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anson908

[经济论道] 2024年武汉产业经济城建新闻综合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10 14: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7轮规划留出视线廊道,武汉地标黄鹤楼四面可赏

2024-06-10 08:13 来源: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6月10日讯(记者汪文汉 黄师师)6月9日晚,武昌区中华路街得胜桥,来汉旅游的广东佛山教师熊清明守候3个多小时后,拍下了他期待中的黄鹤楼照片。照片上,华灯初上,黄鹤楼与老街相映生辉。



  黄鹤楼巍然屹立在蛇山之上。 记者何晓刚 摄


  来武汉,黄鹤楼是许多游客必看的景点。

  黄鹤楼北向1公里,地铁5号线司门口站,为满足游客拍照需要建了一面可与黄鹤楼同框的红墙。每天在这里拍照的人川流不息。

  黄鹤楼西向2公里,隔江有晴川阁,是摄友圈中口耳相传的黄鹤楼最佳拍摄地之一。6月8日,记者遇到专程来此的摄友吴永寿。他说:“这里看黄鹤楼,画面震撼,有长焦镜头的一定要来。”



  黄鹤楼。 记者何晓刚 摄


  蛇山上的白云阁,也是“望楼”佳处。向西眺望,黄鹤楼巍然屹立在蛇山之上,与其背后的“一桥飞架南北”,共同勾勒出壮丽的画卷。

  黄鹤楼矗立在海拔约85米的蛇山上,在高楼林立的武汉城中,不显高却显眼;与龟蛇二山、长江大桥,构成了武汉城市意象的中心。

  武汉市于1990年、1993年、1996年、1999年、2004年、2009年、2014年,连续7次编制黄鹤楼视线保护及景观控制规划。



  地铁5号线司门口黄鹤楼站C出口的红墙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拍照。 记者何晓刚 摄


  1988年,旧城改造刚开始,黄鹤楼周边地段成了开发商眼中的香饽饽,时在武汉市规划院总图室工作的胡德典等人敏锐捕捉到黄鹤楼可能面临的伤害,提出视线保护倡议。1990年,“严格保护黄鹤楼视线景观”写入了第一次规划。

  这版规划以黄鹤楼为中心,将周边100米范围内的区域明确划定为禁止建设区,要求200米范围内的建筑物控制在56米以下。

  1993年规划,提出了“让三镇都能看见黄鹤楼”;1999年规划,划定了黄鹤楼与其他山水间的视线廊道。



  地铁5号线司门口黄鹤楼站C出口的红墙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拍照。 记者何晓刚 摄


  位于舒家街86号的武汉第二制药厂宿舍大院,距离黄鹤楼约2公里,大院内宿舍楼全部控制在8层以下。81岁的住户程国兵告诉记者:“规划部门不让盖高,说会影响从长江大桥看黄鹤楼的观感。”

  到了2014年,规划控制更严。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涂胜杰回忆,这版规划对武昌桥头堡望黄鹤楼5公里范围的背景进行了控制,紫阳湖望黄鹤楼的视线廊道就是在这一年被保护了下来。



  推开李子夜咖啡馆的窗户就能看见黄鹤楼。 记者何晓刚 摄


  “7轮规划在一定范围内限制了新建筑的高度。”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高级规划师刘奇志说,“城市发展对黄鹤楼的视线保护是一个考验,现在回头看,幸亏这一次次坚守,才让黄鹤楼真正成为武汉地标,也留住了武昌古城的风貌。”

  距离黄鹤楼约1500米有一条扎珠街,街上的杂货店主刘永胜感叹:“那边的板壁巷本想拆了盖楼,但规划没允许,否则这边的视线就会被挡。”顺着他的手指向北望去,黄鹤楼高高矗立在一片街市之上。



  6月9日傍晚,河南游客来到武昌得胜桥老街拍照留影。 记者何晓刚 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10 14: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节不错——

轮椅轻松过,武汉150条路段缘石坡道将“零高差”

2024-06-10 13:37 来源: 长江日报




  王家湾商圈“零高差”改造以彩色沥青取代地砖,更平整耐压。记者宋磊 摄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6月10日讯 6月7日清晨,市民邓辉从居住小区骑上电动车,驶上非机动车道去上班,一路顺畅,“再也没有那闹心的‘咯噔一声’”。今年,武汉越来越多的道路实现了“零高差”。    

  缘石坡道,位于人行道口或人行横道两端,俗称“马路牙子”,虽几厘米高度,仍让骑自行车、推轮椅的人们体验不便。



  汉阳动物园路“零高差”改造与周边环境提升相结合。记者宋磊 摄


  2012年,国家相关标准规定,所有的缘石坡道高出车行地面的部分,不能超过10毫米。2021年,国家标准里面,“高差”下降到了0毫米,从此,“零高差”无障碍改造在全国铺开。

  去年12月20日,武汉多部门联合发文,对全市城市道路主干道重点路段缘石坡道开展全面排查和整治提升,并就各类缘石坡道不规范问题明确部门责任。

  从“10毫米高差”到“零高差”,仅一厘米的改造,需面对技术困难、施工期间交通保障等问题,由此而生的精致,却让市民获得感很实在。

  记者在汉阳区龙阳大道与墨水湖交会处看到,人行道与安全岛整体铺刷了蓝色沥青,平顺美观。快递骑手、骑车市民有序骑行通过,一路匀速,毫无停顿。



  汉阳动物园路“零高差”改造中,周边房屋被绘上动物图案。 汉阳区城管执法局供图


  “以前,行车道和安全岛之间有一道‘坎’,每次路过都担心颠洒了外卖,还伤轮胎。现在好了,顺畅通过。”路过这里的外卖小哥黄先生说。

  在江汉区万和四季小区外,人行道口原先的高差没了,只见新铺的红色步道砖与车行道浑然一体。这一改变令盲人居民李先生心情舒畅,“今后出门,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

  “零高差”不仅让通行便利,精致的改造还提升了道路外观和功能。

  汉阳区城管执法局市政设施管理科工作人员吴赐焜介绍,针对王家湾商圈车流人流量大的特点,该路段“零高差”改造将交通安全岛原地砖以彩色沥青取代,既消除了地面高差,还更耐受频繁车行碾压。该区还在动物园路“零高差”改造中,对路面、墙体和周边建筑进行动物图案喷绘,实现周边环境和文化特色同步提升。



  缘石坡道高差没了,还更换了更美观的彩色步砖。 汉阳区城管执法局供图


  在香港路与台北路交会处,几家汽车修理店和洗车店门口,新材料地面再也不怕车辆碾压和油渍浸泡而导致的基础不牢。在“零高差”改造中,江汉区城管执法局采用新型压模混凝土工艺,令路面抗压强度大大提升。

  “‘零高差’并非简单地把路沿高差填平,要通过科学测算、根据下水井盖位置精准确定施工方案,让人行道排水功能不受影响。”在一处改造现场,一位工作人员说道。

  记者从武汉市城管执法委获悉,2023年,武汉已完成2198处缘石坡道“零高差”改造,今年内,全市150条重点路段缘石坡道将完成“零高差”改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10 14: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岚图在欧洲从北欧到西欧、南欧、东欧,逐渐推进式的销售扩展不错——


岚图汽车正式进入西班牙市场 到2030年海外销量将累计突破50万辆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0日08:36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记者左晨、通讯员张莹莹)当地时间6月6日,岚图汽车携岚图FREE、岚图梦想家亮相西班牙马德里阿尔卡拉,标志着岚图汽车正式进入西班牙市场,首家展厅将于本月在马德里开业。

早在2015年,西班牙政府就提出《新能源汽车推广策略》,希望在2014年到2020年之间,通过补贴和激励政策、税收优惠、充电设施建设等30多项举措,让西班牙跻身全球新能源领域优势国家行业。自2019年开始,西班牙开始实行电动车产业激励计划,为购买电动车和建设充电站提供政府援助。

与岚图携手登陆西班牙的经销商,是伊比利亚半岛最大的汽车集团Salvador Caetano集团。发布会现场,该集团CEO Sergio Ribeiro称,中国汽车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卓越的表现,岚图在品质、性能、设计、智能化方面均领先传统欧洲品牌,非常看好其在西班牙市场的表现。今年,该集团将在马德里、巴塞罗那、巴伦西亚、塞维利亚等地开设18家展厅,把岚图推介给更多的西班牙用户。

自2022年出海以来,岚图汽车两年内以北欧为起点,逐步深入南欧市场,先后进入挪威、芬兰、丹麦、荷兰、保加利亚、捷克、意大利等国。此次进入西班牙之后,岚图汽车年内还将进入葡萄牙、比利时、德国等欧洲国家。预计到2030年,岚图汽车将实现“6655”布局——覆盖全球6大洲、进入全球60国,累计建成500家销售服务网点,海外销量累计突破50万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10 21:30:36 | 显示全部楼层
ttyy1122 发表于 2024-6-10 14:24
岚图在欧洲从北欧到西欧、南欧、东欧,逐渐推进式的销售扩展不错——

预计到2030年,岚图汽车将实现“6655”布局——覆盖全球6大洲、进入全球60国,累计建成500家销售服务网点,海外销量累计突破50万辆。


不知道这段话是东风的意图还是媒体的招黑?岚图如果实现每年产销10万台的市场目标,到30年也就七八十万台。海外市场就可以达到50万台,那内销才多少?

就算从23年到30年岚图能够实现100万台的产销量,海外市场就占据半壁江山,这么高的销量在美西方阻击中国新能源车的大趋势下能顺利实现吗?何况比岚图更抢得新能源车先机的那些个企业们,起码都上十家了,还个个都比岚图市场占有率高。

这就有点像印度了,总是喜欢画大饼,而且还沉浸在画大饼的心理满足和快感中,中国人从来就没有阿三那种“浪漫主义”思维,华为、大疆、比亚迪都是脚踏实地从市场上打拼出来的。好高骛远、好大喜功是会坏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10 23:4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11 09: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机场楚天情微博数据

2024年6月11日


进港航班                           299

出港航班                           300

进出港合计                        599

——————————————————-


6月10日(周一),武汉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客运量(含换乘)为385.31万乘次,其中客流前五名依次为:2号线汉口火车站、2号线江汉路站、4号线武汉火车站、4号线武昌火车站、2号线中山公园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11 11: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ttyy1122 发表于 2024-6-10 14:21
细节不错——

轮椅轻松过,武汉150条路段缘石坡道将“零高差”

“更换了更美观的彩色步砖”??  都24年了 怎么还在用这种绿色地砖 还说“更美观”  不是很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11 15: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bnq2003 发表于 2024-6-7 18:49
中百借用一下胖东来的话题流量,还是令人欣喜的。
但是,快消品超市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胖东来现有的商业 ...

中百千万要坚持下去 现在大仓储式卖场越来越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11 19:08: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东风又换**了,永远是外行指导内行,不知道在如今市场环境中怎么竞争的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11 20:21: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巴山楚仁 发表于 2024-6-10 21:30
预计到2030年,岚图汽车将实现“6655”布局——覆盖全球6大洲、进入全球60国,累计建成500家销售服务网点 ...

现在不都这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11 22:2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卡斯柯全国运维中心落户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2024-06-06 12:14·长江日报
近日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全国运维中心在黄陂落地投产

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再添新成员



卡斯柯是中国铁路通信信号公司和法国阿尔斯通合资成立的中国铁路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也是轨道交通控制系统集成领域领军企业。

武汉地铁2、4、6、8、16、19、21号线共7条线路均采用卡斯柯信号系统。其全国运维中心将配备专业的技术团队和先进的运维设备,承担起该公司所有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日常运维、故障处理、技术支持等工作,与该公司研发中心、生产中心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闭环,标志着该公司在华中地区战略布局的进一步深化,实现了武汉轨道交通信号产业本土化、规模化。

信号系统是轨道交通车辆安全运行的“大脑”。在卡斯柯全国运维中心实验室内,运维平台分布图上,各条地铁线路的运行情况一目了然,技术人员正在对邮寄回来的板卡进行问题分析和维修。



自5月份,卡斯柯落户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投产以来,陆续接收到来自成都、昆明、南宁以及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内外订单,市场发展前景巨大。

“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全国运维中心落户基地,可以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轨道交通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创新协同发展,为黄陂打造武汉先进制造新基地注入新动能。”武汉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有限公司招商部负责人刘文华介绍。



近年来,黄陂区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新型工业化,集群发展先进制造业,将装备制造作为全区“四大先进制造业”之一,并相继出台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支持政策“20条”,支持政策涵盖产业培育、市场循环、发展壮大、科技创新等六大类。



当前,以武汉中车长客为龙头的武汉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基地发展势头强劲。基地内首批引进的全国轨道交通龙头企业新誉集团、今创集团实现投产;占欧洲市场份额40%的轨道交通设备专业制造头部企业瑞典丹纳在黄陂的首批车钩产品成功交付;世界领先的轨道车辆制动、空调、车门制造商德国克诺尔集团(武汉)基地项目成功落地;沿江高铁湖北段建设指挥部正式落户,引入高铁产业链企业,推动轨道交通产业链由地铁向高铁延伸。

截至目前,园区注册企业115家,实现了轨道交通产业“园内研、园内造、园内修”,致力打造千亿级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11 22: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北斗:地球空间信息产业的崛起之路原创2024-06-11 07:31·澎湃新闻


作为“测绘教育之都”,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师生创业的故事并不罕见。

武汉依迅北斗时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付诚就是其中之一。从2003年,付诚以8000元创业起步,伴随着北斗飞天的鼓点节拍,其执掌的依迅由一家小公司快速成长为业内的“隐形冠军”。

“作为‘北斗+’时空智能产品提供商,依迅北斗以北斗+时空智能领域芯片、板卡、终端等软硬件为核心,研制生产高精度组合导航模组、高精度导航定位授时系列终端等,聚焦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精准农业等领域,并成功入选工信部‘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依迅北斗品牌总监徐丁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依迅北斗+时空智能展示中心。受访者供图

地球空间信息领域,武汉拥有刘经南、李德仁、张祖勋、龚健雅等多名院士。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测绘学科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以刘经南为代表的武汉多位院士及科研人员,都曾先后服务过我国三代北斗卫星系统建设。

从武大等高校源起,武汉的北斗产业链搭建逐渐完善。已形成包括北斗芯片设计与地球空间信息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加工与运营服务、系统集成及应用服务等在内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人才优势、院士资源、政策引导,正吸引越来越多北斗领域的相关企业落地武汉。近年来,随着立得空间、依迅北斗、武汉华测等企业北斗智能终端批量生产,过去偏向软件的武汉北斗产业,硬件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开创出自己的局面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经过多年发展,北斗系统已成为面向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定位、导航与授时服务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

中国的北斗系统建设,是在国家经济实力、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的背景下开创出的局面。

上世纪90年代,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已完成全球组网,占据先发优势。1994年,中国开始研制发展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至2000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采用有源定位体制服务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2012年,建成北斗二号系统,面向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服务。2020年,北斗三号系统正式建成开通,面向全球提供卫星导航服务,标志着北斗系统“三步走”发展战略圆满完成。

伴随着中国北斗系统的建设完善,武汉的北斗应用领域企业也在开创自己的局面。

“激光雷达这个领域的设备起初很多都是进口的,这几年基本自主可控了。进口的激光雷达核心元器件原来大概是两三百万元一套,自研之后只要七八十万,甚至新型的工具化产品只需要十来万,体积重量全面实现普适化、工具化、轻量化、国产化。”华测卫星副总经理陈长军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2016年,依托与武汉大学在北斗高精度激光雷达移动测量技术的产学研联动,华测卫星的前身技术团队成立,组建了一支以行业内颇具实力的博士、硕士领衔的专业研发团队。2017年,核心产品北斗多平台激光雷达测量系统上市,在国内实现了产业化推广。基于厘米级的北斗高精度单点定位信息,通过激光雷达的立体式脉冲发射,获取三维时空信息。

2017年底,为实现自研的北斗高精度激光雷达系统规模化应用,武汉公司引入了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先进资本,达成初步战略合作。

陈长军介绍,高精度激光测量的核心零部件原先从国外进口,价格高,用户群也难以扩大,维修成本高,比较被动。结合原始武大团队的基础研究,并引进专业高科技人才,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的发展、国内激光雷达技术的积累,现在已实现自主可控。

测绘行业的生产方式在不断改变,从过去的人海战术逐步变成依托无人船、无人机、背包手持等各种智能化轻便场景。无人船在河流里悬停,核心的北斗高精度定位结合动力系统,使其保持在点位上,采集完数据之后再移动,通过算法模型进行数据的智能识别处理,提升综合效率。

华测卫星研制的如是RS10,以非接触的扫描方式,扫描速度快、全数字化、高精度、适应性强,配合内业软件CoPre、CoProcess,可快速采集点云数据、处理数据并实现精准的体积量测。受访者供图

陈长军说,“以前只能做中低精度测量,现在能够达到高精度。之前设备笨重、操作性复杂、稳定性不强,现在产品的集成度更高,稳定性更强,操作也更简单智能。做无人船、无人机主要还是为了满足专业测绘人的需求,看似应用广,其实非常聚焦,始终围绕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及综合行业解决方案。”

北斗产业相关企业不仅在硬件上进行创新,也在空间层次、应用领域上不断探索。

“天临空地海的监测能力,这个概念是空天院第一次提出来的。”作为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投资创立的高新技术企业,中科星图将实验室里的技术落地转化,面向特种领域、智慧政府、气象生态、航天测运控、企业能源等领域,探索北斗高分融合的产品型态和应用模式。中科星图慧安总裁李文凯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中科星图有三大利器,人工智能、大数据、遥感大模型,聚焦在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提供中下游的支撑能力。星图慧安2022年落地武汉,是中科星图应用业务板块向前推进的一个重要节点,以空天信息和中科星图的数字地球底座为基础,在公共安全领域构建服务能力。

“大模型领域主要是两个方向。遥感卫星对地观测的数据,完全靠人工分析效率比较低,通过大数据快速检测,另外一个是语言类的系统,实际工作中很琐碎的信息,利用大模型的能力快速生成报告,提供决策。”

遥感大模型应用往往是通过积攒业务积攒数据,模型、算力、数据的内容整合之后,形成大模型提供分析能力。中科星图可以做到对全球的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分析,快速实现灾害前后的信息比对,通过模型判断受灾情况。

“下大雨之后的结果,可以通过历史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从灾前事前的追溯,到灾中的处理到灾后的结果,大模型反复训练进行比对。山体滑坡、洪水地震大火,可以预判结果,通过海量历史数据推算研判,来防灾减灾。”李文凯说。

科技成果转化

基于武汉丰富的高校资源,比如学科建设全国领先的武大测绘专业、华科光电专业等,诞生了众多北斗相关的泛测绘公司。

华测导航落地武汉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武汉北斗产业偏软缺硬的局面。从最早做车载相关技术产品到无人机兴起后的机载产品,随着市场的开拓,华测武汉的团队从100多人扩增到500余人。

创新的生命在于应用。“学校是以科研为主,以前形成了原理性样机和工程样机,并不能形成一个能广泛有效使用的产品。现在技术可以通过产学研联动、公司产业化的方式孵化产品。我们会收集用户各种反馈,来迭代产品与技术,没有这些需求和反馈,也没有动力改善技术。”陈长军说。

市场人员要对需求、对用户敏感,技术人员要对技术发展方向敏感。华测内部采用IPD体系(集成产品开发),通过不断迭代有效的产品规划、技术规划、质量框架、测试环节,完善研发到生产到市场端到端的质量管理体系。“小批量测试完没问题才会正式转产,所有的工艺定下来之后才会量产。功能多样化的同时还要稳定,这体现在技术成熟度上,不能复制意味着用户没办法用得起。保证设备本身的可靠性稳定性,才能保证产品的一致性稳定性,生产才有效率。”

测绘领域的精度达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围绕高精度定位,华测与小米、比亚迪、长城等七八家开始做自动驾驶的车厂达成合作,提供智能驾驶的定位模组。产品也应用于智慧城市、农业、水利、电力、应急救灾等领域。“通过信息化的平台去支撑系统性的终端和解决方案。我们的设备一般放在山川河流险峻的地方,安装后可以实时监测沉降、滑坡等风险,提供信息给到相关部门,进行预警,为决策提供有效数据支撑。”知音桥、鹦鹉洲大桥等武汉的大桥,采用了华测的终端设备来监测桥梁的下沉或形变,偏离正常区间会及时预警。

北斗应用领域,往往需要人才具备复合专业背景。

“依据客户的需求,这就需要了解行业的业务发展规律及痛点,成为行业专家。最高层的专业化是能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稀缺的也是提问题的能力。”中科星图各不同应用业务板块,需要把每一个具体行业琢磨得比较清楚。

李文凯介绍,星图慧安的“情指行”一体化平台,在广州已经适用了很长时间。“民事纠纷要处理的时候依据法律法规,可以靠系统来检索。模型训练完之后输入案件,约一分钟就能检索类似的历史案件,参考适用处理的法规法律,提高效率。”

中科星图的各业务板块看似独立实则相互交融,除了芯片制造,产业链已经搭建得比较完善。智慧政府、气象生态、航天测运控等相互交叉形成综合解决方案。

从过去传统的服务部队服务政府,到开拓个人用户,这是北斗产业链上的应用型企业较为普遍的第二增长曲线。

中科星图也在进行航空航天产业链下游成果向中小企业和公众的推广应用。“民用面向大众,这是巨大的市场,过去都是政府买单,会限制发展。”

为将中科院体系里与航空航天相关的优势打造成大的研究院来支撑空天产业发展,中国科学院空天院四年前完成了组建,电子所、遥感地球所和光电院组合成空天院。

中科星图依托“空天院”及“中科曙光”两大股东的技术底蕴,通过科技与产业融合、遥感与IT融合、软件与硬件融合,形成星图独特的能力内核,2020年登陆科创板,也是空天院的第一家上市企业,成为国内数字地球第一股,通过产品体系打造,赋能千行百业,支撑空天信息在各行业内的应用和发展。

外部环境

北斗卫星组成的星座,如何产生重大价值,就需要北斗产业化。

空天信息的新质生产力,正是建立在国家级的基础设施上,来提供整个空天信息的数据采集能力、监测能力。北斗卫星的信号格式是公开的,属于公共资源,各厂家用制造的芯片或产品进行数据的获取与处理。这些数据,再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的数字化平台,应用于各个行业,如数字城市、应急救灾等。过去使用空间信息的主要是政府、部队、央企,体量有限,现在北斗应用企业纷纷拓展大众应用领域。

李文凯说,“武汉是地理信息的大市,高校资源丰富,行业大咖们也都非常熟悉,我们会请各专业领域专家来交流。星图有自己的生态沙龙,每月一期,基于行业属性,应急、消防、水利等,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

基础设施引领各个科研机构、企业迅速开发出相关的应用。随着国内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的突破,及实现国产化后,成本逐渐下降。通过收取北斗卫星的数据,再进行算法处理,提高自动化程度、生产效率、准确度。与此同时,行业数据的丰富程度,也影响着应用层面的深度。

李文凯表示,模型本身不是问题,只剩下调优,但需要庞大的数据和算力,最后成不成功要靠算出来。“北斗是开源的,需要获取数据再改再算,再算再改。不同区域的数据进行计算,对准确性要求很高。有的地方数据偏少,数据多少与各地方政府历史数据相关,我们的应用还是建立在数据之上的。”

2022年,湖北发布《推进北斗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措施》提出,全省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加强采购需求研究,大力推进北斗在测量测绘、自然资源、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全面应用,此外,北斗应用还要拓展到大众消费领域,在营运车辆、城市公交车等公共设施上实现应用。湖北还将在5G基站加装北斗高精度时频模块,为“北斗+5G”应用推广奠定基础。

强链补链,带动部分软件企业逐步同硬件生产厂家达成北斗生态链合作。陈长军说,原始设计比较重要的是设计原型及重要部件,这样工业基础和供应链体系就很重要。国内近年来工业基础比较扎实,把整体的设计和质量控制体系都搭建完成了。设计激光雷达,涉及机械、电子等学科,武大、地大为华测供应了不少人才。

华测的快速发展,也受益于当地政策。近年来,湖北鼓励发展第二总部经济,对华测而言也是发展的契机。

为更好地把握北斗系统发展带来的机遇,2021年,华测导航在湖北省、市、区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投资建立武汉基地-华测时空智能科创园,依托珞珈新空、智能鸟无人机在北斗新型智能装备领域的成果,利用武汉人才与高校科研优势,进一步整合行业资源实现湖北省北斗产业生态链共赢。武汉华测成为湖北省第一个拥有自己产业园的北斗企业。

“现在有两到三家企业也在建自己的产业园,这是产业链生态的一种互相支持。湖北省政府对华测时空智能科创园给予了比较大的支持,我们才发展壮大。现在终端一年有4亿多收入,预计今年能够达到6个多亿。”陈长军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11 22: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中国星谷”如何搭建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原创2024-06-11 07:18·澎湃新闻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 吴毅摄

“商业航天快速在国内发展起来,武汉目前是底蕴最扎实的城市之一。”

5月21日,“武汉一号”高精度智能遥感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该星依托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设计研制,由中国科学院龚健雅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邵远征作为团队核心成员,全程参与了卫星的研制过程。

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入轨即工作,不到12小时,武汉大学遥感卫星地面站成功接收卫星获取的首组影像。“武汉一号”目前处于在轨测试阶段,各项功能正常,性能指标满足任务要求。“武汉一号”卫星由武汉大学宇航院高精度智能遥感卫星团队自主研制,副院长曾国强担任卫星总设计师。该星旨在用高性价比小卫星验证无地面控制的高精度几何定位和星上智能处理技术。同时,具备对城市逐日观测及业务化运行能力,其数传达到每秒1.8G,在目前民用遥感卫星中为最高,满足实传要求。

在完成科学试验目标后,该卫星将根据需要,设置为天回归模式,每天对武汉都市圈进行持续观测,届时将重点为武汉市数字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高精度的空间信息底座。武汉将具备月度生产0.5米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一张图的能力。这意味着,绘制完成一张覆盖武汉全市域的图像,只需要一个月时间。此前,同等观测条件下,单颗遥感卫星难以完成这一任务。



2024年5月21日中午12时15分武汉一号(珞珈三号02星)发射成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入轨即工作,不到12小时,武汉大学遥感卫星地面站成功接收卫星获取的首组影像,上图为影像之一。受访者供图
托举“武汉一号”卫星的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由武汉市新洲区的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设计生产,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顺利发射,并将它送入预定轨道。

2016年,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火箭产业园、卫星产业园、磁电产业园……多个产业集群拔地而起,星罗棋布。基地的航天产业主链已经基本成形,被命名为“中国星谷”。发展至今,武汉已经搭建起了卫星设计研制、整星交付、火箭发射、芯片研制、数据获取、数据加工、下游行业应用的商业航天完整产业链。

武汉,不仅激光、汽车产业独树一帜,在商业航天领域也正成为中国城市中的佼佼者。

造火箭

2015年,中国开始发展商业航天,鼓励民用航天单位参与国家的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明确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商业航天,开启了中国航天由单一政府主导向政府主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转变进程。业界普遍认为,2015年是中国商业航天元年。

在此背景下,湖北省积极推进商业航天的产业布局。航天科工和湖北省联合向国家发改委申请国家级的航天产业基地,后落地新洲区,成为继上海、西安之后的第三个国家级航天产业基地。

过去航天产业立足于探月工程、载人空间站、火星探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与国民息息相关的卫星数量较少。2015年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出台之后,涌现了一批商业应用方向的火箭公司。

2016年,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在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注册成立,同年4月24日签订了国内首个商业航天发射服务合同,并于2017年1月9日完成我国纯商业发射第一单,开创了商业航天发射先河。

“新洲号”火箭成功发射。航天科工火箭公司供图

“武汉有高校和高科技产业方面的优势,制造业基础也比较深厚。新洲区域有长江,旁边就是武船。未来4米级可重复使用的液体火箭试制成功后,可以通过船运到海南文昌。”火箭公司副总经理刘鑫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民用卫星的需求越来越多,火箭生命力的持续也要面向商业市场。作为中国商业航天的“先遣军”,截至目前,快舟火箭已完成32次发射,是我国现役发射次数最多的固体运载火箭。

航天科工航天三江的快舟十一号火箭运载系数和快速响应能力国际领先,全箭主体结构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入轨精度高,可实现大范围轨道机动、一箭多星异轨部署,满足星座组网、空间试验任务需求。

运载火箭的主要技术指标有运载能力、入轨精度、可靠性等。为保证火箭承载更多的燃料,把有效载荷顺利送入轨道,火箭外壳材料需要选用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的材料。更为重要的是,火箭入轨的高度、长轴、倾角等精度和设计值理论值的偏差越小越好,这需要一步步去摸索验证。

火箭研制里,即使小到一颗螺栓,也有讲究,扭距需要反复测算。

火箭在飞行过程中与大气摩擦,发动机不停燃烧,随着脱节重量也在不断减轻,伴随着急剧的震动且频率不同,螺栓如果不在一定扭矩范围中,金属材料组织结构容易发生变化,可能折断松动,导致部件脱落断裂,发射失败。

螺栓的选择,这样一个小细节,都需要做大量的实验,工艺操作人员拧好之后工艺要确认,反复检验。这些基础技术难点,航天科工通过和高校联合做实验进行攻克。“也靠老一辈科学家传承,他们的经验和理论功底都非常深厚,知道最薄弱的环节在哪里。”

由于固体火箭燃料对材料形成烧损使得火箭无法重复使用,2019年航天科工提出设计研制可重复使用的液体火箭,通过液氧甲烷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面对国内这一运载火箭研制的无人区,火箭公司聚力技术攻关,在发动机和火箭试验箭两条主线发力。

技术难点在于工程化的系统集成,交叉专业中寻找最优解。尤其空间复杂情况的无法预测性,需要模拟实验火箭承受的最恶劣环境。液体火箭里有大量的阀门,控制零下190度的低温液体,阀门要达到精准的控制就需要电控,保证发动机的燃料供给恰当,否则可能熄火或爆炸,只有稳定地燃烧才能持续供火。

“中国的航天事业在受制于人中开创出自己的天地。我们这一行是需要对事业有热爱的,也需要做事的严谨性,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做精确的事。”刘鑫说。

湖北首台液氧甲烷发动机鸣凤一号于2022年通过长程热试车;去年,鸣凤二号7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通过长程热试车;不久前,实现了“一小时内多次点火、全部成功”的技术突破。今年年初,快舟可复用技术试验箭垂直起降试验成功,加速了快舟火箭型谱建设进程。

随着航天科工火箭公司在武汉新洲的发展,原来在东湖高新区的湖南航天磁电公司也在新洲设立了产业园。此外,做火箭供应链产品的民营企业也在逐渐进入新洲区。

在快舟火箭近一年实施的8次发射任务中,有5次执行的是“天目一号”星座批量发射任务,该星座总装集成单位中国航天科工二院空间工程公司位于快舟火箭产业园对面的卫星产业园。相隔不到百米的距离,给任务沟通协调、星箭联合试验等带来了极大便利。这样的“群友”合作模式,成为区域航天产业发展的范本。

近年来,快舟火箭多型号研制任务并行,零部件、工装和工艺加工需求直线上升。对此,武昌船舶重工、华夏精冲等多家传统产业企业,以承揽工装加工、工艺焊接等工作的方式加入航天“朋友圈”。立足固、液运载火箭技术,火箭公司正在结合区域内航天、船舶、机械制造和激光等资源,建立产业链体系。

造卫星

火箭将卫星送入轨道,但由于卫星在上空的飞行轨迹为条带,依然需要更多的卫星配合成图。

“细分领域做解决方案,给它足够多的弹药,它总能想到一些新的打法。”邵远征介绍,国内过境武汉上空的遥感卫星,空间分辨率、载荷类型、定位精度等存在差异。依靠单颗卫星达到较高观测频次存在很大挑战。“武汉一号”以空间换时间,具备优先拍摄武汉区域的能力,保障武汉地区丰富的遥感数据资源,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时空数据底座。

武汉大学遥感技术学科连续七年排名世界第一。“学术传承,人才辈出,凝聚学科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邵远征告诉记者,在武汉大学,流传着以测绘泰斗王之卓院士为前导,李德仁院士为中坚,龚健雅院士为后续的教学、科研、开发精英群体,其师生三代均为院士的测绘佳话。武汉大学测绘遥感学科的学术传承和团队建设,形成了“四世同堂”、“五代传承”的人才队伍,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也是在一代代的传承下,武大建立了测绘、地理信息与遥感领域的科研优势。

武汉大学于2015年开始启动“珞珈”系列科学试验卫星工程,组建了以李德仁院士、龚健雅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科学试验卫星研发团队,其主要目的是验证一体化建设PNTRC(定位、导航、授时、遥感、通信)天基信息服务系统的设想,围绕卫星影像在轨处理与实时智能服务技术验证、高分辨率成像、高精度立体测绘、高光谱成像、夜光成像和视频成像为一体化的智能遥感等系列科学问题开展科学试验卫星研制,着力解决天基信息智能服务中的系列前沿科学问题,培养了一批具有交叉学科研究能力的创新人才,推动空天信息、智能水利、生命大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也推动商业卫星的发展。
“珞珈一号”01星是珞珈系列科学试验卫星的首颗卫星,已于2018年6月成功发射并已顺利完成夜光遥感和低轨导航增强技术验证等在轨运行任务。近年来武汉大学依托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单位陆续启动了珞珈二号01星(光音二号)、珞珈三号01星(双清一号)、珞珈三号02星(武汉一号)、珞珈四号01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健康号)的研制工作。

其中,“武汉一号”从整星设计到分发服务全过程,均由武汉大学相关研究单位完成。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负责设计、研制、装调、测试、运控,武汉大学卫星地面站负责指令上传和数据接收,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遥感信息工程学院负责数据处理与分发服务,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负责卫星精密定轨。

“从卫星下传数据的分辨率、纹理、色彩来看,已经初步达到了设计指标。各种卫星观测模式都经过了验证。”邵远征说,团队目前正在做各项在轨测试,即卫星发射后的调优,通过辐射校正与几何校正等流程进一步提升数据质量。

科教优势在湖北持续转化为明显的产业优势。湖北全省拥有约15万名地球空间信息产业的从业人员,人才储备丰厚。尤其依托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高校、科研院所,在地球空间信息相关行业的关键技术突破、数据增值服务及应用解决方案方面有着显著的技术优势。

从科研链条的角度,武汉高校在遥感领域上游硬件、高端装备的研制与关键技术突破方面尚有提升空间,在这一背景下,龚健雅院士倡议武汉大学设立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邀请国防科技大学、长春光机所、西安光机所等国内外知名的卫星平台和遥感载荷专家加盟。宇航院于2017年9月正式获批成立,旨在推动航天与遥感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发挥优势学科示范辐射作用,提高学科整体建设水平, 在宇航科学与技术领域形成小卫星设计与制造和遥感仪器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随着宇航院的快速发展,武汉大学在遥感技术学科链条的上游能力也越来越强。

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来看,在遥感卫星产业链上游,武汉大学宇航院擅长做卫星总体设计及遥感载荷研制,隶属于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的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聚焦卫星的整星交付能力及通遥星座建设,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研制快舟系列商业火箭,构建强大的发射能力。在武汉,业已形成商业航天产业上游链条的充分闭环。



5月28日,“武汉一号”卫星过境武汉上空,成功对武汉市局部区域进行拍摄并获取高质量的遥感影像数据,武汉大学文理学部、工学部、信息学部等区域全部有效覆盖,上图为影像之一。受访者供图

空间工程总体部武汉卫星产业园小卫星智能生产线是我国第一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2018年启动,2021年5月完成首星下线,2023年顺利完成卫星批量生产任务,并对外输出智能制造能力。从建产线到用产线,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升;从用产线到造产线,智能制造技术在更大领域推广应用。生产线以“柔性智能、数字孪生、云制造”为智能制造技术导向,既能满足单颗、小批量卫星的研制生产,也可满足规模化、批量化的小卫星生产。目前,生产线具备年产240颗(双班制)1吨以下小卫星的批产配置能力。



空间工程总体部武汉卫星产业园小卫星智能生产线是我国第一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2018年启动,2021年5月完成首星下线,2023年顺利完成卫星批量生产任务,并对外输出智能制造能力。受访者供图

“商业航天目前在我国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中央明确把商业航天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我们迎来了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商业卫星的发射越来越密集,对商业火箭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由此,也推动了我国商业运载火箭的蓬勃发展。随着遥感卫星星座的加快建设,空间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完善,政产学研用的协同联动逐步加强,将进一步释放遥感数据要素价值,创新更多应用场景。”邵远征说。

中下游应用

导航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三类主要的卫星中,遥感卫星目前的商业化空间相对更为显著,通过空中拍照、传输图片影像的方式来提供服务。

遥感卫星,上游国家放开,市场可以参与发射,下游应用也是百花齐放。这一领域,工科应用属性较强,技术与市场需求有着天然的合作点,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技术成果产业化较为顺畅。在武汉,高校教师创办测绘、地理信息方向的应用型企业,这一现象并不鲜见,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武汉也因此积累了一批深耕应用领域多年的中下游企业。也有上游卫星研制企业业务转型,探索空间信息应用。
“当时团队日夜奋战,攻克了星间激光通信技术,可以减少对地面站的依赖。目前,我们公司在太空中有3颗卫星,每天经过武汉市上空4至6次。”

航天行云科技有限公司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批准,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发起,于2017年12月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注册成立。

行云公司副总经理张勇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行云公司抓总研制了国内最小的星间激光通信载荷,实现了国内卫星物联网星座激光通信零的突破,打通了卫星物联网星座间信息传输的瓶颈制约。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行云公司行云二号卫星。航天三江供图

行云公司也在转型发展,聚焦卫星数据应用。围绕空间信息应用服务需求,在城市治理、自然资源、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水利等重点行业,构建了以应用终端、应用软件、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数据增值服务为支撑的业务应用产品与服务体系。

此外,数据的落地应用与集装箱运输等行业结合。武汉中欧班列的集装箱上,安装航天行云卫星终端,监控集装箱安全。同时监测冷链集装箱温度和湿度,出现温度失常时,能及时提醒运输人员和业主。

2023年4月,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由行云公司牵头,联合其他相关单位共同建设“武汉市卫星数据应用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导航、通信和遥感卫星数据资源,目前,平台一期工程已完成建设并上线试运行。遥感卫星基本都部署在一千公里以下的低轨道,与地球的距离更近,拍摄精度更高,但因此视野就会较小,绕过地球只有一个条带的视野范围,且需要很长时间重返,还会受天气影响,因此需多颗卫星接力。“平台将国内外通导遥卫星数据资源汇集起来,相互补充,实现需求。”张勇表示,目前平台已汇聚60余颗国内主流商业卫星、国内外免费卫星数据资源及专题成果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12 00:3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凤凰展翅!武汉天河站建筑设计亮相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1日21:08 来源: 湖北日报





项目区位图


湖北日报讯(记者左晨、通讯员张启山)沿江高铁合武段一座新站房即将“凤凰展翅”!6月11日获悉,铁四院联合中南建筑设计院、法国阿海普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中标新建合肥至武汉高速铁路武汉天河站建筑设计项目。武汉天河站是武汉乃至华中地区第一个空铁枢纽,将以楚文化的图腾——凤凰为形态,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建筑造型。



天河站效果图


武汉天河站位于临空经济副城,北临机场,南近后湖,距T3航站楼约1.8公里。天河枢纽近期站房规模6万方,预留远期城际、城航楼建设条件,高铁、城际和城航楼三大交通功能在规划中相互独立,各有侧重。

在规划设计上,站房将构建一条连接枢纽与湖岸的漫游路径,旅客能同时欣赏飞机起降和湖光山色美景,体验自然与城市的和谐共生。在建筑设计上,站房将结合荆楚美学特点和天河星汉的壮阔,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建筑造型,国铁、城际、城航楼的屋面依次展开,形成凤凰展翅欲飞的形象。近期建设的高铁站房屋面具有三进六片羽翼的完整形象;远期向北侧生长,可根据功能需求逐步增加“羽翼”单元,与近期站房形成统一协调的枢纽造型。



项目区位图


据悉,武汉天河站也是武汉新一个第四代站城融合的铁路综合交通枢纽。投用后,高铁站与机场可实现空铁联运“一站式”值机,旅客可在候车厅办理值机,经捷运系统快捷换乘,将极大促进武汉临空经济示范区要素和资源高效流动,提升湖北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6-12 00: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地铁前川线二期全线“轨通”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1日22:21 来源: 湖北日报




2024年6月11日,在武汉市黄陂区武汉地铁前川线二期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对铺设完成的轨道进行勘测调试,各项施工正有序进行。当日,随着武汉地铁前川线二期最后一节钢轨安装完成,前川线二期工程顺利实现全线轨通。据介绍,前川线二期工程由黄陂广场站至横店站(不含),线路全长15.35公里,包括4站5区间和1段出入场线,设车辆段1座,其中余彭塆站为预留站。线路建成后将与前川线一期贯通运营,将给前川、横店、盘龙城片区居民的出行带来极大便利,将黄陂、盘龙城、东西湖片区连成一个整体,提升天河机场枢纽集散能力,助力武汉北部经济发展。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倪娜 通讯员 曾斯 袁永华 刘兴华 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

GMT+8, 2024-10-16 00:13 , Processed in 0.138946 second(s), 3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