为武汉文娱类企业增长的“黑马”,数据显示,2023年江夏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新注册企业共计1735家,同比2022年增长111%,增速居武汉各区之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7 10:17: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北能源公告,预计2023年净利润15.8亿元-20.4亿元,同比增长35.91%-75.4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7 10: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tyy1122 于 2024-1-17 14:00 编辑

2023年国民经济回升向好 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2024/01/17 10:00 来源:国家统计局


(2024年1月17日)


国家统计局




  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供给需求稳步改善,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民生保障有力有效,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9755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82589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688238亿元,增长5.8%。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5.2%。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



  一、粮食产量再创新高,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



  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9541万吨,比上年增加888万吨,增长1.3%。其中,夏粮产量14615万吨,下降0.8%;早稻产量2834万吨,增长0.8%;秋粮产量52092万吨,增长1.9%。分品种看,稻谷产量20660万吨,下降0.9%;小麦产量13659万吨,下降0.8%;玉米产量28884万吨,增长4.2%;大豆产量2084万吨,增长2.8%。油料产量3864万吨,增长5.7%。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9641万吨,比上年增长4.5%;其中,猪肉产量5794万吨,增长4.6%;牛肉产量753万吨,增长4.8%;羊肉产量531万吨,增长1.3%;禽肉产量2563万吨,增长4.9%。牛奶产量4197万吨,增长6.7%;禽蛋产量3563万吨,增长3.1%。全年生猪出栏72662万头,增长3.8%;年末生猪存栏43422万头,下降4.1%。



  二、工业生产稳步回升,装备制造业增长较快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6%。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2.3%,制造业增长5.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3%。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8%,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2.2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5.0%;股份制企业增长5.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4%;私营企业增长3.1%。分产品看,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发电机组(发电设备)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4.0%、30.3%、28.5%。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环比增长0.52%。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9823亿元,同比下降4.4%;其中11月份增长29.5%,连续4个月增长。



  三、服务业增长较快,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明显改善



  全年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8%。其中,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5%、11.9%、9.3%、8.0%、6.8%、6.2%。12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5%;其中,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34.8%、13.8%。1—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5%。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8.9%、12.8%、12.7%。



  四、市场销售较快恢复,服务消费快速增长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495亿元,比上年增长7.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07490亿元,增长7.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4005亿元,增长8.0%。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418605亿元,增长5.8%;餐饮收入52890亿元,增长20.4%。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稳定增长,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2.9%、5.2%。升级类商品销售较快增长,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3.3%、11.2%、7.0%。全国网上零售额154264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30174亿元,增长8.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6%。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4%,环比增长0.42%。全年服务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0.0%。



  五、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加,高技术产业投资增势较好



  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3036亿元,比上年增长3.0%;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增长6.4%。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9%,制造业投资增长6.5%,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6%。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11735万平方米,下降8.5%;商品房销售额116622亿元,下降6.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0.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9.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0.4%。民间投资下降0.4%;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增长9.2%。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3%,快于全部投资7.3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9.9%、11.4%。高技术制造业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8.4%、14.5%、11.1%;高技术服务业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1.8%、29.2%。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长0.09%。



  六、货物进出口总体平稳,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17568亿元,比上年增长0.2%。其中,出口237726亿元,增长0.6%;进口179842亿元,下降0.3%。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57884亿元。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6.3%,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3.5%,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2.8%,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6.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增长2.9%,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8.6%。12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8098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出口21754亿元,增长3.8%;进口16345亿元,增长1.6%。



  七、居民消费价格小幅上涨,核心CPI总体平稳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0.2%。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0.3%,衣着价格上涨1.0%,居住价格持平,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1%,交通通信价格下降2.3%,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2.0%,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1%,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3.2%。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猪肉价格下降13.6%,鲜菜价格下降2.6%,粮食价格上涨1.0%,鲜果价格上涨4.9%。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上涨0.7%。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3%,环比上涨0.1%。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3.0%;12月份同比下降2.7%,环比下降0.3%。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3.6%;12月份同比下降3.8%,环比下降0.2%。



  八、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



  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本地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2%;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7%,其中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3%。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25—29岁、30—59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4.9%、6.1%、3.9%。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9.0小时。全年农民工总量29753万人,比上年增加191万人,增长0.6%。其中,本地农民工12095万人,下降2.2%;外出农民工17658万人,增长2.7%。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4780元,比上年增长3.6%。



  九、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2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7.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303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3%。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9215元,中间偏下收入组20442元,中间收入组32195元,中间偏上收入组50220元,高收入组95055元。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9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0%。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29.8%,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14.4%,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5.2%,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



  十、人口总量有所减少,城镇化率持续提高



  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39‰;死亡人口111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72032万人,女性人口68935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49(以女性为100)。从年龄构成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648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1.3%;60岁及以上人口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4%。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9326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9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7700万人,减少1404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为66.16%,比上年末提高0.94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2023年我国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国民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7 10: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41.8万辆,同比增长9.54% 武汉2023年乘用车销量创新高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17日07:47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记者李先宏、通讯员王治)1月16日从武汉汽车流通行业协会获悉,2023年,武汉乘用车销量41.8万辆,创历史新高。

2023年,武汉市乘用车累计销量418145辆,比2022年同期增长9.54%,超过2018年全年销量的41.7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146381辆,同比增长46.83%。乘用车和新能源车销量同创历史新高。

2023年12月,乘用车销量44865辆,比2022年同期下降7.03%,但新能源乘用车销量16458辆,比2022年同期增长13.04%。

武汉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1-11月,武汉市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幅1.5%;规模以上汽车产量110.58万辆,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销售额1446.34亿元,同比增长15.7%;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1055.89亿元,同比增长19.0%。

武汉海关的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我省汽车出口(含底盘)191.3亿元,同比增长101.8%;电动载人汽车118.7亿元,同比增长12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7 10: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昌造船:扎根新洲双柳,踏上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新征​程

2024-01-17 09:36 来源: 长江日报






  1月15日,“英雄城市新征程”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新洲区专场举行,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党委工作部部长李建操现场讲述了武昌造船扎根新洲双柳新家园构建发展新格局的故事。



  1月15日,“英雄城市新征程”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新洲区专场举行,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党委工作部部长李建操作报告。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李建操介绍,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34年6月6日,是国家“一五”计划156个重点工程之一,长期以来承担着强军胜战的神圣使命,是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的船舶总装企业,现已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军工军贸和大型现代化综合性造船企业之一、国家重要的海洋工程配套装备研制生产基地、国际先进的桥梁和重型装备制造基地。

  “湖北省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加快武汉船舶工业和船舶配套业的发展步伐,将其建成全国重要的船舶制造基地、船舶配套产业基地,决定在武汉市中心城区实施‘退二进三’工程,将中心城区的船舶修造企业外迁。”李建操说,为了城市建设与自身发展,武昌造船将目光瞄向了拥有深水资源、良好营商环境的新洲。



  1月15日,“英雄城市新征程”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新洲区专场举行。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在2009年,武昌造船与新洲区签约,2010年4月双柳厂区开工建设,2012年港珠澳桥自动化板单元生产线就在双柳厂区投产,2021年8月份主业产能平稳有序从武昌落户双柳基地。“武昌造船由此整体扎根双柳新家园,踏上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新征程。”李建操对武昌造船在双柳的新发展充满信心。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科教大省、中部重镇,武昌造船拥有科技、人才、区位、产业链等综合性优势;落户新洲,我们拥有更好的深水资源和产线布置空间。”李建操介绍,目前武昌造船形成了以双柳厂区造船为主、阳逻桥梁厂区为辅的生产布局,双柳厂区占地4200亩,拥有2800米岸线,建有2座1千米室外船台,以及国内一流的船舶基础设施和多条智能化、自动化生产线,满足3万吨级以下船舶建造要求,具备年产18艘万吨级船舶和12万吨桥梁钢结构的生产能力。



  武昌造船双柳厂区。武昌造船 供图


  李建操介绍,从提前布局到搬迁双柳以来,武昌造船形成了防务、船海、应用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整体格局,建造了海巡01、海巡06、向阳红03、长江演艺船等近二十个品种的船舶;创造了中国钢结构桥梁建造的多项第一,开创全焊钢结构先河,完成了国内第一座全焊钢结构跨江桥西陵长江大桥、第一座全焊钢结构跨海桥厦门海沧桥等;还承制了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舞台、武汉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开幕式舞台。

  李建操表示,未来武昌造船将瞄准“一带一路”“气化长江”“电化长江”、新能源、绿色船舶等未来发展方向和战略机遇,聚焦“四位一体”发展优势,大力推进绿色造船、智能造船,深耕公务船、化学品船、支线箱船、新能源船舶,参与水上公交和长江旅游等事业,以促进城市“互联互通”为己任,“持续在跨江、跨海大桥、城市高架、快速路的交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中贡献央企力量”。“武昌造船将倍加珍惜英雄城市的良好营商环境和市场机遇,坚守‘为国防打造精良装备、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初心,立足新洲,全力完成好各项装备建造任务,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地方、企业、员工‘三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7 10:40:18 | 显示全部楼层
ttyy1122 发表于 2024-1-17 10:31
41.8万辆,同比增长9.54% 武汉2023年乘用车销量创新高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17日07:47 来源: 湖北日报
...

2024年机动车要破500万辆了吧,看什么时候限号限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7 10: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billdoor 发表于 2024-1-17 08:35
江岸永安建材是不是地铁苗栗路后面?

华润的囊中之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7 10: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行云公司:掌握六大核心关键技术,助力打造中国航天第三极

2024-01-17 09:40 来源: 长江日报





  “未来十年将是商业航天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商业航天方面,新洲区拥有先发优势。”1月15日,“英雄城市新征程”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新洲区专场举行。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利以“做大卫星应用产业 助推商业航天发展”为题,分享了商业航天产业的应用场景和发展前景。



  1月15日,“英雄城市新征程”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新洲区专场举行,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利作报告。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我们是注册于新洲区,定位于卫星和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的中国航天国家队。”杜利介绍,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由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发起并控股,是2017年12月26日在武汉市新洲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注册成立的商业航天高科技企业。公司目前拥有微小卫星商业发射与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湖北省商业卫星及应用产业创新中心、武汉市卫星及应用产业创新中心等20余项资质与荣誉,掌握了通信卫星六大核心关键技术,具备卫星系统抓总能力。

  “目前,我们公司在太空中有3颗卫星,每天经过新洲区上空4至6次。”杜利说,在过去的6年间,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做了6件事:一是在研保条件建设方面,公司在新洲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征地近100亩,旨在建设行云卫星科技园,占地25亩的一期工程已建设完成交付使用,建成了微小卫星组装调试车间、卫星测运控中心;二是在卫星研制方面,累计研制“行云卫星”10颗;三是在卫星发射方面,累计发射“行云卫星”3次,4颗卫星成功升入太空,目前3颗在轨稳定运行;四是在卫星测运控方面,公司在国内第一家建成了集卫星“测、运、管、服”一体化的卫星测运控中心;五是在产品服务方面,公司构建了由“卫星通信基础产品、通信终端产品、联合开发应用产品、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和卫星数据服务”等5个方面组成的完整产品体系;六是在应用推广方面,开发客户数量累计超300家,卫星物联网应用已覆盖全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1月15日,“英雄城市新征程”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新洲区专场举行。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公司聚焦卫星数据应用,自2022年12月开始,在新洲区委、区政府及区相关职能部门(街道、园区)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行云公司依托卫星数据应用平台,在新洲区的城市治理、水利湖泊、国土规划、农业农村等5个重点行业,实施了6个试点示范应用项目,提供了覆盖性全、及时性好、精准度高、综合成本低的卫星数据应用服务。”杜利介绍,通过对天上卫星感知数据与地面传感器采集数据的融合处理与分析,提出每期监测预警成果,报送区属相关职能部门,为全区违法用地、违法建筑、河湖水安全、土地规划、土地非农化、土地非粮化等方面的精准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有力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助力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为新洲区奋力打造中国航天第三极贡献力量。

  杜利表示,自2023年以来,行云公司实施了转型发展战略,奋力构建“1+2+4+N+2”发展新格局。在“商业航天”刚被中央确定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良好政策鼓励下,在省委、省政府突破性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的有力推动下,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卫星应用”产业的大力支持下,全体行云人一定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克难攻坚、砥砺前行,坚定不移朝着既定的目标迈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0-3 23:30 , Processed in 0.096208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