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9-21 10: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些人论证时很容易极端化。高铁站(尤其是枢纽站),在吸引人才时,只是一个加分项,不是充分条件,不是说有高铁站就一定能吸引人。
还有学区的事,不知道说学区的人,是不是像知乎网友一样,人均年薪百万,各个手握千万资金,所有区都可以随便选?选择去一个城市时,不看工作机会,先看学校好不好?设想一个最常见的场景,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在北京上海闯了几年,手里有一些积蓄,但远不够在北京上海买一套房(即使能买,可能也是日常上班通勤1小时以上,没有学区的房子),这个人打算换一个可以让自己安家的城市,他在选择时会考虑哪些因素?首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很显然,最重要的一点是:能不能找到称心对口的工作(最好不要改行,改行意味着自己以前的工作经验积累都白费了),在当地这份工作的收入加上自己的积蓄,能否在当地买房安家。当然,还会有一些隐含的因素,比如要么安家的地方通勤要近,要么有好的学区,不然跟原来的北京上海比没有优势,去了图啥呢?
另外,一个人选定城市后,如果真的手握足够资金,可以随便选择哪个区安家时,这样的人大概率不关心学区,而是会考虑私立学校了。选择时,肯定是找一个工作方便又有好私利学校的地方。其实,从北京上海溢出的人都是这样,北京一个稍好一些的学区房都要千万起,这笔钱如果在苏州买个洋房,剩下的钱最好的私立校可以随便挑,毫无压力,性价比很不错。相城区这几年招商了许多高端私立校,我觉得思路是非常正确的,满足这部分一线城市溢出人才的需求,这部分溢出的高端人才,很多是跟随产业招商过来的,正如前面提到的 momenta 那样。不过双减之后民转公这事,确实意外,后续能怎样发展,就看ZF的智慧了。
此外,不知道一些参与讨论的人,有没有过城市迁移的经历(不只是去过几个城市,而是曾经在几个城市工作生活过)。一个人对一个陌生的城市的认识是有过程的。比如,有些人是先到一个城市,然后再找工作,找到第一份工作后,会在工作地附近租房,因此对这片地方的熟悉程度会大于其他板块,后续买房也大概率会买在这里。我当初来苏州就是这类,第一份工作在园区,租住在园区,对园区也更熟悉,后续没有在园区买房,不过是因为穷罢了。有些人是先找到工作,再去一个城市,我刚毕业时,先在网上找到一份武汉的工作(并不是刻意挑的武汉,只是那家公司在武汉而已),于是去了,公司在光谷,如果我留在武汉的话,大概在光谷或稍外面一圈的地方买房。还有些人,是随工作动迁,比如前面提到的 momenta。这几种基本上覆盖大多数情况了,你们看,基本上都是围绕工作的。至于学校,说实话,你到一个陌生地方,没有住满一年,是很难掌握当地学校的情况的,哪怕是这个论坛里的人,如果家里没有适龄的小孩,估计也说不清全市范围内哪些学校好、每个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有什么。
最后就是,这个论坛里的各位都是对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很熟悉的人,许多人对苏州的高楼、基建、产业可能都如数家珍,然而这个论坛里活跃的也就这么些人。生活中,大多数人是不了解这些信息,也不感兴趣的。不信看看自己所在小区的业主群就行了,有多少人对自己小区半径2公里内的规划是非常熟悉的?更不用说自己日常生活不会去的其他街道乃至行政区了。我说这个的意思是,大家不要觉得外地人才过来时,会对苏州了如指掌,做出老苏州们认为的“正确”的选择。绝大多数人来苏州,第一个落脚点一定是工作,以工作地为起点开始了解这个城市,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只有在一个城市待的足够久(通常10年以上),在二次置业(换个说法,买改善房)时,考虑的因素里工作的占比才会降低,因为这时候才对城市有足够的了解,可能自己也有了车,出行半径变大了。论坛里许多人觉得工作不是首要考虑因素的,时因为你们是老苏州,你们对这个城市太熟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