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蛟矶烟浪

[大江南北] 赏含山风景,读关镇文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7-7 14: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后面的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7 14: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7 14: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亭子下是口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7 14: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7 14: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7 14: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7 14: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7-7 14:46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7 14: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7-7 14:47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7 14:29:49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传说褒禅山有华阳仙洞、褒禅烟雨的传说,“华阳仙洞”,传说仙翁往来此间,故名。华阳洞有天、碑、门、地四
洞,其中碑洞洞深形特,洞内历代游客题记遗迹颇多。“华阳”两字系明代万历癸丑岁(公元1613年)海阳范惟美书。“褒禅烟雨”据说由于“葱菁环峙,如列翠屏,烟雨苍茫,胜似图画。”山岭有石池,潴水
  褒禅山
不涸。宋代祈雨处,有起云峰、龙洞、罗汉洞、龙女泉、白龟泉诸胜,星星点点,绵延数里,游者流连忘返。褒禅山幽胜,不独烟雨为然,山有古木丛林,每当山雨欲来,则云雾涌现,蔚为壮观。居巢陆龙腾诗云“杖黎山下几何看,谁识看山不为山,只爱云深山泼墨,苍岭万对有无间。”清县训导罗瑞明有诗“古刹浮屠映碧山,状元题墨翠微间,游人倦憩尘心寂,云自青天水自闲”。华阳洞因在山的南面亦即山之阳,故称华阳洞。此山海拔481米,层峦叠嶂,绿树翠竹错落相映,村舍星散于山谷间,山清水秀,四季如画。唐代高僧慧褒云游至此,感到赏心悦目,矢志“结庐其下”,并尽全力兴建褒禅寺。这就是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一文中所提到的“慧空禅院”。慧褒圆寂后其弟子为了纪念他,将华山改名为褒禅山。当地乡绅富户捐资重修此庙,并在寺庙200米处建造大、小宝塔,大塔高20米,小塔高15米。两塔俯视寺院,遥遥相对。遗憾的是,文革期间两塔一庙均被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7 14: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褒禅山美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7 14:33:52 | 显示全部楼层
褒禅山美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7 15: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7-7 15:59 编辑

三、含山关镇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7 15: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7-7 16:44 编辑

含山关镇,位于长江北岸安徽含山县境内,单从关镇两字,便能看出此乃兵家把守重地,凝聚历史的厚重与神秘。

魏与吴的接口-濡须口


1、东关濡须口

裕溪河古称濡须水,上承巢湖水系来水。古濡须水是巢湖最早的通江河道,西汉时(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即已形成,从东关濡须口开始。濡须口位于濡须山、七宝山之间,濡须山在今含山县东关乡境,谓东关;七宝山在今无为县黄花乡境,谓西关。两山对峙,形势险要,为古巢湖的出口,曾为吴魏相争的古战场。濡须水至黄雒河口折南流,经今仓头镇至马口闸进入上、下九连圩之间的马口河,于神塘河口入长江。而最早的入江口是神塘河口下游的栅港口,早已崩入江中,随之神塘河口至栅港口间的河段也崩入江中,濡须水的通江口才退至神塘河口。   
2、雍镇(即濡须镇)濡须口
及至南宋(1127年~1279年),巢湖至裕溪口的通江河道逐渐形成,自巢湖经东关沿杨柳圩北堤至三汊河镇的河段,称后河,东下入江;又自蟹子口开直道经黄雒河,至三汊河纳后河,抵雍镇,称前河,一并东北向入江。至此,巢湖的通江河道变为两条,即南流的濡须水和东流的裕溪河。到了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神塘河口被堵塞,裕溪河乃成为巢湖水系入江的唯一通道,西河成为裕溪河的主要支流。古濡须水的上段东关至黄雒河口,已成为裕溪河的组成部分,它的中游黄雒河口至马口闸,已成为西河的中、下游河道。自宋代至明、清,裕溪河的巢湖口至东关河段,称天河,又名漕河,俗称马尾沟;东关至黄雒河镇河段,称铁毛河;黄雒镇至运槽镇河段称运槽河;运槽镇以下始称裕溪河,经雍镇(即濡须镇)折东北注入长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7 15: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7-7 15:19 编辑

东关

东关,地处含山县境南部的淮南铁路线上,是一处著名的古战场,早在三国时就是魏、吴角逐之地。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孙权接受大将吕蒙的建议,在东关附近建立了“濡须坞水口”的军事设施,派朱桓等率水兵把守。

《辞海》注释:濡须,古水名,源出今安徽巢湖,经无为东北,含山西南成如溪流入长江,即今裕溪河的前称,古代是江淮北上的交通要道,历朝都为兵家必争之地。而“东关”则为堡坞名,是在东汉建安十七年(212)由孙权派人筑以拒曹的关寨,卡住濡须河口,形成东关,当时又名濡须城,又因其寨似“偃月”故称为偃月城或偃月钨。原先城上还刻有“濡须坞”三字,相传字为孙权所书,但人们习惯通称它为“东关”。

东关镇中心小学原所在地的一处高墩,就是当年东关守将放牧战马的地方。孙权死,孙亮继位,于神凤元年(252)沿濡须坞水口挟山筑两城,东城叫东关,西城叫西关(在无为县七宝山下)。因此,曹操感到孙吴对他的威胁很大,从建安十八年(213)到神凤元年(252),曾多次派兵攻打东关而不克,遂使曹操“四越巢湖而不能”。

清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曾和清军在运漕、东关一带激战,太平军大获全胜,清军死伤惨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7 15: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含山县千古雄关——昭关
昭关在含山县城北7.5公里处,西有大岘山,东有小岘山,连绵几十里,两山相峙,中间一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自古以来便是南北交通要冲。春秋时期,这里地处吴楚两国边境,号称吴头楚尾,为边关要塞。

楚平王七年(前522年),昏庸无道的楚平王占媳为妻,并听信馋言,要废太子建,身为太子老师的伍奢因竭力劝谏,祸及全家。楚平王将伍奢打入死牢并逼迫他写信给两个儿子,以便骗来斩草除根。伍子胥接到父信后识破隐情,拒绝前往,决意逃离危机四伏的楚国,伺机替父兄报仇。伍子胥欲奔吴国,来到昭关时,关口悬挂捉拿他的画像,盘查很严,无法出关。恰好遇见居住此地的东皋公,将他安顿家中隐居7天。伍子胥想到国仇家难,悲愁交加,竟在一夜之间急白须发。东皋公在苦思冥想之中,见状灵机一动,让外貌酷似伍子胥的朋友皇甫讷先到关口,引兵捉拿,伍子胥趁乱乔扮老翁蒙混过关。历尽艰辛到达吴国的伍子胥,帮助姬光夺取了王位,最后统兵十万,挥师攻占楚都,将已故的楚平王掘坟鞭尸,以报前仇。伍子胥过昭关的故事世代相传,名闻遐迩,不仅《史记》中有记载,其中“蒙混过关”还被后人作为36计中的一个典型范例。艺术家们还将这段传奇故事搬上舞台,形成了京剧《文昭关》和《武昭关》两出传统剧目。

昭关伍相祠,始建于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和州州守郭继芳重修,万历三十三年又进一步扩建。原祠为明三暗五的砖石结构,雕梁画栋,翘角飞檐。祠内正中有一木龛,龛中有伍子胥塑像,右为大将柳展雄像,左为其子伍云立像,东西厢分别塑有搭救伍子胥过关的东皋公和皇甫讷坐像。祠内悬有多幅匾额、楹联,多为明清两代人题咏,较为有名的有两幅。

一联:

此地吴头楚尾;

此人孝子忠臣。

另一联:

父仇不共戴天,叹英雄过关,吹箫乞食;

故国何堪回首,统吴师入境,掘冢鞭尸。

昭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南朝宋、梁、齐、陈兵马进攻寿阳,多次屯兵大岘山。南宋名将张浚在此依山筑城抗击金兵,名将刘琦曾击退金兵,“复含山县,驻昭关”。关隘两侧建有烽火台、回马亭;关南正面有“昭关”2字,关北门有“吴头楚尾”4字,皆名家所书。后历经战火,旧祠遭毁,至解放后只有一个临时搭建的简易祠堂。今昭关附近的山上还留有烽火台、跑马垅、回马亭等多处遗迹。1982年,昭关被安徽省政府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含山县委、县政府多方筹集资金,在原址重修了昭关和伍相祠。重修的伍相祠,依据县志中清代康熙年间的图示为范本。新建的昭关由青石垒砌而成,关口拱门内正面刻“昭关”2字,背刻“雄居吴楚”4字。新修的伍相祠高16米,宽23米,为重檐歇山顶5开间仿古建筑。祠内立有高4.2米高的伍子胥塑像,两侧绘有伍子胥过昭关故事连环画。昭关东面满山怪石幽林,西边是新修的塔古路,路边山崖上刻有“古昭关”3个大字。关的北边是明清仿古街,粉墙黛瓦、酒肆茶室分布其间。每当残阳夕照辉映古关城楼时,凭关揽胜,抚今追昔,往事悠悠,令人感慨万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1-16 02:44 , Processed in 0.041393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