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蛟矶烟浪

[鸠兹古韵] 芜湖百年记忆-----芜湖老城(在碎片中寻找感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19:44:38 | 显示全部楼层
肖家巷4号:宋介眉旧居(宋慎德堂)
  宋介眉:汪伪时芜湖县维持会会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19:46:05 | 显示全部楼层
萧家巷34号:厉鼎璋将军旧居

厉鼎璋(1893—1972),字幼岩,江苏扬州人。1916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3期炮科毕业,与刘和鼎、徐庭瑶、季嚼梅都是同期校友。1926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暂编第11军炮兵团长,1929年10月任第56师167旅副旅长,1935年12月任第56师副师长,1939年9月任第56师代师长,11月任陆军少将,1940年2月任第56师师长,1942年8月任第39军副军长,后任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议、中央训练团中将团员等。“七·七”事变后与刘和鼎、刘尚志等在福建抗日。抗战胜利后,因非蒋派嫡系被调任闲职,第39军被裁撤后,遂于1946年退役,离开军界。此时的国内时局呈一触即发的态势,国民党对厉鼎璋这样身经百战的将军自然是竭力拉拢,派了多位军政要员力邀其重返军界,并许以高官厚禄,然而厉鼎璋始终不愿参加内战,赴芜湖闲居,直至解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19: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萧家巷16号:吕福堂旧居(张勤慎堂)

张勤慎堂位于萧家巷的一支巷内,为典型的徽式建筑,共有三进,占地面积近四百平方米,建筑面积五百多平方米。南檐墙两角安以石界碑,阴刻楷体“张勤慎堂墙界”。除第一进门厅是单层建筑外,二进、三进均为两层楼房。门框和墙裙均由白色大理石砌成。檐墙东西两侧离地面1米多高的地方,各有一个蛙形拴马石,这在芜湖古城内实属罕见。
  张勤慎堂正门上方有一块青石嵌砌的长方形门额石匾,俗称“嵌方”,上面原先悬挂一块黑底黄字的楠木匾额,是清末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张之洞亲笔题写的四个行楷榜书,可惜今已不存。据说,当年这块楠木匾额上覆红绸,从江宁抬到芜湖,一路上锣鼓喧天。到达萧家巷时,更是张灯结彩,鼓乐齐鸣,看热闹的人把萧家巷挤得水泄不通。
  建造萧家巷16号的人名叫吕福堂,是19世纪60至90年代洋务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交际甚广,房屋奠基和落成时,许多洋务派的知名人士都来道贺捧场。清末重臣、洋务派首领、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1837—1909)还特意在江宁为新居题写了门匾。1920年,吕福堂全家搬离芜湖,张海澄购下此房,改堂号为“张勤慎堂”。新中国成立后,张海澄一家迁至南京。
张勤慎堂建于清代晚期。张之洞两次调任两江总督,第一次是1894—1895年,第二次是1902—1903年。据此推测,张勤慎堂的建造年代应在此期间
张勤慎堂墙界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19:4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肖家巷62号:吴明熙故居(芜湖米市巨子)


“一条萧家巷,半座芜湖城。”现肖家巷,原为萧家巷,因萧云从而得名,建国后改名肖家巷。在芜湖古城里,萧家巷曾是最复杂的一条巷子,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萧家巷迎来了其最后的辉煌,当时有许多富商巨贾、军政要员纷纷落户于此。所以,有关萧家巷的故事和传说也就层出不穷了……
现在芜湖古城内的肖家巷,历代芜湖地方文献均称萧家巷,而无肖家巷之说,改为肖家巷是建国以后的事。在芜湖古城内,萧家巷是最为复杂的一条巷子。老人们曾说:“一条萧家巷,半座芜湖城。”它的行向大致呈不规则“十”字形,中间又生出许多支巷,错综复杂,陌生人行走其间如入迷宫。萧家巷因萧云从而得名,但萧云从所能给予这条老街的,也仅此而已。咸丰三年的那场兵燹,让萧家巷几乎夷为平地。如今我们所见到的萧家巷均为同治六年后重建的。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萧家巷迎来了其最后的辉煌,当时的许多富商巨贾,军政要员纷纷落户于此,仅国民党少将以上的高级将领,就有季嚼梅、厉鼎璋、杨干才等。此外,汪伪时芜湖县维持会会长宋介眉,张之洞亲信吕福堂,毕业于黄埔、参加过北伐、加入过同盟会的翟其清等也先后搬迁至此,这在当时的芜湖城内还是绝无仅有的。因此,有关萧家巷的故事和传说也就层出不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20: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铁山宾馆位于芜湖市中心著名风景区赭山之麓,建于1954年,占地面积5.6公顷。馆内秀木扶疏、修竹雅致,花草奇异、彩蝶翩翩,岗丘环拱、曲径通幽,粼粼碧波、莲花袭人,一派“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20: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芜湖老字号
1、芜湖铁画-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2、张恒春药号-始于清朝嘉庆五年 (公元1800年),距今206年;  



3、赵云生剪刀号-始于清文宗咸丰三年(1853),距今153年。  



4、“沅记胡开文”墨店-始创于同治三年(1869),距今137年;  



5、耿福兴菜馆-始于1910(清宣统二年),距今96年;  



6、芜湖老余昌钟表店-始于1911年,距今95年;



7、同庆楼-始于1925年,距今81年;



8、马义兴(回族)菜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20: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芜湖是滨江城市,襟南带北,连宁通汉,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其丰饶之物产,乃美食之基础。芜湖的风味美食,既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又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1.江河水产



    芜湖江河纵横,池塘星点,鱼鳖虾蟹等水产品及其充沛,种类繁多。民间流传:“清明挂刀,端午品鲥鱼,金菊飘香螃蟹矶。”是著名的“芜湖三鲜”。现例举几种;



    (1) 油炸刀鱼:取新鲜刀鱼洗净,改刀成段,放进油锅炸至八成熟,取出备用。将盐、糖、葱段、姜末放入香醋,制成调料。再将刀鱼回锅炸至酥脆,趁热上桌蘸调料食用。滚烫鱼段吸足调料,入口鲜香脆酥,酸甜有致,回味无穷。



    (2) 清蒸鲥鱼:新鲜鲥鱼洗净抹少许细盐,鱼腹上卧以火腿片,再撒葱段、姜末隔水蒸熟,鲜嫩无比,色香俱佳。芜湖人做鲥鱼菜一般要和鱼鳞一块烹制,据说如此才味美至极。本地有一传说:婆婆考儿媳,鲥鱼既要与鱼鳞一起烧,但吃时又要美观方便,巧媳妇则先铲下鱼鳞,以线串之,覆盖在鱼身上一起烹制成熟,既好看好吃又方便,可见芜湖人饮食的讲究与智慧。



    (3) 鱼头烧豆腐:鳙鱼芜湖人俗称“胖头鱼”,其头肥美,故名,是芜湖人常食用的鱼,有多种烹制方法,素有冬春天食鱼头、夏天嚼鱼尾、秋天尝鱼肚的习惯,有民谣为证:“春头夏尾秋中腰,芜湖鱼香处处飘”。取鳙鱼鱼头剖开洗净,油煎至金黄色,放盐、糖、酱油、料酒、姜蒜,中火烧开,放入豆腐块,改小火,非常鲜美。



    (4) 蟹黄汤包:以蟹肉、猪肉为馅,点以蟹黄,皮薄馅大,汤多肉嫩,油黄味鲜,美不可言。由于汤汁多,故吃法讲究,即芜湖人所谓“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吸汤。”



    (5) 虾籽面:虾籽取自新鲜河虾,先用木炭火烧焙后入缸,上面铺盖蒜苗,密封备用。虾籽面的汤汁用新鲜“筒子骨”文火焖煮一天一夜而成。将刀切面煮沸后略加冷水煮养片刻,捞起兑入有虾籽、猪油、葱花、酱油等佐料的“筒子骨”汤中,宽汤窄面,入口鲜美无比。



    (6) 冰糖香螺蛳:先将螺蛳放入水盆里浸泡一天,并洒上几滴香油,以排泄螺蛳内的污物泥沙。再用铁钳或剪刀除去螺蛳尾部尖端,洗净,放入油锅里翻炒,加入盐、酱油、冰糖、八角、生姜、香葱、干辣椒和水,大火烧开,小火焖煮,香气四溢,味鲜可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21: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芜湖城垣修筑之谜

据时任兵部侍郎的汪道昆《县城碑记》说:这座高三丈的城墙以乙亥(1575)二月朔首事,迄五月终告成”,费时仅3个月。而《芜湖县志》却说万历三年(1575)“知府钱立至,首建城,以谨防卫同知龙宗武继之,九年知县周之翰乃告蒇事”,费时6年。这两种说法差距太大,其因何在?



原来汪氏所指的仅是芜湖城墙,而县志所说的是包括楼城在内的芜湖城。由于芜湖旧有城墙虽被毁坏严重,但大体框架却在,砌筑相对容易;同时修筑城墙的钱4/7出自于县区的商民,3/7出之于四乡绅民;再加上芜湖城乡士农工商筑城积极性甚高,因此,公家虽“不糈”即不费一文,却在3个月内将城墙砌筑起来。但到了砌筑楼城时,公私两方扯皮起来。按照原先设计,要砌筑4座双层楼城门和3座便门。其中楼城门东为宣春门、西弼赋门、南长虹门、北来凤门。3座便门,其中朝南的有上水门和下水门,东南角的为迎秀门。另外还要在东门筑一用来屏蔽宣春门的月城,“东跨能仁寺”。其经费较多,约需黄金两百两。商量来商量去,最后约定,公家从府库内拿出一半钱,其余的由芜湖士农工商凑齐。于是,时任国防部副部长的汪道昆找到了芜湖的徽商阮弼。



有必要介绍一下汪道昆和阮弼之间的关系。汪道昆(1525—1593),字伯玉,号太函、南溟,安徽歙县人,与阮弼是小同乡,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历任兵部左侍郎等职,曾在沿海参加抗倭战争。他同时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戏剧作家和诗人,所著杂剧今存有4种即《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另有诗文集《太函集》。他的这位在芜湖经营浆染业的同乡阮弼,原是徽州府拥有千亩地产的地主,在朋友劝说和指点下于嘉靖末年到芜湖投资浆染业,由于资本雄厚、经营有方,又拥有颇多“佳石”,不久就兼并了众多小作坊,在江城开设起“芜湖巨店”,并使芜湖迅速跃入全国五大手工业中心区域的行列,享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美誉。汪道昆曾在他的《太函集》中描述了阮弼的浆染业的盛貌:“五方购者益集其所,转毂遍于吴、越、荆、梁、豫、齐、鲁之间。”阮弼于是成为“腰缠万贯”的芜湖首富。不仅如此,他还有强烈的爱国爱乡心。公元1554年倭寇侵扰芜湖时,官军“皆奔窜”。阮弼带领民团拼死抵抗,迫使倭寇弃芜而去,转向南陵。在汪道昆向他陈述芜湖楼城门修筑经费困难之时,阮弼一口应诺,西门的城楼由他独资兴筑。官府也做得漂亮,将西门以人名冠称,叫弼赋门。清初画家萧尺木《太平山水图》中有3幅展现芜湖城垣,其中弼赋门城楼特别醒目。此画现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11 21: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lz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1 22: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5# 淡墨 谢谢班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15: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芜湖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米市”之一,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如今,芜湖古城仍保留着许多珍贵的历史遗存和一些传统街区。为了让古城重放光彩,芜湖市政府多年前即着手规划古城改造项目。今年10月,芜湖古城改造工程正式启动。

  芜湖古城究竟啥模样?有哪些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改造后的古城将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了芜湖古城。

  具有皖南特色的古建筑

  探访

  古城苍老而宁静

  南正街、花街、米市街、新市街、东内街、儒林街、城隍街……走完芜湖古城的街道只需半小时。

  如今的芜湖古城不再有昔日的繁华,但富有皖南特色的徽派建筑,木楼走廊上精致的雕花,墙头上风干的艾草,还有炭炉上升起的袅袅炊烟,让置身其中的人仿佛又回到那个久远的年代。油炸臭干、煮干丝、蟹黄汤包……还有那路边乘凉用的竹凉床,让时间在这里停留。

  雅积楼

  至今仍思《牡丹亭》

  在芜湖古城,最富有传奇色彩和文化底蕴的当属儒林街18号的雅积楼。说起雅积楼,当地百姓传说最多的是,一代文学大师汤显祖在此完成了传世之作《牡丹亭》。“雅积楼最早的主人姓李。汤显祖晚年穷困潦倒落难到芜湖,被姓李的收留住下,从而完成了《牡丹亭》。”雅积楼户主之一的梅为群老师这样告诉记者。

  雅积楼始建于明代,原是李永府第。李永原籍江西吉水,祖父李泰生到芜湖开馆教学生,建一楼阁,占地面积一亩有余,藏书上万卷,楼阁悬挂“雅积”匾额,故名“雅积楼”。

  走进雅积楼,映入眼帘是典型的皖南民居特色,二层三进,砖木结构。梅为群老师说,现在的雅积楼并非最初的雅积楼,雅积楼在晚清毁于战火,所有藏书也付之祝融,让人扼腕叹息。民国初期,芜湖人汤画锦在遗址上按原貌重建雅积楼,只是规模比原先的要小许多。

  谈起《牡丹亭》,梅为群老师从邻居家拿出一本资料介绍说:“当年,汤显祖被贬官,去广东徐闻县途经南雄时,和同乡李永的重孙子李承宠结识。后来,李承宠为官期满回到芜湖,此时的汤显祖生活穷困,便找到李承宠。李承宠热情接待,安置汤显祖在雅积楼上居住。这样,汤显祖安心创作,名著《牡丹亭》由此写成。”

  如今,雅积楼还完好地保存着“汤画锦堂墙脚界”石碑,这些石碑和那斑驳陆离的外墙、光亮鉴人的青石台阶一起,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它那不平凡的往事。

  城隍庙

  原址建起大剧院

  今年76岁的叶春松对古城城隍庙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他就住在城隍庙隔壁。“当年的城隍庙,来上香的人是进了门,出不去,可以说是古城最热闹的地方。”

  “中国最早的城隍庙在哪里?在芜湖。这是《辞海》里说的。”叶春松谈起城隍庙格外兴奋:“据考证,芜湖的城隍庙始建于三国时期。”

  叶春松坐在老式台扇前,翻看着手中的资料说,当年的城隍庙,规模宏大,坐北朝南,正对青弋江,庙基由大方石砌成,气势非凡。房屋自南向北前后四进,前殿门口是一对大石狮,里面东西二侧立有哼哈二将像,之后是四大金刚像,殿后有一天井。

  “城隍庙大门口,原有四个大狮子,庙内的大香炉5个人都抱不过来。”叶春松儿时喜欢溜进城隍庙玩,“当年玩狮子是围绕着4个大柱子叠罗汉,那叫绝活,看得人目瞪口呆。”

  叶春松告诉记者,后来,城隍庙被大剧院代替。

  愈家大院

  静静躺在荒地上

  芜湖古城有一条街叫太平大路,明清时,这里是官商府邸聚集地。太平大路4号有一座愈府,又叫愈家大院,是大木材商的豪宅。

  推开愈府锈迹斑斑的铁门,一座古罗马式青砖建筑出现在记者眼前,西洋化的陈设显示出当年主人显赫的身份。石柱拱门,台阶栏杆,雕花回廊,深深庭院,一应俱全。由于年久失修,整个建筑墙面斑驳陆离,门窗凋败剥蚀。如此完美的建筑静静躺在荒草地上,让人不免心生遗憾。

  经过大理石砌的弧形台阶,穿过石柱拱门,沿着破旧的木梯登上二楼,记者透过一间房屋门缝向里看去,一些破旧家具堆放在墙角。

  大概是记者上楼发出的响声,引起了住在隔壁的王大姐的注意。王大姐告诉记者,原先这里住着一户愈姓人家,养有一个女儿,女儿成年后未婚,独居这座小洋楼。10多年前,已96岁的老人喊来了她的两位侄儿,将房子过继给两位侄儿,不久老人离开人世。后来,一位侄儿住了进来,但他很快就耐不住寂寞,搬了出去。听说芜湖古城要改造,愈家后人曾来老房子查看过。

  在太平大路,像愈府这样中西合璧的建筑并不多见。虽然岁月沧桑,人去楼空,但这所深宅大院在太平大路的深巷中,仍显得十分出众。

  大清监狱

  居民集体住“号子”

  在芜湖古城的文物建筑中,规模最为宏大、形貌最为完整、特色最为鲜明的历史建筑当属“大清监狱”,它被专家称为“中国古代司法最后的样板”。

  据了解,大清监狱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后称“模范监狱”。大清监狱占地数十亩,主体为两层号房与监视楼组成的十字形筒状楼。如今,原来蹲犯人的“号子”里住上了四五十户人家。

  记者看到,这座百年古建筑已留下诸多岁月剥蚀的痕迹,但青砖灰瓦风骨犹存,铁丝网、碉楼、炮台保存完好。站在外面,不时能看见从青灰色的围墙里伸出的碧绿的枝叶和鲜艳的花朵,以及一两根晾着东西的竹竿……曾经门禁森严的监狱已经染上了朴实温馨的生活气息,只有偶尔看见的某段围墙上的铁丝网,才会让人想起它的过去。

  记者绕大清监狱行走时,遇见正坐在门口扇扇子的胡先来老人,今年81岁的胡先来在这里已住了40多个年头。由于是从监狱改造过来的民居,胡先来家的整个房屋结构看起来比较奇特。胡老指着二楼的几扇窗户告诉记者,为了住着方便,这个屋子不少地方都重新装修、改造过,但这几扇窗户还是“原装”的,因为比较结实。

  在大清监狱的一条小巷子里,记者见到了闻元根老人一家。闻元根对古监狱的历史和现状十分熟悉,曾亲手绘制大清监狱的地图。“因为大清监狱的主要建材是木材,在上百年的风雨中已经被侵蚀了不少,我们不得不进行了一些改造。”闻元根说:“在这里住了40多年,也有些感情了。但这是难得的古迹啊,更适合参观而不是居住。政府要改造古城,我们都十分支持。”

  太平大路4号大院现存的古建筑

  芜湖古城一隅

  城隍庙一角

  由于年久失修,古城风景渐行渐远。10年前,有关古城改造和保护的声音就已响起。为保护这处珍贵的文化遗产并让它重放光彩,芜湖市政府多年前就已进行古城改造规划,古城居民房屋上大大的“拆”字也已写了好几年。今年,在市民的热切期待中,芜湖古城改造终于正式启动。

  芜湖古城改造以后将以何种面貌呈现在世人眼前?记者采访了有关人士。

  据了解,根据《芜湖古城总体规划》,芜湖古城将恢复宋代城门和花街、南门湾、南正街的沿街店铺,保留原街区经典建筑。改造既要保护芜湖古城的历史真实性,修旧如旧,建新如旧,也要保护、完善原有传统街道格局和传统建筑,在此基础上赋予整个街区新的活力和新的城市功能,使芜湖古城成为浓缩芜湖历史、反映传统风俗的特殊城市街区,为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用新的形式使之成为芜湖整个城市历史与文化的缩影。

  芜湖古城改造开发策划和顾问、深圳大学教授应天齐先生说:“芜湖古城改造和保护不同于西递宏村,一定要有创新意识,不能做成完全复古的古城。”应天齐说,与西递宏村不同,芜湖是鸦片战争以后较早一批通商城市,因此芜湖古城的文化是开放的,对它的改造应该是流动而非固定的。“要将我们这个时代的许多物质文明融进古城,比如网络等现代科技。”“一味复古是保守和无价值的。但是对于原汁原味的历史遗存一定要绝对保留,而创新的那部分一定要大胆地创新。在充分保护好文物的基础上,古城应该建成符合现代生活,集文化、旅游、商业、居住为一体的新古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15: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15: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15: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12 15: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1-15 22:09 , Processed in 0.048995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