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1-7 23: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75665 于 2014-11-7 23:14 编辑
接上楼
必须说,凌霄塔的一建一修都注定它是不平凡的。专家又给我讲起一个故事。
北宋年间,真定(正定古称)天宁寺中,凌霄塔内,许多工匠在围着一根柱子,一筹莫展。这根木柱并非普通柱子,它外面紧围着八根抱柱,每根抱柱与一根粗大的横梁相连,放射性地支向八方,与塔壁咬合,连成一体。可以说,塔身不倒,全靠这根擎天巨柱的支撑。然而,因为年久失修,巨柱朽坏,引得宝塔向西北倾斜。换柱势在必行,可是,牵一发动全身,稍有不慎,则柱倾塔毁。正在工匠无计可施的时候,寺外走来一位僧人—怀丙。
怀丙的名字我并不陌生—正定人士,北宋出名的工程学家。小学课本上的他,曾经用两只填满土石的大船,将万斤铁牛从河中打捞上来,朝廷为此特地赐他一件紫衣,以资奖赏。
这次,怀丙来到塔前,认真观察并测量了木柱的长短,重新做成一个新柱。工匠们将新柱吊到塔上后,怀丙屏退众人,只身进了塔,紧闭塔门。外面的人丝毫不闻斧凿叮咚的声音,良久,怀丙出得门来,新的塔柱已神奇地安放好了。这一“偷梁换柱”的工程奇迹,从此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此故事见载于《宋史·方技传》。
凌霄塔的四层塔心室的中心部位,如今仍可进入,可以近距离目睹这个建筑的传奇之处。
至此,我本以为凌霄塔的特殊已经说尽,然而并非如此。请看塔梯,下部四层采用壁内折上式,按顺时针方向沿塔壁盘旋而上,到了五层以上,却突改为“单跑式”梯,脱开塔壁,贯穿在塔心室里。再仔细看看凌霄塔的外观,下面四层竟与其上的五层材料完全不同。下为砖质,上为木质,和谐中又透着奇特。
学者王鲁湘,为凌霄塔著文抒发:“从外表看有唐塔的基础,他的八面体是宋代的风格,上面的密檐又是辽金风格。这座塔经过历朝历代的重修,每次重修都保留下前面朝代的风格,整座就凝缩了整个宗教式的发展演变过程。”
塔心木柱并非普通柱子,塔身不倒,全靠这根擎天巨柱的支撑。宋人怀丙还用“偷梁换柱”的方法神奇地修复了它。
▌一真一画两宝塔,从精神图腾到高塔建筑的胜利
正定古城中部,大十字街西南角,另有一座古塔,要论资排辈,四塔中历史最古老的莫过于它。它是开元寺塔,又称作雁塔。开元寺的雁塔,与著名的西安大雁塔颇相似,砖石结构的密檐方形,叠涩出九层,自下而上内收分明。塔建在一块正方形砌台上,高约42米。
关于雁塔,有这样的传说:古印度有座信奉小乘佛教的寺院,僧人可食“三净肉”(指没有亲眼见到动物濒死的凄惨景象,或不为自己或为他人而杀)。一天,一群大雁从寺院上空飞过,一位僧人看见后说:“可惜我吃不到了。”话音刚落,只见一只大雁退飞回来,投身自殒于僧人面前。众僧皆认为这只大雁乃为如来导法而殒,为点化众生愚顽贪痴之性,劝导众人信仰真正慈悲的大乘佛教。遂感其厚德,建塔将落雁瘗藏,名“亘娑塔”,译成中文即成“雁塔”。当年玄奘参拜过雁塔,回国即在长安仿造了“大雁塔”,之后许多同样样式的塔,都被称为雁塔。
可以说,雁塔更像是一尊精神图腾。对信仰满满的佛家弟子如此,对正定这座古城而言,亦如此。
《正定府志》上记载,该塔始建于唐,更详尽的年代信息后来也被发掘出来。2005年,由于这座古塔塔基、塔檐砖体松动,文管部门决定对其重新修葺。结果意外在塔尖上发现了一座罕见的“天宫”。
大部分佛塔塔顶,都拥有一个高高在上的标识物,本身就犹如一座小佛塔,它就是佛塔塔刹—塔中最“尊崇”的部分。开元寺的塔刹由三枚相叠的宝珠构成,天宫就在第二枚宝珠内的藏宝空间,不仅内藏了许多文物,宝珠表面还铸有百余字铭文:“直隶真定府开元寺旧有宝塔一座,自大唐贞观拾年肆月初捌日建立……于顺治拾捌年柒月贰拾贰辰时倒。坐有僧大造化名自成等同化重建……”现存宝塔为康熙四年“大功完造”,当年被称作“须弥塔”。
至此,开元寺塔的身世大白。建了,倒了,再建……就这样,在我心中,一股兴亡之感油然而生。
佛塔是佛门弟子心中的圣物,佛塔的形制源自印度,古印度称塔为“堵波”。释迦牟尼圆寂后火化,烧出许多“击之不碎,色彩晶莹”的硬珠,即为舍利。弟子们将这些舍利分别拿到各方安奉,埋入地下后,按照佛祖所示,堆起圆如覆钵的土堆,来供奉朝拜,这便是佛塔的雏形。
佛塔跟随着佛教走入中国,它的地位极为重要—传教的僧人,莫不以“所到之处皆立佛塔”为目标。如洛阳白马寺中,塔就被郑重地置于佛寺中央,成为汉地佛塔的范本。直到南北朝时期,一座寺庙的重心,都非佛塔莫属。
唐风犹存
开元寺塔塔基浮雕上的蹲立人物,头部、胸乳及肚腹都夸张外凸,双臂撑腿,背部似托扛重物状——这是典型的唐代力士造型。此塔虽为清代重修之物,依然保持了浓郁的唐代风格。塔侧钟楼也经多次修复,但一层的唐构完全被保留下来,是珍贵的建筑标本。摄影/武志伟
此图可见开元寺塔全貌,以及塔与钟楼并立的建筑布局。
寻觅中国早期建筑的辉煌时,最好的目标仍是塔,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建筑耸入云霄的高大博得了人们的崇敬。
徐怡涛教授提到一幅著名的敦煌壁画《五台山图》,今正定经五台山而至太原的数百里山川景物、城郭寺院一一入画。
倘若根据画上“河北道镇州(正定古称)”几个题字推断,贞观元年(627年)至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有河北道之说,这应该是壁画描摹的大致时代。其中,作为起点的正定古城被绘制在该图的北下角,成为至为宝贵的古城历史影像。
在画中衙署附近的城角处,有座三层宝塔,方形塔身立于砖砌基座上,檐边装饰着婀娜的山花蕉叶,顶冠宝珠,端庄沉稳。令建筑学者纠结的是这座塔的身份,目前正定城中诸塔与它都不吻合。
隋文帝杨坚对佛教有着特殊的感情,时常对人称“我兴由佛”。他曾得到印度高僧进献的一包舍利,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请他在各地建塔安放。杨坚登基后果然在全国113个州建起宝塔,据载其中一座即位于当时的正定龙藏寺(今隆兴寺前身)内,这极有可能是《五台山图》的宝塔,也是正定最早的宝塔。
再回到大唐贞观十年(年)的开元寺塔,我们不难看到这座塔与如今已无影无踪的龙藏寺塔的某些外观上的相似之处,隋唐之间宝塔的形制大多相类,但高度与气势上开元寺塔显然更胜一筹。
一真一画两座宝塔,把古城、物质与精神联系到了一起。塔恰恰是这样一种建筑,宏伟的气概、宏伟的工程,最终更成为一场追逐宏伟的竞赛。在上迄隋唐,下延宋金的这一段时间里,中国的造塔浪潮此起彼伏,丝毫不逊于被津津乐道的西方教堂建筑史。
除此以外,徐教授还提到正定塔的一个有趣之处,看惯寺庙的国人,都难免用经验去衡量—现存的佛塔大多位于寺之一角,或严重偏离中轴。看起来佛塔是大规模寺院的一个附属品。
但事实是,建塔最盛的隋唐时期,佛塔建筑一直是寺院的核心。而正定的开元寺塔既不属于前者,也不属于后者,可以说佛寺布局演变过程,便藏在开元寺内。
如今开元寺遗存不多,但可以很明晰地看到,山门之后,中轴线两侧,开元寺塔与钟楼对称坐落,中轴的尽头为法船正殿遗址和后改成的天王庙。塔、楼相峙的布局,在中国仅此一处,国外也只有日本的法隆寺保有实例。这个布局,鲜活地展示了寺院是怎样从早期以塔为中心,过渡到以殿阁为中心的。
如今,无论塔在一寺中的地位如何,寻觅中国早期建筑的辉煌时,最好的目标仍是塔。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建筑耸入云霄的高大,博得了人们的崇敬,有时寺院都毁弃了,还是有一截子塔留下来,激发人修葺的念头。
正定的塔身上,我尤其看到这样的痕迹,它们大多都保留着多个时代的印痕,最终四塔并布,成为无可替代的历史纪念物。
天宫之宝
一次重修宝塔的行动,却发掘出暗藏于『天宫』的许多宝物。本页图中即为开元寺塔塔刹内的部分秘藏。从玉杯到玛瑙花,从宝石簪到仿真银塔,以及施有彩绘的石函,精美异常。其中除了一些佛家之物,也有供养人的奉献,总数达四千多件。供图/河北省正定县文物保管所
义玄传承的“当头棒喝”,把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发挥到了极致,来临济学佛、拜师的人络绎不绝,禅宗也在正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衣钵之塔,师传禅宗,意蕴斐然
按高度讲,临济寺的澄灵塔只有30.47米,是正定四塔中最低的一座。但四塔之中,这里是我最能感受到人气的地方。因为是佛教临济宗的祖庭,香火旺盛,每年春夏两季,都有日本、美国等不远万里而来的信徒,前来祖庭朝拜古塔。
唐武宗年间,滹沱河北岸远远行来一位僧人。他肩背行囊,脸上满是长途跋涉后的尘土。这位僧人名叫义玄,从江西宜丰县鹫峰山而来。鹫峰山是著名的佛家禅师黄檗的修行之地。黄檗为六祖慧能的四传弟子,义玄又是黄檗的弟子,所以自认得到禅宗的真传。
江西距离正定何止千里,义玄为何要长途奔劳?这原是迫不得已:唐武宗之前,唐朝的佛教迅速发展,寺院、僧尼占用大量土地。因为不用交纳租税,寺院经济大大发展,许多寺院华丽堪比宫室,大大地削弱了政府的实力。亲近道教的唐武宗即位后,相信佛教“非中国之教,蠹耗生灵”,决心以雷霆手段,大规模地断绝佛教。这次灭佛,又被称作“法难”,共毁寺4600余所,命令僧尼26万多人还俗,没收良田数千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给全国的佛教势力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不过,覆巢之下,亦有完卵。“唯黄河以北,镇、幽、魏、潞等四节度使,元来敬重佛法,不拆毁寺舍,不条流僧尼。佛法之事,一切不动之。”说的“镇”,便是唐代著名的“河朔三镇”之一的镇州。而正定就是镇州的治所所在地。看看当时这里的节度使对灭法之事怎么说的吧:“天子自来毁拆焚烧,即可然矣。臣等不能作此事也。”天高皇帝远,何况镇守当时正定的成德军拥有重兵,早已成藩镇割据的事实。于是,这座古城自然成为高僧避难之地,佛法守护之所。
镇州民众历来崇佛。义玄来到正定后,受到节度使王绍懿高规格的接待,他住在城东南的临济院中。有了最高军政当局的支持,义玄推行佛法的事业相当顺利。义玄的禅法,强调人的主体精神,反对崇拜偶像。他呵佛骂祖,机锋峻烈,如电闪雷鸣。最出名的一桩公案是—“当头棒喝”。
义玄师从黄檗学法时,曾问:“什么是佛法大意?”黄檗一言不发,拿起身边的大棒兜头就是一棒,搞得义玄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义玄摸摸头,又问:“师傅,到底什么是佛法大意?”黄檗眼睛一睁,又是一棒劈来,如此这般,连打了义玄三棒。义玄很不服气,便离开黄檗,想去投高安滩头的大愚禅师。大愚摇头说:“黄檗都快被你累死了,你还问打得对不对?”义玄大彻大悟,重又赶回黄檗身边。这就是禅—六祖慧能所讲的不立文字,顿悟成佛。
义玄传承的“棒喝”,因为常常使人顿时醒悟,可谓把禅宗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发挥到了极致。一时间,前来临济学佛、拜师的人络绎不绝。就此在禅宗里自立一门。他就是佛教界“一花开五叶”中的一叶。禅宗是这“一花”,而“五叶”指禅宗分化出来的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五派。义玄在临济寺所立临济一派,尤其使得当时禅风大振。沩仰等四派皆在南方,唯临济宗在北方一枝独秀。后来其他诸派没落,临济宗更是大行天下。受其影响的北京潭柘寺、杭州灵隐寺、天台山万寿寺无一不是鼎鼎大名。
如今几乎处于古城中心位置的澄灵塔,里面埋藏着义玄禅师的衣钵。我怀揣着几分景仰,步入临济寺,体味智慧怎样曾经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当然不只是今人对禅宗大师崇敬有加,连金世宗完颜雍也关注着临济寺。相传,有一次金世宗完颜雍梦见临济祖塔被粪便所污,立即派人查看,竟果然如梦中所见。金世宗敕令将澄灵塔迁离原地进行重建,这才是今天澄灵塔的位置。
现存的古塔共有九层,石砌基座和砖砌的塔身均为八角形,玲珑而挺拔,这是我对这座塔的印象。1933年,到此考察的梁思成称之为“清晰秀丽,可算塔中上品”,评价甚高。他尤其指出一点,塔的奇数层与偶数层斗制作的细节微有区别,梁先生对此感叹:“虽在至微的斗布置上,也是经过一番匠心的,只可惜这番苦心,七百年来有几人注意过。”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