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蛟矶烟浪

[烟雨江南] 芜湖码头今古大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 08: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利济巷
    自《烟台条约》辟芜湖为通商口岸后,长江芜湖段水运也开始繁忙兴旺起来,后来,身为清廷重臣,又握有大权的李鸿章又将米市自镇江迁至芜湖,再后来李经方又在靠近吉和街与江边一号码头的位置开办过一家名为“利济”的轮船公司,随着“利济”水运日渐壮大,高峰时,可以用日进斗金来衡量,生意红火得不得了。利济公司坐落的那条小巷也就自然而然地被称作利济巷了。这条往日通向江边码头,看似不起眼的寻常小巷,却因一个家族的兴旺、一家公司的红火而日渐兴旺,声名远播。
    如今,利济公司早已灰飞烟灭,利济巷也被拆迁掉了,成为漂亮大气的吉和广场一部分,惟有利济巷这一地名还保留在芜湖人的脑海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 08:5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怡和巷
    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西方列强对国土的侵占、对国人的凌辱,怡和巷就记下了那段芜湖人不堪回首的往事。
    现在的健康二马路前身就是怡和巷。100余年前的1904年,驻芜英领事柯韪良与芜湖关道童德璋签订《芜湖租界公共章程》,将租界内719亩多地划为各国通商租界。从此,各国领事馆在租界内划地租借,外国人在租界地定居。形成南起陶沟、北抵弋矶山的沿江半月形租界区。横穿五条马路,分成十区二十四段,有太古、怡和、鸿安、瑞记、和记、费礼伯等租界,怡和巷就是因为怡和洋行而得名。
    今天,租界早已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取而代之的是一座融休闲、娱乐、商业等诸功能于一体的滨江公园,市民们亲切称之为芜湖的“外滩”。它和保留下来的怡和楼、太古楼、美孚楼等租界旧物一起,成为芜湖历史进程的见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 08: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7-2 09:08 编辑

国货路
    国货路的前身叫“半边街”。别小瞧这半边街, 它一直是芜湖的一处靓点。先不说这半边街曾是芜湖第一条由美国引进沥青铺上的路,当年的芜湖大戏院、《皖江日报》社都曾坐落于此。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当时供职于《皖江日报》的张恨水曾在这条马路上领头进行示威游行,他的行动立即得到芜湖市民的积极响应和支持,于是,在他的身后形成一条包括学生、工人、商人及广大市民在内的数千人的游行队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芜湖市民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成立了“抗日救国会”。同年10月,工人、学生、商人等万余人再次召开抗日救国大会,提出抵制日货,并组成日货调查组,查出日货定期烧毁。为表达芜湖人民高涨的爱国热情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抵制日货的决心,将原先的半边街改名为国货路。国货路这一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今天的国货路早已不见了当年低矮的破屋、逼仄的道路,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马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繁华的国货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 09: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7-2 09:11 编辑

康复路
    上世纪50年代初,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战火很快烧到了鸭绿江边,此时,年轻的共和国刚刚建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毅然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由于朝鲜战场环境恶劣,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作战中的许多伤病人员都被送回国内治疗。在芜湖东门地段上有所地区医院,当时因接收很多来芜疗养伤病的志愿军指战员,任务完成得又非常出色,于是这家地区医院就被命名为康复医院,康复医院门前的那条马路,也就被改称为康复路。

康复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 09: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7-2 09:13 编辑

芜纺路
    芜纺路是建国以后的街名,在建国前它是芜湖至南京公路(即宁芜公路)芜湖一端的起点。建国后,因芜湖纺织厂的坐落其间,遂被命名为芜纺路,这一点倒与康复路地名的形成有点相似。说起芜湖纺织厂,自然要说到其前身裕中纱厂。裕中纱厂是芜湖旧工业的“两个半烟囱”之一。始建于1916年,1919年正式投产。裕中纱厂及之后的芜纺厂,为芜湖的建设与发展曾经作出过巨大贡献。
    眼下,芜纺厂因为城市的发展而拆除,芜纺路也被大幅拓宽,那座百年老厂已成为芜湖人心中的永恒记忆。原先一尊展示纺织女工风采的白色雕塑作品,因芜纺厂改制及芜纺路改造被移至赭山公园内重新竖起。由此可见,芜湖百姓对芜纺厂及芜纺路的情结有多深。


拆迁前的百年老厂——芜湖纺织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 09: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7-2 09:15 编辑

公安街
   公安街是一条连接新芜路和下二街的小街,因民国时的公安局(1937年后改称警察局)曾设于此,故名公安街。
    公安街在古吉祥寺范围之内。始建于东晋的吉祥寺规模很大,它南濒青弋江,西临长江,北至范罗山,东接街市。是芜湖著名的四大名寺之一。公安街一带原为吉祥寺的下水沟。吉祥寺在咸丰三年毁于清军与太平军的交战中,此后虽有多次修复但却屡修屡毁,民国时期,警察局设于吉祥寺的大殿内。至解放前夕,吉祥寺已破败不堪,名存实亡。解放后吉祥寺成为新华印刷厂厂房。现在寺虽不存,但留下了“吉祥寺”和“寺码头”等与之相关的地名,也算是一种历史的痕迹吧。
    公安街菜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芜湖一地最早且最大的菜市场,人称“大菜市”。公安街34号老屋原为刘正章父辈开设的交通饭店,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这幢房子里建立盲妓(看不见火光)慰安所,因此叫“不知烟火馆”。
    上个世纪末,“不知烟火馆”在旧城改造中被拆,但那段屈辱的历史仍深深扎根于市民心中。


昔日的公安街“大菜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 09: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7-2 09:10 编辑

大砻坊

    大砻坊作为一处地名,它的历史并不长,1919年的《芜湖县志》还未见其名。这一带早在清康熙年以前,就已经有许多专门加工粮食的砻坊。大砻坊的得名是因了一家名曰“益新公司”的企业。而大小砻坊的区别,则更是后来的事了。
    自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强辟芜湖为开放商埠,大砻坊得天时地利之便,逐渐兴旺起来。其主要的优势,一是得内河黄金水道青弋江之便捷水运优势;二是得沿江两岸之丰富物产之基础,如此风水宝地,精明的商人怎能不云集于此,大显身手,快意捞钱呢。
    1890年,也就是光绪十六年的时候,曾任无为知州、宣城知县的章维藩(1859-1921),看准商机,决定创办益新面粉公司。他先是看中了长江与青弋江汇合处的宝塔根这块风水宝地,可遭到芜湖官绅们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在这里开工厂会破坏风水。于是,章维藩又同他昔日绍兴的师爷姚恩孚一起,将眼光转移到了芜湖东门这块紧靠青弋江的地方。
    1894年,即光绪二十年,章维藩的工厂建成并投产,名为“芜湖益新米面机器公司”,简称益新面粉公司或益新公司,它是当时中国最早的机制粮食加工厂之一,根据现在掌握的文献来看,在益新公司开业之前,此类工厂全国只有一家,即1878年天津朱其昂开设的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而其21万元的投资,则是当时全国第一。章维藩极具商业头脑,他在创办益新公司后不久,又在芜湖二街开办了新式家具厂,在当涂兴办宝兴铁矿公司。
    1909年,即宣统元年后,益新公司又对厂房进行扩建,用糯米稀砌成了我们大家现在天天能看见的,很坚固的四层砖楼。大楼建成后,开明的章、姚两位老板又从英国亨利西蒙磨粉机器厂进口了当时国内乃至国外最先进的设备,专门从事面粉加工和制作。后来,章维藩之子章朗西及姚恩孚之子姚同孚接管了工厂,他们创造的“飞鹰”牌面粉被誉为全国头牌面粉。时至上世纪80年代,益新面粉公司大楼还在生产面粉,笔者当年工作过的市永康食品厂所用的面粉也是益新公司生产的。当年益新公司大门的门额书写着章维藩亲笔题写的“山辉川媚”四字,东西两侧各嵌有一铜质招牌,上书中英文公司名称,益新公司遂成此地一大胜景。
    由于益新公司是用现代化的大机器加工生产面粉的,所以老百姓就将益新公司所在地称为大砻坊,而将益新公司西段称为小砻坊,再后来,小砻坊作为地名渐渐被人遗忘,而只留下大砻坊这一地名了,现在,广义大砻坊一词已经不仅仅局限一条街道了,而是指以康复路、砻坊路和环城东路所围的一个近似三角形的区域。
    2005年12月31日,历经百年沧桑的大砻坊,在原先的弋江酒厂的位置上奏响了城东旧城改造的第一声建设礼炮;曾经书写了芜湖米市春秋、芜湖工业发展历史痕迹,展示了百年砻坊风采的老城区,从此迎来了又一个崭新的历史时刻。


大砻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 09: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蛟矶烟浪 于 2013-7-2 09:20 编辑

东门老城区
   位于镜湖区东南部的东门,因地处古县城东门而得其地名。东门旧称宣春门,是芜湖明万历九年(1581年)建成的四个主城门之一,据史料记载,离宣春门外20余丈有启春门,亦称启春关,启春关的东面还有杏花村,每至清明前后,这里都是踏青的好去处。
    笔者居住老城区50余年,见证了那儿所发生的种种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2005年12月,历经百年沧桑的大砻坊老城厢迎来了旧城改造的第一响建设礼炮;展示百年砻坊风采的老城厢,从此迎来了又一个崭新的历史时刻;2006年,为全市所瞩目的百姓安置房建设,在有着古老爱情传说的东门棠梅村拉开序幕,古人笔下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正在逐渐变为现实;2007年11月,芜湖城市建设迎来了全面东进的历史时刻,全省最大的,集商贸、金融、学校、医院、文化娱乐及美丽人居环境于一地的“绿地·镜湖世纪城”奠基的礼炮声响彻东门大地,一时引起广泛关注;2009年5月,泗水园地块的旧城改造正式开始。拥有丰富文化底蕴的东门老城区已经开始了脱胎换骨式的蜕变。
    无论是消失的,还是留存下来的;也无论是刚刚命名的,还是原本就存在的,一条条街巷的背后,往往都蕴含着许多芜湖的历史,见证着芜湖发展的足迹。


东门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 09: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一座历经千年历史岁月的城市来讲,其老街老巷,往往记载着一座城市变化的重要痕迹,这其中还包括在城市发展中不断增添的新街、新区、新地名。
    芜湖自古以来街巷众多,而且逐年增加。据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芜湖县志》记载统计:全县共有古老街巷119条。民国八年(1919年)的《县志》统计,在清至民国的112年间又增加68条,达到187条。1987年11月1日的《芜湖日报》指出:“到1986年底,全市755条小街小巷,已有262条铺上水泥路面。”老街虽无语,却成为那段历史活的见证,通过一条条老街老巷的演变,从中或许可以看出我们这座城的一些历史发展轨迹。
    今天,让我们抚摸这座城市的街道巷陌,抚摸时间的足迹,重读芜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 09: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山路
    中山路,在百年芜湖的变化与发展中,经历了三次重大变化:
    1925年前的中山路还叫“大马路”。这条所谓的“大马路”是在一处叫“姚家硼”的荒山坡地段开辟出来的一条马路,据说是李鸿章儿子,人称“小伯爷”的李经方为做生意需要而修建的。1902年,在有200两白银投资的情况下,又将原先的马路进行拓宽延长,修建成一条直抵当年同庆楼位置的大马路。到了1906年明远电厂成立后,又给大马路装上了路灯,如此时间一长,大马路渐增人气,并逐渐形成热闹的商业街市气候。要说,这时的大马路,才是“原生态”的商业步行街呢。从那时起直到现在,中山路一直是芜湖的商业中心和休闲娱乐中心。
    1912年10月30日,孙中山曾亲临芜湖视察,并在中山路的大舞台(今大众影都)向芜湖各界群众作热情演讲。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不幸病逝于北京,举国哀悼。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遂将大马路改名“中山路”。
    随着芜湖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1998年市政府以1.4亿元的总投资,对中山路老街,以现代步行商业街的模式,进行了又一次全新理念的建设。1999年9月29日,这又是芜湖人难忘、兴奋的一天,当天全市万人空巷,潮水般地涌向流光溢彩、礼花飞舞、鼓乐喧天的中山路步行街。历经百年风雨洗礼的中山路,亦如涅槃后的美丽凤凰,焕发全新的面貌。如今它已与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一起,并称“全国三大步行街”,从而成为江城的一颗璀璨明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 09: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芜湖叫江城,所谓的位置优越,也就是三江五水交汇,水运发达,码头文化丰富,这座城市说白了就码头城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 15: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7-2 15:38 编辑
芜湖叫江城,所谓的位置优越,也就是三江五水交汇,水运发达,码头文化丰富,这座城市说白了就码头城市,.. ...
蛟矶烟浪 发表于 2013-7-2 09:31



现在人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叫去大城市,过去交通靠水路都说跑码头,跑大码头,当时芜湖和上海、汉口、南京一样都是大码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 16: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2# 天晨 水运是最便宜、便捷、也可通江达海,但在今天由于水运慢,只能运货了,人上船只是旅游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4 16:45:37 | 显示全部楼层
码头文化――在竞逐中痛与荣
风从哪里来?在此停留。
你往哪里去?在此守侯……
多少货物在此吞吐
多少人物在此沉浮
过客容颜易老
码头涛声依旧
用《金山词霸》查阅“码头”乃是水边供船停靠的建筑,古人骑马到水边,把马拴在石头上,于是“码头”临水而生。水边有石拴马,还需要房子遮风挡雨,房子多了就组成巷子,水边的巷子就是“港”,港口是码头的升级。空港、陆港、信息港等摆脱了水的暧昧,保留了换乘的架势。
码头成就了芜湖,码头文化注入了芜湖人的血脉。在地名上就有宝塔根下面的寺码头、滨江大道的太古码头,河南的码头口小学,在称谓上有关系暧昧的码子、见不得太阳的水货、吹牛不上税的泡泡子,在就业上有航运公司、造船厂、水上公安分局……流动不居是码头的生存方式,陈独秀到芜湖办完《安徽俗话报》走了,潘玉良在芜湖出脱风尘也走了,小燕子赵薇飞走了……即聚即散是码头的生理特征,码头文化因而急功近利,只图眼前,不计后果,缺乏长线投资,五方杂处,本土势力软弱,没有一家独大而形成的家族伦理,没有自己的建筑符号,甚至没有土著居民开大的商铺。各国传教士能够在芜湖立足,各地的帮会能够在芜湖开张,因为没有绝对的主宰,也就没有强力的排斥。码头芜湖――海纳百川、包容万物。
码头文化:没有规则的主流,跟着感觉走
上海的流行色很快成为芜湖的街头风,中原的土菜吃不厌,肥西的老母鸡来安生。
码头文化:在兼收并蓄中寻找主流
傻子把大锅饭砸了,项义水把禽蛋公司包了,其实他们一直在努力。
码头文化:流动的生活,在竞逐中爱与哀愁!
千年古城,百年商埠,从撑杆木船到远洋巨轮,芜湖码头飘忽了水的记忆,翻新了船的精神!码头文化,不愁无物,有容乃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4 16: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芜湖码头帮派:形义实利争地盘
上海十六铺码头诞生了杜月笙,芜湖米市码头成就了芜湖商会的实力派人物汤善福。
山西帮商人开设芜湖最早的“三晋源”和“日升昌”钱庄。湖南商人和手工业者为抵制“欺生”建立了芜湖最早的会馆――潇湘会馆。泾县同乡会的牌坊还立在老城厢的花街。
公开的打斗只是帮派刚起步时的动作,码头的潜规则在于重兄弟意气和把头的人格魅力。米船到达码头,掮包工靠前问这是哪家的货,扛起来就送到指定商铺,帮派内有人来收账。表面上看把头是靠义气笼络人心,实际上是利益的暂时平衡。帮派人物都有“小九九”。只有形义实利才能维持帮派的生存。码头货物 “来如行云,去如流水”,码头工人多是流氓无产者,他们敢为人先,甘冒风险,但是缺乏长远眼光和信誉储备。
 芜湖码头上的挑夫、民船水手、手工业者、游男及城市贫民有个秘密组织哥老会,曾掀起“势如潮涌,声若山崩”的芜湖教案,人人手执一小旗,要求当局立即驱逐传教士出芜湖。纵火焚毁天主堂……芜湖码头,繁荣背后有伤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1-16 22:05 , Processed in 0.046832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