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c75665

[正定新区] "天下根本在河北,河北根本在真定"千年古郡正定城-暨《中华遗产》正定专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7 22: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正定和定州比较有意思,有点石家庄和保定的关系。能否说石家庄的前身是正定,保定的前身是定州?理性探讨,希望大家别乱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22: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行摄图集:正定古城的多样风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7 22:3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从11年一直都不看好正定,够执着的,在正定新区贴吧看到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22: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接第四楼《大佛寺的因果》


一座建筑化石
气势如虹的摩尼殿兀自矗立,绿色琉璃瓦覆顶曲线如波。



1933年,梁思成先生到正定考察时,称在摩尼殿见到了古画中才有的宋代建筑。他感叹『那种画意的潇洒,古劲的庄严,的确令人起一种不可言喻的感觉。尤其是在立体布局的观点上,这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而在中国建筑物里也是别开生面。』(摄影/武志伟)。上图为摩尼殿结构分解图月台压阑石四出彩画金箱斗底槽式柱扇面墙造像山面向前作为入口,后代逐渐少用出际博风板悬鱼抱厦宋代题记(绘图/李乾朗)。


鲁迅先生说,别的佛像是“把人神化”,而这尊像是“把神人化”了。你看她一扫宗教偶像高高在上且略嫌呆板的面孔,面容秀丽恬静,姿态优雅闲适。梁思成先生也为“东方美神”倾倒,说“她多么富有人情味”。

而环绕这位东方美神的四壁,也同样令人过目难忘。其中以明成化年间在大殿内槽东面墙外壁绘制的“西方胜景”保存最为完好。画面长9.36米,高7米,以西方三圣——弥陀、观音、大势至菩萨为中心,绘有佛陀、菩萨、罗汉、乐伎、圣众400余身。明代匠人据佛教经典,以丰富的想象和绝妙的技法,把虚无缥缈的西方极乐世界刻画得活灵活现;整面壁画以青绿色为主,间有沥粉贴金,人物众多且造型准确,笔法精细,神态生动,画面看去富丽堂皇、气势恢宏。“敦煌研究院专家来这里看过后,说我们这里的壁画看上去比敦煌壁画更为精美。”正定文物保管所的工作人员语气中满含骄傲。

摩尼是梵语,意为珠、宝,佛经上说:“摩尼珠,投入浊水,水即清。”摩尼殿即取其去浊留清、脱离尘垢、证得清静之意。“摩尼殿”也真与“东方美神”相匹配,堪称东方建筑之美的典范。

“十字形的平面,每面有歇山向前,略似北平紫禁城角楼,这式样是我们在宋画里所常见,而在遗建中尚未曾得到者。”这是梁思成先生自1933年多次考察正定后,在《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对摩尼殿的描述。摩尼殿面阔七间、进深七间,重檐九脊歇山顶,绿琉璃瓦覆顶,四面各出抱厦,建筑形制奇特,的确是宋代建筑仅存的一例。曾给梁思成先生当过助手的当代古建筑专家张驭寰先生对摩尼殿也有过形象的描画:“大殿雄伟壮观,又不失矫健优美。殿脊、飞檐曲线如波,自然流畅;四角微翘,如鸟振翅欲飞。”

“大殿雄伟壮观,又不失矫健优美
殿脊、飞檐曲线如波,自然流畅
四角微翘,如鸟振翅欲飞。”
当代古建筑专家张驭寰先生如是评价摩尼殿
在梁思成先生看来,“寺中现存古构中,以摩尼殿为最大、最完整、最重要”,他感叹“那种画意的潇洒,古劲的庄严,的确令人起一种不可言喻的感觉。尤其是在立体布局的观点上,这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在中国建筑物里也是别开生面。”

细细品味摩尼殿,挺有意思。不知道是因为中国古代匠人之心思精妙、技艺工巧,还是缘于中国文化之博大、包容,佛教东来的过程中,就像高僧翻译经文一般,佛教建筑也结合了中国人自己的文化特色,被“翻译”成中国独有的建筑。

外来的佛教文化被包容在最中国的建筑里,是无意间营造了亲近感吗?学者陈文英则从另一个角度来阐释:宋代以后,随着建筑材料更加多样、工艺更为成熟,灿烂的琉璃瓦、精致的雕刻花纹令佛寺更加金碧辉煌。壮丽的佛寺殿堂,提高了宗教的感召力,更加深了对民众的吸引力。

大佛寺中浸染着中国式智慧的杰作不止一处,比如位于大悲阁右侧,坐西朝东的转轮藏阁。这是一座单据歇山顶二层楼阁,始建于北宋年间。关于它的价值与精妙之处,梁思成先生在《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这样写道:“藏殿上部的结构,有精巧的构架,与《营造法式》完全相同的斗拱,和许多许多精美奇特的构造,使我们高兴到发狂。”“各梁柱间交接处所用的角替、襻间、驼峰等等,条理不紊,穿插紧凑,抑扬顿挫,适得其当,唯有听大乐队之奏名曲,能得到同样的悦感。”并称赞它“是木构建筑之杰作”,“是建筑中罕有的珍品”,“在梁架用法中是最上乘”。

既然是转经藏阁,那阁中的转经藏又如何呢?它的历史与藏殿同样久远,为宋代所建,我国现存时代最早的木制转轮藏。

转轮藏其实就是一座收藏经文的旋转书架。佛教中有推其旋转与诵读经文同功之说;亦取佛教“法轮常转,自动不息”之意,喻佛法犹如轮子辗转相传,永不停息。这种独特的经藏形式,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产物。据说,为南朝著名佛教居士傅翕所创。《释门正统》中记载,傅翕见有男女生来不识字者,或识字而为他缘逼迫不暇披阅者,特设方便,创成转轮之藏。

大佛寺的这一座转轮藏,直径7米,外观形似八角形亭子,中间设一根10.8米的木轴上下贯穿,亭身设有经屉,可以存放佛经。这个转轮藏的檐、柱、斗拱俨然一个缩小了的中式建筑模型,而梁、柱、斗拱的许多做法,均与宋通直郎李诫奉敕撰的《营造法式》之制符合。整个转轮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针承受,梁架结构十分特殊,据说只需两指轻轻一推,这个庞然大物便可徐徐转动。

不仅是一物一殿,大佛寺的整体布局结构,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东方文化神韵——格外注重礼制与中轴线的对称。由南向北穿行大佛寺,绕过琉璃照壁,过三路单孔石桥,经过天王殿、大觉六师殿(这是大佛寺的主殿,相当于大雄宝殿,可惜已损毁,现仅存遗址)、摩尼殿、戒坛(此戒坛是我国北方三大坛场之一,其余两处分别在北京戒台寺和五台山清凉寺)、慈氏阁、大悲阁、弥陀殿,和东西两侧的转轮藏阁、御碑亭等等,一路从这些寺院内中轴线对称的院落经过,学者王鲁湘曾感叹到,中国的寺院到处都是,但是像大佛寺这样,在“类似紫禁城那么长的一条中轴线上,高低起伏着像交响音乐的旋律一样精致优美的布局,这是我看到的北中国最大最雄伟的。”

著名建筑学家张驭寰先生认为像大佛寺这样的中国寺院建筑,之所以深合礼制,在中轴线贯穿建筑总体、建筑群高低错落、主次分明,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皇室的参与。某种程度上,中国的佛寺建筑“甚至比宫廷庙宇、衙署合院等公共建筑体现得更明显;礼制标准更严格。”

今天我们看到大佛寺,之所以被称作“隆兴寺”,也正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皇上斥资数万金重修龙兴寺,并赐额“隆兴寺”,而改名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7 22: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1# 大庄威武
事实验证了我当初的判断不是么?
还有比你找到的这个帖子更早的帖子呢。
叫做“论正定新区-切莫揠苗助长”,在正定新区帖吧和本论坛里都有,你可以参考一下,也是那会发的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22: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的断痕

正定城里的建筑,是人按照自己的生活而营造的空间舞台。千百年来斗转星移,当大部分的人退场了,舞台却幸存了下来。这一舞台上布满了重重叠压的历史印痕,他们虽是建筑的“情节”,其实也是人的故事。

一排珍贵的清代斗栱

我驻足在正定隆兴寺的大门外,四面八方前来进香的游客摩肩接踵。寺的东侧已经被改建成停车场,从那里即能看见一座古朴雄浑的大殿建筑,这就是隆兴寺的大门——天王殿。它如今也是整座寺院景区的入口,人们总是在排队、检票、进香中来去匆匆,甚至顾不上抬头望一眼这暗藏玄机的大殿。

隆兴寺创建于隋,初名龙藏寺,唐代改为今名。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建大悲阁。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至端拱元年(988年)再修而扩之,至元丰年间(1078—1085年)建大觉六师殿,始成今天中轴线上的大致规模。此后累至明清两代,历经重修,屡有增扩。隆兴寺一千五百余年来,就是这样改改拆拆,更迭不止。

天王殿即是如此。它宛如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身材匀称,臂膀坚实。稍有古建常识的人也许能够判断:这是一座具有浓郁宋代风韵的遗构。它的屋顶并不高耸,那坡度形成平缓而优雅的曲线。曲线的尽端是宽广深邃的出檐,庇护檐下裸露的木质结构,在朱砂的红墙上端,形成一道略显神秘的阴影。聚焦在这片阴影中,此处是这座建筑最有韵味的结构——斗。

大殿深广的出檐,是由斗出挑的短梁来承托。粱端托着小斗,斗上又架着交叉的短梁……如此往复,形成层叠递进的结构。看似没什么差别,但其实每座建筑都有着自己的模数和尺度,就由斗来体现。假如把它们比作五线谱上的音符,需要一位“识谱”的人,才能发现天王殿的斗背后的旋律,这个乐章似乎并不单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22: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定——一座县城的千古之美

从史地两个渊薮,人事两条线索来考察正定,它都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千古名城,被现代都市包围和埋没。但它就在那里——城垣漫漫,高塔巍巍,古寺悠悠。一座古城乍入眼帘,便写满沧桑和吸引,无论追溯唐宋、翘首金元,还是回眸明清,这座总能在烽火中重生的雍容贵城,在慷慨悲歌的北方土地上从未缺席。

长乐未央
摄影师运用广角镜头,巧妙地把城楼上的匾额与向下俯瞰的街景同时呈现在一张画面中。匾额题『长乐门』,是正定古城南城门的别称。旧时,南城门两侧亭台楼榭,商铺林立。今天这里也是正定城内一条重要的商业街区。延续至今的繁华,似乎也是对『长乐』最为贴切的诠释。摄影/赵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7 23: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品口口品
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23: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定四塔 风云流变里的纪念物
导读:一座古城拥有古塔并不稀奇,奇的是在正定这四座高塔,犹如四尊拔地而起的金刚,无论小城沧桑万千,建筑殒减,它们始终无言屹立,成为漫长岁月里的纪念物。

历史的花束 风云色变,峭立的广慧寺花塔,却更宛如一支圣洁的花束,格外引人瞩目。在它奇异的造型、华美的雕饰背后,还隐藏着说不尽的历史故事,道不尽的岁月沧桑。摄影/武英伟

有句古话叫“灯下黑”,这次我也遇到了这种事。我长大的地方,离正定古城只有十公里,时隔多年,发现古城在我的脑海里除了一座著名的隆兴寺,其他却都淡了。不久前,我遇到北京大学的一位古建学者,方才意识到忽视那座小城,是多么遗憾的事。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副教授徐怡涛多年考察,他对正定的塔由衷赞赏,一座一座娓娓道来,成为我重访正定古塔的指南。
正定是座古城,城墙古老得几成断续的土坯,唯有南门新近修复。远望过去,楼宇堂皇,宛如时光倒回。登上城楼,古城风华尽收眼底:城南,滹沱河浩荡西来,城北则是广阔的平原。
遥想当年的样子,那肯定曾是一座好城。
再向城里看。古城我也见识过不少,唯有在方圆不大的正定,能够看到如此高塔林立的景致。沿着中轴线左右错落排开的四座古塔,即使在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今天,依然是正定城最醒目的天际线。徐怡涛教授说,重要的是,这些塔可以被看做重读古城历史的一把把钥匙。
沿着中轴线左右错落排开的四座古塔,即使在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的今天,依然是正定城最醒目的天际线。
▌烽火之城,诞生佛家之塔,塔藏玄机
四塔巍峨,其中最硕大者是位于天宁寺的凌霄塔,塔身高约41米,挺拔的密檐楼阁,显得名副其实。不过,它身负的传奇,远胜于这高大之貌。
徐教授特意提到,看此塔必须深入塔心。俯身钻入塔内,可见九条圆木捆绑在一起、直通塔顶的巨大束柱,它被称为塔心柱,十分壮观。更重要的是,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在《中国古塔》一书中指出:“我国现存实物中,仅天宁寺木塔(凌霄塔俗称)尚存这一种结构”,也就是说,它是一处建筑学上的孤例。
穷根究底的话,唐代以前,塔心柱式曾是建塔的主要样式。这让我对凌霄塔的建造年代产生了好奇。
凌霄塔的砖基让答案初显端倪,它采用的是唐代习用的地基做法—素黄土夯筑地基法,这么说凌霄塔的前身是一座唐塔。1982年,河北省文保部门对天宁寺进行全面勘察,印证了这个推断。


此图为天宁寺凌霄塔全貌。

上图中看不到天宁寺凌霄塔巍峨高耸、直插云霄的样子,但透过塔前的山门,凸显出此塔的与众不同——塔身一至四层是宋代在唐塔残址上重修,全砖结构,其上各层则为金代重建,砖木结构,历史的叠压如此醒目,却又如此和谐。摄影/高文军

那一天,深埋在凌霄塔下面的地宫被打开了,穿过砖砌的地宫穹隆顶,人们惊喜地发现了水晶球、玛瑙球、璞玉等许多珍贵文物。但更引人注目的是一个仰莲状的半圆石函,静置在地宫中央。石函之上,还安放着一个长方形小石函。打开仰莲状石函的圆盖,又隐藏着一个斗状石函。石函上的铭文清晰可辨,赫然刻有“唐代宗朝建塔……”的字样。

如此一来,那说来太过传奇的“寺记”也有了几分可信度。口口相传的“寺记”认为,凌霄塔的来历是这样的:唐玄宗天宝年间,发生了影响唐王朝命运的一场内战——安史之乱。叛将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今河北涿州一带)起兵南下,控制唐朝的东都洛阳,正定(时称常山)是重要的关口,是阻断叛军与根据地联系的节点。围绕正定,战局几起几伏。

此后,唐代宗李豫继位,安史之乱依旧如火如荼,这个皇帝算是接下个烂摊子。他尤其感受到河北藩镇割据的大患,决定御驾亲征。出发前,他前往长安兴教寺内求神庇佑,表示要血洗正定,兴教寺德高望重的一位高僧出语点化,暗示寺里一位叫“慧光”的和尚可以获得兵不血刃的胜利。原来,慧光乃是当时镇守正定的叛将张忠志失散的父亲,父子在正定相认,慧光法师劝儿子归顺大唐,张忠志听从了父命,献城。代宗在正定城中新建了一座寺院,因法师劝降有功,使天下得以安宁,故赐寺名“天宁寺”。慧光圆寂后,又命建塔厚葬,取名“慧光塔”,即后来的凌霄塔。

重新端详地宫中出土的石函,让我产生了另一个疑惑。三个形态各异的石函何以同处一室?专家说,其中的奥妙又与凌霄塔独特的结构相关。

根据石函内的铭文,仰莲状石函是金正隆六年(1161年)所放,其上的长方形石函却为宋崇宁二年(1103年)之物。正定文保所前所长刘友恒说,凌霄塔塔基和塔顶的不同构件显示,很可能宋代时慧光塔已残,得到重建后,金代皇统元年(1141年)又再修葺。

塔心柱传奇
凌霄塔最传奇之处还不在其外观,进入塔心室看到的木质通天柱惊人。并用放射状的八根扒梁与外檐相连,犹如支开的伞骨,这样的结构国内现存仅此一例。此塔既不同于一般木塔,也有别于一般砖木结构塔,极其可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23: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75665 于 2014-11-7 23:14 编辑

接上楼
必须说,凌霄塔的一建一修都注定它是不平凡的。专家又给我讲起一个故事。
北宋年间,真定(正定古称)天宁寺中,凌霄塔内,许多工匠在围着一根柱子,一筹莫展。这根木柱并非普通柱子,它外面紧围着八根抱柱,每根抱柱与一根粗大的横梁相连,放射性地支向八方,与塔壁咬合,连成一体。可以说,塔身不倒,全靠这根擎天巨柱的支撑。然而,因为年久失修,巨柱朽坏,引得宝塔向西北倾斜。换柱势在必行,可是,牵一发动全身,稍有不慎,则柱倾塔毁。正在工匠无计可施的时候,寺外走来一位僧人—怀丙。
怀丙的名字我并不陌生—正定人士,北宋出名的工程学家。小学课本上的他,曾经用两只填满土石的大船,将万斤铁牛从河中打捞上来,朝廷为此特地赐他一件紫衣,以资奖赏。
这次,怀丙来到塔前,认真观察并测量了木柱的长短,重新做成一个新柱。工匠们将新柱吊到塔上后,怀丙屏退众人,只身进了塔,紧闭塔门。外面的人丝毫不闻斧凿叮咚的声音,良久,怀丙出得门来,新的塔柱已神奇地安放好了。这一“偷梁换柱”的工程奇迹,从此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此故事见载于《宋史·方技传》。
凌霄塔的四层塔心室的中心部位,如今仍可进入,可以近距离目睹这个建筑的传奇之处。
至此,我本以为凌霄塔的特殊已经说尽,然而并非如此。请看塔梯,下部四层采用壁内折上式,按顺时针方向沿塔壁盘旋而上,到了五层以上,却突改为“单跑式”梯,脱开塔壁,贯穿在塔心室里。再仔细看看凌霄塔的外观,下面四层竟与其上的五层材料完全不同。下为砖质,上为木质,和谐中又透着奇特。
学者王鲁湘,为凌霄塔著文抒发:“从外表看有唐塔的基础,他的八面体是宋代的风格,上面的密檐又是辽金风格。这座塔经过历朝历代的重修,每次重修都保留下前面朝代的风格,整座就凝缩了整个宗教式的发展演变过程。”

塔心木柱并非普通柱子,塔身不倒,全靠这根擎天巨柱的支撑。宋人怀丙还用“偷梁换柱”的方法神奇地修复了它。

▌一真一画两宝塔,从精神图腾到高塔建筑的胜利

正定古城中部,大十字街西南角,另有一座古塔,要论资排辈,四塔中历史最古老的莫过于它。它是开元寺塔,又称作雁塔。开元寺的雁塔,与著名的西安大雁塔颇相似,砖石结构的密檐方形,叠涩出九层,自下而上内收分明。塔建在一块正方形砌台上,高约42米。

关于雁塔,有这样的传说:古印度有座信奉小乘佛教的寺院,僧人可食“三净肉”(指没有亲眼见到动物濒死的凄惨景象,或不为自己或为他人而杀)。一天,一群大雁从寺院上空飞过,一位僧人看见后说:“可惜我吃不到了。”话音刚落,只见一只大雁退飞回来,投身自殒于僧人面前。众僧皆认为这只大雁乃为如来导法而殒,为点化众生愚顽贪痴之性,劝导众人信仰真正慈悲的大乘佛教。遂感其厚德,建塔将落雁瘗藏,名“亘娑塔”,译成中文即成“雁塔”。当年玄奘参拜过雁塔,回国即在长安仿造了“大雁塔”,之后许多同样样式的塔,都被称为雁塔。

可以说,雁塔更像是一尊精神图腾。对信仰满满的佛家弟子如此,对正定这座古城而言,亦如此。

《正定府志》上记载,该塔始建于唐,更详尽的年代信息后来也被发掘出来。2005年,由于这座古塔塔基、塔檐砖体松动,文管部门决定对其重新修葺。结果意外在塔尖上发现了一座罕见的“天宫”。

大部分佛塔塔顶,都拥有一个高高在上的标识物,本身就犹如一座小佛塔,它就是佛塔塔刹—塔中最“尊崇”的部分。开元寺的塔刹由三枚相叠的宝珠构成,天宫就在第二枚宝珠内的藏宝空间,不仅内藏了许多文物,宝珠表面还铸有百余字铭文:“直隶真定府开元寺旧有宝塔一座,自大唐贞观拾年肆月初捌日建立……于顺治拾捌年柒月贰拾贰辰时倒。坐有僧大造化名自成等同化重建……”现存宝塔为康熙四年“大功完造”,当年被称作“须弥塔”。

至此,开元寺塔的身世大白。建了,倒了,再建……就这样,在我心中,一股兴亡之感油然而生。

佛塔是佛门弟子心中的圣物,佛塔的形制源自印度,古印度称塔为“堵波”。释迦牟尼圆寂后火化,烧出许多“击之不碎,色彩晶莹”的硬珠,即为舍利。弟子们将这些舍利分别拿到各方安奉,埋入地下后,按照佛祖所示,堆起圆如覆钵的土堆,来供奉朝拜,这便是佛塔的雏形。

佛塔跟随着佛教走入中国,它的地位极为重要—传教的僧人,莫不以“所到之处皆立佛塔”为目标。如洛阳白马寺中,塔就被郑重地置于佛寺中央,成为汉地佛塔的范本。直到南北朝时期,一座寺庙的重心,都非佛塔莫属。

唐风犹存
开元寺塔塔基浮雕上的蹲立人物,头部、胸乳及肚腹都夸张外凸,双臂撑腿,背部似托扛重物状——这是典型的唐代力士造型。此塔虽为清代重修之物,依然保持了浓郁的唐代风格。塔侧钟楼也经多次修复,但一层的唐构完全被保留下来,是珍贵的建筑标本。摄影/武志伟


此图可见开元寺塔全貌,以及塔与钟楼并立的建筑布局。

寻觅中国早期建筑的辉煌时,最好的目标仍是塔,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建筑耸入云霄的高大博得了人们的崇敬。

徐怡涛教授提到一幅著名的敦煌壁画《五台山图》,今正定经五台山而至太原的数百里山川景物、城郭寺院一一入画。

倘若根据画上“河北道镇州(正定古称)”几个题字推断,贞观元年(627年)至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有河北道之说,这应该是壁画描摹的大致时代。其中,作为起点的正定古城被绘制在该图的北下角,成为至为宝贵的古城历史影像。

在画中衙署附近的城角处,有座三层宝塔,方形塔身立于砖砌基座上,檐边装饰着婀娜的山花蕉叶,顶冠宝珠,端庄沉稳。令建筑学者纠结的是这座塔的身份,目前正定城中诸塔与它都不吻合。

隋文帝杨坚对佛教有着特殊的感情,时常对人称“我兴由佛”。他曾得到印度高僧进献的一包舍利,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请他在各地建塔安放。杨坚登基后果然在全国113个州建起宝塔,据载其中一座即位于当时的正定龙藏寺(今隆兴寺前身)内,这极有可能是《五台山图》的宝塔,也是正定最早的宝塔。

再回到大唐贞观十年(年)的开元寺塔,我们不难看到这座塔与如今已无影无踪的龙藏寺塔的某些外观上的相似之处,隋唐之间宝塔的形制大多相类,但高度与气势上开元寺塔显然更胜一筹。

一真一画两座宝塔,把古城、物质与精神联系到了一起。塔恰恰是这样一种建筑,宏伟的气概、宏伟的工程,最终更成为一场追逐宏伟的竞赛。在上迄隋唐,下延宋金的这一段时间里,中国的造塔浪潮此起彼伏,丝毫不逊于被津津乐道的西方教堂建筑史。

除此以外,徐教授还提到正定塔的一个有趣之处,看惯寺庙的国人,都难免用经验去衡量—现存的佛塔大多位于寺之一角,或严重偏离中轴。看起来佛塔是大规模寺院的一个附属品。

但事实是,建塔最盛的隋唐时期,佛塔建筑一直是寺院的核心。而正定的开元寺塔既不属于前者,也不属于后者,可以说佛寺布局演变过程,便藏在开元寺内。

如今开元寺遗存不多,但可以很明晰地看到,山门之后,中轴线两侧,开元寺塔与钟楼对称坐落,中轴的尽头为法船正殿遗址和后改成的天王庙。塔、楼相峙的布局,在中国仅此一处,国外也只有日本的法隆寺保有实例。这个布局,鲜活地展示了寺院是怎样从早期以塔为中心,过渡到以殿阁为中心的。

如今,无论塔在一寺中的地位如何,寻觅中国早期建筑的辉煌时,最好的目标仍是塔。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建筑耸入云霄的高大,博得了人们的崇敬,有时寺院都毁弃了,还是有一截子塔留下来,激发人修葺的念头。

正定的塔身上,我尤其看到这样的痕迹,它们大多都保留着多个时代的印痕,最终四塔并布,成为无可替代的历史纪念物。

天宫之宝
一次重修宝塔的行动,却发掘出暗藏于『天宫』的许多宝物。本页图中即为开元寺塔塔刹内的部分秘藏。从玉杯到玛瑙花,从宝石簪到仿真银塔,以及施有彩绘的石函,精美异常。其中除了一些佛家之物,也有供养人的奉献,总数达四千多件。供图/河北省正定县文物保管所

义玄传承的“当头棒喝”,把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发挥到了极致,来临济学佛、拜师的人络绎不绝,禅宗也在正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衣钵之塔,师传禅宗,意蕴斐然

按高度讲,临济寺的澄灵塔只有30.47米,是正定四塔中最低的一座。但四塔之中,这里是我最能感受到人气的地方。因为是佛教临济宗的祖庭,香火旺盛,每年春夏两季,都有日本、美国等不远万里而来的信徒,前来祖庭朝拜古塔。

唐武宗年间,滹沱河北岸远远行来一位僧人。他肩背行囊,脸上满是长途跋涉后的尘土。这位僧人名叫义玄,从江西宜丰县鹫峰山而来。鹫峰山是著名的佛家禅师黄檗的修行之地。黄檗为六祖慧能的四传弟子,义玄又是黄檗的弟子,所以自认得到禅宗的真传。

江西距离正定何止千里,义玄为何要长途奔劳?这原是迫不得已:唐武宗之前,唐朝的佛教迅速发展,寺院、僧尼占用大量土地。因为不用交纳租税,寺院经济大大发展,许多寺院华丽堪比宫室,大大地削弱了政府的实力。亲近道教的唐武宗即位后,相信佛教“非中国之教,蠹耗生灵”,决心以雷霆手段,大规模地断绝佛教。这次灭佛,又被称作“法难”,共毁寺4600余所,命令僧尼26万多人还俗,没收良田数千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给全国的佛教势力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不过,覆巢之下,亦有完卵。“唯黄河以北,镇、幽、魏、潞等四节度使,元来敬重佛法,不拆毁寺舍,不条流僧尼。佛法之事,一切不动之。”说的“镇”,便是唐代著名的“河朔三镇”之一的镇州。而正定就是镇州的治所所在地。看看当时这里的节度使对灭法之事怎么说的吧:“天子自来毁拆焚烧,即可然矣。臣等不能作此事也。”天高皇帝远,何况镇守当时正定的成德军拥有重兵,早已成藩镇割据的事实。于是,这座古城自然成为高僧避难之地,佛法守护之所。

镇州民众历来崇佛。义玄来到正定后,受到节度使王绍懿高规格的接待,他住在城东南的临济院中。有了最高军政当局的支持,义玄推行佛法的事业相当顺利。义玄的禅法,强调人的主体精神,反对崇拜偶像。他呵佛骂祖,机锋峻烈,如电闪雷鸣。最出名的一桩公案是—“当头棒喝”。

义玄师从黄檗学法时,曾问:“什么是佛法大意?”黄檗一言不发,拿起身边的大棒兜头就是一棒,搞得义玄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义玄摸摸头,又问:“师傅,到底什么是佛法大意?”黄檗眼睛一睁,又是一棒劈来,如此这般,连打了义玄三棒。义玄很不服气,便离开黄檗,想去投高安滩头的大愚禅师。大愚摇头说:“黄檗都快被你累死了,你还问打得对不对?”义玄大彻大悟,重又赶回黄檗身边。这就是禅—六祖慧能所讲的不立文字,顿悟成佛。

义玄传承的“棒喝”,因为常常使人顿时醒悟,可谓把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发挥到了极致。一时间,前来临济学佛、拜师的人络绎不绝。就此在禅宗里自立一门。他就是佛教界“一花开五叶”中的一叶。禅宗是这“一花”,而“五叶”指禅宗分化出来的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五派。义玄在临济寺所立临济一派,尤其使得当时禅风大振。沩仰等四派皆在南方,唯临济宗在北方一枝独秀。后来其他诸派没落,临济宗更是大行天下。受其影响的北京潭柘寺、杭州灵隐寺、天台山万寿寺无一不是鼎鼎大名。

如今几乎处于古城中心位置的澄灵塔,里面埋藏着义玄禅师的衣钵。我怀揣着几分景仰,步入临济寺,体味智慧怎样曾经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当然不只是今人对禅宗大师崇敬有加,连金世宗完颜雍也关注着临济寺。相传,有一次金世宗完颜雍梦见临济祖塔被粪便所污,立即派人查看,竟果然如梦中所见。金世宗敕令将澄灵塔迁离原地进行重建,这才是今天澄灵塔的位置。

现存的古塔共有九层,石砌基座和砖砌的塔身均为八角形,玲珑而挺拔,这是我对这座塔的印象。1933年,到此考察的梁思成称之为“清晰秀丽,可算塔中上品”,评价甚高。他尤其指出一点,塔的奇数层与偶数层斗制作的细节微有区别,梁先生对此感叹:“虽在至微的斗布置上,也是经过一番匠心的,只可惜这番苦心,七百年来有几人注意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23:25: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塔之美还有很多细节,例如台基之上是砖石合砌的须弥座,中间两两一组雕刻有奇花异草。再上依次为砖仿木的斗,两层花纹装饰,四层仰莲瓣承托的塔身。塔身的第一层较高,四面雕有拱形假门,余下则用砖砌出花棂假窗,十分精美耐看。再向上,密檐层层相接,檐下都用砖做成仿木斗,塔檐皆用绿琉璃装饰,远远望去,犹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又被当地人称为“青塔”。

凤凰卫视主持人王鲁湘曾说,澄灵塔“玲珑剔透”,正好与临济的“机锋四出,八面玲珑”的禅风贴合,这句话甚得我心。

信仰的高塔
正定四塔中,唯有临济寺澄灵塔还高度保有佛塔的原始意义。作为临济宗的祖位,受到来自世界各地信徒的膜拜瞻仰。摄影/武志伟


这座塔的精致之美也令人赞叹,其细腻的装饰风格,尤其体现在第一层塔身,砖雕花棂假窗与饱满的莲花座上,繁复而美丽。

▌重逢古战役,华丽花塔,涂鸦留痕

假如说凡物都有极致,凡事都有高潮,我更愿意把这些留到最后。

古城之塔的风华我觉得有一半应属于一座叫“华塔”的塔。与澄灵塔走路不过十来分钟的距离,便到了广惠寺,寺墙早已掩不住形制奇特的半截白塔,第一眼看到的人,莫不惊讶。走近观察,它与前三座都不同,通高约33米,仅分成三层;全部用砖砌筑,却变幻出许多的花样,所以它还被称为“花塔”。

徐教授谈到华塔的点点滴滴,也谈到华塔的古往今来,这无疑是正定四塔中,他心中最爱的一座塔。

眼前的华塔,第一层塔身八角形,朝四个方向又各附一座六角单层小塔,呈拱揖之势。第二层塔则为正八角形,辟有假窗,精彩出奇的在顶层:砖仿斗承托的塔檐上,塔身突然收小,如同一束巨大的花束。花束之上,雕刻出狮、虎、象和菩萨、佛陀……参差错落,变化有致。上冠塔檐、塔刹。整座塔,有着音乐般的建筑节奏。如今塔身上还残存彩画的痕迹,可以想见初建时,宝塔必定华美异常。梁思成初遇它,惊叹为“国内宝塔之孤例”。

确实,放眼全国,现存可称花塔的有几十座,而广惠寺花塔无论以体量或艺术价值,都是其中翘楚。

让徐教授对华塔情有独钟的,除了它绚丽的外形以外,还有一点,就是它历史的沧桑印痕。徐教授的父亲是中国著名的古建学家徐伯安。当年还在他跟随父亲考察时,就发现了正定古塔的无限魅力。徐伯安先生对华塔曾提出一种观点,这座塔的建筑年代很可能比许多建筑学家断定的金大定年间(1161-1189年),要早上一百多年,可能会上溯到北宋时期。

要知道,花塔的形式流行于辽金,这一点,包括罗哲文、常青等学术权威都未怀疑过。1961年,国务院将华塔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时候,即是依照这种说法。

图中的华塔雪景,正好突出了这部分宝塔的素洁之美。

看广惠寺华塔,目光总是会不由自主被塔身中部吸引,那一圈排列参差的浮雕状壁雕,依八面八角的垂线刻有力士、须弥座、仰莲瓣、小塔等,小塔间又分布着虎、豹、狮、象、龙及佛像等壁塑,富丽堂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23:29:26 | 显示全部楼层
直到1994年,契机来了,那一年华塔修复,河北古建所人员对其实施加固修复,发现主塔二层回廊内有一处灰皮起了空鼓。当灰皮被小心翼翼地揭开之后,人们赫然发现,下面竟然隐有几处题记:“太平兴国四年六月八日龙卫佑第二军第一指挥第都节口口口口到此记口口”,“太平兴国四年六月十日侍卫步军口口圻官口口曹案王钛同到此拾记之”……

太平兴国是北宋太宗的年号,题记年份为公元979年,这说明,华塔至少在宋初已然建成,这一下向前推进了将近200年。

徐教授的感怀还不止于此。提到太平兴国四年,熟悉历史的人都会想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北宋战役—高梁河之战。高梁河是永定河的支流,位于北京西北部。也是当时宋辽对抗的最前沿。

那一年初夏,原本寂静的河岸迎来了数十万自南而上的宋朝部队。时值宋军收复了不少汉人失地,宋太宗心气正盛,打算一鼓作气,趁辽军不备,夺回幽州。自从被后晋石敬瑭献给耶律氏后,幽州成了辽的军事重镇,一直是北宋帝王的心头大患。于是,由宋太宗御驾亲征,宋军数十万挥师北进,宋军顺利地将战线推进到幽州城下后,由于幽州城墙高固,易守难攻。几经激战,宋军始终攻城不下。与此同时,辽景宗耶律贤得知幽州有难,急命大将率五万精兵增援。高梁河畔两军对峙。

在高梁河畔,宋军先是击败了增援的耶律氏军,乘胜追击时,却有另一辽将突然斜插而至,分两翼展开猛烈反击,幽州城中的辽将又迅即开城出击。此时,宋军顿陷三面埋伏的窘境,全线溃退,死者万余人。宋太宗乘驴车遁逃,遗弃兵器、粮草不可胜计。

史书记载,宋军挥师北进时,于5月29日云集镇州,即正定古城。回看一下华塔上的题记时间,正是宋军驻扎正定的时间,而“龙卫佑第二军”“侍卫步军”云云,应该就是跟随宋太宗亲征的士兵!

当初,将士们登塔望北,必是壮怀激烈,寄望山河即将一统。然而,乘勇而来,却因为宋太宗的指挥不当溃败而去。北宋的教训是惨痛的。高梁河一役,既是大宋王朝为收复燕云、统一全国做出的第一次努力,也是最后一次。自那之后,宋军的自信心大挫,再也没有与辽争胜的勇进之心。大宋王朝退守旧域,几乎再没有做过奋力搏击的努力,更何况狼狈偏安的南宋。

“华塔正是宋朝统治者的心态由图强转为固守的历史证人。”为我们讲述这段经历的徐怡涛老师这样感慨。历史的风云际会,就这样与建筑凝为一体。

其实,正定的四座古塔,每一座都充盈着这样的血脉。了解它们,能让感官觉醒,到达心灵,不枉与它们的一次相遇。

塔与城
从正定古城西北侧向南望去,四塔可以尽收眼底。任草木枯荣、岁月流逝,饱经沧桑的四塔还是留存了下来,成为正定印象的最强音。这张图片收取了四塔中的三座,从左至右依次为澄灵塔、开元寺须弥塔和华塔。摄影/巨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23:3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75665 于 2014-11-8 19:45 编辑

另一个角度看大佛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23: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75665 于 2014-11-8 19:49 编辑

大佛寺的前世今生

导读:大佛寺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的『龙藏寺』,此后历代皆有重修。遗憾的是,寺院中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佛教建筑瑰宝,几经劫难,如今早已面目全非。所幸上世纪初的数位国内外学者、摄影师,用他们的镜头,记录下了大佛寺的命运变迁,让我们得以在影像的时光机器中,『重遇』大佛寺。

日本人山本赞七郎,在1907-1912年间到访大佛寺,拍摄了这张千手千眼观音。当时佛像所在的大悲阁主体顶部已完全坍塌,菩萨头冠已失,四十二只手臂仅存胸前的一双。

上世纪40年代重修大悲阁时,又为佛像补塑了40只木质手臂,重现法相庄严。

1933年,梁思成来正定考察时,记录下的大悲阁更加残败。殿内的北宋塑壁残毁严重,北壁东西千佛洞及西壁文殊、观音二区部众毁坏最甚,仅东壁普贤菩萨部众保存较为完整,但相比山本拍摄的照片来看,局部也还是受到了进一步损坏。梁思成调查时曾不无担忧的说:“现在阁本身已毁,这塑壁的前途的确是我们所不宜忽略的一件要事。”

此图同样出自日本人山本赞七郎的大佛寺之旅。当时由于大悲阁已经坍塌,一层檐墙东、西、北及内槽壁的北宋五彩泥塑塑壁暴露在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23:3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75665 于 2014-11-8 19:51 编辑


1944年,大佛寺纯三方丈进京四处化缘,希望能募款重建大悲阁,但终因财力不足,只得采取权宜之计,拆除大悲阁两侧的配殿御书楼和集庆阁来重建大悲阁,致使大悲阁内宋代精美的五彩泥塑、塑壁全部被毁。

1918年,日本古建学家关野贞在大佛寺见到的转轮藏,保存还较为完整,其内供奉有佛像、经柜,垂花间悬挂的镜面及一些柱子上的木雕蟠龙等。这座被用来存放经文的“转动书架”的构造,几乎可以和宋代的建筑设计专著《营造法式》一一对应,堪称十分难得的“建筑化石”。



1933年,梁思成看到的转轮藏已经仅剩下木质骨架。当年的4月20日,正逢梁公32岁生辰,他亲自从转轮藏殿下层内部的雨搭取景,拍摄了这张照片(图3)。照片中藏殿北墙前高台上塑有一排罗汉,背后为五彩悬山。在转轮藏前正对着门的是一尊金代木雕大肚弥勒佛像。如今这尊弥勒佛被移奉在隆兴寺进门的天王殿正中。图1、图2分别为左页图和图3的同位取景,可惜已经物是人非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1-20 15:16 , Processed in 0.066217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