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3-19 19:24: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实施五个行动,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
(四) 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行动。提高奖励比例和总额上限,在传统产业推广“**补助+融资担保"的创新做法,推动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
(五) 实施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行动。实施《湛江市加快5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支持湛江高新区加快省级“互联网+制造"小镇和“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园区"建设,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2022年底全市主要城区和产业园实现5G网络覆盖,5G基站达7500座,打造10个以上5G+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示范项目。
(六) 实施工业绿色发展行动。开展工业能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清洁生产,创建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2022年底绿色环保产业产值达200亿元,全市90%以上省级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
(七) 实施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推动企业与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加快建设海洋创新基地、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加快推进广垦糖业与中科院联合物理制糖新工艺等产学研科技成果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应用。鼓励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2022年底省级企业工程中心达90家,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30家和50家。
(八)实施质量强市行动。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首席质量官,加强质量品牌和标准建设。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地理标志商标或产品的企业(单位),根据企业对市级财政贡献情况奖励10—100万元。鼓励企业申报市质量奖、广东省质量奖、中国质量奖,支持企业参与卓越质量星级评价和标准领航产品评定。开展十大“名品气十大“名企"评选、宣传、推介活动,提升我市小家电、水产品、羽绒、家具等制造业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影响力。
四、做好两个培育,提升企业发展竞争能力
(九)大力培育制造业骨干企业。对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达到5亿元以上,并且当年对市级财政贡献达到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奖励企业经营管理团队100万元;对当年对市级财政贡献达到500万元以上、增幅达到50%以上的企业,参考企业贡献增量给予奖励。支持企业提优升级,培育成为创业板、中小企业板、科创板上市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十)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升规"企业。充分发挥市促进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出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办法,培育一批“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市财政对个体转企业每户奖励1万元,对新升规工业企业每家奖励不低于5万元,并根据县(市、区)每年净增新升规数量给予县(市、区)每净增1家3万元奖励。各县(市、区)财政对新升规工业企业每家奖励不低于3万元,每年新升规工业企业不少于2家,重点发展工业县(市、区)不少于5家。
五、打造一批特色园区,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
(十一)推动产业园区扩容提质。深入实施《湛江市产业园区发展规划(2019—2022年)》,按“多劳多得"原则分配支持产业园区建设资金。优先支持开发程度较高的工业园区扩容,支持有条件的工业园区打造万亩园区。争取省的支持,力争每年赤坎区、霞山区扩容不少于300亩,其他县(市、区)不少于1000亩,全市不少于10000亩。
(十二)建设一批特色园区。支持各县(市、区)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重点培育1—2个特色产业园区,打造特色专业镇。
建设东海岛世界级石化园区。依托中科炼化、巴斯夫一体化基地等重点项目,集聚建设“一轴五组团"石化及配套产业,髙标准打造世界级石化示范园区。建设海东高新园区。以“一核三区、一轴多廊"发展思路,聚焦发展海洋战略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建设成为我国南部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遂溪生态产业园区。配套宝钢、中科炼化、巴斯夫等大项目,发展循环利用产业,打造湛江(遂溪)国家级资源循环产业园区。建设奋勇军民融合园区。布局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应急等产业,打造具有军民融合特色的产业园区和军民融合综合保障基地。
六、强化五个支撑,健全资源要素体系
(十三)强化土地供给支撑。将工业园区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优先保障园区用地。在工业园区科学规划新型产业用地,配套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计容建筑面积不大于总计容面积的30%。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划定工业用地保护红线和产业保护区块,并纳入详细规划,充分保障工业用地供给。探索建立与产业关联的差异化土地价格机制,鼓励工业用地连片收储开发。对工业用地、仓储用地申请提高容积率的,优化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审批程序。严格控制中心城区内的工业园区用地性质调整,规范新型产业用地类改造项目管理,提高“工改商"门槛,对正常运行中的工业企业,原则上不安排搬迁;城市建设需要搬迁的,应提出土地置换方案按程序报批。
(十四)强化财政金融支撑。市有关部门积极争取省有关专项资金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市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扶持企业发展和技改,安排不低于5000万元资金支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市、区)财政统筹安排资金大力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鼓励银行增加制造业企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建立健全民营企业贷款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每年举办春秋两季政金企对接会。进一步完善信贷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设立市级风险补偿资金8000万元,为中小微企业融资增信。
(十五)强化职业人才支撑。支持广东文理职业学院高层次职业人才培养,加快筹设湛江卫生中医药职业学院。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设一批公共实训中心、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鼓励知名企业与学校共建“名企班"。到2022年,全市高技能人才1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30%以上。
(十六)强化发展环境支撑。进一步健全市领导挂点服务重点工业企业制度,推动各地各部门深入开展暖企服务。完善直通车服务制度,市场监管、税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应急管理、人社、海关等重点服务监管部门要优化监管执法方式,不得随意要求企业停产整改和关停,对确需停产整改和关停的,须按程序报批。强化企业办事体验,推进数字**建设,利用“粤商通"服务平台整合涉企政务服务事项。增强企业获得感,全面贯彻落实省和我市实体经济新十条、民营经济十条政策措施,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加大政策、资源向高质量发展企业倾斜,建立以亩均税收、产值、投资、能耗、排放等为主要指标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十七)强化高质量招商支撑。推进制造业高水平开放合作,围绕本地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采取靶向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乡贤招商等方式,重点围绕钢铁、石化、森工造纸三大产业航母,瞄准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开展高质量招商,引进可形成产业协作配套企业,壮大产业规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