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5-19 09:0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阿兰诺迦 于 2023-5-19 09:06 编辑
漫话苏州园林的保护者——谢孝思
□龙长启
苏州园林是中国江苏苏州山水园林建筑的统称,又称“苏州古典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吴王阖闾时期,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鼎盛于明清,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胜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
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取、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的。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14~20世纪初)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响到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带动民间建筑的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向其靠拢,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是伟大的历史建筑物!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苏州园林能够完好的保护至今,与一个贵州人谢孝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谢孝思,字仲谋,著名国画艺术家。1905年生于贵州贵阳市大南门外太子坡(今石岭街)。谢孝思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绘画书法。1927年,他考入中Y大学艺术教育科国画组,师从名画家吕风子、汪采白、徐悲鸿等学习书画;1933年,毕业于中Y大学艺术教育系。1933年至1938年,任贵阳达德中学、贵阳高中、贵阳师范专科学校教员,达德学校校长;1939年至1945年,任教育*部义务教育视察员,国立艺专、正则艺专教员;抗战胜利后,1946年随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迁居苏州,任社会教育学院校务委*员、苏南文化教育学院艺术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至1966年,任苏州市政协副主*席,市文教局长、文化局长、文联主*席;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园林修整委员会主任。民进苏州市*委副主任委员,江苏省美协副主*席。1973年以后,曾任苏州市人大副主任,市政协副主*席,市文联主*席,名誉主*席,民进中Y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民进苏州市W主任委员等职。2008年10月22日在苏州逝世,享年104岁。
谢孝思毕生心血倾注于绘画、书法的研究与创作。他极善于在画面上将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加上清新隽永的题款,或诗或文,紧扣题旨,使整个画面浑然一体、不可缺少,活脱出浓郁的民族特色,民族气派。谢孝思的代表作有:《盆菊》、《梅花》、《太湖之夏》、《峨嵋金顶》、《苏州名园石谱》、《黄山松谱》、《寿石》等等。现有贵州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谢孝思画集》。谢孝思挚爱苏州,情系桑梓。提出“苏州丰富的文化遗产--园林名胜古迹和地上地下文物,它们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是苏州的瑰宝,是祖国的瑰宝,也是人类的瑰宝,应当受到高度的重视”。
谢孝思与苏州的情缘开始于1946年夏天。那一年,他执教于苏州大学前身之一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教育系,院址就在拙政园,谢孝思回忆,“我记得当年我在园中山坡的草地上备国文课,在远香堂上美术课,环境十分清静优雅。”于是,与苏州园林半个多世纪的不解之缘从此开始。从1952年开始以后的三四年间,谢孝思在苏州的主要工作就是在文化建设方面、特别是对苏州园林的修整。现存苏州园林和一些名胜古迹之所以能保存下来,基本上都是由谢孝老所经手组织修整的。这是谢孝思对苏州的最大贡献!
建国初期,苏州百废待兴。园林也亟待修复。当时的苏州市领*导与谢孝思交谈时,希望把苏州园林恢复起来,在保存文物的同时发展园林旅游。谢孝思与懂园林的周瘦鹃、范烟桥、陈涓隐、蒋吟秋、汪星伯等,以及上海、南京的园林专家陈从周、刘敦桢一起组成了苏州市园林修整委员会,共同商议如何整修。从此,谢先生奔走不息,招兵买马,搜罗各地废弃的古建筑材料,硬是让苏州园林一一恢复了原貌。除了修复园林,谢先生在保护苏州文物、古城、吴门书画、工艺美术等方面,也功勋卓著,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
首先修的是留园,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上津桥下塘,原是明嘉靖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故园改筑,名寒碧山庄,又称刘园。同治年间盛宣怀购得后重加扩建,修葺一新,取“留”与“刘”的谐音,始称留园,一直沿用至今。留园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曾被清代学者俞樾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但是在1953年以前,留园变得残破不堪。当年日本人在留园驻兵的时候,五峰仙馆成了马厩,柱子被马啃成了葫芦形,亭台楼阁上无片瓦,石林小院成了养猪场,市民可以在园内饲养家畜。
留园的修复被建筑学界看做是“修复古典园林史上的奇迹”,“利用旧料,保证质量”是修复留园得以成功的关键,为其它古典园林的修缮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范例。留园整修工程开始于1953年5月间,谢老和伙伴们一起摸清全园景点,访求能工巧匠,组织工种队伍,采集建筑材料,做好施工准备。据谢老的长子谢友苏回忆,父亲告诉他,当年修复留园很多物件都是他亲自“淘”来的。从留园中部南面水池的涵碧山房、明瑟楼、绿荫轩,东面的曲溪楼、清风池馆,池中的小蓬莱,到东部还我读书斋,中部北面的远翠阁、汲古得绠处等均在原址上恢复起来,200多丈长的走廊也利用旧料修建起来,加上假山、铺地、绿化等方面的配合,谢孝思用“出色”来评价当年修复留园的浩大工程。
除了留园,留下谢孝思“痕迹”的古园古寺还有很多。从拙政园到狮子林,从虎丘到寒山寺,当年的修复工作都有谢孝思的参与。谢孝思将已经被占用的西部花园划归拙政园,又和其他园林专家一起,将当时已经荒废的社教学院操场改建成现在的拙政园东部花园。狮子林中的家具摆设是与谢孝思交好的园子旧主老管家指点后从夹墙中发现的,立于寒山寺门口的照墙上镶嵌的“寒山寺”石碑则是谢孝思带着大家从泥土里发现的。
苏州不是谢孝思的故乡,却是他钟爱了大半辈子的地方。对于2500多年的苏州来说,一个人的一生也许只是其中的短暂一瞬。谢孝思把一生中最好的日子给予了苏州,为苏州文化添薪续火,让苏州的精彩继续延续。62年的苏州岁月里,谢孝思的名字与苏州园林、书画、评弹、彩绘、道教音乐等等“最苏州”的元素紧密相连。从文物保护到园林修复,从文艺创作到人才培养,没有人会怀疑他作为“苏州功臣”的评价。
谢孝思将最快乐的日子献给园林。“只要是关于苏州园林的事,谢老从不推脱。”苏州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副主*任周峥刚刚参与了《一个人与一座城市——谢孝思与苏州文化》写作,访问了很多和谢孝思一起工作过的人,他告诉记者,无论是解放之初的园林整修,还是他年事已高后主持编撰《苏州园林品赏录》,无论是亲笔为园林题写匾额,还是面对《苏园六纪》的镜头讲述对苏州园林的感情,甚至是为苏州园林培养自己的导游讲课,只要与园林有关,谢老总是热心参与。大家都说,苏州最美是园林,可如果没有谢先生当年对苏州园林的保护和修缮,那就另当别论了。
鉴于谢孝思对苏州园林保护和古城保护作出的杰出贡献。谢老百年寿辰时,《姑苏晚报》编了四个纪念专版,把谢老誉为苏州建城两千多年中贡献最巨的两位功臣之一,另一位是传奇人物伍子胥,可见评价之高。就在谢老离世的前一年,即2007年8月16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204836号小行星,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正式命名为“谢孝思星”,永远闪耀在星空中。这也彰显了国际社会对谢孝思为苏州古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守护所作贡献的高度认可。
谢老挚爱苏州,情系桑植。他饱含深情地说:“贵州是我的故乡,苏州是我的第二故乡。人家问我更爱哪个故乡,我说都爱,不分彼此。人家问哪个州更好,我说都好,春兰秋菊,并有佳色。”故乡的一山一水,都萦系着老人的无限眷念。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谢孝思多次回筑探视亲友。
作为民进贵州省*委机关的工作人员,笔者曾经参与了1985年8月民进贵州省筹委机关接待谢孝思老人的一次活动,并向谢老索词。当时已经是81岁高龄的谢老洞察力非常敏锐,看出当时比较年轻的笔者毛躁的个性,不用那个时代“求索”、“攀登”一类俗语,专门为笔者题词“静观”。此词让笔者受用终身,30余年来时时提醒要头脑清醒,不能鲁莽从事。
2001年谢孝思又一次回筑,时任民进贵州省*委副主委兼秘书长刘隆民曾专程到他的寓所,看望民进的这位老前辈。交谈间,他回忆起童年时候在石岭街的旧事,问起当年的老屋。他忘不了石岭街,更忘不了孩提时代的朋友。刘隆民先生在其所著《一条路上的老贵阳》书中,有一篇《说不尽的石岭街》,介绍了居住在石岭街上的文化名人:“陆家坝的陆孟实先生、洼子街“石岭精舍”的杨文骢(龙友)、赖子坡(即太子坡)谢家花园的谢孝思、阳河沟的陈疯子陈学博”。其中“赖子坡谢家花园的谢孝思”一段专门介绍了谢老的一生。
谢孝思晚年决定把他和夫人平生所作书画一百六十余件,于建国五十周年之际捐赠故乡,以报桑梓之情。谢老是个极认真的人,他将所捐作品编号登记造册。一天,谢老在检查所捐作品时发现少了一幅,马上叫来儿子,厉声问其缘由,原来是儿子拿去给正在学画的小孙子临摹了,谢老立令儿子将其作品取回装箱。谢老用现身说法诠释了什么是“一诺千金”。顿时,我们对面前这位老人更加肃然起敬!现在,贵阳市政fu在达德学校旧址建立了《谢孝思刘叔华先生书画陈列馆》,将这些凝聚先生和夫人毕生心血的书画作品展示,供市民观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