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7-7 15: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含山县千古雄关——昭关 昭关在含山县城北7.5公里处,西有大岘山,东有小岘山,连绵几十里,两山相峙,中间一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自古以来便是南北交通要冲。春秋时期,这里地处吴楚两国边境,号称吴头楚尾,为边关要塞。
楚平王七年(前522年),昏庸无道的楚平王占媳为妻,并听信馋言,要废太子建,身为太子老师的伍奢因竭力劝谏,祸及全家。楚平王将伍奢打入死牢并逼迫他写信给两个儿子,以便骗来斩草除根。伍子胥接到父信后识破隐情,拒绝前往,决意逃离危机四伏的楚国,伺机替父兄报仇。伍子胥欲奔吴国,来到昭关时,关口悬挂捉拿他的画像,盘查很严,无法出关。恰好遇见居住此地的东皋公,将他安顿家中隐居7天。伍子胥想到国仇家难,悲愁交加,竟在一夜之间急白须发。东皋公在苦思冥想之中,见状灵机一动,让外貌酷似伍子胥的朋友皇甫讷先到关口,引兵捉拿,伍子胥趁乱乔扮老翁蒙混过关。历尽艰辛到达吴国的伍子胥,帮助姬光夺取了王位,最后统兵十万,挥师攻占楚都,将已故的楚平王掘坟鞭尸,以报前仇。伍子胥过昭关的故事世代相传,名闻遐迩,不仅《史记》中有记载,其中“蒙混过关”还被后人作为36计中的一个典型范例。艺术家们还将这段传奇故事搬上舞台,形成了京剧《文昭关》和《武昭关》两出传统剧目。
昭关伍相祠,始建于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和州州守郭继芳重修,万历三十三年又进一步扩建。原祠为明三暗五的砖石结构,雕梁画栋,翘角飞檐。祠内正中有一木龛,龛中有伍子胥塑像,右为大将柳展雄像,左为其子伍云立像,东西厢分别塑有搭救伍子胥过关的东皋公和皇甫讷坐像。祠内悬有多幅匾额、楹联,多为明清两代人题咏,较为有名的有两幅。
一联:
此地吴头楚尾;
此人孝子忠臣。
另一联:
父仇不共戴天,叹英雄过关,吹箫乞食;
故国何堪回首,统吴师入境,掘冢鞭尸。
昭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南朝宋、梁、齐、陈兵马进攻寿阳,多次屯兵大岘山。南宋名将张浚在此依山筑城抗击金兵,名将刘琦曾击退金兵,“复含山县,驻昭关”。关隘两侧建有烽火台、回马亭;关南正面有“昭关”2字,关北门有“吴头楚尾”4字,皆名家所书。后历经战火,旧祠遭毁,至解放后只有一个临时搭建的简易祠堂。今昭关附近的山上还留有烽火台、跑马垅、回马亭等多处遗迹。1982年,昭关被安徽省政府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含山县委、县政府多方筹集资金,在原址重修了昭关和伍相祠。重修的伍相祠,依据县志中清代康熙年间的图示为范本。新建的昭关由青石垒砌而成,关口拱门内正面刻“昭关”2字,背刻“雄居吴楚”4字。新修的伍相祠高16米,宽23米,为重檐歇山顶5开间仿古建筑。祠内立有高4.2米高的伍子胥塑像,两侧绘有伍子胥过昭关故事连环画。昭关东面满山怪石幽林,西边是新修的塔古路,路边山崖上刻有“古昭关”3个大字。关的北边是明清仿古街,粉墙黛瓦、酒肆茶室分布其间。每当残阳夕照辉映古关城楼时,凭关揽胜,抚今追昔,往事悠悠,令人感慨万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