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天晨

[鸠兹古韵] 芜湖洋建筑│近代中国最早对外通商口岸之一遗存│安徽省唯一的西洋建筑群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6-4 21: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4 23:59 编辑

古城薪市街12号——滕公馆(建于1917年,建楼者为一外籍洋员,据说在芜湖海关做事)
`
  滕公馆位于新市街12号,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小洋楼。小洋楼从外看是两层,可实际为三 层。层高4.2米,门高3米,双扇大门宽2.4米,拱券门廓,外墙勾缝十分精细。此楼建于1917年,建楼者为一外籍洋员,据说在芜湖海关做事。后被滕如松买下,于是民间称此楼为滕公馆。

  滕如松(1870-1955),祖籍江苏江浦,生于芜湖。其父曾为太平天国京府邸乐队的乐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逃往外埠,后定居芜湖。滕如松14岁便由其父送往和县的仁寿堂药号当学徒。由于他学习刻苦,仅仅三年之后就升任仁寿堂掌事,由此开始了其悬壶济世的行医生涯。1930年前后,腾如松回到芜湖,购买下滕公馆,并挂上了“金陵儒医滕如松”的牌匾,至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他成为著名的芜湖名中医“四老”之一。滕如松之子滕脉华(1901-1958年),受其父影响,1916年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师从于上海著名中医丁甘仁,1927年受聘任北伐军军医,同年底回芜湖,与父亲一道行医。曾被誉为芜湖中医“四少”之一。1951年被推选为芜湖市中医师公会副主委。 (:9yeP1  

  1937年芜湖沦陷,滕氏父子被迫逃往内地,滕公馆被日寇占领,充作了监狱。1949年4月芜湖解放后,这里成了新华通讯社的临时办公地点。并于4月29日创办了《新华电讯》,这也是人民政权成立后在芜湖办的第一份报纸。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4 21:5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4 21: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4 21:5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4 22: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墙上涂个“拆”就这么拆了?这些老建筑为什么不能保存一点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4 22: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芜湖的近代建筑

  汇聚了世界近代建筑的地域风格和造型流派。

  英驻芜领事署把英国乡村别墅搬到了范罗山,山墙和外墙上都有半露木构架,砖石勒脚,穹顶、拱券只是作为回廊的构图元素,屋顶的坡度比较陡,用红瓦铺屋顶,白色粉刷墙面,墙角用红砖镶嵌。或红或白是建筑的主色,高耸的烟囱和夸张的老虎窗既是居住功能的需要,也是一种标志,老虎窗使屋面跌宕起伏,烟囱恰似东方神话中的定海神针。英国驻芜领事署履行通商口岸的领事代征职能,是芜湖的总税务司,由领事署向各洋行收税,向租界收地租,然后上缴芜湖县署。松散与别致体现了英驻芜领事署“商用”大于“官用”。


  英国领事不单为收税而落脚芜湖,英国在芜湖的商务首先是航运,英国太古公司建成栈桥式码头,是芜湖最早的栈桥码头,从现在的8号到13号码头就是以前的太古码头,太古公司的船东楼除了通体红色彰显西洋格调,没有采用构图元素,倒是屋内的大保险柜秘示着太古的身价。同为英商的怡和公司没有怠慢自己,赵家村的怡和楼是英国古典式府邸,和上海的正广和在环境和造型上都相似。怡和顶上的六角楼面向长江一侧没有窗户,其它方向图案镶边的窗户是了望江上船舶还是观赏城区风景?与怡和楼不远有美孚公司在芜湖的办公楼,美式建筑师从英国,没有明显的流派特征,兼收并蓄注重实用,外墙上的两个园疤凸显宗教色彩,真是愈简单愈神秘。

  海关是对外开放的闸门,1877年芜湖设立海关,1919年7月临江建海关大楼,砖木混合结构的红砖楼房簇拥着尖耸的钟楼,钟楼高四层,四面各有圆形舷窗,并配有对称绶带。其中第三层各附一柄权杖,以显示主权威仪。在造型上中西共承,融合了轴线、对称、主次有序的古典原则,吸收了文艺复兴之后的建筑潮流,是芜湖近代建筑折中主义的代表。

  近代建筑或多或少都受到古罗马建筑的影响,古罗马发明了拱券结构,拓展和丰富了建筑的内部空间,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柱式,同时将其与拱券结合起来。吉和街天主堂是芜湖罗马风的杰作,天主堂的大厅是巴西利卡式,源自古罗马帝国时期法庭、交易所、会所等厅类建筑,大厅常被两排或四排柱子纵分为三或五部分,两侧有廊,分上下两层。其代表作为古罗马城的巴西利卡大厅。芜湖天主堂只是靠大门一面有二层回廊,不过整体还是呈现明显的巴西利卡特征。

  哥特式建筑则是厌倦了古罗马沉重的半圆形拱券门及穹顶等,代之以线条明快的尖拱券门窗,挺拔高耸的尖塔、尖券、扶壁,使建筑整体显出一种强劲的向上升腾的动势,象征着宗教的崇高、神秘与永恒。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芜湖花津路基督教圣雅各堂就是哥特式教堂。圣雅各堂是1883年美国传教士设计监造,教堂主楼顶着十字架,在地面的投影也是个“十”字形,正厅按八百人落座布置,墙角用大石条围砌,用五彩斑斓的玻璃烘托耶酥的神圣和神秘。

  圣雅各教堂在狮子山顶附设有圣雅各中学,圣雅各中学拥护哥特派,在宏观上抛弃了古罗马的穹顶,但在微观上把拱券作为构图元素。主楼上的钟楼并没有一尖到底,而是在顶部收束成一个小平台,屋面为铁皮钉制,坡度大。站在外走廊上扶着铁栏杆可观看大江奔流。底层悬空,圆形通气孔上带隔栅,墙角和一楼用青石板铺筑,建筑色彩因此丰富而凝重。

  传教士在芜湖不仅办学校还建医院,天主教育婴堂是整体三层局部四层,一层地下室也可住人,从体量上不同于小洋楼。用红砖与青砖间砌,构成简洁流畅的外墙图案,建筑空间均匀分布,保留了对称布局。作为慈善设施,育婴堂追求建筑容积,在单体规模上是芜湖近代建筑之最。

  西洋建筑登陆芜湖,引领了芜湖的建筑审美情趣,就连徽派积淀深厚的老城厢也抵挡不住“洋风”,太平大路大木材商的俞府、肖家巷翟家花园、淳良里的胡宅等不仅崇洋,还效法古罗马的拱券甚至吸收古希腊的立柱。

  东内街的模范监狱是青砖黑瓦木头梁,在建筑色彩上没有西洋特征,而其结构是彻头彻尾的洋化,模范监狱主体为十字形,寓意“救赎”,四翼冠名为“知、错、改、过”,中央是一座八角楼,底层为看守处,二楼为教诲堂,三楼为了望室。正前门(表门)朝向东内街,砌有花眼院墙以壮观瞻。清朝大理院正卿沈家本说:纵有完备之法与明允之法官,无适当之监狱以执行刑罚,则迁善感化,犹托空言。瞻其监狱之实况,可知国度之文野。在监狱构造方法上,欧美各国“益形完备,有采分房制者,有采杂居制者,有采阶级制者,形式以扇面形十字形为最宜”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中的“洋风”时期,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居于主导地位。辛亥革命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建筑上开始去“古”和离“洋”,但是新建筑精神的成长有个过程,新旧材料并用、新旧风格并存、坚固耐用冲淡风格流派,芜湖作为南京的近邻,迈入民国建筑时代。1922年,海归派人士柳士英设计监造了芜湖中国银行,三层砖混结构,四面坡顶,建筑基座及台阶是用花岗岩砌筑,厅中四柱粗壮,柱头造型别致。在檐部和勒脚掩饰不住欧洲古典风格。

  芜湖米市壮大了芜湖商会,1931年,长江大水过后,芜湖商会(会长汤善福)下属的同业公会掌门人潘伯和因为会所的小平房不敷居住,邀请上海的王鳌记监造了上菜市二十七号的洋楼。仿照钟楼式样,采用大水法,出水快,不易渗漏,一般建筑是五至五分半水,而同业公会楼是七分水。房子正面朝南,由四根圆柱支撑天台,雕饰仿照英美式,窗子为内八角,一米多高。

  芜湖不仅有大量的西洋建筑还有东洋建筑。日本日清公司步太古后尘到芜湖跑船运,其运力排第三。二战期间,日军在赭山顶设有警备司令部。日本建筑在芜湖尚有两个组团,一是江岸路的日本领事馆,后来是日本海军的乐园,二是永平里的日本公寓。日本是一个善于模仿的民族,京都学习了中国唐朝的长安城,明治维新时期照搬欧洲古典主义,战后则师从美国的“现代及后现代”建筑文化。日本朝野坚持警惕与顽强拒绝外来文化淹没大和精神,于是“和魂洋材”体现在近代建筑上。芜湖的日式建筑使用了近代建筑的材料和工艺,在建筑功能上更加人性化,如烤火用的烟囱、屋檐下透气的圆孔、推拉窗、踏踏米等,二街的日本公寓用红砖间砌出统一的线条,彰显出“团结一致”的精神。

  挽救近代建筑,能够延续城市记忆、丰富城市内涵、释放旅游潜力。

  近代建筑克服了原始建筑的简陋和迷信,没有现代的高楼大厦超越自然,近代建筑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结构、功能和环境遵循了人本理念。

  租界的创设,引发了司法管辖权之争。按照《租地章程》,巡抚、县署对租界内的行政、司法有干预权,“租界内土地为永租而非卖绝”。资本主义法制主张废除死刑、改革肉刑、实行感化教育。18世纪中叶,以剥夺人身自由为特点的自由刑主张盛行。有关监狱改良的国际会议相继召开,自1846年第一次国际监狱会议后“各国莫不从事改良监狱,并设立万国监狱协会,分年于各都府开会派遣委员各将其国改良监狱事件提出互相讨论,几视为国际竞争之事业”。而清政府顽固遵循祖宗之制与大国威仪,由于中国审监不分、刑法苛酷,各国租界纷纷要求领事裁判权,于是近代中国出现了“外人不受中国之刑章,而华人反就外人之审判”的主权旁落现象。

  芜湖公共租界里也出现了“会审公廨”,今中山北路和健康路交叉口的砖木结构二层楼传为临时监狱,为日本人所造,青砖全部水平方向实心砌筑,墙体厚实坚固。治外法权的丧失是清朝守旧派的奇耻大辱,刺激了激进的改良派高呼革新狱制。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芜湖关道童德璋在知县屈承福的芜湖官牢上扩建大清模范监狱,童德璋分离看守所,合并原男所、女所,监狱分内区和外区,内区有围墙与外区相隔,为号房和水牢,首建60间号房,单人间约4个平方,多人间为8个平方,号房在视线以下没有窗户,设置天窗,地面铺有木地板,号房外的监舍仿八卦布局,行走其间如入迷魂阵。水牢在民国期间废弃。外区为工场和操场,外区东西宽十四丈、南北长三十五丈,外筑围墙一道,高八尺、厚二尺。折合面积5500平方米,设纺织、缝纫、木作等车间,就地改造犯人,后命名为皖南罪犯习艺所,1911年始称模范监狱。民国六年,安徽高等检察厅筹款呈奉司法部,改建芜湖监狱,牢房加高为二层,民国七年开办,凡属芜湖、当涂、繁昌、和县及铜陵的判决罪犯归入芜湖监狱。

  模范监狱是青砖黑瓦木头梁,在建筑色彩上与老城厢的徽派建筑相糅合,主监楼为十字形,象征“救赎”,四翼冠名为“知、错、改、过”,中央是一座八角楼,底层为看守处,二楼为教诲堂,三楼为了望室。正前门(表门)朝向东内街,砌有花眼院墙以壮观瞻。两旁均有门卫室,待见室、看守室各一间,由表门入内,正中为事务所囊括了典狱长及各科办公室。事务所之西为女监,以横墙划隔,女监正门为女犯接见处,右设转桶传递物品,内外不能轻易相见和传话。合计容量四百四十人。

  清朝大理院正卿沈家本说:纵有完备之法与明允之法官,无适当之监狱以执行刑罚,则迁善感化,犹托空言。瞻其监狱之实况,可知国度之文野。在监狱构造方法上,欧美各国“益形完备,有采分房制者,有采杂居制者,有采阶级制者,形式以扇面形十字形为最宜”

  芜湖模范监狱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建成的模范监狱之一,南京拆毁了江南模范监狱,芜湖模范监狱成为晚清模范监狱的绝版。芜湖能建成模范监狱是因为开埠通商和芜湖米市。光绪八年(1882年),李鸿章眷顾本省,将镇江七浩口米市迁芜,大清银行、安徽地方银行、怡和洋行、美孚洋行和数不清的钱庄银楼在芜湖展开米金融,安徽省在芜设立米捐局。芜湖上缴的税银相对充足,二是清政府哪里痒哪里抓,在芜湖抢先建成模范监狱,便于和洋人在管辖权上讨价还价。

  五、 从原版引进到和魂洋材

  中国建筑界,把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阶段的建筑公认为“近代建筑”,新与旧、中与西的复杂交织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的特殊面貌。以钢筋、水泥为代表的新材料,以机器搬运、标准化模板为特征的新工艺,以厂房、医院、教堂为典范的新类型,冲击着传统的以木结构和手工为主的建筑形态,中国古典建筑体系在近代以来已逐渐淡出。1895年,芜湖扩建中江书院,倡导“中学为本、西学为用”;1903年,绩溪人汪孟邹在长街创办科学图书社,力挽徽派,终究消散在历史的烟尘。

  西洋建筑上升为芜湖近代建筑的主流,东洋建筑也不甘示弱。日本日清公司步太古后尘到芜湖跑船运,其运力排第三。二战期间,日军在赭山顶设有警备司令部。日本建筑在芜湖尚有两个组团:一是江岸路的日本领事馆,又说是日本海军的乐园;二是永平里的日本公寓。日本是一个善于模仿的民族,京都学习了中国唐朝的长安城,明治维新时期照搬欧洲古典主义,战后则师从美国的“现代及后现代”建筑文化。日本朝野坚持警惕与顽强拒绝外来文化淹没大和精神,于是“和魂洋材”体现在近代建筑上。芜湖的日式建筑使用了近代建筑的材料和工艺,在建筑功能上更加人性化,如烤火用的烟囱、屋檐下透气的圆孔、推拉窗、踏踏米等,二街的日本公寓用红砖间砌出统一的线条,彰显出“团结一致”的精神。日本建筑最初追随一衣带水的中国,形成“和魂汉材”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西方殖民者敲开东亚的门户后,日本“脱亚入欧”,刚开始日本人从技术到样式全盘忠实地模仿,没有一点拆中。砖石技术在日本没有传统,“对于学习而言,没有传统是幸运的”,日本建筑师将几乎欧洲的所有样式均搬到日本,进行嫁接后又转销到中国,于是芜湖的日本建筑兼蓄了西洋和中国本土的风格,同时裹挟了日本的民族精神。

  据《芜湖市志》:“1912年,芜湖日本领事馆建立,直至抗战胜利。1916年6月初,日舰一艘抵芜,日本水兵整队前往青弋江南岸的日本领事馆,经过中山路时,日本水兵高呼口号,炫耀武力”青弋江把芜湖划成河南、河北,在二多桥(今“长江长”地块)确有日本遗留建筑,当地老户回忆,这里是日本的一座教堂。在今芜湖市规划设计院门前有四栋日式建筑。这里有几位老同志早年从安徽省建设系统退下来,断定这是日本领事馆。日本投降后,这里成为国民政府的盐务管理局,解放后作为皖南军区后勤部,然后是芜湖专区机械厂,再演变为宏大机械厂,最后卖给皖江航运管理局。这组建筑具备领事馆的功能——商住两宜、独立围合、有地下室兼作防空洞,外墙有57公分厚,枪弹射不透。一个城市的使领馆区应该相对集中,大英领事署在范罗山、西班牙领事馆在鹤儿山、太古公司、美孚洋行、怡和公司等在租界区,因而日本领事馆在“河北”顺理成章。

  日本领事馆的外墙是用石灰拌糯米稀糊的,粘结性特别好,历经百年风雨,用手去揭墙壳,感觉比通常的水泥壁面要坚固得多。墙壁有三层,最外层是泥巴,一是防止风雨直接剥蚀内层,二是软化射来的枪弹,避免内层的水泥墙炸裂。内层就是水泥层,在正门旁边为了美观、威严,则是糯米稀墙皮,天长日久,糯米稀墙皮发绿。里层是小青砖横砌的实心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4 22: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绚丽多姿的芜湖近代建筑

引言:芜湖,处在青弋江和长江的交汇口,自古为吴楚纽带、徽商门户。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把芜湖推上中西冲突、融合的前沿,开埠通商使民族产业重新洗牌,也使建筑不同层次地“西化”:范罗山的英国领事署恃“洋”傲物;陶沟至弋矶山租界区的商行既树立招牌又入乡随俗;而芜湖老城厢在太平天国劫后重建时,徽派基座罩上了西洋光环;各国传教士来芜兴建教堂,在张扬宗教风范时兼顾了因地制宜。
产生背景 1
近代建筑的分类 1
一、领事馆(署)类 1
二、教堂类 2
三、学校类 3
四、医院类 3
五、商务类 4
六、效法西方的模范监狱 5
七、工业类 5
八、民国建筑 6
开发利用 6
一、近代建筑的开发意义 6
二、近代建筑的开发手段 7

产生背景
芜湖,因“地卑蓄水而生芜藻”得名。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孙权为了北拒曹操,把芜湖县治迁建到青弋江口的鸡毛山上。宋朝流亡江南,筑圩造田,兴业自保,始筑城垣即宋城,金兵南侵,芜湖宋城几成废墟。明万历三年芜湖再次筑城,大部分与宋城重合。明末清初,芜湖上升为皖南的漕运中心,明成祖永乐十九年从江口至县衙修了一条官道,商人就官道开设店面,形成“十里长街”。
芜湖老城厢临水而筑,汇商成市,虽屡遭兵火,然建制废而复置。最早的建筑应是十字街的衙署前门,传为周瑜点将台遗址,石砌高台、抬梁庑殿,是为秦汉遗风。南门湾由南正街、儒林街和花街构成“之”字形:亦商亦住、前店后宅、中开天井、屋檐相接且出檐深远。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县署居城之中,北负赭山,南望白马诸峰……光绪五年(1879年),芜湖知县屈承福在县衙建造监狱,光绪三十三年知县沈宝琛(chēn)重修于县署后方,因此有水边的、徽派的、建制的芜湖古城。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议准在湖北宜昌、安徽芜湖、浙江温州、广东北海四处添开通商口岸。芜湖拆除残破城墙,辟为环城马路。次年,芜湖设立海关,英国政府在范罗山设立领事署,履行领事代征关税职能,是芜湖的总税务司。英国领事达文波与芜湖关道刘传绩协定陶沟至弋矶山的沿江滩涂为通商租界。芜湖西门外建成许多住宅及货栈,城区由青弋江向长江边拓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4 22: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近代建筑的分类

中国建筑界,把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阶段的建筑公认为“近代建筑”,新与旧、中与西的复杂交织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的特殊面貌。以钢筋、水泥为代表的新材料,以机器搬运、标准化模板为特征的新工艺,以厂房、医院、教堂为典范的新类型,冲击着传统的以木结构和手工为主的建筑形态,中国古典建筑体系在近代以来已逐渐淡出。

一、领事馆(署)类
近代建筑的典型特征就是“洋”化,领事馆类建筑由于要标榜所属国,在洋化上更不打折扣。英国政府把英国乡村别墅搬到了范罗山,从山腰至山顶陆续监造了三座二层楼房,均为券廊式砖木结构,平面近方形,山墙和外墙上都有半露木构架,砖石勒脚,屋顶的坡度比较陡,用红瓦铺屋顶,白色粉刷墙面,墙角用红砖镶嵌。拱形结构可以自身承力,不需要横梁。拱券廊兼具交通、起居和观景功能,或红或白是建筑的主色,高耸的烟囱和夸张的老虎窗既是居住功能的需要,也是一种标志,老虎窗使屋面跌宕起伏,烟囱成为建筑的构图元素。
英国领事署并不刻意追求出行的便捷而在乎高高在上的尊贵,汽车沿绕山公路可以直接开到最高的楼前。
在芜湖机械学校内的两栋老楼,其中一栋曾为英国驻芜领事署(总税务司)住宅,后来易手为西班牙领事馆。三层砖木结构。
据《芜湖市志》:“1912年,芜湖日本领事馆建立,直至抗战胜利。1916年6月初,日舰一艘抵芜,日本水兵整队前往青弋江南岸的日本领事馆,经过中山路时,日本水兵高呼口号,炫耀武力”
青弋江把芜湖划成河南、河北,在二多桥(今“长江长”地块)确有日本遗留建筑,当地老户回忆,这里是日本的一座教堂。在今芜湖市规划设计院门前有四栋日式建筑。这里有几位老同志早年从安徽省建设系统退下来,断定这是日本领事馆。日本投降后,这里成为国民政府的盐务管理局,解放后作为皖南军区后勤部,然后是芜湖专区机械厂,再演变为宏大机械厂,最后卖给皖江航运管理局。这组建筑具备领事馆的功能——商住两宜、独立围合、有地下室兼作防空洞,外墙有57公分厚,枪弹射不透。一个城市的使领馆区应该相对集中,大英领事署在范罗山、西班牙领事馆在鹤儿山、太古公司、美孚洋行、怡和公司等在租界区,因而日本领事馆在“河北”顺理成章。
日本领事馆的外墙是用石灰拌糯米稀糊的,粘结性特别好,历经百年风雨,用手去揭墙壳,感觉比通常的水泥壁面要坚固得多。墙壁有三层,最外层是泥巴,一是防止风雨直接剥蚀内层,二是软化射来的枪弹,避免内层的水泥墙炸裂。内层就是水泥层,在正门旁边为了美观、威严,则是糯米稀墙皮,天长日久,糯米稀墙皮发绿。里层是小青砖横砌的实心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4 23:0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教堂类
宗教建筑在近代建筑中占据主流地位,芜湖有天主堂、基督堂、清真寺,中国发明了石拱桥,而把拱形结构广泛用于建筑却是古罗马的专利。古罗马发明了拱券结构,拓展和丰富了建筑的内部空间,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柱式,与拱券结合,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大跨度空间,罗马建筑在芜湖的代表作是吉和街28号的天主堂。天主堂是法国传教士金式玉于1887年始建,1891年5月,教会和当地百姓冲突,教堂被焚毁,后由清政府与上海法国领事馆协议用十三万两白银于原址重建。教堂座东朝西,背倚鹤儿山、俯瞰大江流,采用十字形平面,面宽17米,最宽处27米,东西长达39米,塔楼最高处约为29米,塔顶有透空的铁十字架,左右两座对称塔楼拥立着耶酥雕像直立在山花台上,双臂平伸,交叉成十字,寓意“救赎”,通体白色,寓意“圣洁”。
天主堂的大厅是巴西利卡式,源自古罗马帝国时期法庭、交易所、会所等厅类建筑,大厅常被两排或四排柱子纵分为三或五部分,两侧有廊,分上下两层。芜湖天主堂只是靠大门一面有二层回廊,在回廊的对面是三个祭台,正中供奉耶稣的养父圣约瑟(圣父一般指上帝耶和华)、左侧是圣母玛利亚、右侧是圣子耶稣。墙面绘有《圣经》彩色故事画,光线通过装有彩色玻璃的玫瑰窗和半圆形拱券窗射入厅内。空旷的大厅里整齐横摆着低跪凳,以祈祷者的渺小反衬上帝的伟大。
哥特式建筑则是厌倦了古罗马沉重的半圆形拱券门及穹顶等,代之以线条明快的尖拱券门窗,挺拔高耸的尖塔、尖券、扶壁,使建筑整体显出一种强劲的向上升腾的动势,象征着宗教的崇高、神秘与永恒。哥特式建筑风格于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建筑的极至。芜湖花津路基督教圣雅各堂就是哥特式教堂。圣雅各堂是1883年美国传教士设计监造,教堂主楼顶着十字架,在地面的投影也是个“十”字形,门柱、墙柱也顶着大小不同的十字架,与主十字架高低错落。塔楼上的大钟雄浑醒目,钟声沉闷清幽。墙面用水泥抹底,压出姿态万千的小坑,墙角用大石条围砌。正厅按八百人落座布置,用五彩斑斓的玻璃映射着耶酥的神圣和神秘。
清朝初年,芜湖回民在寺码头建立了范围较小、设施简陋的清真寺,后毁于清兵和太平军的拉锯战中,同治三年(1864年),回民前辈金隆德、马恒升、刘泽志、李成义等人筹资在芜湖北门城外北廓铺(今上二街11号,上菜市1、3、5号)内购地重建清真寺,当时规模不大,陈设因陋就简,后因回民繁衍,以致于礼拜、沐浴水房及其它寺房均感紧张,于是由赵金福、韩奎久二位阿訇及热心教友募捐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扩建,使礼拜大殿、浴室、客厅、讲堂等均宽敞完备。抗日战争时,芜湖沦陷,清真寺又遭毁坏,后由先辈乡老马春霆、金家源、马秉衡、葛焕庭、马仰之、王德宽等人筹资维修,扩建水房,增设女寺,自此,芜湖穆斯林男女均可在此参加礼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4 23: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学校类
圣雅各教堂在狮子山顶附设有圣雅各中学,1897年瑞典人芦义德首建,圣雅各中学拥护哥特派,在宏观上抛弃了古罗马的穹顶,但在微观上把拱券作为构图元素。主楼上的钟楼并没有一尖到底,而是在顶部收束成一个小平台,屋面为铁皮钉制,坡度大。站在外走廊上扶着铁栏杆可观看大江奔流。底层悬空,圆形通气孔上带隔栅,墙角和一楼用青石板铺筑,建筑色彩因此丰富而凝重。
吉和街的芜湖机械学校原为芜湖内思学校。这是1934年天主教芜湖教区西班牙籍蒲芦主教用回国募捐的钱建起来的,据说所用的木材都是进口的红松,建筑整体成“日”字型。
内思学校攀援山势,局部五层。细长的日字形窗户。
台湾也有一个内思学校,校史开篇写道:本校原创于安徽芜湖,由天主教耶稣会西班牙籍会士所创设,是为培植工业技术人才……
  民间有一种流传:芜湖内思学校的图纸被带到台湾,在台湾新竹照葫芦画瓢而新造了台湾内思工业学校。
天主教在芜湖开始了培德女子中学,基督教基督会在鱼市街的基督会堂附设学校,开设初级班,招收一、二年级小学生,在后家巷开设高级班,招收三年级以上的学生,解放以后教会的经费来源滑坡,作为私立学校的收费高于公立学校,只好缩减规模,调整为后家巷小学。励德学校小学部每年保送三个名额到圣雅各中学。圣雅阁中学在日本进犯芜湖时,撤退到繁昌后转入泾县茂林,日本投降后,圣雅阁中学回迁芜湖,由于欧美传教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收缩阵脚,加之王稼祥、刘希平等“闹学潮”抵制,圣雅各的宗教成分逐渐淡去,改为广益中学。非宗教化的紧箍咒也念到励德学校头上,励德小学萎缩停办,其教学楼划给了镜湖区教委,而当年的教职工宿舍让给了地区文工团。
来复会1号座落在范罗山下,周边没有同龄的建筑,充分体现了当时建造时倚山望水、唯我独尊的主题做派。
1903年,来复会教士毕竟成(音译)等在芜湖青山街后巷(今冰冻街)创设育英学校,1906年改名为萃文书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4 23: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医院类
1878年3月法国传教士金式玉出任宁国府天主教总本堂神甫,是长江和大运河片雷遇骏神甫的副手,曾被天主教会赞誉为中国安徽教务的开拓者,他在中国呆了29年,传教25年,病死于五河县。上海法租界为表彰金式玉,命名了一条“金神甫路”。 金式玉在鹤儿山立起十字架,建起天主堂。为传播福音,另址造育婴堂收养弃儿。不料在光绪十七年(1891年),一场浩劫“势如潮涌,声若山崩”。这年五月十日,两个华人修女将一户居民家中的两个病儿(一个五岁,一个七岁)带回育婴堂,说是为了避免病菌的感染……由此发生了轰动中外的“芜湖教案”。天主教育婴堂为了追求建筑容积,在外形上没有高低突兀,正门和走廊窗户等细节上使用了拱券,育婴堂主楼占地为天平形状,地上三层,下沉式地下室一层。用红砖与青砖间砌,构成简洁流畅的外墙图案。育婴堂在地域风格上属于法国派。
弋矶山医院建于1927年,美国传教士赫怀仁利用中国的庚子赔款和基督教美以美会的捐款,把当时流行于欧美的折中主义(又叫折衷主义)带到芜湖,根据建筑的不同性质选择建筑式样,将不同的建筑风格融入一幢建筑中,弋矶山医院是功能、环境和人本主义的完美结合。
弋矶山医院攀缘山势,平面呈托盘形,巧妙地将大烟囱作为建筑的承力构件同时还是构图元素,猩红的墙体撑上洁白的窗帘,讴歌生命的圣洁。
西洋建筑登陆芜湖,引领了芜湖的建筑时尚,就连徽派积淀深厚的老城厢也抵挡不住“洋风”,太平大路大木材商的俞府、肖家巷翟家花园、打铜巷的单家钱庄、基督会励德学校、淳良里的胡宅等纷纷效法古罗马的拱券甚至吸收古希腊的立柱。中西共承成为芜湖古城的一大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4 23: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商务类
英驻芜领事署兼理芜湖的总税务司,领事署是为英国的商务和侨民开路。英国太古公司在芜湖首先建成栈桥式码头,从现在的8号到13号码头就是以前的太古码头区,太古公司的大班住宅(近代称洋行经理为大班)面朝长江,二层跃三层,门口的青石门槛踩出了深陷的凹槽,大门入口曾有一个电话厅,一楼卧室里有个大保险柜,沉重厚实的金属柜门,因为柜门与墙壁平齐,保险柜实际是利用了外屋上二楼的楼梯裆部,楼梯的扶手粗大园润,内墙和地板略显粗糙。英国建筑风格又分乔治王朝风格、维多利亚风格、安妮女王时代风格、都铎王朝风格、爱德华巴洛克风格等。大班住宅采用中式匾额,对称布局,没有鲜明的流派,在建筑材料上用了红砖和水泥,低调起家。跨过石柱的方门,进入穹顶的走廊,楼道上用了圆形舷窗。可能是太古公司深入内地后以本土化减少排斥,面向船东、服务海员。
同为英商的怡和公司没有怠慢自己,1881年,怡和公司在芜湖设立分支机构,其后美国旗昌洋行、德国亨宝洋行伸脚芜湖。赵家村的怡和楼是英国古典式府邸,和上海的正广和在环境和造型上都相似。怡和楼正面朝南,胸襟开阔。青石垫脚、砖石束腰,高耸的六角楼面向长江一侧没有窗户,其它方向的窗户用统一的简洁图案镶边,这种图案似是吸收了中国八卦的灵感。怡和楼的烟囱、老虎窗、弧形露台、仿汉白玉栏杆高低错落,体现均衡、和谐、理性的统一,因而具有文艺复兴的特征。
怡和楼周围的树木是和房子一起设计栽种的,香椿树、百叶窗、爬墙虎掩映着红瓦砖墙。怡和楼靠近天主教育婴堂,据说曾易手为外籍医生楼。
太古是芜湖的船运巨头,怡和则是混业经营的头号商行。洋货分为五洋(洋火、洋纱、洋皂、洋烟、洋油),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在弋矶山北建了两个大油池,美孚洋行与怡和洋行毗邻而居。健康路的美孚楼刮来了美国风,美式建筑师从英国,英国的乔治风格对美国派的形成影响最大, 红砖墙面,白色勾缝,简洁的两坡顶,注重典雅的色彩关系。美孚楼没有使用拱券、舷窗等构图元素,也没有回廊,因而在居住功能上大打折扣,不过提高了建筑的容积率和安全性,美国人不甘平庸,在美孚楼的外墙上贴了两个园疤,凸显宗教色彩,真是愈简单愈神秘。
在狮子山脚下有欧陆式的香烟公司,虽是一层四方形平房,然而其楔形屋顶和二街永平里的基督教卫理公会牧师楼如出一辙。牛奶坊的来复会1号兼融了古希腊的立柱和古罗马的拱券,并且把拱券和立柱结合起来,发展成大跨度圆弧,中间有一个立柱支撑。楔形金字塔式屋顶。
管理五洋商行的中方机构是海关。1877年芜湖设立海关,至1937年闭关。首任关道是刘传绩,救潘玉良出风尘的潘赞化也做过芜湖海关总督。芜湖海关初始租用基督教会的房子,1919年7月临江新海关大楼落成,新海关楼包括办公楼、检查棚、货栈及外勤人员宿舍。办公楼为砖木混合结构的红砖楼房簇拥着尖耸的钟楼,钟楼高四层,配有对称绶带。其中第三层各附一柄权杖,以显示主权威仪。每层的窗户各具特色,二、三层为圆形舷窗,二层舷窗上为半圆斗拱、下为项链饰纹。既融合了轴线、对称、主次有序的古典原则,又吸收了文艺复兴之后的建筑潮流,是芜湖近代建筑折中主义的代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6-4 23: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建筑都值得好好保护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4 23: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效法西方的模范监狱
租界的创设,引发了司法管辖权之争。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芜湖关道童德璋在知县屈承福的芜湖官牢上扩建大清模范监狱,童德璋分离看守所,合并原男所、女所,监狱分内区和外区,内区有围墙与外区相隔,为号房和水牢,首建60间号房,单人间约4个平方,多人间为8个平方,号房在视线以下没有窗户,设置天窗,地面铺有木地板,号房外的监舍仿八卦布局,行走其间如入迷魂阵。水牢在民国期间废弃。外区为工场和操场,外区东西宽十四丈、南北长三十五丈,外筑围墙一道,高八尺、厚二尺。折合面积5500平方米,设纺织、缝纫、木作等车间,就地改造犯人,后命名为皖南罪犯习艺所,1911年始称模范监狱。
民国六年,安徽高等检察厅筹款呈奉司法部,改建芜湖监狱,牢房加高为二层,民国七年开办,凡属芜湖、当涂、繁昌、和县及铜陵的判决罪犯归入芜湖监狱。
模范监狱是青砖黑瓦木头梁,在建筑色彩上与老城厢的徽派建筑相糅合,主监楼为十字形,象征“救赎”,四翼冠名为“知、错、改、过”,中央是一座八角楼,底层为看守处,二楼为教诲堂,三楼为了望室。正前门(表门)朝向东内街,砌有花眼院墙以壮观瞻。两旁均有门卫室,待见室、看守室各一间,由表门入内,正中为事务所囊括了典狱长及各科办公室。事务所之西为女监,以横墙划隔,女监正门为女犯接见处,右设转桶传递物品,内外不能轻易相见和传话。合计容量四百四十人。
清朝大理院正卿沈家本说:纵有完备之法与明允之法官,无适当之监狱以执行刑罚,则迁善感化,犹托空言。瞻其监狱之实况,可知国度之文野。在监狱构造方法上,欧美各国“益形完备,有采分房制者,有采杂居制者,有采阶级制者,形式以扇面形十字形为最宜”
芜湖模范监狱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建成的模范监狱之一,南京拆毁了江南模范监狱,芜湖模范监狱成为晚清模范监狱的绝版。芜湖能建成模范监狱是因为开埠通商和芜湖米市。光绪八年(1882年),李鸿章眷顾本省,将镇江七浩口米市迁芜,大清银行、安徽地方银行、怡和洋行、美孚洋行和数不清的钱庄银楼在芜湖展开米金融,安徽省在芜设立米捐局。芜湖上缴的税银相对充足,二是清政府哪里痒哪里抓,在芜湖抢先建成模范监狱,便于和洋人在管辖权上讨价还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4 23: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晨 于 2013-6-4 23:09 编辑

七、工业类
芜湖近代建筑中的工业建筑是号称“两个半烟囱”的裕中纱厂、明远电厂和益新面粉厂,其中益新面粉厂的制粉大楼建于一八九○年,至今巍然屹立在大砻坊。
世界老牌面粉机器制造商·英国亨利西蒙公司的年鉴中,至今尚登有芜湖益新公司的制粉楼以及安装该公司机器的照片。芜湖益新公司为该公司在远东的第一个客户。
益新公司的创始人是章维藩(1859-1921年),浙江省吴兴县荻镇(现属湖州)人,1890年他看中芜湖筹办面粉公司,本想在青弋江口设厂,当地认为安装机器会破坏风水,树烟囱要用童男童女活祭,章老板不得已移往老城厢东边金马门外的芦苇荒滩。就在土建安装快要竣工时,芜湖道尹迫于众砻坊的压力,限制工厂开工。章维藩改向英国领事署办理注册,成立“外资企业”并借用了太古船务的一名犹太帮工。1894年投产,三台直径1.2米的石磨忙不过来,改用钢磨,并另建了一幢三层面楼。益新所产“飞鹰”牌面粉畅销于长江流域及华北各埠,被誉为全国头牌面粉。
青弋江边的高门大户要么是垄坊、要么是机房(织布),房子一楼是圆木立柱,较少隔断,适宜堆放货物,二楼是住家兼帐房。从外观看,翘角飞檐马头隔墙,走进屋内,分不清是仓库还是住宅,不过没有见到祠堂之类的陈设。倒是门框石杵上的花纹提醒观者这里并不是粗枝大叶。最典型的是查府,查府的男丁姓翟,而这栋毫宅是翟家媳妇从娘家陪嫁过来的,我不敢想象这位查姑娘的荣华。我到笆斗新村叩问查姑娘的嫡系,那是一位退休的女教师,她说她从小读书然后教书,不过问垄坊的事,查家实际把垄坊租给别人经营。
芜纺路的芜湖纺织厂是原“裕中纱厂”,1916年融资,1919年建成投产,烟囱下,是一排排整齐的锯齿形厂房。由安徽候补道台陈绍吾(石台人)发起。他打通了北洋军阀政府的财政部长、安徽怀宁人周学熙,获准从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岸公所的预厘税中拨出二十万两白银,接着又商请安徽、芜湖的财东们,各认若干股,两项合计银三十多万两。机器全由上海洋行向英国订购而来。
裕中纱厂首任董事长是发起人陈绍吾,副董事长刘晦之是上海中国实业银行的经理,他是清朝四川总督刘秉璋的儿子,又是清朝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女婿。
建厂初期,招收工人八百名,有纱锭一万八千枚,商标命名为“三多”、“四喜”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5-1-1 17:20 , Processed in 0.077798 second(s), 2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