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11-18 14:04: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公里精品珠江景观带 传承创新相得益彰
http://news.dayoo.com/guangzhou/201611/17/139995_50447520.htm
西十公里:近代广州
以中西合璧为特点,展现城市变迁的花园式滨水长廊,见证广州千年商都的辉煌发展
中十公里:现代广州
以现代多元为特点,凸显大都市文化魅力和创新集聚特色的岭南水岸
东十公里:生态广州
以生态低碳为特点,展现活力与开放的现代化港城,通过自然保育、生态修复营造广州未来的都市田园活力
“三个十公里”展现广州独特魅力
《方案》从广州城市空间结构出发,依托三个十公里,挖掘广州“已有之美”,重点塑造三个十公里精品珠江景观带,重点区段研究范围为珠江前航道,从白鹅潭(大坦沙岛尖)至南海神庙的珠江沿岸地区,河道全长约34公里,涉及土地面积约78.49平方公里,约占广州市域面积的1%。在重要景观节点的营造上,自西向东形成白鹅潭段、长堤段、海珠广场段、东湖段、岭南广场段、珠江新城段、琶洲段、金融城段、鱼珠段等11个重点区段,重点打造白鹅潭三江口、长堤两岸、海珠广场两岸、二沙岛西、珠江新城-金融城、岭南广场-琶洲、鱼珠码头、长洲岛-洪圣沙、南海神庙9个重要节点。
西十公里为“近代广州”段,河道全长约9.2公里,沿岸用地面积约10.59平方公里,范围大致从白鹅潭至广州大桥。以中西合璧为特点,展现城市变迁的花园式滨水长廊,见证了广州千年商都的辉煌发展。未来将以“海珠广场和圣心教堂”为核心,将长堤打造为“标志性、过渡性”空间,整合历史文化资源、重塑城市空间脉络。通过增加亲水平台、优化慢行系统、提升码头建筑、美化桥梁造型,对历史建筑进行整体外观整治等一系列改造措施,展现广州老城韵味与西方舶来文化的共荣故事,塑造彰显历史底蕴的滨水长廊。
中十公里为“现代广州”段,河道全长约11公里,沿岸用地面积约21.04平方公里,范围大致为广州大桥到琶洲岛东部岛尖。以现代多元为特点,凸显大都市文化魅力和创新集聚特色的岭南水岸。中段以“花城广场和岭南广场”为重点,打造城市中部客厅,在现有滨水景观基础上借助互联网集聚区的建设增加创新集聚的主题和元素,体现广州现代的创新形象和文化水平。将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金融城作为重要节点,打造城市中部客厅。
东十公里为“生态广州”段,河道全长约10公里,沿岸用地面积约28.1平方公里,范围大致为琶洲岛东部岛尖至南海神庙。东段以“鱼珠临江经济区”为重点,重点打造现代临江产业和绿色滨水空间、生态休闲岛屿。增设观景平台和游艇码头、设计环岛步行道、建立生态净化湿地、完善休闲配套服务、创造田园式休闲旅游、丰富观光式农业体验等一系列的改造措施,塑造极具活力、开放共享的新港湾。
11座大桥微改造实现“一桥一景”
千百年来,珠江穿城而过,对于生活在两岸的人们来说,桥梁尤为重要。然而珠江上众多沟通南北的桥梁如何提升?南北两岸的滨水空间如何变得更加宜人?
据悉,珠江广州段现有的81座桥梁的基本信息已被详细摸查。广州将以“一桥一景”为目标,以“微改造”为主要原则,分析珠江前航道三个十公里范围内的人民大桥、解放大桥、海珠大桥、江湾大桥、海印大桥、广州大桥、猎德大桥、华南大桥、琶洲大桥、东圃特大桥、黄埔大桥11座桥梁,按照“近代广州、现代广州、生态广州”的定位,从功能、慢行、空间以及景观等多方面按要素进行梳理分析,逐个确定优化策略与主题定位。
据悉,桥梁景观以“微改造”为主要原则,即以桥梁维修为主,艺术提升为辅,按照“一桥一景”的展现方式进行维修整饰。以修、整、拆、洗、涂、加六大策略分别整治珠江上桥梁存在的六大主要问题——修复处理桥梁病害、规整桥梁管线、拆除遗留设施、清洗外表污渍、涂装面层颜色以及增加装饰主题。
拟建独立跨江步行桥联通珠江两岸
珠江两岸已经成为市民休闲、运动的重要场所。两岸连续的步道、更加便捷的可供市民步行、骑车的过江通道深受期待。记者了解到,《概念规划》将重点对三个十公里范围内11座桥梁的功能定位、慢行空间、景观设计等要素进行梳理分析,在桥梁断面设计更多地考虑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的设计优化;还将在桥头空间中的路缘石、盲道、自行车道、标志标线、指示牌、宣传栏、景观灯具等要素的设计上更多地融入人性化理念,让跨江桥梁更利于市民慢行使用,成为连接珠江南北两岸的慢行通廊。
此外,在景观带的规划中,将综合沿江艺术路径、景观设计等内容设置沿江、跨江慢行空间,增加慢行空间艺术性、文化性,并将研究设置独立的跨江步行桥的可行性,在满足通行需求、公共交通接驳、步行舒适度等需求的基础上,于合适的尺度上尝试增加跨江步行桥,为市民增加安全舒适的跨江慢行空间。
那么,未来最有可能在哪里设置独立的跨江步行桥呢?记者了解到,在珠江三个十公里的中段——即广州大桥到琶洲岛东部的岛尖之间,正规划通过新增步行桥联系南北两岸、改造桥梁造型、增添绿化空间、建设景观连廊、植入公共艺术,打造一系列反映广州新时代气息的滨水景观节点。
专家视角
“一江两岸三带”:最精华城市形象
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城市战略目标相匹配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教授王世福认为,“一江两岸”可以理解成为指代广州城市最精华的空间形象,其不断提升的品质本身就是广州城市建设标准的实景模板。更值得思考的是,“三带”的提法则更多地指向内涵,经济带、创新带和景观带的建设不仅仅意味着城市形象和外在空间品质,更注重其功能、能级以及理念的承载能力,与广州指向“枢纽型网络城市”,在国家中心城市的基础上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相匹配。
经济带、创新带和景观带的提法在细分目标上分别指向实力、能力和魅力,并非空间上的实指。这种整合式的战略概念既不是指简单地对珠江两岸进行景观提升,也不是简单地依功能划分出珠江两岸的空间带,而是系统地定位城市核心空间的承载力、创新力和品质活力。
在珠江两岸,有一个热度最高的“黄金三角”区域——国际金融城、琶洲互联网集聚区、珠江新城,如何加强三者之间的交通联系,促进创新和集聚呢?王世福表示,首先是广州城市中心的交通系统功能,如何组织更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仍然是最根本的挑战。其次,这几个高强度的功能区辐射和接收的人流都是区域性的,如何有效解决到达和疏解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地区性交通需求形成的叠加,这往往涉及一些宏观政策手段的运用。
王世福强调,对于拥有辉煌历史的广州,珠江沿线的再重视具有“重返”世界名城的战略意义。历史上,珠江岸边的十三行、黄埔港、沙面等,都是影响世界、成就广州的重要功能载体和地标意向。2010年广州亚运会,将以海心沙-广州塔为核心的现代珠江意向呈现给了全世界,从而相当程度地实现了再次走向世界舞台的新广州形象。
整合珠江两岸历史文化遗迹是个极有价值的系统思考,是传承和创新并重的使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