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5-13 12: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说上海城市精神作者:沧海野风 提交日期:2009-7-17 15:13:00 | 访问量:161
也说上海城市精神
野风
最近,上海当局心血来潮,谈起了什么上海的城市精神。
不错,一个城市,无论大小,总该有一种精神。但城市之精神并非都是积极的,有振奋向上之精神,也有颓废没落之精神。而且,城市之精神也绝非象那些唯意志论者想象的那样,怎么塑造都能成的。应该说,城市之精神,是各种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现代大城市来说,精神之积极与否,取决于它的发展轨迹是否与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同向、同步。积极的城市精神,必然也是现实对历史的有机传承。
上海的城市精神,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形成。到了三十年代,上海已经发展成远东最发达的经济、文化都市。同时,它的城市精神也越来越凸显——在中国所有的大、中城市中,惟有上海最开放、最自由。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命名上海城市精神的话,那不妨称她为“自由”。
正是因为有了自由的城市精神,上海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不仅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城市,不仅在亚洲范围内连东京都望其项背,香港、台北、新加坡、汉城等更是无法企及,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可以跟伦敦、纽约、巴黎等大都市齐名的。她的经济成就自然毋容置疑。虽然当时没有精确的GDP统计,但通过对其他资料的估算可以得知,如果上海人均GDP为100的话,那么东京约为70,香港为25,台北为15,汉城为15。更让上海骄傲的是,上海不仅是一个经济大都市,更是一个文化大都市。中国的一大批现代文化巨匠,如胡适、陈独秀、鲁迅、郭沫若、巴金、田汉、曹禺、夏衍等,都在上海留下了辉煌的足迹。中国近、现代的许多文化巨作,是在上海诞生的。在她博大的胸怀里,涌现出象《大公报》、《新闻报》、《观察》等中国最有名的报刊杂志。当然,大千世界的上海,也不免有污浊,但这并没有影响她成为一个当年亚洲最具有活力的现代化大都市。
上海自由精神的形成,应该说,得益于她的开放。上海历史上的开放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说起上海的开放,就不能不提起上海的租界。19世纪中叶,人类现代文明尚处于初级阶段,处理国际关系依然是强权意识占主导地位。虽然开放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要前提,但人类现代文明发展序列上的高端国家对低端国家推行的却是一种强制性的开放。由于文明发展程度上的差异,在被迫开放的国家和地区,高端国家当然不会接受当地落后的管理方式,于是租界便应运而生。因此,租界绝不是一个单纯的政治问题,更是一个文化问题。当高、低端国家的现代文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之后,高端国家在被开放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治理已经没有必要,租界也会自然退出历史舞台。租界既然是上海开放的标志,所以它在总体上、客观上对上海的发展是起了促进作用的。上海上世纪前30多年的发展,基本上处于人类现代文明的主流中。上海现代化都市的一些基本城市功能和市民相对良好的国民素质,也都是那时候打下的基础。上海发展的这一历史轨迹,应该视为正常的,也是必然的。一味强调上海历史上的开放在政治上的失,否认在文化上的得,是片面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上海的高度开放,恰恰是跟国内政治影响力的相对弱小相对应的。究竟是因为列强政治影响力的存在导致国内政治影响力的削弱,还是国内政治势力对上海影响力的有意识淡化,作为一个课题,值得研究。但有一点是没有异议的,那就是国内政治势力对上海影响力的弱化,有利于上海的开放和发展,反之,则给上海发展带来极大损害。后来的事实完全证实了这一点。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上海的势力大增,出于政治上的需要,租界也纷纷取消,直至爆发内战,上海完全陷入国内政治纷争的旋涡。在国民党重新控制上海的短短45个月里,经济丝毫不见起色。1949年之后,共产党治理下的上海,不仅没有了国民党的势力,同时也没有了西方列强的存在,政治纯洁度可谓“完全、彻底”。然而,上海从此跟世界也“完全、彻底”断了关系,她的开放和发展也就此终结,这是上海真正的沦陷。
上海没有了自由开放的精神之后,有的只是平庸了。毛泽东统治时期,上海只是大陆的一个日用品加工基地,她那所谓的高科技产业,也只是单纯为当局政治目的服务的皇家作坊而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等一些当年根本无法跟上海相比的国家和地区起飞时,上海却在苟延残喘。而她在“文革”期间全国大乱、唯其独稳的一种奇特状态,也让她蒙受了政治上的极大羞辱。毛泽东统治结束后的10多年里,上海始终没有走出包袱沉重、发展乏力的困境。直到1989年政治风波发生后,上海才被最高当局作为一张政治牌打了,才有了浦东开发,似乎有了转机,但这种因政治需要而形成的发展态势,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是典型的长官意志型的发展,是为展示政治业绩的发展,而并不是上海历史延续型的发展,更不是上海跟周边世界紧密联系的、全面的同步发展。53年过去了,大陆的人均GDP是1000美圆左右,大大低于日本(30000美圆)、香港(26000美圆)、台湾(18000美圆)、韩国(15000美圆)等周边国家和地区,这多少可以理解,但上海的人均GDP至今也只有5000美圆不到,则是不可理解的,“肉食者”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为此辩解。还有一个经估算得出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拿东京、香港、台北、汉城、上海五个城市的市民人均金融资产和不动产(折算成货币)拥有量来比较,如果东京为100的话,香港则为80,台北为65,汉城为40,而上海只有2!上海在上世纪前30多年里,一直是中国现代文明的中心,现代文化之都,可是,近50多年来,上海既没有产生伟大的文化人,也没有产生值得荣耀的伟大作品,甚至在全国并不景气的文化背景中也看不到上海的亮点(上海既出不了象《白鹿原》这样厚重的本色作品,也出不了象电影《英雄》这样中西杂交的怪异品种)。跟香港、汉城、新加坡、台北等同样是后来发展的城市相比,上海市民的文化、政治、社会素质很低很低……上海当局满足于平庸,满足于“与时俱进”(蜗牛也可以与时俱进,但怎能与小龙、小虎们的与时俱进相比呢?!),满足于无数次的远景规划,可总也摆脱不了几十年来上海始终是国际三等城市这一事实带来的尴尬心境。
上海不仅平庸,甚至还有着几分邪恶。中国的“左”祸,有好几次就是发端于上海,最有名的就是“文革”了。上海跟中国政治中心的特殊关系,使她也不免沾染上中国自由斗士的鲜血。1968年4月30日,曾是北大女学生的林昭,只是因为争取思想的自由,只是因为敢于抨击法西斯的精神奴役,在龙华的荒郊被上海当局枪杀了,时年32岁。第二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行刑的警察来到林昭母亲在上海茂名路的住处,在告知林昭被处决后,不忘向死者的家属催讨所谓的“子弹费”!这是何等的泯灭人性呵!可上海当局至今没有谁出来给个说法。我要说,如果不检讨这一黑暗的历史,今天的上海当局无疑也是扼杀自由的同谋!
一个曾充满自由的上海和一个失去自由的上海,告诉我们的当然还有许多许多。
上海有过令人骄傲的历史,上海也有过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城市精神。今天重塑上海的城市精神,她的过去是不应该被彻底遗忘的。
历史上的上海曾经是中国现代化的典范。今天,在中国由传统皇权主义社会向人类现代文明社会转型期间,她依然应该走在最前沿。上海的自由精神应该重见天日,在这一精神引导下,上海应该享有充分的思想自由、政治自由、经济自由、文化自由和社会(公民)自由,这是上海突破茧缚,实现真正飞跃的必要条件。
思想自由——彻底废除“统一的国家意识形态”的思想统制制度。至少在上海,不应该也没有必要设置任何的思想禁区。思想解放不应该再是最高当局的恩赐,而应该是思想家自主的、原创的、能动的精神活动。
政治自由——李锐老先生所提出的“党的意志不能代表国家意志”的主张,应该在上海首先得以贯彻。所谓国家意志,是社会各利益集团在一定时段内通过民主程序整合产生的综合意志。为此,应该建立一整套引导各社会利益集团通过公开诉求、平等竞争、有序整合的民主途径实现自身利益的制度和相应的法律。
经济自由——率先实行“国有资产”的产权制度改革,变“国有”为“民有”,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斩断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尾巴。
文化自由——实行文化自由人制度。鼓励文学、艺术、新闻等自由创作。
社会自由——也就是公民自由,这是自由社会的基础。在上海,公民除了享有教育、就业、医疗等生存权利外,其享有信仰、宗教、言论、结社自由的权利也应该是实实在在的。
上海曾有过辉煌的过去,相信上海也会有辉煌的将来。
上海应该有怎样的城市精神,这是历史和现实都已经明白无误地给了我们答案的一个问题。
(2003年3月8日于上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