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3-20 10: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网上,那还是2006年4月前的事,一位在上海公干的香港人说起对上海的印象(可能有偏颇):上海人不论是客户还是的士司机,开口闭口我们大上海,老爱拿上海与香港对比:我们上海现在跟你们香港差不多了!
这位香港人说话还算诿婉:上海高楼大厦处处,可要知道,外国人对一个城市的评价,不是单算它有多少高楼大厦,基建工程怎样浩荡的。硬件故固然首要,但软件的配合更重要。
但是,个人认为当时上海的硬件也不怎么出彩?
这位香港人在文中还贴上张当时陆家嘴的图片。
但他接着直白批评:拐过弯走到大街后面看看,上海的小市民还在住烂屋烧煤饼,穿着睡衣走到街上吵吵闹闹大声喧哗,哪里看得出有堪称东方巴黎的文明?
对于上海的城规城建,这位香港人实话实说:香港基建设施连年夺得国际大奖。相比之下,在上海高楼大厦乱起,中央一声令下,样样大干快上,大锣大鼓,现在六七成掉空,租不出,卖不去,三分成果,七分吹牛。天桥马路大兴土木,数量一流,质量三流,有建设无管理,虚有其表,却忽略了中央要求的其他法治,廉政,环保的政策。
由此,我想到上海首富与香港首富的不同,从周正毅到钢贸大王,一路走来,上海坎坷呀,上海辛苦了!
当然,上海不能全盘照搬香港模式,但香港讲效益,讲效率,讲节地,讲节约资源,规划注重景观的优点,还是值得上海学习的。(过去,中国把大量资源特别是稀缺的矿物资源,大量的廉价的出口,现在要严格控制出口了,要节约了。同样,土地资源也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规划部门对此的重视还停留在过去的大手大脚,要纠正过来。)
城市具象形式意味着:楼的高聚集,表明人的高集聚,表明智慧的高汇聚,表明出行办事的高效率,表明城市一切管理成本,包括人力成本、物力成本、财力成本、时间成本,被大量的节省,用于提前改善和提升市民的生活水平,全体上海人何乐不为。
记得2005年4月,东方明珠集团提出了“再造香港维多利亚港湾”概念,标题是:《经营谋求软化小陆家嘴,再造香港维多利亚港湾》
负责小陆家嘴区域一级土地开发的陆家嘴集团,早已提出“CBD+RBD(文化休憩产业区)”的开发概念。2004年底,集团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发展报告》中披露,希望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实施一项整体规划:世纪大道一侧作为CBD功能重要的延伸区,另一侧则建成国际一流的RBD,大力引进一批体现人类文明、传播国际文化的传媒机构和企业,开辟文化艺术型的步行商业街,并兴建一批专业博物馆。
而浦东新区政府旅游业顾问、上海海达旅游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范能船教授曾提出,在陆家嘴腹地的银城路上打造一条环形的“都市风情步行街”,并引入豪华游轮开辟“东方游轮———动感之旅”,请来国际顶级品牌的芬兰汤普森游乐设施等。
再早的2001年,如今外地人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到上海,外滩可以不去,而新天地却不能不去。落成一年半的新天地已经成为了上海的新坐标,不仅在中国,甚至在海外它都赫赫有名了。
上海新天位于上海市中心淮海中路南侧、黄陂南路和马当路之间,是香港瑞安集团斥资14亿元人民币,以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改造出的一个具国际水平的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于一体的休闲步行街。目前上海新天地内共有租户92家,其中餐饮类占50%,来自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台湾等地的菜式应有尽有,如有南美古巴风情的格瓦拉餐厅、韩国烧烤好妈咪厨房、泰国金象苑菜馆等,充分展现了新天地的国际元素。除来自世界各地的餐饮场所外,新天地总面积达25000平方米的时装店、电影院及全上海最具规模的一站式健身中心更受年轻人的拥趸。从上海新天地脚手架尚未完全拆落的那一刻起,各路明星、艺术家、企业家、银行家、驻沪外交官便纷至沓来、流连忘返。2001年,上海举办APEC会议期间,新加坡总理吴作栋、俄罗斯总统普京等多个国家元首均造访新天地,更使它名扬海内外。
新天地模式也成了中国古城改造问题的成功范本,而瑞安集团也因在1999年成功投资了上海新天地后,在内地名声大振。
因此小结:上海人要大气谦和,不要傲气狂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