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anson908

[经济论道] 2024年武汉产业经济城建新闻综合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22 11: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留下“小朋友”的人留住“大朋友”的心 海归博士领衔建起电磁兼容仿真新模型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22日07:26 来源: 湖北日报




7月17日晚,李钾(右一)一家六口合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灿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旷 王成龙

“来,笑一个!”7月17日晚,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子湖北路一小区内,李钾一家六口人定格了幸福笑容。窗外,一轮明月高挂天际。

38岁的李钾是山东潍坊人,2023年1月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入职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担任副总工程师。

从海外漂泊到武汉定居,一年多来,李钾的事业蒸蒸日上,妻儿的工作学习被安排得妥妥的,父母也来到身边,一家人在武汉安了家。

看着新拍的全家福,李钾感慨:“回到祖国、定居武汉、加入东风,我来对了!”

工作顺心

研发项目投入应用


7月17日下午,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刚与团队成员商讨完技术细节的李钾,步履匆匆。

“来武汉后,我成为研发团队的负责人,视野更开阔,发展空间更大,充满干劲。”李钾说。

2013年,李钾从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专业博士毕业,进入日立制作所工作,一直深耕电磁兼容相关技术的研发。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在那里你会有更好的发展。”2016年,李钾被公司外派到美国工作三年,一位印度同事向李钾真诚建议。想起父母远在老家,忙起来一年也难见上一面,李钾动了心。

“来武汉发展吧,这里对人才的支持力度很大,我回来工作生活都很舒心。”彼时,李钾收到国内多个城市抛出的“橄榄枝”。在一位老同事的建议下,李钾被湖北的招才诚意打动,2023年1月入职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让李钾欣喜的是,在武汉工作生活后,他心里常涌出一种“回家”的感觉。

“在武汉购房享受到人才政策红利,拿到近100万元‘安家费’。办理领取补助相关手续时,公司全程帮办,方便极了。”李钾说。

入职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后,李钾带领团队承担多个重要技术研发项目,从无到有建立起电磁兼容传导性能仿真预测模型并开始应用于产品开发。

“在武汉,只要你有想法、有能力,地方**和企业都愿意给你搭建平台、匹配资源,对于一名科技人员来说,这是最幸福的事。”李钾说。

生活舒心

一家团圆没有后顾之忧


留得住“小朋友”,才能留得住“大朋友”。

“拖家带口回国,如何安置家人是首要考虑的事。”让李钾感到欣慰的是,回国不仅自己能实现理想抱负,地方**还为全家在武汉团聚创造了条件。

李钾的妻子是福州人,大学出国到日本读书,学的机械相关专业。李钾回国后,地方**、公司人事部门主动帮助协调爱人的工作,协调孩子就近入学。

李钾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两个孩子分别上小学一年级和三年级。在国外时,夫妻俩便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习中文,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回国后,两个孩子主动要求学习软笔书法。

去年3月,李钾的父母从山东老家来到武汉,帮助照看孙子。

“以前只能通过手机视频看看孙子,孩子小,也不记得我们,难得亲热起来。现在天天在一起,别提多舒坦了。”回想起在潍坊机场第一次见到小孙子的场景,李钾的父亲眼眶红了。

“乘着祖国发展的春风,没有后顾之忧地奋斗。相信我个人的未来,我们全家的未来,都会越来越好。”看着父母、妻儿其乐融融,李钾满怀期待地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2 11: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郑钦文夺生涯第三冠

光明网 2024-07-22 08:18



北京时间7月22日,WTA250巴勒莫站女单决赛,头号种子郑钦文苦战三盘,耗时2小时49分钟,击败对手实现卫冕,三盘比分为:6-4、4-6、6-2。这是郑钦文本赛季首冠、职业生涯巡回赛第三冠,也是郑钦文职业生涯首次实现卫冕。

凭借这个冠军,郑钦文守住了世界第7的排名,将以6号种子身份出战巴黎奥运会女单比赛。







来源:央视体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2 11: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郑666,早日拿到大满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2 11:3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湖北将每年引进百名尖端人才进博士后工作站

湖北省人民政*府网 2024年07月22日 11:18




人才,是强省之基、发展之要、竞争之本。

今年6月,湖北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博士后工作的若干措施》。实施博士后尖端人才引进项目,每年引进100名左右自然科学领域优秀博士进站,每人资助40万元。

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过程中,全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融合发展,系统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灵活引才育才用才聚才等体制机制改革,荆楚大地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与日俱增。

面向重点产业集聚区,首批认定建设20家省级人才创新服务中心,整合**资源、集聚社会资源、引导市场资源,提供“全周期、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优质服务。

面向重点产业骨干企业,首批认定建设30个人才驿站,打通服务人才“最后一公里”。

“楚人爱才”的温度,让人才“蓄水池”充盈丰沛。聚焦人才关注的“关键小事”,加大服务供给力度,用心用情解决人才子女入学、住房安居、医疗保障等后顾之忧。

2019年至今,省财政对博士后工作的投入从384万元增加到2亿元。今年前5个月,全省新进站博士后349人,同比增长51%。

武汉“黄鹤英才计划”、光谷3551人才计划、襄阳“隆中人才支持计划”、黄石“东楚英才计划”……天下英才聚荆楚,千里良驹竞奔腾。

截至目前,湖北拥有科研机构3600家、研发人员35万名,高层次人才总量、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居全国第一方阵,形成人才雁阵齐飞的良好格局。

2023年,湖北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排名跃居全国第七,达到近五年来最高位次。


来源:湖北日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2 12:3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光谷重点项目签约上半年增长21.9%


湖北日报讯 (记者张真真、马文俊)7月19日,武汉东湖高新区举办链主企业恳谈会,中国信科、锐科激光、长飞光纤、天马、TCL华星等17家链主企业齐聚一堂,共商产业链补强升级,合力打造“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的产业集群。
链主企业是支撑区域创新发展、产业升级的“脊梁”。今年2月,光谷召开精准招商引资动员大会,以“招商三色图”为导航,聘请一批链主企业为“招商大使”,全力开展链主招商。
湖北九峰山实验室主任丁琪超在会上介绍,该实验室拥有链主企业和科创平台双重身份,吸引了境内外近百家客户,利用实验室完善的工艺线体进行流片,在产业链招商中独具优势。
今年4月,由该实验室等共同主办的九峰山论坛,12个项目现场集中签约,总金额179亿元,覆盖芯片设计、制造、检测、应用等多个环节,进一步助力光谷形成完整化合物半导体全产业链。
除化合物半导体产业之外,在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新型显示、数字经济等重要产业领域,在链主带动下,嘉仪通、凯芯通等一批代表性企业落户光谷,华工科技光电子信息产业研创园、长飞先进武汉基地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集度、蔚来能源、小红书、抖音等加速“开疆拓土”。
“与链主企业协同,全区瞄准产业链关键节点,挂图作战,精准招商。”东湖高新区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光谷产业项目到位资金预计完成589.9亿元,同比增长32.6%。纳入市级签约项目库的亿元以上项目78个,同比增长21.9%;签约总金额1684.61亿元,同比增长15.9%,蝉联全市第一。
从“招商三色图”匹配度看,78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中,巩固优势环节项目(绿色)36个,提升薄弱环节项目(蓝色)26个,补齐缺失环节项目(红色)8个,匹配率达84.3%。“这些重点项目,进一步巩固了光谷集成电路制造环节优势,填补了化合物半导体上游关键材料环节缺失,推动光谷在充换电基础设施、储能装备、新型电力系统等领域的突破发展。”上述负责人说。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2 12: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7月19日,东湖高新与武汉超擎数智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协议,超擎数智人工智能总部项目签约落户光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2 14: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2 14: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河最近几周航班架次上升快,但执飞率不高,所以没有破69万的周记录,春运时期有一周是接近70万。

今天周一工作日,航班架次比前一天的周日还少8个架次。感觉旅游探亲的航班架次比重在提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2 17:23: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ttyy1122 发表于 2024-7-22 14:35

没冻雨的话,已经超黄花了,那时候正是客流高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2 22: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夜鬼月 发表于 2024-7-21 15:52
金融界7月12日消息,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向湘电股份提问:董秘您好: 请问马伟明院士在武汉东湖做的高速磁悬 ...

航天科工主推的商业项目“五云一车”里的高速飞行列车项目不知道是不是在武汉,看微博快舟前员工说这个项目好像是正常推进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3 00: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ttyy1122 发表于 2024-7-20 14:33
严控跨省办学!这些新大学,被叫停了

国民经略 2024-07-15 11:47 广东

这几年每年千万的大学生毕业生,应届生就业率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国家已经努力了;咱们国家前面30年高速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人才,干一行爱一行就行。
目前时过境迁,需要培本固元,砥砺前行。目前岗位相对以前来说饱和了,而且是经济下行期,大学再铺张扩大不合时宜,真正的需要是把高等教育与产业融合在一起,这又是一个浩大、漫长而且涉及各方利益的工程...
攘外必先安内,无论大洋彼岸打的怎么样,我们先要做好内功,才能迎来机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3 00: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键一跃,武汉为什么能?

原创 李一谈 城市进化论 2024年07月22日 20:05




一座进击的科创之城


我们正置身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潮之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创新作出新的部署,明确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站在大时代的风口,谁能赢得科技竞争,谁就能抢占发展制高点。当创新版图加速重构、经济格局剧烈变迁,城市命运的齿轮开始悄然转动。


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中部地区唯一的超大城市、2万亿之城,武汉,正在蓄势跃升。


在全国发展大局中,这座科创之城正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举全市之力推动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跃”。



01

盘活家底



不久前,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著名测绘遥感学家、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获得殊荣。这是中国科技界最有“含金量”的奖项,也掀开武汉科教实力的一角。


武汉是“大学之城”,有高校92所、中科院武汉分院等科研机构91家、130余万在校大学生,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武汉在科技集群领域连续6年保持上升态势,今年排名全球第13位、全国第5位。


纵有如此创新“家底”,要点亮科技树,带动生产力跃迁,还需完成关键一步——转化。


“新春第一会”向来是观察城市发展重心的风向标。今年2月,武汉以科技创新为题,释放出“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坚定决心。


这已经是武汉连续第三年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被三度强调。梦想如何照进现实?


时间回到2022年4月,武汉获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中部唯一、全国第五个国家科创中心。当月,武汉重点打造的新型研发机构——武创院即正式启动运行。


图片

武创院本部大楼 图片来源:武创院提供


看似横空出世,其实筹谋多时。


在武创院院长李锡玲看来,武创院就像一艘正在打造中的“科创航母”:“我们是全领域覆盖,既有院士专家团队及一流高校院所的科技创新资源,也聚集了产业链上下游领军企业,以及专业的投资机构。”


按照经济学领域著名的创新理论,所谓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重新建立”,或“生产要素之新的组合”。否则,“你不管把多少驿站马车或邮车连续相加,也绝不能从中获得一条铁路”。


作为武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武创院的定位,正是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的集聚者、整合者、催化者。其中的关键,是瞄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和科技企业培育的“最初一公里”,努力跨越从科创到产业之间的鸿沟。


图片

武汉城市风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个敢想敢干的创新机构,很大程度上也说明了这座城市的魄力。


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武汉市科技创新局也在今年2月挂牌,由原来的“市科学技术局”更名为“市科技创新局”。武汉市科创局有关负责人解释,加上“创新”二字,就是希望推动科技和产业更加紧密结合,“集中一切有利的要素和资源来推动科技和产业创新”。


6月初,武汉出台《关于加快推动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核心也是围绕产业,力图形成“以教育培养人才,以人才推动创新,以创新驱动产业”的良性循环。


02

“硬控”科创



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从30多年前全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武汉诞生起,这座城市就开始大胆探路转化难题,多项体制机制改革成为全国首创。


图片

武汉光谷 图片来源:新华社


比如2012年,光谷“黄金十条”大胆提出高校成果转化收益“三七开”,即个人和团队得70%,直接促进了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改。


2020年起,武汉率先试水向重点高校、重点实验室派驻科技联络员,专门驻扎对接院士专家项目,链接科研供给和市场需求。


为了进一步打通成果转化链条,今年初,武汉出台促科技成果转化“二十条”,明确提出在汉高校院所服务地方贡献度评价、推动职务科技成果“限时转化”、技术交易“四个有奖”等全国首创举措,为当地创新发展引入源头活水。


武汉市科创局相关负责人指出,武汉以“用”为导向,已经逐步形成从源头供给到中间服务,再到“最后一公里”的转化服务体系。


大科学装置被视为提升源头创新能力的“撒手锏”。日前,武汉新城光谷科学岛首个大科学装置——深部岩土项目正冲刺封顶节点,力争年内竣工交付。


光谷科学岛是武汉科创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有着“创新源头区”“未来新引擎”等多重角色。目前,武汉已建、在建和谋划的大科学装置已达10个之多,其中就有4个布局在这里。


图片

武汉光谷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武汉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看来,许多产业创新往往来自于基础研究,“没有基础研究作为支撑,产业发展很可能还是只能跟着别人走,甚至受制于人”。以原始创新引领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正是武汉大力投入大科学装置的原因所在。


城市发展总是先有磁极,后有容器。在武汉科创中心的建设构想中,主体包括“光谷科学岛、东湖科学城、光谷科创大走廊、武汉都市圈”。这种圈层式外溢布局,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是“磁极”,外围是产业创新,再往外就是产业规模化布局。


不过,从科技成果到产业发展之间,普遍面临所谓的“死亡之谷”,靠中试平台“铺路建桥”,就显得格外关键。在武汉市科创局相关负责人看来,“‘从0到1’的创新能力,加速转化为‘从1到N’的市场化生产力,需要完善的中试平台服务体系”。


据研究,科技成果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而未经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只有30%。近年来,武汉在中试平台建设上可谓不遗余力,截至去年底已达156家。


“我们已经导入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14个项目,有10条中试生产线进行技术验证。经过中试熟化,其中5个项目已经拿到总计5000万元的投资。”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李江华透露。


图片

图片来源:武汉经开区提供


去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郭新教授团队的“固态锂/钠电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中试产线,就在这里“点火”,预计一年内将拿出成熟的固态电池工业化产品。接下来,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和储能电池等领域,都有望因此受益。


作为衡量科技创新活跃度的重要指标,2023年,武汉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198.43亿元、同比增长62.23%,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三,创历史新高。到2026年,这个数字有望达到3000亿元。


03

关键一跃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是汽车产业竞争的“下半场”,已成为城市间竞逐的新赛道。最近,武汉成功入围全国首批“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被视作进入智能网联的“国家队”。


图片

图片来源:武汉经开区提供


所谓“车路云一体化”,就是在单车智能基础上,增加路测感知,车端、路端数据相互补充、形成协同,从而解决单车智能长期无法突破的长尾问题。


就在一个月前,湖北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显示,武汉“车路云”一体化重大示范项目已获批准,备案金额高达170亿元。


在外界看来,“车路云一体化”是解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的关键,而武汉等试点城市的一批示范项目,将加速这一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这有望进一步放大武汉汽车产业优势。作为武汉第一大支柱产业,汽车产业贡献了武汉2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转型,成为武汉重塑发展动能的重要突破口。


“今年前5个月,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05%,占全部汽车产量比重逐月上升,目前已经接近30%。”武汉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近年来,武汉连续引进一批重点新能源汽车项目,岚图、路特斯、东风日产等整车企业先后建成投产,进一步优化了全市汽车产业结构。


今年全年,武汉新能源汽车产量目标是力争突破50万辆。这个数字在2023年城市排名中,可以排进前十。


图片

岚图汽车冲焊车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主导产业加速进化,也为产业融合联动带来更大想象空间。


2020年起,武汉经开区全力打造“中国车谷”,推动汽车产业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浪潮下完成升级。其自动驾驶等技术的应用,也客观上拉动光谷在光芯片研发、软件操作系统、物联网技术及北斗高精度定位等技术领域的发展。


这是武汉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我们一方面巩固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同时也在加快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武汉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当前,武汉正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氢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比如人工智能方面发展智能芯片、智能终端和智能装备;低空经济方面推进飞行保障体系建设,培育拓展特色应用场景,推动低空飞行器载货载人、遥感测绘、环境保护、应急救援、农林植保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图片

位于武汉光谷的企业生产车间 图片来源:新华社


让创新优势加快向产业传导,按照《实施意见》,武汉还将加强市区创投资金统筹,设立早期投资基金,形成300亿元规模天使基金集群,带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投创新。


根据李锡玲的观察,厚重的科教人才底蕴、坚实的产业基础、广阔的市场机遇、丰富的创新资源,都意味着武汉创新驱动发展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新的“科学的春天”来了,也是武汉的创新之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3 00: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武汉经开区产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项目、本田集团全球首个新能源标杆整车工厂项目——武汉新能源乘用车技改(一期)总装联合厂房项目竣工。

武汉新能源乘用车技改(一期)总装联合厂房项目位于武汉市蔡甸区总建筑面积约14.62万平。

来源:中建三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3 09: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键一跃,武汉为什么能?原创2024-07-22 21:22·每日经济新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我们正置身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潮之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创新作出新的部署,明确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站在大时代的风口,谁能赢得科技竞争,谁就能抢占发展制高点。当创新版图加速重构、经济格局剧烈变迁,城市命运的齿轮开始悄然转动。

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中部地区唯一的超大城市、2万亿之城,武汉,正在蓄势跃升。

在全国发展大局中,这座科创之城正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举全市之力推动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跃”。

盘活家底
不久前,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著名测绘遥感学家、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获得殊荣。这是中国科技界最有“含金量”的奖项,也掀开武汉科教实力的一角。

武汉黄鹤楼 图片来源:新华社

武汉是“大学之城”,有高校92所、中科院武汉分院等科研机构91家、130余万在校大学生,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武汉在科技集群领域连续6年保持上升态势,今年排名全球第13位、全国第5位。

纵有如此创新“家底”,要点亮科技树,带动生产力跃迁,还需完成关键一步——转化。

“新春第一会”向来是观察城市发展重心的风向标。今年2月,武汉以科技创新为题,释放出“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坚定决心。

这已经是武汉连续第三年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被三度强调。梦想如何照进现实?

时间回到2022年4月,武汉获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中部唯一、全国第五个国家科创中心。当月,武汉重点打造的新型研发机构——武创院即正式启动运行。

武创院本部大楼 图片来源:武创院提供

看似横空出世,其实筹谋多时。

在武创院院长李锡玲看来,武创院就像一艘正在打造中的“科创航母”:“我们是全领域覆盖,既有院士专家团队及一流高校院所的科技创新资源,也聚集了产业链上下游领军企业,以及专业的投资机构。”

按照经济学领域著名的创新理论,所谓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重新建立”,或“生产要素之新的组合”。否则,“你不管把多少驿站马车或邮车连续相加,也绝不能从中获得一条铁路”。

作为武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武创院的定位,正是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的集聚者、整合者、催化者。其中的关键,是瞄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和科技企业培育的“最初一公里”,努力跨越从科创到产业之间的鸿沟。

武汉城市风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个敢想敢干的创新机构,很大程度上也说明了这座城市的魄力。

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武汉市科技创新局也在今年2月挂牌,由原来的“市科学技术局”更名为“市科技创新局”。武汉市科创局有关负责人解释,加上“创新”二字,就是希望推动科技和产业更加紧密结合,“集中一切有利的要素和资源来推动科技和产业创新”。

6月初,武汉出台《关于加快推动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核心也是围绕产业,力图形成“以教育培养人才,以人才推动创新,以创新驱动产业”的良性循环。

“硬控”科创
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从30多年前全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武汉诞生起,这座城市就开始大胆探路转化难题,多项体制机制改革成为全国首创。

武汉光谷 图片来源:新华社

比如2012年,光谷“黄金十条”大胆提出高校成果转化收益“三七开”,即个人和团队得70%,直接促进了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改。

2020年起,武汉率先试水向重点高校、重点实验室派驻科技联络员,专门驻扎对接院士专家项目,链接科研供给和市场需求。

为了进一步打通成果转化链条,今年初,武汉出台促科技成果转化“二十条”,明确提出在汉高校院所服务地方贡献度评价、推动职务科技成果“限时转化”、技术交易“四个有奖”等全国首创举措,为当地创新发展引入源头活水。

武汉市科创局相关负责人指出,武汉以“用”为导向,已经逐步形成从源头供给到中间服务,再到“最后一公里”的转化服务体系。

大科学装置被视为提升源头创新能力的“撒手锏”。日前,武汉新城光谷科学岛首个大科学装置——深部岩土项目正冲刺封顶节点,力争年内竣工交付。

光谷科学岛是武汉科创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有着“创新源头区”“未来新引擎”等多重角色。目前,武汉已建、在建和谋划的大科学装置已达10个之多,其中就有4个布局在这里。

武汉光谷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武汉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看来,许多产业创新往往来自于基础研究,“没有基础研究作为支撑,产业发展很可能还是只能跟着别人走,甚至受制于人”。以原始创新引领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正是武汉大力投入大科学装置的原因所在。

城市发展总是先有磁极,后有容器。在武汉科创中心的建设构想中,主体包括“光谷科学岛、东湖科学城、光谷科创大走廊、武汉都市圈”。这种圈层式外溢布局,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是“磁极”,外围是产业创新,再往外就是产业规模化布局。

不过,从科技成果到产业发展之间,普遍面临所谓的“死亡之谷”,靠中试平台“铺路建桥”,就显得格外关键。在武汉市科创局相关负责人看来,“‘从0到1’的创新能力,加速转化为‘从1到N’的市场化生产力,需要完善的中试平台服务体系”。

据研究,科技成果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而未经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只有30%。近年来,武汉在中试平台建设上可谓不遗余力,截至去年底已达156家。

“我们已经导入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14个项目,有10条中试生产线进行技术验证。经过中试熟化,其中5个项目已经拿到总计5000万元的投资。”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李江华透露。

图片来源:武汉经开区提供

去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郭新教授团队的“固态锂/钠电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中试产线,就在这里“点火”,预计一年内将拿出成熟的固态电池工业化产品。接下来,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和储能电池等领域,都有望因此受益。

作为衡量科技创新活跃度的重要指标,2023年,武汉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198.43亿元、同比增长62.23%,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三,创历史新高。到2026年,这个数字有望达到3000亿元。

关键一跃
图片来源:武汉经开区提供

作为武汉第一大支柱产业,汽车产业贡献了武汉2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向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转型,成为武汉重塑发展动能的重要突破口。

“今年前5个月,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05%,占全部汽车产量比重逐月上升,目前已经接近30%。”武汉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近年来,武汉连续引进一批重点新能源汽车项目,岚图、路特斯、东风日产等整车企业先后建成投产,进一步优化了全市汽车产业结构。

今年全年,武汉新能源汽车产量目标是力争突破50万辆。这个数字在2023年城市排名中,可以排进前十。

岚图汽车冲焊车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主导产业加速进化,也为产业融合联动带来更大想象空间。

2020年起,武汉经开区全力打造“中国车谷”,推动汽车产业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浪潮下完成升级。其自动驾驶等技术的应用,也客观上拉动光谷在光芯片研发、软件操作系统、物联网技术及北斗高精度定位等技术领域的发展。

这是武汉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我们一方面巩固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同时也在加快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武汉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当前,武汉正重点发展人工智能、氢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比如人工智能方面发展智能芯片、智能终端和智能装备;低空经济方面推进飞行保障体系建设,培育拓展特色应用场景,推动低空飞行器载货载人、遥感测绘、环境保护、应急救援、农林植保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位于武汉光谷的企业生产车间 图片来源:新华社

让创新优势加快向产业传导,按照《实施意见》,武汉还将加强市区创投资金统筹,设立早期投资基金,形成300亿元规模天使基金集群,带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投创新。

根据李锡玲的观察,厚重的科教人才底蕴、坚实的产业基础、广阔的市场机遇、丰富的创新资源,都意味着武汉创新驱动发展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新的“科学的春天”来了,也是武汉的创新之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3 09: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前19天再创佳绩!2024第10000列中欧班列武汉发车,累计运送货物超百万TEU!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欧货运列车的运行次数已傲然突破万次大关,较去年而言,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提前了整整19天达成,彰显了中欧贸易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潜力。

官方权威媒体新华社对此盛况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双方合作深度与广度的直观体现。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精心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这些钢铁巨龙已累计运送了超过108万个20英尺当量单位(TEU)的集装箱货物,较去年同期实现了令人瞩目的11%的增长率。

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无数商品与资源的快速流通,更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中,中国与欧洲紧密相连、互利共赢的生动写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0-9 11:21 , Processed in 0.125079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