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一念智

222.5米 吴中太湖新城金融街综合体超高主楼批后公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22 06:5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各幢层数
地块三:
R1楼:5层
T3楼:16层
T4楼:11层
T5~6楼:9层
地下车库层数为二层

地块四:
R2楼:52层
其中:R2-裙房:5层
R2-T1楼:52层
R2-T2楼:22层
地下车库层数为三层
各幢建筑高度
地块三:
R1楼:23.6米
T3楼:72米
T4楼:48米
T5~6楼:40米

地块四:
R2楼:200米

最大层数52层
最高建筑达200米
算上顶端设计高度直逼226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22 07: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一个建筑群
错落有序地排列在太湖畔
像极了在太湖上迎风起航的帆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22 07: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22 07: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块内所有建筑按照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的设计及运营认证,地块四中高度为180米-200米超高层塔楼须按照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及运营标识。湾东片区超高层标志性建筑即将诞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26 06: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湖六境·艺术公园 | 苏州金融街·融悦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26 06:5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项目说明
  项目位于苏州吴中区,紧邻苏州湾、太湖之滨。太湖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是天然的历史文化博物馆。
作为一个在将来会成为公共活动空间的场所,景观设计绝不应仅仅局限于如何做好一个拥有精致舞美效果的示范区,设计师更多考虑的是其作为一个城市公共景观应有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意义。
  设计缘起
  项目滨太湖是一个重要的资源信息,但是由于场地距离和高差的原因,基地滨湖却不能见湖是场地的痛点。
  我们在场地设计中,竭力拉近太湖与基地的时空距离,以“太湖的形与韵”为设计理念,以“太湖六境”为场景剧本,把太湖的故事向公众徐徐地铺陈开来,让人们在迂回婉转的空间里,感受若隐若现的太湖意韵。
  场地构建思考
  场地处于街角三角地区域,空间营造要兼顾近期私密管理和远期开放运作的不同需求。而“太湖”作为地域标志必须要在项目得到强调和呈现,从提升环境认知的角度切入,进而提升项目的人文价值,使其成为一个有太湖印迹的文化体验场所。
  NO1:寻水
  项目基地距离太湖的直线距离约180米,滨水而不亲水、不见水,我们从研究建筑与水面的关系入手,尝试从空间距离与视觉效果的比例关系中寻找建场地与太湖的关系,寻找自由灵动的平面构图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26 06: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26 06:5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26 06:5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26 06: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NO2、塑丘
          当太湖被 “引上岸”之后,我们开始试图让场地中出现“湖面吹来的风”、“随风漾开的细浪“,“被细浪环绕的洲渚”……我们将这个场景意向,从脑海中移植落实在了地形塑造的过程中。广阔平静的湖面、起伏的草丘、悬浮的岛渚,我们都通过图纸和泥塑模拟一遍遍地推敲,每一次地形起伏的拿捏我们都异常地细致且谨慎。
       
        △ 场地推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26 06: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NO3、造境
          我们脑海中的太湖边的艺术公园在图纸、模型中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场地复杂的配套功能被安置在一个轻盈简洁的建筑盒子里,反衬着公园的灵动与洒脱。
        这不仅是艺术融于自然的景观展示区域,更是登楼可远眺太湖,游园可临溪涧追烟雨的艺术公园。
       
        △艺术公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26 06: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 艺术盒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26 07: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场景编排
       
        △ 太湖六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26 07: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 六境的场景编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8-26 07: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境:风形浪丘(开阔的入口景观)。“过江千尺浪,入竹万杆斜”。风无影浪有形,入口广场通过浪纹铺装、水景雕塑、飘带地形、以及大型浪形格栅雕塑等元素从描绘一幅微风起,湖面波光粼粼的动态场景画面。

  二境:暮烟汀湾(先抑后扬的引导)。流畅的弧线道路向前延伸,大尺度的曲面草坡仿佛太湖中被划开水面后向两侧溢开的浪痕,精致的小尺度水道的指引人们缓步前行。
  三境:水逐月影(建筑前场景观)。“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从传统滨水而建的江南民居中获取灵感,镜面水景与建筑相互映衬,一汪静水只待月影来,描绘一幅空灵、明净的水乡泽国意境。
  四境:沧浪飞虹(迎宾桥)。“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场地ZY的水景以太湖的飞虹、浮桥等元素为蓝本,纤巧如柳叶的拱桥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突显了入口前场的风雅礼仪。
  五境:水宿移舟(艺术卡座)。“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建筑右下方设置船形下沉休闲空间,配合灯带形成动态移舟的视觉效果,置身其中仿佛有乘舟幽游之感。
  六境:争流绿渚(林荫绿岛广场)。“草树萦回岛屿,杳霭数峰低”。通过绿洲与水纹铺装来刻画“太湖中沧浪绕洲渚”的场景意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2-1 22:57 , Processed in 0.046549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