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混迹于长沙,似是“国金中心” “身边”人,实为“天边客”,姻缘天定啊。敝人所在单位既未参与勘察,亦未担承设计、施工与监测更是奢谈。站在“身边”与“天边”之间,讲述别人的爱情故事,真个五味杂陈。
还好,感谢九龙仓公司金总抬爱,参与了该项目的部分咨询工作,提供了部分前期资料。况且,勘察张总、设计梁总、平行验算吴总等均系业内好友,“国金中心”的进展时有耳闻。故不揣鄙陋,勉为其难,给大家绍介一二。
工程概况
建设单位:九龙仓(长沙)置业有限公司。
长沙国际金融中心最初为3栋塔楼,后调整为两栋高452 m、315m的塔楼及6层商业裙房组成的大型超高层建筑群。
设计地坪标高±0.000对应于绝对标高45.55m,大基坑底面标高13.75m。
![](http://static.yantuchina.com/Upload/images/201306/51b3c91aac825.JPG)
图1 场地位置(据长沙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航测图修改)
场地位于长沙“五一商圈”中心地段,为黄兴中路、蔡锷中路、解放西路、东牌楼街所围合(图1):北为走马楼, “吴简”记载三国鏖战之烽烟;南近八角亭,亭下婆沙左季高运筹帷幄之背影;西傍太傅祠,“不问苍生问鬼神” 的叹息与湘子流波相呜应;东有定王台,忠孝节义氤氲在书香墨韵之间。真可谓物华天宝地、人杰地灵处。
岩土工程条件
勘察单位:湖南有色工程勘察研究有限公司(原名:湖南鑫湘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原始地貌为湘江II级冲积阶地前缘,西距湘江约400m。地层组成如下:
①人工填土:褐灰、褐黄,松散-稍密,层厚0.50-7.70m。
②淤泥质粉质黏土:褐灰,含有机质,很湿-饱和、软塑。断续分布,层厚0.50-9.20m。
③粉质黏土:褐黄,含灰白条纹,稍湿、硬塑。层厚1.00-10.00m。
④粉质黏土:褐红、灰白,网纹结构,稍湿、坚硬-硬塑。层厚1.20-11.00m。
⑤粉细砂:褐黄,饱和、稍密,层厚0.60-5.60m。
⑥粉质黏土:褐灰,很湿、软塑。厚2.20m。
⑦中粗砂:褐黄,层厚0.80-17.00m。
⑧圆砾:褐黄,含卵石5-20%,层厚0.60-5.90m。
⑨残积粉质黏土:褐红,稍湿、硬塑-坚硬,0.40-5.70m。
⑩强风化泥质粉砂岩:褐红,局部发育溶蚀小孔(孔径一般2-15mm)。岩体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层厚0.40-15.50m。
11中风化泥质粉砂岩:褐红,钻进较难,岩芯呈长、短柱状,碎块状。RQD为75-90%。极软岩,岩体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级。层厚1.00-65.50m。局部夹强风化泥质粉砂岩。
12微风化泥质粉砂岩:褐红,构造裂隙不很发育号,揭露厚度1.30-39.50m。
地下水:上层滞水赋存于人工填土中,滞水稳定水位39.88-45.01m;潜水赋存粉细砂、中粗砂和圆砾中,稳定水位30.85-37.91m。
基坑支护方案
基坑设计单位:湖南省勘测设计院。
基坑平均深度达34.25 m,最大深度42.25m,基坑平面面积约75000m2。
基坑周边环境复杂(图2):东邻蔡锷路,长约168 m。南近解放路,长约488 m,近中部 “城市生活之家” (34F+2)向北嵌入坑内。西靠黄兴路,长约136m、距在建地铁1号线6-9m。北侧长约546m, “青年公寓”(17F+2)与“东港名巷”(24F+2)向南凸入坑内,将坡体三分。三栋高层建筑均为人工挖孔灌注桩,持力层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桩端距坑底约11m。据梁总介绍,他为此向李广信教授请教时,教授特提醒注意坑角的影响范围与阳角的空间效应问题,长者之风、谨严之态跃然于纸上。
![](http://static.yantuchina.com/Upload/images/201306/51b3c95371f2c.JPG)
图2 基坑平面图(据湖南省勘测设计院)
支护方案分为两期施工:
I期:预留三栋高层建筑下方土台不开挖,无高层建筑段采用“止水帷幕+支护桩+预应力锚索”方案(图3),采用双排三重管高压旋喷桩作全封闭止水帷幕,支护桩直径1.4m、桩心距2.0m。锚索竖向间距2.0-3.0m、长20-55m。逆作法施工至坑底(既有高层建筑桩基区无锚索)。
![](http://static.yantuchina.com/Upload/images/201306/51b3cae6b622a.JPG)
图3 I期代表性设计断面(据湖南省勘测设计院)
II期:既有高层建筑段采用逆作法,按岩土体自稳坡比放至基底,坡面采用锚喷支护。坑底区域采用顺作法,施工地下室(中心岛),地下室剪力墙与I期支护体系间采用内支撑,逆作法施工地下室。设计单位在本期方案策划阶段(图4)组织过研讨会。其时,陈轮博士在长沙举办“注岩”培训,应邀莅临,提出了颇具创意的观点。
其目的旨在解决如下问题
① 锚索入红线;
②深大基坑整体内支撑体系稳定敏感性;
③ 减少坑壁/坑底岩体暴露时间。
该基坑I期工程已近尾声(图4-图7)。据反馈的监测信息,各方面均较理想。
![](http://static.yantuchina.com/Upload/images/201306/51b3cb0658bf3.JPG)
图4 II期内支撑方案策划图(1)(据湖南省勘测设计院)
![](http://static.yantuchina.com/Upload/images/201306/51b3cb15526d1.JPG)
图5 从西往东看(彭柏兴摄)
![](http://static.yantuchina.com/Upload/images/201306/51b3cb540ccf2.JPG)
图6 基坑南侧中段(彭柏兴摄)
![](http://static.yantuchina.com/Upload/images/201306/51b3cb6679bdb.JPG)
图7 基坑北侧中东部(彭柏兴 摄)
基础选型与承载力取值
设计单位: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检测单位:湖南省勘测设计院、湖南有色工程勘察研究有限公司
最初方案三栋塔楼三栋,T1塔楼高80F(380m)、桩基承台底压力标准值1700kN/m2;T2塔楼高70F(300m)、桩基承台底压力标准值1500kN/m2;T3塔楼高30F(150 m)、桩基承台底压力标准值5400kN/m2。T1、T2采用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组合框架结构体系,T3采用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框架结构体系。
地下室开挖后,基底为中风化泥质粉砂岩11,勘察成果表明fak=1200kPa、qpk=7000kPa。在2011年8月8日,设计单位针对设计参数从桩型布置、端阻力取值、桩端后压浆、基桩中心矩、桩长和施工周期提出了6大疑问,业主组织了有关专家进行了探讨,勘察单位根据本土专家建议对相关指标进行了调整。
此后,方案有所调整,塔楼高度相应变化,基底压力值2500 kN/m2。超限评审时,有专家对勘察单位提供的承载力特征值存在疑虑,建议进行载荷试验。
2013年初,业主组织了专项试验,核心数据如下:
T1栋——载荷试验(3次):慢速法,1130mm圆形刚性板,最大加载7500KN,最大沉降17.63-29.85mm;岩石单轴压缩试验(18组):天然抗压强度2.81-4.05MPa,平均3.48MPa。旁压试验(15次):净比例界限压力≥4119~≥4809kPa。
T2栋——载荷试验(3次):慢速法,1130mm 圆形刚性板,最大加载7500KN,最大沉降3.62-11.13mm;岩石单轴压缩试验(6组):天然抗压强度2.28-3.29MPa,平均2.81MPa;旁压试验(14次):净比例界限压力≥4613~≥5489kPa。
在业主组织的载荷试验专项评审会上,与会的7名专家基本认可试验结果。余不解风情,调侃了一下金总:感谢九龙公司在长沙进行的原创性试验,美中不足的是只是复核。个人认为仍有相当大的潜力。金总啊,“花未全开月未圆”,让人意犹未尽呵!
众人皆笑,余亦笑。
话题之外
(1)这是中国土木工程领域最好的时代。landmark越来越高、基坑越来越深,隧道越来越长,边坡越来越高,工程师们有更多的机会来施展自己的才华,这是我们的幸运。然而,受业主理念、投资机制、工程紧迫等因素制约,我们的工程师鲜有机会进行精细化过程研究。张在明院士曾以奥运会国家体育场的勘察为例(2003年9月1日进场,1个月内完成岩土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勘察与现场试验、地下水渗流分析与设防水位的确定),撰文探讨我国岩土工程领域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准备上的差距,尚自唏嘘。
(2)曾经在岩土工程界颇具影响的《岩土工程界》,作过一系列院士、大师访谈,岩土工程泰斗黄熙龄院士呼吁废除承载力表,推广、发展原位测试,高屋建瓴,目光如炬。在勘察手段多样化的今天,如何协调不同试验结果的关系,以求客观反应岩土特性,是值得岩土师们深思熟虑的地方。“国金中心”采用了多种测试手段和分析方法,然不同试验结果间的取舍、调和,仍有待深入。我所言“意犹未尽”,实为某些试验结果被漠视而抱不平……
(3)这是需要积累、归纳、提炼的时代。岩土问题的复杂性,地区经验的局限性,允许国家规范与地区规范之间“求同存异”。国家规范给予的是宽泛要求、宏观要旨,地区规范应该是指南、是细则,这样才不至于出现某些争议。据从北京参加超限评审专家介绍,对岩石承载力特征值的质疑,主要依据是GBJ7-89中对软岩承载力基本值的限值。湖南省地方标准DB43/T010-1999对中等风化或微风化软岩有按天然抗压强度折减的规定,惜乎没有修编,没有吸纳更深入的研究成果。而这类工作的启动、完善,显然不是某人、某企业之独立行为可承担。
(4)从理论上讲,岩土工程万变不离其宗,岩土人不必因“高楼”而莫能仰视,也不必因“坑深”而战战兢兢,踏实做好“足下”之事才是我们的基本要务。几十年前,Terzaghi就说过:“无论天然的土层结构怎样复杂,也无论我们的知识与土的实际存在多么大的差距,我们还是要利用处理问题的艺术,在合理的造价前提下,为土工结构和地基基础问题寻求满意的答案”。