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7-8 16:4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管辖面积12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余万。高新区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核心区,是首批“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科技工业园区”、全国首批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军民结合)、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先后获得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全国首家综合性安全产业示范园区等称号,2015年,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位居第8位。
高新区区位优势突出。北接4E级新桥国际机场,南临4A级紫蓬山森林公园,东距合肥高铁南站约10公里,西至六安市区仅半小时车程。合淮阜高速、长江西路高架贯穿而过,地铁2号线和规划中的4号、7号、8号线直通市中心。基础设施和综合配套完善,“七纵六横”骨干道路体系全面建成,拥有合肥七中、合肥加拿大国际学校、安医附院高新医院、砂之船奥特莱斯等优质配套,坐拥“生态绿肺”大蜀山国家森林公园,柏堰湖、王咀湖交相辉映,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5%。
高新区产业体系完善。是安徽省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已形成智能家电、汽车及装备制造、新能源、公共安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文化创意、生物医药、智能语音、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获批建设国家公共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省智能语音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和省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迅速聚集,培育了科大讯飞、四创电子、安科生物、阳光电源、量子通信等高新技术企业,引进了格力电器、美的电器、惠而浦(中国)、大陆轮胎、长安汽车、晶澳、美国3M、日本NSK等知名龙头企业,一大批企业的技术水平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园区企业1400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179家,外商投资企业400余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19家。自主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60家,国家及省市创新型企业285家,上市企业1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7家。
高新区科教资源丰富。集聚了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院、中科院创新院等重大协同创新平台,园区企业建成省级以上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09家,集聚国家“千人计划”18人,战新产业领军人才99人,海外留学人员和外国专家千余人。区内建有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合肥创新平台,建成众创空间15家,各类孵化器19家,总面积260万平方米,在孵化企业2300余家。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集聚基金30余支,总规模超300亿元,提供天使投资基金、省青年创业引导资金、创新贷、助保贷等全方位、全周期的投融资服务。在高新区开展风险投资业务的公司20余家,各类科技服务机构320家,为区内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
“十二五”期间,高新区累计实现GDP 1987.1亿元,是“十一五”的2.7倍,年均增长16.7%;实现工业总产值4654.4亿元,是“十一五”的2.9倍,年均增长16.4%;实现工业增加值1382.6亿元,是“十一五”的2.6倍,年均增长13.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39.8亿元,是“十一五”的2.7倍,年均增长16.9%,其中工业投资961.1亿元,是“十一五”的4倍;累计招商引资超过900亿元,年均增长11.2%;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295.4亿元,是“十一五”的3.2倍,年均增长22.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410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80元。
2015年,实现GDP506亿元,增速11.2%。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69.2亿元(分成前1527.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30亿元,增速1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5.3亿元,增速12.4%;其中工业投资236.3亿元,增速9.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亿元,增速10.8%;完成进出口总额23.6亿美元,增速20.4%;完成招商引资239.5亿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4.6亿美元,工业招商引资191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81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8亿元,同比增长21.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95亿元,同比增长12%,增幅居全市首位;全区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
“十三五”时期,高新区将按照“工业发展主引擎,创新发展新高地”的发展定位,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为抓手,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引领,开放发展,产城融合”四大战略,倾力打造合肥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合力营造创新创业生态,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示范区、大众创业引领区、产城融合样板区、开放发展先行区、中部崛起增长极,实现“财富高新、和谐高新、美丽高新”的美好愿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