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12-2 21: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更多人不知道,大家熟知的“杨家桥”并不是真正的杨家桥。
我翻阅《沧浪区志》,上面记载:「民国20年,为方便日籍侨民和战场丧生的日军火化,日本留居苏州民会会长小山光弘,以租赁之名强行占用盘门外杨家桥农民赵林森农田3.5亩建火葬场,建有西式房屋3幢计大小14间,置火化炉2台,专焚日籍军民遗体。抗日战争胜利后即关闭。之后,有识之士提倡火化,在报章杂志上撰文,宣传火化是“节省木材、土地,节省衣裳和治丧经费”之举,敦促地方当局“迎上潮流,进行丧葬革新”。民国37年夏,内战中死亡的军人随地掩埋,殊碍公共卫生,在社会各界强烈呼吁下,地方当局被迫将旧有日办火葬场整理使用。是年7月6日,吴县召开火葬场筹备会议,组成火葬委员会,所需基金由各委员认定。9月1日举行揭幕典礼,开始火葬营业。当时只有少数市民赞同,多数市民长期受封建迷信束缚,不易接受。
解放后,贯彻“提倡火葬,限制土葬”政策。1950年1月市**批准组织火葬委员会,将原火葬场更名苏州火葬化身处。70年代后改称苏州火葬场,并由盘门外杨家桥迁建苏福路80号。后改称苏州殡仪馆。」。
这能说明“杨家桥”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杨家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