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广州前进

[综合其他] 广医一院 | 广州呼吸中心 |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4-5 19: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 r=spider&for=pc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5 19:36:3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news.zhibo8.cc/zuqiu/2020-04-05/5e89b0bf0fa74.ht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5 19: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广州前进 于 2020-4-5 19:44 编辑

马卡报介绍钟南山:本有希望成为运动员,两次成为真正的英雄

https://www.dongqiudi.com/news/1377115.html


这才是国际巨星!马卡报盛赞钟南山:体育界失去一位伟大的运动员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 r=spider&for=pc


西媒盛赞钟南山院士!400米跨栏创纪录,弃体从医是全人类之幸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 r=spider&for=pc


钟南山成世界骄傲!西媒感谢他为医学放弃体育事业:全人类的幸运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 r=spider&for=pc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6 11: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前进 发表于 2020-4-2 14:40
http://www.bjnews.com.cn/auto/2020/03/31/711574.html

米国大统领不是要GM生产呼吸机吗,可见汽车企业有这个资本去研发呼吸机,钟院士的确需要加强和广汽的合作,多研发先进的呼吸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6 11:3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前进 发表于 2020-4-5 19:27
不过很多应该是无法恢复的了,只作为历史名字而存在。

能不能恢复看管理层吧,像广医三院就应该恢复原名柔济医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8 00: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news.hnr.cn/202004/06/108938.html

84岁钟南山挂号费1200,网友: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8 00: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坚守雷神山!广东这支医疗队175名队员继续奋战ICU病区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 r=spider&for=p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11 11: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www.sohu.com/a/386485476_120503518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11 11: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12 23: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广州前进 于 2020-4-13 08:14 编辑

http://www.xxsb.com/content/2020-04/11/content_93954.html

全球首例!广医一院完成机器人胸段气管重建术

信息时报  2020-04-11

信息时报讯(记者 廖温勃 通讯员 韩文青)4月10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教授团队完成全球首例达芬奇机器人主刀、裸眼3D视觉下的全腔镜“无管化”胸段气管重建手术,在全球战“疫”时期,利用更现代化的手段成功挽救了一名恶性气管肿瘤患者。据介绍,这预示着机器人手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运用“无管”(Tubeless)技术填补了现代机器人胸外科手术的空白。

何建行教授操作机器人。通讯员供图

检出主气管肿瘤,手术风险、难度极大

今年43岁的邹先生是一位手术外科医生,三周前,他出现反复咳嗽,还有咳血现象,气促、气喘的情况也在加重。眼下正是新冠疫情防控阶段,邹先生立即做了系统的筛查,排除了新冠肺炎,通过胸片检查也并未发现问题。由于自身从医,他“打破沙锅问到底”,果然,通过增强CT检查发现,在胸段主气管有一个近2公分大的肿瘤。

“我们成年人的主气管直径仅有2公分左右,患者的肿瘤几乎将气管堵住,如果不及时手术,会有窒息的危险。”何建行团队成员、广医一院胸外科主任医师李树本医生说,对于邹先生这种情况的治疗,最好的办法就是尽早手术切除肿瘤,进行气管重建,“由于气管临近食管、上腔静脉等重要的组织,术中极易发生并发症,手术难度非常高。”

传统气管肿瘤切除手术采用大切口开放式的方法进行,但对患者的创伤大、恢复过程慢,在全球能够顺利开展腔镜胸段气管外科手术的医疗单位并不多,而且在操作过程中为了保持患者呼吸平稳,需要中断操作、反复进行气管插管,给患者的气管造成较大的损伤,在插管过程中还存在肿瘤细胞剥离、破裂等风险,延长整个手术操作的时间,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在国外,通常会采取在ECMO支持下完成此类手术,不仅会引起全身血液和内分泌平衡的紊乱,而且大大增加了手术治疗费用。

作为“行内人”,邹先生深知自己病情的复杂性与手术的高难度,他对何建行教授国际首创的“无管”手术早有耳闻,抱着一线希望。4月7日,他慕名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向何建行教授求助,希望何建行教授能够通过无管化技术帮他切除那个“堵”了他近一个月的肿瘤。

长在主气管上的肿瘤(红色圈出)

何建行教授操作达芬奇机器人精准手术

何建行教授仔细看了他的各项检查报告,鉴于病情危急,即刻将其收治入院,并组织多学科进行会诊和病例讨论,经过全面而又充分的评估之后,为邹先生制定了个体化的精准诊疗方案,可以为其采取“无管”技术,建议利用更现代化的手段,由达芬奇机器人为“主刀”,来完成此例自主呼吸麻醉下的气管重建手术,得到了邹先生及家人的一致同意。

尽管现在机器人手术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但利用机器人开展“无管化”全腔镜气管外科手术,在全球范围内,此类报道都非常罕见。广医一院引进的这台最新一代达芬奇机器人具有四个“手臂”,一般情况下都会采取四个手术入路,但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最大程度的微创,何建行教授决定只用其中三只“手臂”,即仅需通过3个不到1厘米的小孔作为手术入路。

然而,这三个孔的位置如何选择,直接关系到手术过程中机械臂会不会出现“打架”问题,这就需要医生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机器人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为了这项工作,何建行教授团队反复讨论、查阅文献及资料,并结合邹先生的实际体型与肿瘤位置,为他“量体裁衣”选择好最适合机器人“下手”的三个小孔。

手术过程中,在麻醉医生的默契配合下,何建行教授亲自操作,达芬奇机器人“主刀”,在裸眼3D的视野下仿佛“钻入”患者胸腔内进行手术的各项操作,一气呵成,实现了自主呼吸麻醉下完成整台手术。尽管气管是纵深脏器,在端口吻合时操作难度极大,但机器人的手臂具有可转腕手术器械,缝合角度更加自如,实现了精准缝合,可以大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而且费用远低于国外此类胸段气管重建手术。手术结束六个小时后,邹先生便已经可以进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13 00: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广州前进 于 2020-4-13 08:20 编辑

http://news.ycwb.com/2020-04/12/content_756522.htm

新冠疫情期间,广医一院完成一例心肺联合移植

金羊网  2020-04-12

4月10日,经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团队的共同努力下,41岁的杨凡(化名)在接受心肺联合移植手术三周后康复出院,获得自由呼吸的她终于告别24小时吸氧状态,红润的脸庞洋溢着重生的喜悦。

先心病患者生子后需24小时吸氧

杨凡罹患先天性心脏病,从小体弱多病,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人后杨凡还是嫁人生子,完成了做母亲的愿望。然而,也正是由于妊娠与分娩,加重了她身体的负荷,杨凡开始出现口唇青紫、呼吸困难、气促等症状,经过医院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也就是典型的“艾森曼格综合征”。

对普通人来说最正常不过的呼吸,却成为杨凡遥不可及的幻想,尽管四处求医,却一直没有好转迹象,外院医生建议她接受心肺联合移植手术。

心脏与双肺同时移植?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充满了陌生与恐惧感。一年多前,在病友的推荐下,杨凡在家人的陪同下,慕名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当时她的情况已经非常糟糕,低氧状况非常严重,需要24小时吸氧,稍活动指尖血氧最低下降至70%,需要时时吸氧才能维持生命。”何建行教授带领的器官移植团队成员、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巨春蓉博士说,经过团队的评估,她已经达到心肺联合移植的标准。

时时刻刻的吸氧也只能勉强维持细微的呼吸,杨凡每天只能困在家里,让她越发感觉到“生不如死”,而且心功能也受到了极大的损伤。今年初,她又来到医院,“当时据我们的评估,她晚一天接受心肺联合移植,距离死亡就会更近一步。”

手术难度高+疫情期供血紧张

然而,心肺联合移植手术被称为移植界的“珠穆朗玛峰”,需要医疗技术高超的团队保驾护航,这一点,对于已经有过多年成功经验的何建行教授来说并不难。但是,心肺联合移植手术的开展还需要一个先决条件:找到与患者相匹配的质量尚佳的供体。

四个多月后,当新冠疫情正在国内乃至全球肆虐时,杨凡家人接到了医院的通知,一位患者因为脑外伤抢救无效,家人决定捐献器官延续大爱,他的心肺器官和杨凡配型成功。

但是,当这个天大的喜讯突然降临时,杨凡的家人却再次犹豫了,疫情时期做这么大的手术安全吗?能不能等到疫情之后再做?她的丈夫和母亲轮番打电话征求医生的意见,“我们告诉她,适合的供体可遇而不可求,很多病人在等待中失去生命,而且患者的情况已经不乐观。”器官移植团队的医护人员跟杨凡及其家人说明了情况,尽管是特殊时期,也一定会全力以赴。

博一次!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后,心肺联合移植专家团队马上投入“战斗”。当时正处于全国抗“疫“时期,手术用血非常紧张,但奋战在一线的医生仍在竭尽全力救治病情最严重的患者,想方设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用血量,这是对手术医生技术水平的重大考验,就在手术正式开始的前一天晚上,何建行教授带领团队反复优化手术方案,一直到深夜。

手术后三周出院

3月19日,杨凡被推进了手术室,移植手术由广医一院胸外科何建行教授、心脏外科谢少波主任联合主刀。“在手术过程中,我们基于对患者病情的充分判断与评估,采取更加精细的技术,既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又尽量减少操作过程中患者的失血量,减轻了用血压力。”器官移植团队徐鑫主任医师说,在整个团队的默契配合下,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而且输血量较以往大大降低,就完成了这台心肺联合移植手术。

手术后的第二天,杨凡就已经撤下了ECMO,一个多星期脱离呼吸机,回到普通病房后就可以下地走路,术后三周就已经达到出院标准。

4月10日,可以出院回家的杨凡专门穿上一件崭新的米色风衣迎接自己的“新生”,她的脸色红润,嘴唇也有了血色,气色都好了很多,很难看出她是一个刚经历过生死、接受了心肺联合移植手术的患者,杨凡的妈妈紧紧握住医护人员的手说:“没有想到这么快我的女儿就康复了,听医生的话准没错!”

在钟南山院士的指导下,目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何建行教授带领的器官移植团队已累计完成了16例心肺联合移植手术(全国第一),330例肺移植手术(全国第二),开展了单肺移植、双肺移植、心肺联合移植、儿童肺移植、全内脏反位肺移植、肺移植+胸廓畸形矫正术等,让越来越多终末期肺疾病的患者重新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13 08: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news.ycwb.com/2020-04/12/content_756522.ht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13 08:34:1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kb.southcn.com/content/2020-04/12/content_190734229.htm

疫情下的心肺联合移植!广东医生攀登移植界“珠穆朗玛峰”

2020-04-12  南方网

  “感谢白衣战士们,让我获得了重生!”日前,41岁的杨凡(化名)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出院。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她,连正常呼吸都曾是遥不可及的幻想。

  在器官捐献者的大爱奉献,以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团队的努力下,疫情期间,杨凡接受了被称为移植界的“珠穆朗玛峰”的高难度手术——心肺联合移植。

广医一院器官移植团队为杨凡进行心肺联合移植手术


  24小时吸氧,她才能维持生命

  杨凡罹患先天性心脏病,从小体弱多病。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杨凡顺利成长,还结婚生子。虽然圆了当妈妈的梦,但妊娠与分娩也加重了她身体的负荷。杨凡开始出现口唇青紫、呼吸困难、气促等症状,经过医院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也就是典型的“艾森曼格综合征”。

  杨凡四处求医,但一直没有好转。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求医时,她的身体情况已经很糟糕了。“当时她低氧状况非常严重,需要24小时吸氧才能维持生命,稍活动指尖血氧最低下降至70%。”该院器官移植团队成员、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巨春蓉博士说,经过团队的评估,她已经达到心肺联合移植的标准。

  心脏与双肺同时移植?杨凡对这个手术感到陌生和恐惧。由于对这个手术不了解,她和家人一直在犹豫,通过药物保守治疗了一段时间。

  但是,时时刻刻吸氧也只能勉强维持细微的呼吸,杨凡每天只能困在家里,让她觉得“生不如死”,而且心功能也受到了极大的损伤。2020年初,她又来到医院,医生评估,她晚一天接受心肺联合移植,距离死亡就会更近一步。

  在该院何建行教授的带领下,器官移植团队多次组织多学科讨论她的病情与治疗方案,医护人员一方面给他们耐心讲解心肺联合移植手术的知识,一方面邀请他们参加病友活动。亲眼看见心肺联合移植术后患者的真实生活状态,杨凡和家属最终决定要“搏一搏”。


  疫情下,勇攀移植界的“珠穆朗玛峰”

  心肺联合移植手术被称为移植界的“珠穆朗玛峰”,需要医疗技术高超的团队,还需要一个先决条件:找到与患者相匹配的质量尚佳的供体。

  幸运的是,杨凡等到了。一位患者因为脑外伤抢救无效,家人决定捐献器官延续大爱,他的心肺器官和杨凡配型成功。

  但是,杨凡的家人却再次犹豫了:疫情时期做这么大的手术安全吗?器官移植团队的医护人员跟杨凡及其家人说明了情况,尽管是特殊时期,医护团队也一定会全力以赴。

  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心肺联合移植专家团队马上投入“战斗”。疫情期间,手术用血非常紧张,移植团队需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用血量。手术前夜,何建行教授带领团队反复优化手术方案,一直到深夜。

  3月19日,杨凡被推进了手术室,移植手术由广医一院胸外科何建行教授、心脏外科谢少波主任联合主刀。

  “在手术过程中,我们基于对患者病情的充分判断与评估,采取更加精细的技术,既保证手术的安全,又尽量减少操作过程中患者的失血量,减轻了用血压力。”器官移植团队徐鑫主任医师说,在整个团队的默契配合下,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而且输血量较以往大大降低。

  手术后的第二天,杨凡就可撤下ECMO。术后一个多星期,她顺利脱离呼吸机,回到普通病房。术后三周,她就已经达到出院标准。

术后杨凡在病房里面做康复训练

  4月10日,杨凡可以出院了。她专门穿上一件崭新的米色风衣,迎接自己的“新生”。走出病房,杨凡的妈妈看着女儿脸色红润,嘴唇也有了血色,她紧紧握住医护人员的手说:“没有想到这么快我的女儿就康复了,听医生的话准没错!”

杨凡出院前与医护团队合影

  据介绍,在钟南山院士的指导下,目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团队已累计完成了16例心肺联合移植手术,数量居全国第一,完成了330例肺移植手术,数量居全国第二,还开展了单肺移植、双肺移植、心肺联合移植、儿童肺移植、全内脏反位肺移植、肺移植+胸廓畸形矫正术等。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该团队完成心肺联合移植1例、双肺移植2例、单肺移植2例。

【南方日报记者】朱晓枫

【通讯员】韩文青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13 08: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 r=spider&for=pc

广东三甲医院全国第一!广州351个最强科室领跑全省

乐居网广州  发布时间:04-12

面对新冠疫情,许多人开始思考医疗资源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城市医疗,是城市竞争力的一大体现。一个区域拥有好的医疗系统,也意味着更加宜居。

目前,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仍持续上升中。据国家卫健委在2020年初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至2019年11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101.4万个。与2018年11月底比较,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增加9489个,其中,医院增加149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9560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减少1788个。

122家!广东三甲医院占全国第一

在省级区域划分中,山东、四川、河北这三个人口大省的医院数量为全国前三位,分别有2607、2412、2115家医院。而广东,则是排全国第六位,共1621所医院。


单看这个排名,广东所在的位置似乎不太亮眼。

但从三甲医院的数量上看,广东的三甲医院宗数占全国第一,共122家。广州,则以38家三甲医院,聚集有全省约31%的三甲医院资源,从而位居广东省第一位。

三甲医院作为优质医疗资源的代表,地位举足轻重。2018年全国共有1442家三甲医院,其中45%的三甲医院都在东部地区。

虽然广东三甲医院保有量多,但由于常住、流动人口数量多,在医疗床位、医护配置等方面,仍不具有优势。
据统计,全国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评价是6.03张,全国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前十名分别为长沙、昆明、乌鲁木齐、郑州、太原、武汉、沈阳、成都、西宁、大连,而北上广深四城难以挤入全国排名前列。

全国居民拥有职业医师量最高的是北京,每千人有4.63名医生。其次是浙江、上海、内蒙古、江苏。而上广深三市则仍难以跻身10强行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4-13 08: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医疗水平全省领先 居民平均寿命82.28岁

从医疗实力上看,广州的医疗水平为全省最高。市民跨市就医时,往往选择的都是广州的大医院。

从广东医院最强科室推荐(2019)榜单中,共有68家医院上榜。其中,广州数量最多,共有39家;深圳排名第二位,共8家;佛山占4家;江门、茂名、中山各涉及2家;东莞、珠海、湛江、阳江、韶关、汕头、清远、梅州、惠州、河源分别有1家。

在《广州医院最强科室推荐·2019》榜单共计39家医院351个科室入选。其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方医科大南方医院以25个“最强”科室并列全市第一名。其“最强”科室涵盖面较广,从心血管科、心脏外科、儿科、产科等,皆有涉及。除此之外,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等医院都有相应的“最强”科室。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疫情中,钟南山领衔的广医一院承担了广州市大部分危重症和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而以感染科为优势科室的广州市八医院,接收了广州市超过80%的确诊患者。


医疗资源的丰富,促使广州市居民的平均寿命逐步延长。根据广州卫健委在2019年7月发布的《2018年广州市医疗卫生资源和医疗服务情况简报》中显示,广州市居民期望寿命82.28岁(2018年末),孕产妇死亡率3.67/10万,婴儿死亡率2.50‰,全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320.81/10万。(注: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意为通过科学的方法计算并告知在一定的死亡水平下,预期每个人出生时平均可存活的年数。)

广州的医疗卫生机构,大体呈逐年上升趋势。截止2018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4598个,其中:医院25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162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43个,其他机构38个。与上年相比,医疗卫生机构总量增加540个,增长13.31%

图片来源:广州卫健委

最2018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床位6.38张,比2017年增加0.16张。与上年相比,医疗机构床位总量增加0.49万张,增长5.44%,涨幅增加2.87个百分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2-29 04:22 , Processed in 0.074821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