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6-28 10:5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为古镇襄安
“襄安”现在是无为县的一个镇,但其地名悠久历史远远超过“无为”,“襄安”与“居巢”一样名称十分古老,遗憾的是大型工具书《辞海》未予以收录。据《无为县志》(1993年版)载,隋开皇元年(581年)才开始设无为镇(今无城镇),隶属襄安县,“无为”作为地名至宋才记录在《宋史•地理志》中。
“襄安”作为一个名词最早出现在《战国策》一书中:“县阴以甘之,循有燕以临之,而臣待忠之风,事必达成。臣又愿足下有地效于襄安君以资臣也。足下果残宋,此两地之时也,足下何爱焉?”(《战国策•卷二十一•赵四》)“襄安君”是燕国王族,燕昭王时封君,是燕昭王之弟,昭王曾派他到齐国活动。此“襄安”系作为人名出现。是否以封地为名,燕国的封地又如何会在楚地,这些问题均无从查考,故虽云“襄安”,实在与襄安这一地名联系不上。
根据推断,“襄安”取作地名应在秦朝,秦统一天下,设郡县制,《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六年,初并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设立襄安县。首先,据乾隆年间修《无为州志》记载:“襄安”战国时属楚,秦统一天下设县,属九江郡,“襄安”曾是九江郡的治所。其次,根据1983年3月27日巢湖地区文物管理所和无为县文化局的工作者考古发现,襄安白鹤观是商周文化遗址,称“白鹤观遗址”,后立碑为“白鹤观古文化遗址”;该遗址表面布满汉代布纹瓦片、云气纹瓦当和大量的商周陶片,遗址可分为近代扰乱层、汉代文化层和商周文化层三层。遗址所含文物十分丰富,有大量的陶器、石器等,厚达二十多厘米的蚌壳螺蛳壳层和石箭头反映这一文化的创造者是一个以渔猎为生的原始部落;遗址高十多米,东西长约三百米,远望如同城垒。又据乾隆年间修《无为州志》记载:秦汉以前长江的位置就在襄安城(该遗址)下。因为襄安是稻米丰产区,是粮食集结之地,加之水路交通便利,运输快捷,通过永安河道往南300米,与西河汇合,可直接进入长江。可见,“襄安”的地理位置在当时十分重要,是兵家争夺之地。秦在攻下该城垒后,将其地命名为“襄安”,含“扫除(平定)使之平安”之意,此后,两汉沿用襄安县县名,县治就设在“白鹤观遗址”上。最后,一些史实也可推知“襄安”在秦朝已经设县:楚汉相争时,项羽与刘邦曾在襄安县展开厮杀,《汉书•高帝纪》记载:“(项羽)尝攻襄城,襄无噍类。”“襄城”即今天的襄安,这说明楚汉相争之前,秦已经在襄安设县,而且襄安县城是一个重要的军事之地。汉代王充《论衡•辨祟》一书记载则进一步可资佐证:“项羽攻襄安 ,襄安无噍类,未必不祷赛也。”正说明项羽曾攻打襄安县城,当时守襄安县城的是汉军,战争打得激烈、残酷,楚军攻取襄安后屠城,没有活着的(或活下来的)人。
“襄安”作为县城名称史书最明确的记载是在《汉书》里面:“庐江郡,故淮南,文南十六年别为国。金兰西北有东陵乡,淮水出。属扬州。庐江出陵阳东南。北入江。户十二万四千三百八十三,口四十五万七千三百三十三。有楼船官。县十二:舒,故国。莽曰昆乡。居巢,龙舒,临湖,雩娄,决水北至蓼入淮,又有灌水,亦北至蓼入决,过郡二,行五百一十里。襄安,莽曰庐江亭也。”(《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唐颜师古注《汉书》曰:“王莽篡位,改汉郡县名,普易之也。” 即汉朝已沿用秦制设襄安县,王莽篡权改为“庐江亭”。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无为属淮南国,分古居巢为居巢、临湖、襄安三县,襄安县治就在今天无为县西南襄安镇。汉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无为属庐江郡,古居巢分为居巢、襄安两县。
《后汉书》也有襄安县属于庐江郡十四县之一记载:“庐江郡文帝分淮南置。建武十三年省六安国,以其县属。雒阳东一千七百里。十四城,户十万一千三百九十二,口四十二万四千六百八十三。〔舒〕(注:方括号系作者所加)有桐乡。〔雩娄〕侯国。〔寻阳〕南有九江,东合为大江。〔潜〕〔临湖〕侯国。〔龙舒〕侯国。〔襄安〕〔皖〕有铁。〔居巢〕侯国。〔六安〕国。〔蓼〕侯国。〔安丰〕有大别山。〔阳泉〕侯国。〔安风〕侯国。”(《后汉书•郡国志•第二十二》)
以后,书藉多有记录。三国时属于吴国庐江郡襄安县,“瑜以永安人饶助为襄安长,无锡人颜连为居巢长,使招纳庐江二郡,各得降附。”(《三国志•吴书•宗室传》)晋代仍置襄安县,晋太康元年(280年)庐江郡下设居巢、临湖、襄安县。“庐江郡汉置。统县十,户四千二百。阳泉舒故国,有桐乡。灊天柱山在南,有祠。皖寻阳居巢桀死于此。临湖襄安龙舒六故六国。”(《晋书•志第五》)《北史》也有襄安县的记录。“陈稜,字长威,庐江襄安人也。祖硕,以渔钓自给。父岘,少骁勇,事章大宝为帐内部曲。告大宝反,授谯州刺史。陈灭,废于家。高智慧、汪文进反,庐江豪杰亦举兵相应。以岘旧将,共推为主。”(李延寿编著《北史卷七十八•列传第六十六》)南朝、北周时,襄安称蕲,属于合州。“合肥梁曰汝阴,置汝阴郡。后齐分置北陈郡。开皇初郡废,县改名焉。庐江齐置庐江郡,梁置湘州,后齐州废,开皇初郡废。有冶甫山、上薄山、三公山、圣山、蓝家山。襄安梁曰蕲,开皇初改焉。有龟山、紫微山、亚父山、半阳山、白石山、四鼎山。”(《隋书•卷三十一•志第二十六•地理下》)隋开皇元年(581年),改合州为庐州,并正式建置无为镇(在襄安)。大业初(605年),改庐州为庐江郡,改蕲县为襄安县。唐武德年间称巢县,仍属庐州。“巢,汉居巢县,属庐江郡。隋为襄安县。武德三年,置巢州,分襄安立开城、扶阳二县。七年,废巢州及开城、扶阳二县,改襄安为巢县,属庐州。”(《旧唐书•志第二十•地理三》)宋熙宁三年(1017年)置无为军,襄安从此隶属其乡,经元、明、清,皆沿宋制。清初设襄安为县内九个镇之一,后直至民国时期均为镇。
“襄安”命名,我们以为是“扫除(平定)使之平安”之意。“襄安”的“襄”是除去、扫除之意,又写作“攘”,《尔雅•释官》:“襄,除也。”《诗经•鄘风•墙有茨》三章:“墙有茨,不可襄也。”毛《传》:“襄,除也。”王先谦《集疏》:“耕必芸治其草,故凡除草皆谓之襄。”《诗经•小雅•出东》三章:“赫赫南仲,狁于襄。”孔颖达《疏》:“赫赫显盛之南仲,从此征狁,于是而乎除之。”《齐诗》《鲁诗》把“襄”写作“攘”。“安”是平安、安宁、安定之意。如此,“襄安”就是“扫除(平定)使之平安”。这当然与秦王朝的愿望紧密相关,他们希望平定扫除此地后能一方平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