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天晨

[鸠兹古韵] 芜湖老街巷(二):芜湖古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9 09: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1# 天晨


    花街小学周遭~母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9 18:5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内街



东内街,环城东路-米市街,因地处老城内东面故名。1928年建街。
东内街是芜湖古城内最古老的街道之一,明万历三年(1575年),芜湖为防倭寇和盗贼而建的城垣时,已形成街市。因这条街位于县衙东边,直通县城东门----宜春门,故始称:”县东大街“。到了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芜湖编修县志时,被称为”东门大街“,其中”自萧家巷至旧千总署又名“安义街”,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靠近城墙的一段街道始称为东内街。
       东内街为东西走向,东起环城东路,西至米市街,与花街、十字街成直角相交,萧家巷与罗家闸两条街巷与其垂直相通,形成“十”字,长345米,宽3米左右,原为弹石路面,20世纪80年代改为水泥路面。
       东内街南临孔庙(文庙),北临关帝庙(武庙),文武两庙,南北耸立,夹街对峙。街西头北侧曾建有道教的城隍庙。民间一直传说,该庙是全国最早的城隍庙。建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城隍庙里,一年四季香客如云,鼓乐阵阵,终日香火燎绕,因此,此街被人们视为“风水宝地”,成为当时城内最繁华的地段之一,昔日商贸活动十分活跃,香烛店、炒货店、米店......店店相接,酱坊、染坊、垄坊......随处可见,裁缝店、剪刀铺、鞋铺、山货铺......挤满街面。使得东内街热闹非凡。
       东内街在芜湖教育史上占有突出的位置,清同治九年(1870年)时任芜湖道台的吴坤修将鸠江书院移到东内街中断南侧(今罗家闸小区),鸠江书院的前身是中江书院,创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有徽宁池太广道道伊李世杰率乡绅捐资,始建于河南蔡庙巷。光绪十八年(1875年),恢复中江书院名称,学生来自皖南28个县。光绪十八年(1892年)至二十四年(1898年),袁昶出任徽宁池太广道期间,对中江书院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关心,扩建了书院规模,捐银4000两为书院购置新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皖南道员刘树屏将中江书院改名为"皖南中学堂“,并附设小学堂,开创芜湖近代官办中小学教育的先河,书院在东内街办学长达133年,直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年底,才搬出东内街,迁至赭山,以后,八易其名,逐步发展成为今日的芜湖市第一中学。民国元年(1912年),清进士、安徽省议会会长吕志元又联系江苏补用知县、郎溪人陈应绶等人,在中江书院旧址上创建一所中学,即芜关中学。前后在东内街办学长达34年,1954年入芜湖市第二中学。抗战期间,芜关中学下迁至南陵、歙县办学,其间,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在原芜关中学校舍设立省立芜湖中学。1964年,芜湖市教育局在芜关中学的旧址上创办东内街小学,20世纪90年代,并入罗家闸小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9 23: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0 08:19 编辑

东内街从来就不缺热闹。这条老街位于芜湖城东西向中轴线上,是旧时进出芜湖城的必经之路,因此繁华异常,一直是商贾和显贵的聚居地。
芜湖古城内的街道多是弯弯曲曲,而东内街却是个例外。自然地貌西高东低,站在街的西端向东望去,一条笔直的大道顺着古城的地势向下而行,使得整条街道都极富立体感……
旧时芜湖城内的街道多是弯弯曲曲的,而东内街却是个例外。它西高东低,站在街的西端向东望去,一条笔直的大道顺着古城的地势向下而行,使得整条街道极富立体感。东内街位于芜湖城的东西向中轴线上,东连东门———宣春门,西接花街、米市街和十字街,是进出芜湖城的必经之路,因此繁华异常。据民国八年《芜湖县志》(以下简称《县志》)记载,东内街又称东门大街,其中萧家巷口至旧千总署一段又称安义街。东内街从来就不缺热闹,这里一直是商贾和显贵的聚居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00: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城隍庙



    位于东内街的城隍庙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关于它的记载不胜枚举。许多地方文献中都说芜湖城隍庙建于三国时的赤乌二年(239年),如《太平府志》:“城隍庙在府承德坊(今芜湖),赤乌二年创建。”说芜湖城隍庙建赤乌二年的最权威文献当属《明史》,在“城隍”一节中是如此叙述的:“洪武二年,礼官言:‘城隍之祀,莫详其始……又芜湖城隍庙建于吴赤乌二年,高齐慕容俨、梁武陵王祀城隍,皆书于史,又不独唐而已。’”然而《明史》并未指出“赤乌二年”之说所本何处。可历代《芜湖县志》均言城隍庙建于宋绍兴四年,如《县志》记载:“城隍庙在县治东,宋绍兴四年建,明洪武初封显佑伯,永乐八年县丞周宗溥重修,成化间知县陈源增两廊、前门,天启六年知县雷起龙复修,清康熙间邑人俞廷瑾暨子亮臣先后捐修,乾隆十四年邑众与徽人合赀新葺,阅五载告竣。殿庑肖像咸完美焉。五十五年大殿前添建卷篷三楹,内速报司旧为邑人许传忠造,咸丰间毁,光绪六年邑人胡毓英、何义彰、程廼封、王荣和、甘嗣赵、彭永洪等募捐重建,光绪三十二年由商民醵赀重修。”既然历代《芜湖县志》都说城隍庙建于宋代,这绝不可能是巧合,这肯定比《明史》要可信得多。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时,芜湖城隍庙气势犹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00:4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0 08:01 编辑





千年城隍庙,香火不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00:4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芜湖城隍庙内供奉的城隍,历史上确有其人,乃汉初名将纪信。纪信(?—公元前204),四川西充人。他随汉高祖刘邦出生入死,身经百战,屡建奇功。公元前204年5月,楚汉战争已进入胶着状态。刘邦及其部众被楚军长期围困在荥阳城里。为救刘邦脱离困境,纪信身着刘邦衣帽,吸引了楚军的主力。刘邦这才有机会乘乱逃回关中。项羽气急败坏之下,烧死纪信。刘邦称帝后,封纪信为“匡侯”,在十三省列纪信祠。后来,有些纪信祠逐渐演变成城隍庙,唐宋以后,一些新建的城隍庙也以纪信为城隍。明代是城隍兴盛之时,朱元璋称帝之后,遍封各地城隍,芜湖的城隍被封为“伯”,相当于四品官。《明史》曰:“京都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皆封为王。其馀府为鉴察司民城隍威灵公,秩正二品。州为鉴察司民城隍灵佑侯,秩三品。县为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伯,秩四品。衮章冕旒俱有差。命词臣撰制文以颁之。”正因如此,《县志》才有“明洪武初封显佑伯”之说。现如今,全国城隍庙中仍有三十多处奉纪信为城隍,如上海、西安、兰州、天水、郑州、荥阳、镇江、襄阳等。由于时间的推移,如今许多人在东内街的城隍庙内焚烛祭拜之际,已经不知这位城隍是何许人也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01: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21 10:06 编辑

城隍·城隍庙

宋以后的城隍,多为正直、惠民之文官武将,“功施于民则祀之”。城隍神职渐扩为能护国安邦、消恶除凶,旱时降雨,涝时放晴,生儿养女,出入平安,管辖该地阴司亡魂等。明太祖登元之初,一次在全国城隍中即封赠有六王(含太平府城隍),秩一品。建造殿庙,供奉木主。明后城隍庙中,又添建城隍奶奶卧房,及赏善罚恶诸殿。芜湖城隍庙,一如上述。
关于芜湖城隍及芜湖城隍祠庙,古代文献记载较多,简录如下:
《明史》之《礼志》三:“洪武二年,礼官言:‘城隍之祀,莫详其始。先儒谓即有社,不应复有城隍。’故唐代李阳冰《缙云城隍记》谓‘(城隍)祀典无之,唯吴越有之’。然成都城隍祠,李德裕所建,张说有祭城隍之文,杜牧有祭黄州城隍文,则不独吴、越为然。又芜湖城隍庙建于赤乌二年(239年),北齐慕容俨、梁武陵王祀城隍,皆书于史,又不独唐而已。”
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之《群祀考》三:“明洪武二年正月封京都及天下城隍。帝谓中书及礼官曰:‘城隍神历代所祀,宜新封爵。’遂封京都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开封为显圣王,临濠为贞佑王,太平为英烈王,和州为灵护王,滁州为灵佑王,秩正一品。其余府为监察司民城隍威灵公,秩正二品。州为灵福侯,秩三品。县为显佑伯,秩四品。三年,诏天下府州县立城隍庙,其制高广各视官署正衙,几案皆同。”
清代俞樾《茶香室四钞》卷二〇:“宋代赵与时《宾退录》云:‘城隍神之姓名具者,镇江、庆元、宁国、太平、襄阳、兴元、复州、南安诸郡,华亭、芜湖两邑,皆谓纪信。’” 《县志》卷四十《庙祀志·庙坛》附明洪武《封城隍文》,对芜湖城隍有如许赞誉:“唯谨芜湖县城隍之神,聪明正直,圣不可知,固有超于高城、深池之表者。”
日本中国道教史研究专家洼德忠《道教诸神》中《诸神的来历及特征·城隍爷》一节中称:“公元239年东吴孙权在安徽芜湖建了城隍祠,这是文献中关于城隍神的最早记载。城隍信仰也许就在那之后才渐渐兴起,故不能认为城隍神是公元前二三世纪左右确立的。”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三卷《神仙谱系·城隍》:“旧时各地城隍庙多由道士主持。道书《诸神圣诞日玉匣记等集》以五月初一日为都城隍圣诞日,该日城隍庙即举行祭祀。”
《县志》卷四十《庙祀志·庙坛》对芜湖城隍庙及其祭仪有如下记载:“城隍庙在县治东。宋绍兴四年(1134年)建,明洪武初封显佑伯,永乐八年(1410年)县丞周宗溥重修。成化间(1465—1487年)知县陈源增两廊、前门。天启六年(1626年)知县雷起龙复修。清康熙间(1662—1722年)邑人俞廷谨暨子亮臣,先后捐修。乾隆十四年(1749年)邑众与徽人合赀新葺,阅五载告竣,殿庑肖像咸完焉。五十五年(1790年)大殿前添建卷篷三楹,内速报司旧为邑人许传忠造。咸丰间(1851—1861年)毁,光绪六年(1880年)邑人胡毓英、何义彰、程乃封、王荣和甘嗣、彭永淇等募捐重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商民醵赀重修。”
《县志》卷八《地理志·风俗·端午节》注载:“向例五月初一出城隍会,杂扮神鬼,舁神巡游街市,至金马门外行宫为止。相传旧城隍庙基,让为学基。至是各班工匠于金马门外,先期搭盖行宫,留驻神像,演戏十余日至六月初一,复舁返原庙火帝会”。“向例四月十五日有文武二种。文祇一班不过舁神巡游;武者数十班,多系乡里健儿,舁像奔驰,互相角胜,谓之‘抢杠’”。“又,大城隍会每十年出一次,天曹会每十二年出一次,今俱废止。”
《县志》卷八《地理志·风俗·下元》载:“下元,有司疬坛,于北郊迎城隍神以主之,俗曰:神于此时收疬鬼
也。观者亦众,人皆墓祭,略如清明。”
以上,关于芜湖城隍庙究竟建于何年?《明史》所言已称:“城隍之祀,莫详其始。”莫详其始就是不知以前的情况。接着列举各地所祀城隍之先后,自当都含有不确定性。《道教诸神》只说东吴孙权在芜湖建了城隍祠,“祠”字原义据《说文解字》释为:“春祭曰祠”。“庙”字《说文解字》释指对先祖崇敬之颂仪,后衍化含有供神仙之屋宇、宫前殿堂,或指庙号等。所以,指东吴时已有城隍信仰是无问题的。而只把“祠”义后来衍化为祈祷、庙堂之意,解释为东吴孙权时芜湖已有城隍庙(供城隍的屋宇建筑),那就值得商榷了。 芜湖城隍庙《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记载明白:“宋绍兴四年(1134年)建。”后,《乾隆太平府志》及嘉庆、民国两部《芜湖县志》,都一致同称建于宋绍兴四年,且传承有序,当是确定可信的。
芜湖城隍庙1950年代拆除大殿两庑的十殿,驻进了地方公安警队,1960年代交由芜湖专区文化局使用。当年为解决专区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地,1963年又拆除大殿,建皖南大戏院(后改皖南影剧院,今为美丽华歌舞厅),只保留改造了前大门、戏台及殿后娘娘殿及娘娘卧房。1985年左右,宣城地区文物管理所申请修缮费5000元,拆大门及门榜两庑,改建今样。但至今原大门、戏台之木质架构均未更动。 日伪时期芜湖城隍会十分隆重,这反映了当时芜湖人的“祛祟求安”心理。民国三十年(1941年)大城墙院一带百姓,第一次由地方首领举行此会。城隍会中必由一孩童装扮背榜童子。戴瓜皮帽,穿长袍马褂,背负一黄榜玉旨。告示上天玉皇大帝已准当地城隍所奏,降旨着令芜湖地方四季平安,百祟尽除。童子骑马,由一人牵引,随队至东门城隍庙,然后向城隍交上玉旨,算作差事已毕。此童必须为当地富家之子。

“城隍庙,起大风,十个秃子拜弟兄,大秃子害病,二秃了送信,三秃子说不要紧,四秃子说很要紧,五秃子买板,六秃子锥眼,七秃子抬,八秃子埋,九秃子哭乖乖,十秃子捧灵牌。”此儿歌也算是城隍庙的趣谈了。


洋银纳税碑

    洋银纳税碑位于芜湖古城内的城隍庙前院西墙上,因为城隍庙需要拆迁重建,2010年12月7日,芜湖古城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决定将其从原来的墙上拆下,暂时运至原芜湖市第十二中学大成殿内保存,待将来复建城隍庙时候再运回原址树立。搬离当天,芜湖古城投资有限公司和芜湖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派人到现场指挥工人拆除和搬运,保证了该碑的安全。

    洋银纳税碑青石材质,平面呈长方形,通高116、宽51、厚15.5厘米。石碑周边饰祥花瑞草,上部文字图案清晰,下部则由于风雨侵蚀和自然老化而变得有些模糊,个别字已经很难辨识。碑文共计294字,全文如下:“同治十二年十月初五十六日,本邑舉人鮑桢,贡生何義新、王廷鈞、經洪錫,職員濮元慶、許文瀚、謝立年,廪生高崇,附生王榮和、彭蔚文、孫廷梧等以備陳民,累請示禁除等情,先後呈禀藩府憲在案。初七日,奉藩憲裕批查,徵收錢漕應以銀、錢分別完納,定章已久。國家經制有常,不容稍存遷就。該縣歷年錢漕,小民間有以洋銀投樻者,該縣聽照市價折□,或出一時權從民便,已與定章不符。若所稟如果屬實,尤屬違章累民,仰太平府刻即查明,嚴禁具覆,不准稍涉狥延,切切。抄粘附十八日奉府憲周批,拠呈已悉,除札饬芜湖縣照章辦理外,并出示嚴禁。該縣書役人等,不准違章浮收,及銀、錢與洋三項,悉聼民便,赴櫃完納。舉人等務宜勸令各業戶趕緊赴櫃,踴躍□將以裕國課而濟餉需,切勿故意刁難,自取咎戾,勿違切切。闔邑士民謹錄仝立。”

    从碑文分析,该碑记录了清末民间币制混乱的现象,外国货币(即碑文中所说的“洋银”)与清政府发行的货币同时流通,政府为了能够正常征收赋税,不得不允许外国货币和银两、铜钱同样可以纳税的史实。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之时,芜湖始被增开为通商口岸,而之前的同治十二年(1873),芜湖市面上外国货币已经大行其道,民间普遍使用,以至于许多人用其完纳钱漕,这充分反映了当时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已经深入内地。由此可见,洋银纳税碑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方史和经济史价值。

    另外,碑文中提到的彭蔚文,安徽芜湖人,字赤霞,贡监,曾在江苏为官,善于绘画。民国八年《芜湖县志》有载:“米业公所,在江口横街。光绪二十年(1894),董事彭蔚文等,禀收一厘义捐创建,为江、广米行及各路行商有事会议之地。前进购民居改造,后进租工部厂基地。当时警察、商会均未举办,由公所招募巡勇弹压河下,于米市大有裨益。民国间,于后进增造新式楼屋一层”,说明彭氏还参与了芜湖米业公所的创建,为芜湖米市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01: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怀爽楼

怀爽楼位于原东内街小学内,是为纪念袁昶所建, 袁昶(1846—1900),原名振蟾,字爽秋,浙江桐庐郭坊(今桐庐镇)人。袁昶在芜湖的时间并不长,从光绪十八年以员外郎出任徽宁池太广道始,至光绪二十四年朝廷迁袁昶为陕西按察使止,满打满算也不超过六年。但这期间,袁昶创办书院、开设邮政、兴修水利,赢得了芜湖百姓的普遍赞扬。怀爽楼建于宣统二年(1910年),建造者为沈思齐。据郑逸梅先生《逸梅杂札》记载:“壬辰(1892年),思齐受知于桐庐袁爽秋,以文字道义相切劘。爽秋与徐用仪、许澄清同殉难,思齐悼念师门,于芜湖中江校舍,建怀爽楼以纪念之,并作长歌,称名德之盛,而指斥暴政灭宗之酷。”沈思齐(1865年-1940年),字师徐,晚号逋居士,又号逋翁,江苏华亭人,工诗文,但颇自谦抑,有《逋居士集》行世。曾于芜湖中江书院,师从于袁昶。郑逸梅有“补白大王”之称,尤精于文人掌故,能“道人所不能道”。郑逸梅是通过高吹万知道沈思齐的。高吹万与沈思齐同为华亭人,有同邑之谊,多有诗文唱和,互引为知己。袁昶在北京被难之后,其遗孀和子女抚柩来到松江府,从光绪二十六年七月离京,一直到光绪二十七年二月才到达松江,费时七个月。当时沈思齐和高吹万也在松江,眼见孤儿寡母的惨相,不由感慨万端。为追念恩师,沈思齐多方筹划,终于在芜湖中江书院建起一座怀爽楼。怀爽楼后成为东内街小学的教学楼,上个世纪九十年末,怀爽楼被拆,在原址上建起了罗家闸小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01: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0 11:50 编辑

龙王庙

民间传说龙王是主管水的神仙。芜湖地处江南水乡,境内湖泊众多,江河密布,因此自古就有祭拜龙王的习俗。芜湖的历史上曾经先后出现过十几座龙王庙,但建于芜湖城内的,却只有一座,这就是位于东内街与井巷交叉口处的这座龙王庙。据《县志》记载,“龙王庙在县东河南十五里,每岁春秋仲月辰日致祭。因路远祈祷不便,乾隆四十年知县淡如水创建宣春门内察院东首。咸丰时毁,同治初重建龙王庙。”在《县志》的“城图”中就清楚地标明这座龙王庙的位置。庙宇仅有一进。就像许多皖南民居一样,进门是一个正厅,里面供奉着龙王,两侧各有一排虾兵蟹将。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东西两侧各有一间不大的厢房,可供人小憩。这座龙王庙的规格虽说不大,但其地理位置却非常独特,它位于芜湖城的东西要道之上,对于当年仅靠步行的百姓来说,十分便于祭拜。再加上紧邻模范监狱和芜湖县署,因此前来烧香祭拜的人群终日络绎不绝。据老人们讲,直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龙王庙依然存在。1937年芜湖沦陷后,龙王庙成了日寇的马厩,建筑结构遭到彻底毁坏。抗战胜利后老百姓在原址上盖起了民房,龙王庙也就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了。





据一住此已四十八年的老人讲: 龙王庙处,鲍裕成家的老宅有百年历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01:2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1 21:18 编辑

大清模范监狱

东内街上可圈可点之处还有许多,著名的大清模范监狱,其正门就开在东内街的中段。芜湖城的四座正门之一的宣春门就位于东内街的东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01:3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模范监狱

     监狱一般设在衙署内,是衙署建筑群的组成部分,其位置和布局是根据古代星相学来确定的。古人敬天,认为天上日月众星与地上人间百事相互对应,他们将天上的恒星分成几个组团,每个组团以一个星官来命名。天上西宫有七宿,主管狱事的昴星,根据这个理论,监狱的地点就设在各州县衙署大院的西面。
     芜湖县监狱自然也设在县衙的西面,光绪五年(1879年)由知县屈承福建造,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知县沈保深重修扩建,县监有独立的院墙和门户,分外监、内监两个部分。外监关押着一般什犯罪的女犯人,内监关押着死刑重犯。清代有规定:“各监有内监以禁死囚,有外监以禁徒、流以下。妇人别置一室,曰”女监“。”
     监狱自有一套完整严酷的管理制度,县级监狱以典史为管狱官,负责监狱的各种事务,主管部门是刑房。狱卒负责狱内和狱门的看守,巡卒、更夫负责狱外和夜间巡逻。遇到紧急事件,典史所辖的捕手也参与戒备。特殊情况下,直属县官的三班衙役也参加防守,但封建时代的监狱条件恶劣,疾病流行,越狱事件时有发生,刑讯逼供、残害犯人、草芥人命等现象司空见惯。




模范监狱-----男(犯)监(狱)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01:3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修律大臣、大理院正卿沈家本在研究了西方和日本等国的监狱制度后,向光绪皇帝提出改良旧式监狱,得到光绪皇帝的首肯。宣统元年(1909年),限令各省在三年内改造完成旧的建狱,于是,全国各地都建起了新式监狱,通称:“模范监狱”。清王朝灭亡后,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继续主建改良监狱,当时的安徽省会安庆率先建成了安徽省第一模范监狱。
    民国六年(1917年)由高等检察厅厅长袁凤曦筹款,呈奉司法部,要求在安徽芜湖建造第二监狱,因衙署西面的芜湖县监占地过小,无法改建,民国七年(1918年)就在清千总署(民国元年改为一区警察署)旧址上,创建了安徽省立第二监狱,亦称“模范监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01: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模范监狱坐北朝南,北门上有“安徽二监”四个字,东西宽14丈,南北长35丈,面积490方丈,围墙高2丈,分为前后两大区,北面为后区,为男监,呈长方“十”字形,因原地基狭小,均加盖一层。南北两翼为五人杂居监,每翼楼上下各有监房16间,合计可容320人。东西两翼为一人独居监,楼上下各有监房16间,合计可容纳64人。东西南北四翼拱于中央,作三层楼房式,一层为看守监视处,二层为教诲堂,三层为瞭望室,从这里可以瞰视全监。后区内有工场四大间,分设于“十”字形的四个角落。坎所,粮库、浴池、洗漱室、染纱场、消防器具室、水井、非常门都设在北端。
南面为前区,前为正门,两旁有门卫室、待见室、看守室、各科办公室、会议室、招待室、陈列所、会食所、材料库和物品保管库、职员宿舍。事务所西面维女监,与事务所横墙隔开,女监正门为女犯接见处,亲属不能直接给犯人传递物品,要用转桶来传递。事务所东面为病监,与事务所也以横墙隔开,病监内有普通病室,精神病室、传染病室、停尸房,与普通病室隔开脱离。病监南面还有医务所、看守宿舍、看守厨房、厕所、水井等。( 民国八年《芜湖县志-政治志-司法》清楚的记载了模范监狱的管理清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01: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0 08:00 编辑




高大威严的模范监狱主楼----瞭望室



     模范监狱不仅在建筑形式上效仿西方,结构布局和功能设施也都具有现代色彩,最主要的是管理方法上,由封建时代的残害犯人、视犯人如草芥的管理制模式,改变为劳动改造、教育感化为主的人性化管理制模式,这是几千年来中国监狱发展的一个很大的进步,是旧中国狱制改革的成功范例。
     抗战时期,日军在监狱内关押战俘和寄养伤兵。解放后,由于芜湖监狱设施完备,位置适宜,被调整为安徽省第一监狱,1965年前后停用,改为芜湖汽车发动部件厂职工宿舍。2005年模范监狱被芜湖市政府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7月,模范监狱升级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古城改造的进行,模范监狱旧址将打造成全国唯一最大的“监狱文化博物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0 01:4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11 22:21 编辑

秦何机坊

东内街上还有不少砻坊商号,最大一家是秦何机坊,这座建于1924年豪宅至今依旧非常气派,至今仍常常使路人侧目。风雨沧桑,物是人非,如今的东内街繁华依旧、喧嚣依然,只是攀附于阶前墙角的片片绿苔,让老街平添几许盎然古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2-27 05:47 , Processed in 0.064355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