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航
楼主: 拍照片2024

[经济论道] 木兰故里考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1 10: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拍照片2024 发表于 2024-11-1 10:24
现在都已经进入AI终端时代了,搜索关键词直接一键AI查询。

比如手边这台总部位于武汉的星际魅族品牌手 ...

一直争这个有什么意义,百度的回答能说明什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 10: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人存不存在,即使存在,故乡是哪还都有很多争议,那么多专家都没定论的东西,还在这争来争去能有个什么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 10: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拍照片2024 于 2024-11-1 11:01 编辑
lakers 发表于 2024-11-1 10:30
一直争这个有什么意义,百度的回答能说明什么?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没必要纠结百度百科说法,现在各类自媒体层出不穷,同一件历史事实任何人都能拍个视频言之凿凿的加以论述,网站网页的文字内容更是可以低门槛修改。

百度百科怎么写是一回事,观者自己怎么分辨又是一回事,如果把这种网页上百科内容当真理,那只能说明缺乏求真务实之心罢了,并不意味着木兰故里真如百科网页内容所说在河南。

在确定木兰故里归属上,湖北从明朝就是走的上层路线。要知道写《雌木兰替父从军》把木兰虚构成北魏人的徐渭和辽东巡抚张涛可是同时代人,明神宗会不知道民间各种说法吗?还不是首肯张涛所述,敕封木兰故里在黄陂。

你不妨想想,河南人满心欢喜的把木兰主题邮票首发定在虞城,怎么就最后一刻又会选择我们湖北黄陂?还不是我们湖北积极做的论证争取工作。



早在1999年,黄陂举办第二届木兰文化节,章开沅、刘玉堂等人共同赴会,会上出示所查证历史文献,在300年前的清康熙、雍正时,由著名大臣和学者陈梦雷、蒋廷锡编定,并由清世宗批准出版的一万卷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的“职方典”中对此作了明确的界定,认定木兰故里在黄陂。

《古今图书集成》是一部钦定出版的官方著作,具有很高的工具性、纪实性,它表明清代早期朝廷已延续明朝认同,确定黄陂是木兰故里,木兰是湖北黄陂双龙镇(现姚集镇)人。

目前明清两代帝王都认定木兰故里在黄陂,根据研讨会上得出的意见,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要论述其真实性,关键在小心求证,言之有据,而当前所习惯的大造舆论的方法,并不可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 10: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光从开篇这两句看,唧唧显然是模拟织机工作的声音。但大家都不这么认为,是因为后边紧跟“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其实我觉得这是在写下一个场景:木兰怅然停下手里的活计,想着心事,发出叹息。这样的场景,比边干活边叹息更富有美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 10: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lakers 发表于 2024-11-1 10:34
这个人存不存在,即使存在,故乡是哪还都有很多争议,那么多专家都没定论的东西,还在这争来争去能有个什么 ...

宋朝程大昌曾经和你类似想法,但事实胜于雄辩,随着阅历的增长,最终还是认可了。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大诗人、时新任黄州刺史的杜牧登临黄陂木兰山,谒木兰庙,睹物生情,感触万千,挥毫写下《题木兰庙》的诗篇:“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宋代鸿儒程大昌曾疑《木兰辞》是“寓言”,当他看到杜诗后,便信而释疑,并在所著《演繁露》中写道:“观杜牧此诗,既有庙貌,又曾作女郎,则诚有其人矣,异哉!”程大昌由不信到信,除包含对杜牧的学识有充分估价这一因素外,社会对木兰的广泛认可也是原因之一。如此推及,至迟在唐宋时期,无论官方抑或民间,都已相信木兰其人的真实性了。


假的事物可以乱真,然而真的实物永远会沉积在历史的记载中不会改变,黄陂有关木兰事迹的记载和历史遗迹,最早、最多、最完整,也最具有时间的延续性,作为木兰故里,为木兰事迹原型的发生地这是无可争议,不能充假,任谁也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1 11:27:31 | 显示全部楼层
Archerone 发表于 2024-10-31 11:05
武汉现阶段搞文旅,还简单粗暴的停留在建项目拍广告视频上面,而在文化与项目融合、打造IP等方面太落后太混 ...

这个来qian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 11:2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拍照片2024 于 2024-11-1 11:37 编辑
bestkaka 发表于 2024-11-1 10:16
还在争这些有得没有的;

有这时间和精力不如办点正事吧,把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的木兰相关词条给调整了吧 ...


笑...

拨经费找专家论证,查历史文献,跑北京找上层关系这不是做正事?改百科和网民笔战才叫正事?



根据刘玉堂、刘保昌、章开沅等人的研究(顺便介绍下刘玉堂,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刘保昌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学博士。章开沅,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历史学家、博士生导师。),关于木兰的故事,存在着三种型态的“版本”:一是历史上的木兰故事,凸显其“真”;二是文艺作品中的木兰故事,凸显其“美”;三是民众心目中的木兰故事,凸显其“善”。当然,所谓真美善的区分只是一种相对性的比较定位,事实上,在中华文化背景下,真善美无法作简单的单一性的价值区分。


围绕木兰的身世、艺术形象的变形、传播与接受的选择性“误读”等方面,之所以存在辩难,上述问题上存在诸多参差,是由于作为历史本事的木兰故事,与作为文学艺术表现对象的木兰故事和作为民间大众心目中的木兰形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出入。并不是说木兰其人就不存在。




木兰明明姓朱,为什么不懂历史的老百姓通常称之为“花木兰”呢?


因为明代戏剧家徐渭著有杂剧《四声猿》,其中有一折名为《雌木兰代父从军》,剧中主人名“花木兰”,剧情系由《木兰辞》演义而来。而在乐府诗歌《木兰辞》中,木兰无姓,出于戏剧演出的需要,徐渭以将花字作为木兰之姓,除了暗喻“瓦氏夫人”,还突出了木兰的女性之美,而将木兰父亲冠以“花弧”之名,“花弧”者,“花糊”也,其姓名“糊涂不清”之意也。这本来是古今文学家的惯用手法,如《三国演义》中的乔阁老,搬上舞台时被叫作“乔玄”,“玄”者“悬”也,“玄妙不可言”也。


正由于木兰姓“花”出自徐渭虚构,京剧大师梅兰芳改编京剧《木兰从军》时,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非常慎重,就没有将木兰冠之以花姓。只是豫剧名演员常香玉,将京剧改编为豫剧时,没有梅兰芳那般严谨,按照徐渭编排以讹传讹,将木兰姓氏定为“花”,剧名《花木兰》。赴朝慰问演出,回国后又在全国巡回演出,引起轰动,后来又拍成电影,影响广远。



其实,木兰姓朱,出生于今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姚集镇大城潭村。

黄陂朱木兰,其人其事,有文献、实物、口传三重证据,交织如网。

明朝时期,焦纮在其《焦氏笔乘》中说:“木兰,朱氏女子,代父从征。今黄州黄陂县北七十里,即隋木兰县。有木兰山、将军冢、忠烈庙,足以补《乐府解题》之缺。”

清康熙朝《黄陂县志》云:“木兰,本县朱氏女,……假男子代父西征,……至今其家犹在木兰山下。”

清雍正朝《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1174卷黄州府部》,历史上有关木兰的诗文均辑入其中。包括《木兰辞》和杜牧等人的诗。此外还有木兰山、木兰川的记载。

清同治朝《黄陂县志》记载:“木兰将军,黄郡西陵人也,姓朱,父寿甫,母赵氏,无子,祷于建明山……遂在娠,如期生女,是为木兰。……军书叠至,寿甫以千户长应赴选,苦衰羸不堪远征,旦夕忧戚,木兰方织红,投杼叹:缓急无所恃,生女何为乎!乃市鞍马,易戎服,为男子装,代父北征……还朝策勋,除木兰尚书。木兰辞曰:‘臣在边十二年,父母存亡未卜,愿乞归省’。上嘉其孝,赐内厩千里马,使驰以归。木兰卸戎服,理旧装,自是承欢膝下,孝敬弗衰,寿九十,无疾终于家。”这则记载与乐府诗歌《木兰辞》内容相近,完全可以视为一篇《木兰辞传》。


明代《木兰古传》称:“木兰将军黄郡西陵人也……”,清代《忠孝勇烈奇女传》也称:“木兰姓朱,为湖广黄州府西陵县双龙镇人。”根据书中有关木兰家乡地理风物的描述,均与今湖北武汉黄陂区木兰山及周围风景吻合。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1980年的文物普查,考古学家在木兰山北坡立新店背侧一片高亢的台地上,发现了一座大上冢,高6~7米,底部直径30多米,当地人称之为“将军坟”。其上散布许多作为建筑材料的板瓦残片,红陶制作,粗绳纹饰。土冢上原有一庙,名“将军庙”。《黄陂县志》卷七记载一则《游木兰山记》:“今古墓俨然,山麓里人岁操壶酒、豚蹄以奠。其为故里,复奚疑哉……”。近年来,有关部门在土冢附近的居民中收集到了散失的石碑、石狮等等“物证”。碑文基本上已磨蚀不清,但“敕建木兰将军墓碑序”几字可辨。这与众多的史籍皆言木兰辞官弗受,愿归故里,以侍双亲至终的事实相符。


黄陂大城潭村村民世代相传本村为木兰故里并非空穴来风,今天仍生活在村中的人们介绍,谌姓和朱姓是村里两大姓氏。木兰姓朱,叫朱木兰。至今村里还保留着木兰家的宅基地。宅地前竖有一块古旧的大理石残碑。碑文已残损,但“木兰出生地”几字依稀可辨。早先,村民们在附近挖掘池塘时发现了这块古碑,将其竖于宅地前。在村东头,原先还立有一块记载这位朱氏奇女生平的褐黑色石碑,碑高近2米,1米多宽,可惜毁于“WG”。


黄陂关于木兰的记载具体、丰富、多样,诗、文、事皆有。清康熙、雍正时期官修的文献册典《古今图书集成》把所有关于木兰的诗、文、事都置于黄陂的条目里,反映了当时从官方到民间的一致认可和学界人士的广泛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 11:3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艺之美:木兰形象


乐府民歌《木兰辞》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具体生动的女英雄形象。文学史上木兰形象的出现具有不平凡的意义和价值。

木兰本是一名普通的勤劳的农家女,“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但当战争突然来临,家父老衰不能从征时,她勇敢地承担起了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重担:代父从军。“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凯旋归来后,“木兰不用尚书郎”,功成不受赏,毅然回故乡,“脱我战时袍,著我旧衣裳”,同行的伙伴才认出来这个转战十年的“壮士”其实是一个“女郎”。扑朔迷离的浪漫主义与写实叙事的现实主义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完美地突出了木兰天真、活泼、机智、勇敢、坚强、纯洁的艺术形象。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重读(写)文学史,所得到的只能是一种伽达默尔所称的“效果历史”,因而,对历史的理解过程本质上是将历史视角化的过程。《木兰辞》的叙述视角在于木兰的“女扮男装”,全诗在这一视角下对叙事过程进行剪裁,详略得当,很好地突出了木兰的女英雄形象。如写军中的征战生活就很简单,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后则不厌其烦地突出细节。第一部分写她的焦灼不安是为了说明她是个女子,不能出征。第二部分写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也同样是为了突出她的女儿身份。第三部分写她不想做官、急于回家和回家以后的种种举动,更加强调了她是个小女子,有着农家小女儿的娇憨之态。整首诗的详略安排都是以此视角展开,因而显得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民歌中普遍采用的复叠、排比句式,既渲染了气氛,推动了情节,又富有韵味,明朗质朴。《木兰辞》的内容之美与形式之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木兰形象也深入人心,为广大老百姓所喜爱。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新任黄州刺史的大诗人杜牧登临黄陂木兰山,谒木兰庙,写下《题木兰庙》:“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吊古伤怀,将女英雄木兰的“弯弓征战”与同为湖北人,“一去紫台连朔漠”的和蕃使者王昭君相比照,更加凸显了时移世易的岁月沧桑之感。

至宋代,由于《木兰辞》先后收入《古文苑》、《文苑英华》、《乐府诗集》等文学总集,又受到黄庭坚、程大昌、朱熹、严羽、刘克庄等著名学者的研究和阐发,影响更加广远,木兰形象因此日益普及。

《木兰辞》已然成为一部文学经典。博尔赫斯说:“经典不是指一本拥有这样或那样的优点,而是指一本被世世代代的人们由于各种原因的推动,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所阅读的书。”经典在不同的时代会被重新阐释与被重新创作,这是经典传播史上的题中应有之义。

与学者、文学家对木兰故事的吟诵和研究的“小众传播”相比,电影、戏剧创作则是当之无愧的“大众传播”了。仅以电影为例,就有1927年民新影片公司由侯曜导演的《木兰从军》,同年天一影片公司由李萍倩导演的《花木兰从军》,1940年上海华成公司由卜万苍导演的《木兰从军》,195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由刘国权导演的豫剧舞台剧《花木兰》,1964年香港邵氏影片公司由岳枫导演的《花木兰》和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拍摄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

正如伽达默尔所指出的,历史性是人类存在的基本事实,无论是理解者还是文本,都内在地嵌于历史性中,真正的理解不是克服历史的局限,而是去正确地评价和适应这一历史性。我们总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世,有特殊的家庭和社会的视界,有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先于我们存在的语言,这一切构成了我们无法摆脱的传统,我们必然要在传统中理解,理解的也是我们传统的一部分。理解的历史性具体体现为传统对理解的决定作用。每一次对木兰故事的“重拍”中,木兰“都被‘新阅读者’——即拍摄者的目光投身为各种不同的叙事形象,而每一次投身都可能是一种‘社会象征行为’,并提供对民族自身现实处境的深刻或功利的重构”。这其实是“当代性”因素在经典阐释中的具体表现,木兰故事经典中的“忠孝”“爱国”“女扮男装”等等核心元素从来都是文艺作品的重要主题,无论是在国难当头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四海晏平的和平年代,木兰故事都具有相当的“当代”意义和阐扬价值。

所不同的是表现于其中的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和不同地理区位的“区域特色”。与中国版的木兰故事迥异其趣,美国版的《花木兰》富于美国式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木兰在战场上的胜利,不是凭借武力与男子们争战取胜,而是凭借其机智灵活的智慧;影片的后半部分木兰的女儿身份暴露,她只能以平民身份参与战争,并在皇宫殿顶打败单于,得以完成她的英雄的救驾之举,木兰在此被塑造成为“兰博”式的美国英雄形象。

美国版《花木兰》巨大的票房收益,对传统经典故事的成功的创造性“改写”,都启示我们:与物质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的开发利用相比,文化资源是可以被反复开发利用的;我们只要盘活传统存量资源,进行富于时代精神与现代品格的“创造性转换”,就可以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大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 11: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心之善:木兰品德


康德说:“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民间推崇木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木兰本身就是一个道德英雄,她集忠、孝、勇、廉于一身,既是传统道德的复合型载体,又是一个生动具体富于传奇色彩的民间女子,因此赢得了民众的普遍爱戴。

木兰之忠。当时来自北方的敌寇常常像潮水一样冲击内地,掠走人畜财产,然后遁入瀚海一样的沙漠,消失得无影无踪。中原人民深受其害,早期朝廷屡次发兵,效果都不太理想,于是开始广泛征兵,“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当此之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木兰作为一个女儿之身,平时虽习女工,养在深闺,一旦国家有难,她还是承担了一个男子汉的责任,并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十二年间,转战万里,立下大功劳,做成大事业,木兰之所为,很多男人未必能够做到。民间爱木兰,很大程度上是人民对于和平的期待。但纵观中国历史,真正可以称为四海晏平了无边乱或者内乱的时代并不多见,人民深受战乱之苦,有所谓“宁为太平犬,不做离乱人”的说法。木兰的以正义的战争结束非正义的战乱局面的爱国英雄形象,正好代表了传统中国民间的和平祈愿。

木兰之孝。如果没有战争,木兰会是一个纺织窗下的平凡民间女子,会像传统中国女性一样,孝敬父母,操持家务,爱护弟弟,相夫教子,但战争打乱了她的平静生活。木兰代父从军的出发点就是其“孝”,“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父亲老迈,已经无力从军,木兰本乎孝心,替代父亲服役,这既是当时朝廷的窘迫之处,也是传统中国草根阶层的悲剧性命运,但木兰以代父从军的行为实践了她的孝道,同时也塑造了她至孝的本真的农家女儿形象。而当战争结束以后,她立下的赫赫军功,完全可以保证她后半辈子享受荣华富贵,但她坚辞高官厚禄,毅然回到故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木兰换上旧衣裳,其实既是一种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年代的过渡仪式,也是一种从战争英雄走向农家女儿的转换仪式。《烈女篇》记载:“恳奏省亲,乃命军士卫至其家。释戎服而服巾帼,同来者皆大惊骇,军士还奏,帝召赴阙,欲纳之宫。对曰:‘臣无媲君之礼’,以死拒之。帝惊悯,赠将军‘孝烈’。”根据这则记载,民间以木兰作为“孝烈”的典型,出发点仍然是其“孝”。

木兰之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的勇敢,首先在于她敢于面对一个完全没有把握的前途——代父从军,从军对于一个习于织布的农家小女子来说,无异于是另外一个世界,但她迫于情势,本乎孝道,勇敢地承受下来,从此走进了一个完全未知的领域。其次在于她十二年的征战之中,勇敢地克服自己作为一个女儿身在战争中面临的种种困难,与严酷的自然环境、气候作斗争,勇敢杀敌,取得战功。中国民间推崇勇敢的品格,木兰就是一个典型。

木兰之廉。战争结束后,“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当初之参战,乃是迫于父亲老迈无法出征的现实,本来就无意于在战场上博得功名;十二年出生入死,战争胜利,论功行赏,木兰视功名为身外之物,没有丝毫留恋,功成而身退,代表了中国传统民间的价值取向。战争英雄享受荣华富贵本来也是理所当然,但木兰的这种“不用尚书郎”的廉洁胸怀更为民间称道,木兰质朴善良的本心并没有因为十二年的战争而改变,“吾道一以贯之”。

木兰故事之所以具有穿透时空的深远魅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木兰身上所具备的完美道德情操,以孝始,以勇实践了忠,以廉而退隐田园,至此木兰实践了传统中国民间的道德理想,堪称经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2 09: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拍照片2024 发表于 2024-11-1 11:27
笑...

拨经费找专家论证,查历史文献,跑北京找上层关系这不是做正事?改百科和网民笔战才叫正事?
...

这人本性逐渐暴露,总是一副装的样子,跟人辩论又没实质性的东西,肚子空空装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26 23: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得不说,游侠还是专业的,资料的充沛程度一般人是不可能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11-27 07:40: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毛病的一群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高楼迷

GMT+8, 2025-1-13 03:00 , Processed in 0.050030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