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12-19 03: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408519570 于 2019-12-19 03:52 编辑
你复制文章还分段复制添加自己的私货混淆视听?
来来来我料你复制的是 合肥古称并不是庐州?这篇文章,哈哈这篇文章反倒是更加证实了庐国就在合肥市区,我先把全文复制在来分析
合肥古称庐,别称庐州、庐阳、雅称淝上。
庐”,从广,卢声。古亦与卢相假借。卢字在甲骨文中早已出现,而庐字是在卢字小篆基础上易变的,“卢”比“庐”早,文献记载合肥地方最早名称也为卢
甲骨“卢”的文字形,从皿,虎声。本义:饭器。在说文解字中还有多种解释。其中,汉·扬雄《太玄经》:“与荼有守,辞于卢首不殆。”范望注:荼,白也;卢,黑也。《水经注·滱水》云:“水黑曰卢,不流曰奴”。
“水黑曰卢”,与合肥有何关系?
合肥城池是处于“U”字型阶地平原之中。距今8500~5000年间,湖泊面积达到鼎盛期,约为2123平方公里。这里是一片宽阔的水域或沼泽区域。巢湖演变缩小后,合肥城所在地由沼泽变为平原。斯地土壤长期为水浸泡,在湿生植物作用和厌氧条件下进行着有机质的生物积累与矿质元素的还原过程,土壤沼泽化,形成了表层土为腐泥或泥炭层。腐质泥越多,土壤越肥沃,土壤颜色也为黑色,滞留在表层水疑似黑色。“水黑曰卢”,今天还留下地名证据,在城西北有一“黑水池”,天祐年间,庐州刺史张崇筑坝蓄水,“次造西水阊门一所”(旧水西门),称之黑池坝。黑池坝的来历还有张崇的传说。文献记载合肥古称卢方,卢字来历是否与“水黑曰卢”有关,需作进一步考证。
合肥古称卢方,最早记载于西周中期青铜器史密簋铭文。其铭文九行,共九十三个字。该铭文记载着周王命大臣率领齐、莱等四国军队与南夷和杞、州交战,取得长必大捷的事迹,可补史料不足;同时,也是研究合肥“庐”字来历,有史可查最早的留存资料。
你复制的惟十又二月,王令师俗、史密曰:“东征。 ”会南夷卢、虎会杞夷、舟夷,雚,不折,广伐东国,齐师、族徒、遂人乃执鄙宽恶。师俗率齐师、遂人左[周],伐长必;史密右率族人、厘伯、僰,夷周伐长必,获百人。对扬天子休,用作朕文考乙伯尊簋,子子孙孙其永宝用。
卢和虎是两种南夷。南夷一词,见于周厉王所作宗周钟铭文。学者李学勤认为:本文的卢和虎,据铭文地理形势推断,实属淮夷。淮水以南为南淮夷。卢、虎地理位置,应当在这地理范围。由此可见,卢,既不能是《尚书 牧誓》记载的西南夷的卢,也不会是春秋时在今湖北南漳东北的卢戎,而应是位于淮南的庐。《汉书·地理志》庐江郡应劭云:“故庐子国。 ”《通典》庐江郡庐州说:“古庐子国也,春秋时舒国之地。”据此,卢地即今合肥一带。”虎,应距卢地不远。《中国历史地图集》推定,其地在安徽长丰南,从当时局势看,是有道理的(其他地名解释省略)。
《后汉书·东夷传》记载,早在周初,淮夷就参加三监之乱,经周公平定。穆王时,徐国强大,率九夷伐周,被王师及楚人战败。当时金文班簋记毛公伐“东国猾戎”,“秉蜀、繁、巢”。巢国即指今日巢湖市。到西周中期,王朝力量渐衰,淮夷又侵扰东国。厉王以下,淮夷之势更盛。幽王时,再次出现了“四夷交侵”的局面。一直到齐桓公修霸业,才又对夷人形成了控制。将淮夷之地强盛方国分割,衍生为诸多弱小邦国,这就是春秋时期,史称群舒的出现。
西周实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一是姬姓亲戚分封中原和要害之地;二是周人结为姻亲的功臣们,占据较好的地方;三是对古代帝王之后给予优待;四是投靠周人或周边方国部族就地承认。一般赐予子、男之爵。按照师寰簋铭文记载,卢方(国)属于淮夷之地,曾经是向周朝贡纳布帛等财物的属臣,就地承认改“卢”为“庐”,分封庐子国。
“庐”,指房舍、茅庐也。庐的本义为农忙时在田地中搭建棚屋,泛指简陋居室。如将“(旧体)”小篆写法拆分,广下是虎上部;中间为田,农人作庐焉,以便田事。下面为皿。庐子国与巢国同时巢湖周边的方国,改“卢”为“庐”,一字之变,具有深刻含义的。由树上“巢”走向地面“庐”,庐居比巢居有了很大发展。同时说明位于庐子国的先民们有衣穿,有饭吃。周朝认为这里丰衣足食之地,在斯地索取大量的布帛等财物进贡物品,引起人民起来反抗,导致周王命师寰率齐国兵力进行镇压。之后,也战争不断。 《风俗通义》称,古庐子国,后有庐氏。 《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载,庐氏,亦作“卢”,系庐戢黎之后。 《通鉴地理通释》云:“《郡县志》:庐州,本庐子国,春秋舒国之地。 ”今合肥市是也。
开皇元年,沿袭合肥古称庐(卢),改合州为庐州。“合肥”名称出自司马迁《史记》之中,庐州名称出现大约晚600年左右。所以,庐州只是合肥的别称,而不是古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