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方向出站留汉率超65% 新增1500博士后纷纷奔赴武汉新兴产业
来源:长江日报 发布日期:2025-01-14
“过去有人说博士后是‘博士候’,因为在成为研究员前要‘候着’。但我绝不等着候着,因为所有来自未来的好消息,都是我们今天努力的模样。”说这话的29岁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人才梁子漪,2024年不断收获“好消息”——她参与研发的航空发动机核心件,已在多家主机厂完成组装,岁末年初陆续交付。
博士后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我市创新实施博士后人才倍增行动。据了解,目前武汉地区在站博士后人才数量已超4400人,2024年新进站博士后1500余人,较2022年增长超过25%,与武汉五大优势产业以及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深空深地、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领域相关方向的科技创新团队博士后出站留汉率超过65%。
梁子漪就是“倍增”人才之一。她从本科到博士阶段一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之后继续在本校博士后研究站工作。
梁子漪参与研制了国际首台磁回中式航空伺服阀电机系统。她介绍,控制系统伺服电机仿佛是飞行器“大脑”,需要根据飞行状态精确控制燃油流量等。磁回中式航空伺服阀电机系统应用于国产航空发动机6000万次动作零故障,2024年已向主机厂供货。
“2024年我经历了产品设计、样机试验、改良工艺、产品出厂验收等全部过程,‘蹲守’着设计图、工程图变成工厂里的产品。”梁子漪介绍,“由于(团队)走了一条完全不同于海外的技术路线,从找材料到寻加工,无数工程化难题接踵而至。从上月一直忙到现在,5天里我跑了4个不同的城市忙交付。”
在转化过程中,梁子漪参加了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并一路进入十强,在总决赛摘得铜奖。来自家乡武汉的支持一直没断,为她的科研和生活提供支持。
除梁子漪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人才汪虎也受到了资助。在站期间,他参与完成中国首口超5000米深层地热科学探井开发。
“深层地热能的开发是未来能源领域重要研究方向,据测算即使仅采出2%,也可达我国全年能源消费量的2000倍”,汪虎介绍,“用有限的数据进行数字孪生三维重构,刻画地下5000多米空间结构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据介绍,武汉市大力引导博士后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给予3年接续支持,助力他们在产业一线发挥才智、转化成果,贯通产学研用链条,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入融合。近两年,我市累计为近千名博士后人才、607个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提供生活补贴、专项补贴、创业资助等一系列政策支持。
汪虎在站期间,不仅享受了生活补贴支持,还在创办地灵科技武汉有限公司后拿到了博士后人才创业资助。据介绍,这家企业为石油、天然气及地热等战略资源的钻采开发提供技术服务,成立不过一年已集聚10余名青年人才,营收超100万元。
武汉市人才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武汉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创新实施7条政策措施,为博士后人才提供全方位、全链条、全周期支持,大力支持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引进用好博士后人才。
记者了解到,年后,武汉还将在武昌区等博士后人才集聚区,启用武汉市博士后人才公寓,解决博士后人才在汉发展后顾之忧,营造青年科技人才安身、安心、安业的良好环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