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5-29 14: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城市副中心站交通枢纽崭露头角,首片“京帆”地标预计年底亮相
2023-05-28 新京报
在通州区北运河畔,城市副中心站这座未来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工地上塔吊林立,各种车辆往来穿梭,随处都能看到建筑工人忙碌的身影。
作为建设者的一员,京投所属枢纽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吕高峰对于这个枢纽的设计亮点感触颇深,“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的设计、建设和运营都与已有的交通枢纽很不一样,可以说是面向未来的。”
根据设计构想,这座枢纽站将打造第四代TOD模式的活力城市中心,与城市的关系也将更加紧密。所谓的“TOD模式”强调就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除了对各种交通方式进行统一规划外,还会积极将办公、商业、居住、文旅等各种城市功能有机融合,绿色、低碳、便利将是这座枢纽站的特点。
吕高峰说,除了众多理念性的构想,他们也有一些具体的目标。比如,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投入使用后,这里的绿色出行比例就将达到85%以上。“这在当下是非常高的一个水平,我们希望通过更加科学的设计与建设,增强公共交通接驳的便利性,提升绿色出行的吸引力。”吕高峰说,在副中心枢纽的设计过程中,就充分考虑了各种交通方式间的有效衔接。
据介绍,交通枢纽在地面层与负一层间还设置了一个负0.5层,这一层的东西两侧都设置有进站口,将与城市公共交通紧密衔接。其中,西进站口外是公交场站,预计将接入15条地面公交线路,乘客下车后,只需步行50米即可进入枢纽站;而东进站口外则是网约车、大巴车区域,步行距离也只有几十米,同样可以快速进站。
而地铁的换乘同样是十分便利,最近的距离只有50米,换乘距离最远的560米,还会设置水平代步电梯,据前期测算换乘时间大约8分钟。附近居民乘坐地铁通勤,也可以选择共享单车接驳,为了规范停放秩序,枢纽内还将建设供自行车停放的立体车库。
正在加紧建设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150多出入口通达周边楼宇,建设中为240米超高楼留好地基
如果从立体设计图上观察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便会发现,枢纽的主要部分都潜藏在地下空间,而地上部分则为区域的综合开放提供了可能。
副中心站枢纽工程的地下建筑规模128万平方米,地上规划建筑规模139万平方米。地上部分集五星级酒店、5A级写字楼、公寓、文化艺术展览、商业、休闲等业态于一体。
“枢纽的负一层被设计为城市层,也是整个交通枢纽的核心。”吕高峰说,周边一百三十多万平方米的商业建筑将通过一百五十多部出入口与城市层相连,这里也是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融合城市功能与交通功能的典型,能解决市民及旅客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需求,也将会把客流吸引至枢纽内。
为了做好地上、地下开发的衔接,在枢纽施工的工程中,不仅为地上商业开发预留了空间,同时,还为一些地上楼宇提前打好了桩基础。在副中心站枢纽的西北侧,未来还将建设一座高度达到240米的城市副中心地标性超高层建筑,其底板厚度达4.5米,目前,由数十根钢管柱组成的建筑基础已经基本搭建完毕,工程在地下施工阶段成功预留地上240米超高层建筑的基础,这在国内从未有过先例。
副中心站枢纽的另一个特点是“安检互认”,通过前期设计,扩大了付费区域的范围,不管是乘坐地铁换乘国铁,还是下了火车后接驳地铁,旅客不用再进行安检,提升了出行效率。
据了解,副中心站枢纽建成后每天的单向客流量会达到47万人次。地铁6号线、平谷线、M101线三条轨道交通线路和京唐铁路、城际联络线两条铁路线路将在这里会合。
未来,从北京城市副中心出发,15分钟可到达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可到达大兴国际机场及河北省唐山市,1小时内可到达滨海新区及雄安新区。
车站铁路轨行区主体结构已经完工。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