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6-4 22: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芜湖的近代建筑
汇聚了世界近代建筑的地域风格和造型流派。
英驻芜领事署把英国乡村别墅搬到了范罗山,山墙和外墙上都有半露木构架,砖石勒脚,穹顶、拱券只是作为回廊的构图元素,屋顶的坡度比较陡,用红瓦铺屋顶,白色粉刷墙面,墙角用红砖镶嵌。或红或白是建筑的主色,高耸的烟囱和夸张的老虎窗既是居住功能的需要,也是一种标志,老虎窗使屋面跌宕起伏,烟囱恰似东方神话中的定海神针。英国驻芜领事署履行通商口岸的领事代征职能,是芜湖的总税务司,由领事署向各洋行收税,向租界收地租,然后上缴芜湖县署。松散与别致体现了英驻芜领事署“商用”大于“官用”。
英国领事不单为收税而落脚芜湖,英国在芜湖的商务首先是航运,英国太古公司建成栈桥式码头,是芜湖最早的栈桥码头,从现在的8号到13号码头就是以前的太古码头,太古公司的船东楼除了通体红色彰显西洋格调,没有采用构图元素,倒是屋内的大保险柜秘示着太古的身价。同为英商的怡和公司没有怠慢自己,赵家村的怡和楼是英国古典式府邸,和上海的正广和在环境和造型上都相似。怡和顶上的六角楼面向长江一侧没有窗户,其它方向图案镶边的窗户是了望江上船舶还是观赏城区风景?与怡和楼不远有美孚公司在芜湖的办公楼,美式建筑师从英国,没有明显的流派特征,兼收并蓄注重实用,外墙上的两个园疤凸显宗教色彩,真是愈简单愈神秘。
海关是对外开放的闸门,1877年芜湖设立海关,1919年7月临江建海关大楼,砖木混合结构的红砖楼房簇拥着尖耸的钟楼,钟楼高四层,四面各有圆形舷窗,并配有对称绶带。其中第三层各附一柄权杖,以显示主权威仪。在造型上中西共承,融合了轴线、对称、主次有序的古典原则,吸收了文艺复兴之后的建筑潮流,是芜湖近代建筑折中主义的代表。
近代建筑或多或少都受到古罗马建筑的影响,古罗马发明了拱券结构,拓展和丰富了建筑的内部空间,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柱式,同时将其与拱券结合起来。吉和街天主堂是芜湖罗马风的杰作,天主堂的大厅是巴西利卡式,源自古罗马帝国时期法庭、交易所、会所等厅类建筑,大厅常被两排或四排柱子纵分为三或五部分,两侧有廊,分上下两层。其代表作为古罗马城的巴西利卡大厅。芜湖天主堂只是靠大门一面有二层回廊,不过整体还是呈现明显的巴西利卡特征。
哥特式建筑则是厌倦了古罗马沉重的半圆形拱券门及穹顶等,代之以线条明快的尖拱券门窗,挺拔高耸的尖塔、尖券、扶壁,使建筑整体显出一种强劲的向上升腾的动势,象征着宗教的崇高、神秘与永恒。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芜湖花津路基督教圣雅各堂就是哥特式教堂。圣雅各堂是1883年美国传教士设计监造,教堂主楼顶着十字架,在地面的投影也是个“十”字形,正厅按八百人落座布置,墙角用大石条围砌,用五彩斑斓的玻璃烘托耶酥的神圣和神秘。
圣雅各教堂在狮子山顶附设有圣雅各中学,圣雅各中学拥护哥特派,在宏观上抛弃了古罗马的穹顶,但在微观上把拱券作为构图元素。主楼上的钟楼并没有一尖到底,而是在顶部收束成一个小平台,屋面为铁皮钉制,坡度大。站在外走廊上扶着铁栏杆可观看大江奔流。底层悬空,圆形通气孔上带隔栅,墙角和一楼用青石板铺筑,建筑色彩因此丰富而凝重。
传教士在芜湖不仅办学校还建医院,天主教育婴堂是整体三层局部四层,一层地下室也可住人,从体量上不同于小洋楼。用红砖与青砖间砌,构成简洁流畅的外墙图案,建筑空间均匀分布,保留了对称布局。作为慈善设施,育婴堂追求建筑容积,在单体规模上是芜湖近代建筑之最。
西洋建筑登陆芜湖,引领了芜湖的建筑审美情趣,就连徽派积淀深厚的老城厢也抵挡不住“洋风”,太平大路大木材商的俞府、肖家巷翟家花园、淳良里的胡宅等不仅崇洋,还效法古罗马的拱券甚至吸收古希腊的立柱。
东内街的模范监狱是青砖黑瓦木头梁,在建筑色彩上没有西洋特征,而其结构是彻头彻尾的洋化,模范监狱主体为十字形,寓意“救赎”,四翼冠名为“知、错、改、过”,中央是一座八角楼,底层为看守处,二楼为教诲堂,三楼为了望室。正前门(表门)朝向东内街,砌有花眼院墙以壮观瞻。清朝大理院正卿沈家本说:纵有完备之法与明允之法官,无适当之监狱以执行刑罚,则迁善感化,犹托空言。瞻其监狱之实况,可知国度之文野。在监狱构造方法上,欧美各国“益形完备,有采分房制者,有采杂居制者,有采阶级制者,形式以扇面形十字形为最宜”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中的“洋风”时期,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居于主导地位。辛亥革命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建筑上开始去“古”和离“洋”,但是新建筑精神的成长有个过程,新旧材料并用、新旧风格并存、坚固耐用冲淡风格流派,芜湖作为南京的近邻,迈入民国建筑时代。1922年,海归派人士柳士英设计监造了芜湖中国银行,三层砖混结构,四面坡顶,建筑基座及台阶是用花岗岩砌筑,厅中四柱粗壮,柱头造型别致。在檐部和勒脚掩饰不住欧洲古典风格。
芜湖米市壮大了芜湖商会,1931年,长江大水过后,芜湖商会(会长汤善福)下属的同业公会掌门人潘伯和因为会所的小平房不敷居住,邀请上海的王鳌记监造了上菜市二十七号的洋楼。仿照钟楼式样,采用大水法,出水快,不易渗漏,一般建筑是五至五分半水,而同业公会楼是七分水。房子正面朝南,由四根圆柱支撑天台,雕饰仿照英美式,窗子为内八角,一米多高。
芜湖不仅有大量的西洋建筑还有东洋建筑。日本日清公司步太古后尘到芜湖跑船运,其运力排第三。二战期间,日军在赭山顶设有警备司令部。日本建筑在芜湖尚有两个组团,一是江岸路的日本领事馆,后来是日本海军的乐园,二是永平里的日本公寓。日本是一个善于模仿的民族,京都学习了中国唐朝的长安城,明治维新时期照搬欧洲古典主义,战后则师从美国的“现代及后现代”建筑文化。日本朝野坚持警惕与顽强拒绝外来文化淹没大和精神,于是“和魂洋材”体现在近代建筑上。芜湖的日式建筑使用了近代建筑的材料和工艺,在建筑功能上更加人性化,如烤火用的烟囱、屋檐下透气的圆孔、推拉窗、踏踏米等,二街的日本公寓用红砖间砌出统一的线条,彰显出“团结一致”的精神。
挽救近代建筑,能够延续城市记忆、丰富城市内涵、释放旅游潜力。
近代建筑克服了原始建筑的简陋和迷信,没有现代的高楼大厦超越自然,近代建筑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结构、功能和环境遵循了人本理念。
租界的创设,引发了司法管辖权之争。按照《租地章程》,巡抚、县署对租界内的行政、司法有干预权,“租界内土地为永租而非卖绝”。资本主义法制主张废除死刑、改革肉刑、实行感化教育。18世纪中叶,以剥夺人身自由为特点的自由刑主张盛行。有关监狱改良的国际会议相继召开,自1846年第一次国际监狱会议后“各国莫不从事改良监狱,并设立万国监狱协会,分年于各都府开会派遣委员各将其国改良监狱事件提出互相讨论,几视为国际竞争之事业”。而清政府顽固遵循祖宗之制与大国威仪,由于中国审监不分、刑法苛酷,各国租界纷纷要求领事裁判权,于是近代中国出现了“外人不受中国之刑章,而华人反就外人之审判”的主权旁落现象。
芜湖公共租界里也出现了“会审公廨”,今中山北路和健康路交叉口的砖木结构二层楼传为临时监狱,为日本人所造,青砖全部水平方向实心砌筑,墙体厚实坚固。治外法权的丧失是清朝守旧派的奇耻大辱,刺激了激进的改良派高呼革新狱制。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芜湖关道童德璋在知县屈承福的芜湖官牢上扩建大清模范监狱,童德璋分离看守所,合并原男所、女所,监狱分内区和外区,内区有围墙与外区相隔,为号房和水牢,首建60间号房,单人间约4个平方,多人间为8个平方,号房在视线以下没有窗户,设置天窗,地面铺有木地板,号房外的监舍仿八卦布局,行走其间如入迷魂阵。水牢在民国期间废弃。外区为工场和操场,外区东西宽十四丈、南北长三十五丈,外筑围墙一道,高八尺、厚二尺。折合面积5500平方米,设纺织、缝纫、木作等车间,就地改造犯人,后命名为皖南罪犯习艺所,1911年始称模范监狱。民国六年,安徽高等检察厅筹款呈奉司法部,改建芜湖监狱,牢房加高为二层,民国七年开办,凡属芜湖、当涂、繁昌、和县及铜陵的判决罪犯归入芜湖监狱。
模范监狱是青砖黑瓦木头梁,在建筑色彩上与老城厢的徽派建筑相糅合,主监楼为十字形,象征“救赎”,四翼冠名为“知、错、改、过”,中央是一座八角楼,底层为看守处,二楼为教诲堂,三楼为了望室。正前门(表门)朝向东内街,砌有花眼院墙以壮观瞻。两旁均有门卫室,待见室、看守室各一间,由表门入内,正中为事务所囊括了典狱长及各科办公室。事务所之西为女监,以横墙划隔,女监正门为女犯接见处,右设转桶传递物品,内外不能轻易相见和传话。合计容量四百四十人。
清朝大理院正卿沈家本说:纵有完备之法与明允之法官,无适当之监狱以执行刑罚,则迁善感化,犹托空言。瞻其监狱之实况,可知国度之文野。在监狱构造方法上,欧美各国“益形完备,有采分房制者,有采杂居制者,有采阶级制者,形式以扇面形十字形为最宜”
芜湖模范监狱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建成的模范监狱之一,南京拆毁了江南模范监狱,芜湖模范监狱成为晚清模范监狱的绝版。芜湖能建成模范监狱是因为开埠通商和芜湖米市。光绪八年(1882年),李鸿章眷顾本省,将镇江七浩口米市迁芜,大清银行、安徽地方银行、怡和洋行、美孚洋行和数不清的钱庄银楼在芜湖展开米金融,安徽省在芜设立米捐局。芜湖上缴的税银相对充足,二是清政府哪里痒哪里抓,在芜湖抢先建成模范监狱,便于和洋人在管辖权上讨价还价。
五、 从原版引进到和魂洋材
中国建筑界,把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阶段的建筑公认为“近代建筑”,新与旧、中与西的复杂交织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的特殊面貌。以钢筋、水泥为代表的新材料,以机器搬运、标准化模板为特征的新工艺,以厂房、医院、教堂为典范的新类型,冲击着传统的以木结构和手工为主的建筑形态,中国古典建筑体系在近代以来已逐渐淡出。1895年,芜湖扩建中江书院,倡导“中学为本、西学为用”;1903年,绩溪人汪孟邹在长街创办科学图书社,力挽徽派,终究消散在历史的烟尘。
西洋建筑上升为芜湖近代建筑的主流,东洋建筑也不甘示弱。日本日清公司步太古后尘到芜湖跑船运,其运力排第三。二战期间,日军在赭山顶设有警备司令部。日本建筑在芜湖尚有两个组团:一是江岸路的日本领事馆,又说是日本海军的乐园;二是永平里的日本公寓。日本是一个善于模仿的民族,京都学习了中国唐朝的长安城,明治维新时期照搬欧洲古典主义,战后则师从美国的“现代及后现代”建筑文化。日本朝野坚持警惕与顽强拒绝外来文化淹没大和精神,于是“和魂洋材”体现在近代建筑上。芜湖的日式建筑使用了近代建筑的材料和工艺,在建筑功能上更加人性化,如烤火用的烟囱、屋檐下透气的圆孔、推拉窗、踏踏米等,二街的日本公寓用红砖间砌出统一的线条,彰显出“团结一致”的精神。日本建筑最初追随一衣带水的中国,形成“和魂汉材”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西方殖民者敲开东亚的门户后,日本“脱亚入欧”,刚开始日本人从技术到样式全盘忠实地模仿,没有一点拆中。砖石技术在日本没有传统,“对于学习而言,没有传统是幸运的”,日本建筑师将几乎欧洲的所有样式均搬到日本,进行嫁接后又转销到中国,于是芜湖的日本建筑兼蓄了西洋和中国本土的风格,同时裹挟了日本的民族精神。
据《芜湖市志》:“1912年,芜湖日本领事馆建立,直至抗战胜利。1916年6月初,日舰一艘抵芜,日本水兵整队前往青弋江南岸的日本领事馆,经过中山路时,日本水兵高呼口号,炫耀武力”青弋江把芜湖划成河南、河北,在二多桥(今“长江长”地块)确有日本遗留建筑,当地老户回忆,这里是日本的一座教堂。在今芜湖市规划设计院门前有四栋日式建筑。这里有几位老同志早年从安徽省建设系统退下来,断定这是日本领事馆。日本投降后,这里成为国民政府的盐务管理局,解放后作为皖南军区后勤部,然后是芜湖专区机械厂,再演变为宏大机械厂,最后卖给皖江航运管理局。这组建筑具备领事馆的功能——商住两宜、独立围合、有地下室兼作防空洞,外墙有57公分厚,枪弹射不透。一个城市的使领馆区应该相对集中,大英领事署在范罗山、西班牙领事馆在鹤儿山、太古公司、美孚洋行、怡和公司等在租界区,因而日本领事馆在“河北”顺理成章。
日本领事馆的外墙是用石灰拌糯米稀糊的,粘结性特别好,历经百年风雨,用手去揭墙壳,感觉比通常的水泥壁面要坚固得多。墙壁有三层,最外层是泥巴,一是防止风雨直接剥蚀内层,二是软化射来的枪弹,避免内层的水泥墙炸裂。内层就是水泥层,在正门旁边为了美观、威严,则是糯米稀墙皮,天长日久,糯米稀墙皮发绿。里层是小青砖横砌的实心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