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10-20 14:4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山东博物馆介绍:
济南最早的博物馆——广智院
广智院门楼
俯瞰广智院
在济南齐鲁医院后门以东,有一条东西向小街,它就是广智院街。此街原名“东新街”,后因清朝末年在街东头建起广智院后,遂改称现名。
广智院是外国教会在中国兴办的最早的博物馆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博物馆之一。广智院是由英国传教士怀恩光创办的。有资料记载,英国传教士怀恩光神学院毕业后,被派遣到山东青州传教。1887年,他到青州后,就建了一座展览馆,称“博古堂”。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后,济南的重要性大大增强,怀恩光便将“博古堂”扩大并迁到济南。于1910年建成了既有中国传统庙宇特色又有西方建筑特长的大型博物馆。建成后,怀恩光把这座2万余平方米的大型展览馆定名“广智院”,以表达“广其智识”之意。
广智院的门楼坐南朝北,是中西结合的拱形门。门楼顶是独具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山字形卷棚小瓦顶,大门则是半圆形拱门,拱券上雕有折枝花卉,拱券下面的半圆形门额上,有一扇形匾,上面写着“广智院”三个大字。大门两边,各有一个3米多高的六棱体石柱,上面都悬挂了一个大红灯笼。而门楼两侧的沿街平房外墙,都砌着一色的六角形漏窗,其形式恰似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从整座门楼的建筑风格来看,可谓中西交汇,庄重典雅。
和大门正对着的,就是广智院的主体建筑——一座二层楼房。楼房一层正面突出,顶部为中国古代庙宇建筑中常用的卷棚式结构,但仅用了半卷棚式,这样一来就避免了天沟漏雨现象,是一种将中西建筑优点巧妙结合起来的独特设计。在院内办公的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的杨先生介绍说:“这样的建筑规模,在济南当时的所有建筑中是最大的。从外形上看,该座建筑既像中国的庙宇,又像西方的古城堡,建筑设计者融合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精华,突出了建筑的实用性。作为陈列展览室,建筑设计既有高大的空间,又有较长的连续展带,室内空间开阔敞朗,通顺紧凑,设计非常完美。”
主体建筑的正中部分为陈列室,左为阅览室,右为研究所,后为布道堂。陈列室中原陈列着天文、地理、历史、动植物、机器机械、各国贸易、世界人口等图表,以及汽车、火车、轮船、黄河与黄河铁路桥的模型,陈列的标本和模型达万余件。开办之初,观众趋之若鹜,几年内即达数百万人次。当时,在广智院入口处,装有一个可以自动计数的转轴,每进一人推动转轴,就自动拨了一齿,这样便可以记下每日进来参观的人数。据怀恩光的报告上记载:“1909年全年参观者215055人次,其中官员1085,学生43477,(来济南烧香的)香客19346,图书馆与阅览室读者37966,官太太552,其他妇女13645,士兵11480,其他的参观者则来自民间各个阶级。”“1912年来院参观者共有231117人,其中有教育界的约50000人,妇女21310人,图书馆和阅览室的读者共约27000人。”
1922年,著名学者胡适来济南时参观了广智院,他在当天日记中,在详尽记述广智院的历史和陈设后,写道:“此院在山东社会里已成了一个重要教育机关。每日来游的人,男男女女,有长衣的乡绅,有短衣或者半臂的贫民。本年此地赛会期内,来游的人每日超过七千之数。今天我们看门口入门机上所记的人数,自四月二十六日起,至今天(七月七日)共七十日,计来游的有七万九千八百十七人。”两个多月的时间,便有近八万人参观广智院,可见当年之盛况。
广智院的展览内容,在当时来说是具有一定的科学启蒙作用的,但它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讲科学,而在于传教。怀恩光曾引用欧洲古时的一句名言——“科学是信仰的仆婢”,以说明广智院的宗旨。广智院的展品还经常更换,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院内特开辟专室宣传“协约国”战争的正义性,并陈列各种图片报纸,吹嘘英美的军事实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该院为美帝原子讹诈大肆鼓吹,夸耀英、美帝国主义的科学成就,特别是宣扬美帝国主义对遭受战祸的国家的“深情厚谊”,也都制成模型、张贴画报,还放映过美国新闻处提供的电影片。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济南的英美传教士都被集中到潍县,日本侵略军派了日本牧师村上治来接管广智院,仍由原来的中国职工负责继续开放。1945年日本投降后,英国浸礼会立即派了在中国出生能说一口流利中国话的林仰山来担任广智院院长。济南解放后,英、美传教士先后回国。林仰山为了应变,曾把几十年一直由英国人担任的院长一职,推给中国人袁叶如来担任。1950年,山东省文化局应全体职工的要求,将它接管过来,与省自然科学研究所合并,成立了规模比以前大出几倍的山东省博物馆,结束了50年来英国人对广智院的统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