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7-29 03: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omhere1 于 2011-7-29 03:26 编辑
回复 saga
广州,岭南地区,不习惯讲究霸气的,一般北方人才喜欢大气,霸气,这就整个地区的生活各样都有联系,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岭南的建筑,有点象有内涵的女子,温婉细腻,需要有内涵的去品味,如果也走霸气路线,实在......一个地方的建筑必须有一个地方的特色,适应当地的气候生活情况,岭南的建筑,就是首先讲究实用,然后雅致风水,而不是北方人的霸气.城市建筑,不一定要处处象方方正正那样规划好,那不适合本地情况.很多外来的官员就是把北方的习惯带来,觉得我们这些不好,就把我们的很多古旧建筑拆了,北方讲究规划,我们讲究自然实用和风水学,这就是各地的区别.我们不需要学北京的,我们只做回自己,广州特色.所以我这两年很习惯听到些评论岭南的建筑,不够大气,不够气派,不够霸气,我们听上去的感觉就象是北方人的口气.北方人开部车要大,买样东西也要大气,做什么都讲究体面,样样都要大,正所谓卜佬买大鞋就是这样意思,呵呵tophit 发表于 2011-2-11 17:32
呵呵,你这种说法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广东人观念-----------即以普通市民的生活家居理念所主导的建筑理念,硬性套入进去广州作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科教文卫等中心的城市建设理念里,显得大相径庭,差异巨大,危害也挺大
再说的难听点,是用乡镇意识来理解广州的大城市进程!
所以我不是很同意你这个认识,历史教训也已经很多了·
从心理上来说
所谓霸气,就是指一种决心,一种韧劲,一种毅力,一种自信,而绝不是那种称王称霸,横行无忌的那种不好的“霸气”
所以所谓的霸气,并没有南北之分,南北的大城市、核心城市,都应该大气、霸气,小城市除外
广东人和广东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做事就是缺少一种自信和决心的气质,灵活、变化有余,稳定、沉淀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很典型的做法就是,尽量挣快钱,挣了就尽快跑掉,再转移到其他领域去搞,因为没有信心继续继续干下去嘛,于是也就轻视战略性的品牌文化的塑造和沉淀,品牌文化非常弱。还有,所谓遇到红灯绕着走,藐视做事规则,很容易就形成散乱差的局面,各自为政,内部就更容易互不服气,各干各的,很难形成一股集体的力量
从城建来说
也是各干各的,各扫门前雪,自己家里造的可以金碧辉煌、无比舒适,对公共建筑却缺少人文关怀和品牌意识,东一个西一个的搞,只重视实用价值,缺乏美感和精神诉求,搞出很多廉价而丑陋的公建出来,所以广州一度被到处传唱为城建和城市管理“脏乱差”,根本没有共识和合力,乱的不得了,正是由这些深层次的文化误区和弊端所造成的,要警醒啊,幸好经过近年来的努力,进过亚运的洗礼,经过更“霸气、大气”的新中轴线的强力建设,才彻底扭转这个局面
其实广州历史以来都不缺大气、霸气的标志性建筑
像南越王宫署,镇海楼、中山纪念堂、广州市政府大楼,旧广交会大楼。27层、63层等
都是很“霸气”的地标性建筑,彰显广州作为华南中心城市的雍容大度、庄严稳重
这些著名的地标性建筑,都是广州处在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辉煌,地位比较重要的时代的产物
现在广州正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大都市,也正是再次处在“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辉煌,地位比较重要的时代”
那么东塔、西塔等一系列地城市标志性建筑物,就是新辉煌时代的“镇海楼、中山纪念堂”
也自然需要赋予其“霸气大气”、也就是自信、庄严、雍容的的外表和气质
体现的就是广州的中心性、综合性----------这才是广州的历史发展规律,广州在任何朝代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城市,而不是县城不是乡镇(即使现在广州城中村遍布也改不了这个属性和历史规律)
这些地标建筑的建设和矗立,就能达到这样的问社会学效果-------------直观地激励市民不要躺在旧有的成绩簿上沉迷懈怠,要鼓足干劲继续开拓向前
可见这种霸气地标的激励作用,是完全符合广州客观历史发展规律的
所以就不能用局部地区的、岭南民居建筑的、比较温婉、内敛的理念,来作为这些新时代地标性建筑的建设理念
所以你得这个城建理念
适合民居建筑,适合小城市
不适合当代核心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